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34章 宁王使者

书名: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6

常恬下意识的推脱:“干爹,这笔银子我不能要。”

刘瑾叹了声:“傻孩子,这世上最牢靠的就是银子。沧海会变桑田,权力会更迭,世事会变迁,至交会变成死敌.只有银子永远不会背叛你。”

“干爹活着一天,便能照顾你一天。可干爹已经五十九岁了,还能活多少年呢?”

“五十多万两银子则不同。只要你和子孙别败家,至少可保伱和子孙三世富贵!”

刘瑾对待“小糖糖”真是没得说。亲生女儿恐怕也就是如此。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常恬只能收了这笔银子,领了义父刘瑾的好意。

刘瑾像哄小孩一样哄着常恬:“过生日好啊,又长了一岁,又能长个了,又变聪明了。”

常恬“噗嗤”笑出了声:“我都三十了,还能长个?”

刘瑾笑道:“怎么不能?三十五还能鼓一鼓呢!”

说到此,刘瑾收敛笑容:“糖糖,你带着黄元、小承恩回常府找你哥去吧。三十岁生辰,不跟你哥一家一同过,就算没过。”

常恬一愣:“义父.”

刘瑾道:“走吧。我知道,相比于我,你跟你哥更亲。”

常恬没有再话说,默默离开了刘瑾的书房。

刘瑾凝视着常恬离开的背影,一瞬间感到了无尽的孤独。

书房外府邸中的宴席分外热闹,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书房内则是冷冷清清。

刘瑾自嘲的想:怪不得历代君主都称孤道寡呢!权倾天下的人,真的是孤家寡人。

一个太监生出这样的想法,只能说他已经快作到头了。

傍晚,常风来到了府邸的厨房。

他吩咐府里的庖厨:“做一锅长寿面。”

庖厨多了句嘴:“大小姐的寿宴不是摆在刘公公的府邸嘛?”

常风道:“刘瑾府里的寿宴再热闹,晚上大小姐也会回家里。哦,记得切一盘猪头肉,拌上蒜泥。”

常风吩咐完庖厨,又去了饭厅。

饭厅的桌上已经摆上了寿桃、长命百岁点心、红丝饼。

刘笑嫣在一旁道:“准备这么多东西,糖糖今晚不一定来。我听对门赵侍郎的夫人说,今日京官正七品以上,全去了刘府给糖糖祝寿。”

“刘府肯定摆完午宴摆晚宴。糖糖是主角,怎能脱得开身。”

常风有些不耐烦:“我说了糖糖会回家,她就一定会回家。她姓常不姓刘!自己姓什么她还是知道的。”

说曹操,曹操到。

常恬跟丈夫黄元、儿子黄承恩进了院中。

饭厅门口的下人一声喊:“大小姐回家啦!”

常风得意的朝着刘笑嫣一笑:“瞧瞧,我说什么来着。”

常风来到院中。常恬亲热的喊道:“哥。”

常风道:“怎么样,刘府的寿宴就算摆再多珍馐美味,也不及咱自家的饭香甜吧。”

常恬道:“哥,我义父也是一番好意.”

常风点点头:“我知道他是好意。罢了,你的三十寿宴我已经让人在饭厅准备好了。走,去饭厅,吃长寿面,吃寿桃,吃你小时候最喜欢的猪头肉拌蒜泥。”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饭厅团圆,为常恬庆寿。

吃罢了饭,常恬告诉常风:“义父今日替我收了一笔贺寿银。”

常风问:“哦?得收几万两吧?”

清廉限制了常风的想象。

常恬的回答让常风震惊无比:“一共收了五十二万两。”

常风震惊:“什么?我听张永说,内承运库的存银也不过百万两而已。”

“哦,我明白了。刘瑾是在拿你的寿辰当由头敛财肥私!这贪婪的王八蛋!”

常恬微微摇头:“不,这笔银子他一两没留,全都给了我。”

常风连忙问:“你没收吧?”

常恬却道:“我收了。”

常风建议:“你把这笔银子退还给刘瑾吧!不然以后会是一桩麻烦。”

常恬正色道:“哥,这笔银子我是不会退的。但我也不会花哪怕一两。”

“我会把这笔银子拿出来,以义父的名义在顺天府、北直隶做善事。扶危济困,兴办义学。”

“义父这几年做了太多恶事。就算我帮他积些德。”

“我不是你和王守仁那样的忠直命官。我只是个小女人。义父是忠是奸,跟我没有关系。”

“我只知道,我小时候只有三个人最疼我,一是哥哥你。二是怀恩阿爷。三便是义父。”

常风突然发现,自己的妹妹真心将刘瑾当成了父亲。

这并不奇怪,人心都是肉长的。刘瑾拿常恬如何,常恬心里有数。

常风思索片刻:“好吧。那是刘瑾给你的银子。你是留是退,留下用作何途,都是你自己的事。”

常恬又道:“哥,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我。黄元跟我说,你跟刘瑾如今已是你死我活。二者只能存一。是这样嘛?”

常风点点头:“朝堂政斗,向来是你死我活。刘瑾造孽太多,他未来若被千刀万剐了是咎由自取。”

常恬用恳求的语气说:“就不能放他一条生路嘛?”

常风叹了声:“不是我想不想放他一条生路。而是皇上想不想放他一条生路。”

“这三年来,皇上对他万般纵容,看上去是宠信他,实际上却是给了他一条死路走。”

刘府那边。

刘瑾在书房摆了一桌小宴,与内阁三阁老李东阳、焦芳、刘宇对坐着。

焦芳和刘宇实打实是刘瑾的人。李东阳这三年来对刘瑾唯唯诺诺,甚至卑躬屈膝。亦被世人视作阉党。

刘瑾笑道:“借着我家糖糖过寿,今日将三位阁老聚在一处,咱们说说真心话。”

“自弘治朝起,文官势力日益坐大。正德之初,京里的刘健、谢迁几乎成了太上皇。地方上的督抚几乎成了土皇帝。”

“督抚们背着朝廷,在地方上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民怨沸腾。”

“这种状况应当改变了!我跟你们打声招呼,前几日我已下令,山东、浙江、河南、湖广四地以镇守太监代行巡抚职权。”

“这仅仅是个开始,而非结束!”

“未来,两京一十三省皆将施行镇守太监代行巡抚事。还会施行监管太监代行布政使、按察使、都司事。”

“太监是无根无后之人。无根无后则无欲无求。太监忠诚于皇帝,忠诚于大明。他们要比那些督抚三司可靠得多!”

刘宇笑道:“刘公公真是高瞻远瞩,下官万分敬佩。下官初入内阁,一定会严格执行刘公公制定的一切大政。”

焦芳亦表态:“内阁辅佐刘公公治国的。刘公公指划了路,我们就算当牛做马也要走下去!”

只有李东阳沉默不言。

刘瑾问:“李首辅不同意我的大政?”

李东阳含糊其辞:“岂敢岂敢。我跟刘阁老一样,一贯敬佩刘公公。”

刘瑾冷笑一声:“呵,李首辅,我一向拿你当自己人。你怎么老在我面前说敷衍外人的官话呢?”

李东阳拱手:“岂敢,岂敢。”

这三年来,“岂敢岂敢”几乎成了他面见刘瑾时的口头禅。

刘瑾又道:“再跟你们说件事。内阁先由你们三位撑着。两年之内,我要调第四个人入阁。这个人便是我的女婿,黄元!”

即便顺从刘瑾如焦芳,此刻也忍不住提出了异议:“刘公公,这恐怕不合规矩啊!据我所知,尊婿今年不过三十二岁。要是三十四岁前入了阁,恐朝野非议。”

刘瑾学着文人的样子,文邹邹的说:“吾有三德,曰勤,曰俭,曰敢为天下先!”

“焦兄,敢问霍去病北伐草原、封狼居胥时多少岁?”

焦芳一愣:“呃,这个,二十一岁。”

刘瑾又道:“霍去病二十一岁能够成为掌大汉军权的大司马,完成丰功伟业。为何我婿三十四岁不能入阁?”

李东阳出人意料的表示赞同:“刘公公所言极是!官场的老朽腐儒,总说年轻人需要多加历练才能够担当重任。”

“什么叫历练?钻研没用的人情世故,变成油滑的泥鳅,那叫历练嘛?这种历练有用嘛?”

“既然黄元才学出众、得才兼备。就应该大胆破格任用。甘罗十二岁拜相,黄元三十多岁为何不能当阁员?”

李东阳之所以对此事如此支持,是因为在他眼里,黄元从来不是刘瑾的人,而是常家的人。常家又是他的亲家。

黄元若入阁,他李东阳会多一个帮手。

刘瑾笑道:“还是首辅看得通透!焦芳,你管着吏部。明日你就给黄元发升任文书和官凭、官印。升他为礼部左侍郎!”

礼部侍郎号称“预备阁员”。自天顺朝之后,担任礼部侍郎几乎是入阁的必经一步。

焦芳道:“破格拔擢北直隶按察使做礼部左侍郎,需要皇上的明旨啊。”

刘瑾微微一笑:“明日司礼监代皇上拟一份拔擢黄元的圣旨便是。”

杨廷和被调走后,草拟诏书的事被刘瑾重新掌控。他又可以肆无忌惮的矫诏了。

刘瑾又道:“另外再拟一道调令。调任顺天府尹常破奴为太常寺卿。”

顺天府尹是正三品,太常寺卿亦是正三品。表面上品级相同,权力上却是天壤之别。

顺天府尹掌天子脚下首善之区、太宗龙兴之地。名义上虽只管“府”,实际上却跟外省巡抚平起平坐。

太常寺卿虽在名义上是小九卿之首。实际却只负责祭祀和礼乐。用后世的话说基本相当于个管军乐队的。

按照刘瑾所言,看似是将常破奴平调,实际上却是夺权暗贬。

刘瑾也是无奈之举。常破奴毕竟是常风的儿子。常风如今在东厂跟他对着干。他若还重用常风独子,如何服众那帮阉党官员?

焦芳唯唯诺诺:“是,是。明日下官就去吏部开调令。”

刘瑾再道:“另外啊,跟户部打声招呼。三厂一卫准备带头削减开支。先从东厂削起。自明日起,东厂开支削减九成!”

刘瑾太狠了。他这是打算断了常风、张永的财源。

焦芳笑道:“早就该削减东厂的开支了。张永那厮以前就不上道,整日跟刘公公对着干。”

“如今他又得了常风那个帮手,更加肆无忌惮。”

一场夜宴,刘瑾几乎将手中权力用到了极致。

三日之后,东厂。

尤敬武快步走进了常风的值房:“义父,咱们的耳目打听到了一条重要的消息。”

常风问:“哦?什么消息?”

尤敬武道:“昨日司礼监传皇上旨意,给南昌的宁王恢复护卫,你可知此事?”

常风点头:“我知道啊,怎么了?”

尤敬武道:“耳目来报,三日之前,宁王的使者进京,带着两马车珍宝去了刘瑾府上!这才有了恢复护卫的圣旨!”

常风皱眉:“结交外藩?宁王的护卫,是刘瑾帮着恢复的?”

尤敬武点头:“正是!”

宁王,一个大明历史上最倒霉的藩王号。

初代宁王名叫朱权,乃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此人像极了曹操的儿子任城王曹彰,少年时代便勇力过人。

十五岁时,太祖封朱权于北方草原的重镇大宁。掌边军精兵以及效忠于大明的朵颜三卫。

建文帝登基削藩,燕王朱棣在北平燕王府摔瓜为号,起兵靖难。其实当时宁王并不想跟着四哥反。

朱棣兵力不足,亲自前往大宁。连哄带骗把宁王绑上了自己的战车。尽得宁王手下精锐边军和朵颜三卫。

当时朱棣向宁王承诺,靖难成功之后平分天下。

当朱棣率领燕军铁骑踏入应天,从燕王变成了大明永乐皇帝,立马就翻脸不认账了。

永乐帝决口不提跟宁王当初的约定。平分天下?分个卵!门也没有啊!

宁王被四哥诓了,自然心怀不满。

永乐帝为了惩罚他,将他的封地改为江西南昌。还尽夺其护卫、兵权。

不过宁王系的人都很长寿。一直到如今,王爵才传了四代而已。第四代宁王名叫朱宸濠。

常风道:“宁王护卫乃是太宗爷所削。刘瑾连太宗定下的事都敢改?给宁王恢复护卫,疯了吧他!”

尤敬武点头:“谁说不是呢!宁王的使者还在京里大肆活动,贿赂高官,宴请勋贵。”

常风皱眉:“使者叫什么?人在何处?”

尤敬武答:“使者名叫刘养正。现今住在刘瑾府上,被奉为上宾。”

常风道:“刘养正?这名字怎么这么耳熟?好像在哪里听过,一时又记不起来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