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40章 危险的宁夏

书名: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6

尤敬武所说周东度,时任大理寺少卿。安惟学时任右副都御史。二人都是铁杆阉党。靠着拍刘瑾马屁升到如今的官位。

他们去西北巡视,起于刘瑾的一个念头。

刘瑾这人,今年突然有了追求,想要办几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作为素材,让翰林官们为他歌功颂德,树碑立传,青史留名。

今年夏天,刘瑾在司礼监批阅通政司送上来的奏折。

一封来自西北的奏折引起了他的兴趣。奏折大意内容是西北边军屯田混乱,瞒报之风横行。有的边军卫所坐拥新垦田地数万亩,却向朝廷奏报区区几千亩。

瞒报军屯所产出的粮食,自然被卫所将士私分。

刘瑾一拍脑瓜:这还得了?边军乃是守卫塞防的利剑。现在利剑生了锈,不管哪儿成?

于是刘瑾立即派党羽周东度、安惟学去西北巡视,清理军屯,以正军纪。

刘瑾手握重权,却蠢得令人发指。

边军军屯,一向是朝廷碰不得的禁区。

自古无钱不聚兵。西北是荒无人烟、鸟不拉屎的地方。不给边军将士留些好处,谁愿意替大明王朝卖命,在西北吃沙喝风?

历代明君也好,名臣也罢,都知道西北军屯的弊病。但没有一个人去管。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比如王越、王恕、马文升,先后在西北以文官之身带兵。他们都是有大贤名的疆臣,但他们无一例外,都对军屯的弊病视而不见。

边关这么苦,不给将士们点好处,将士们凭啥为朝廷拼死亡命?

刘瑾的态度却是:我要青史留名,万古流芳。所以我偏要管军屯的弊病。别人管不了的事,我管了,不正说明我能力强嘛!

这是典型的自己一脸毛,非说别人是猴儿。你刘瑾贪贿成性,却正义凛然的去管西北军屯的事?

上梁不正下梁歪。周东度、安惟学这俩货也是贪财好色之徒。

他们仗着钦差身份,在西北各地敲诈勒索边军将领。不给我们交钱?那好!直接一个瞒报军屯肥私的罪名给你扣上。等着吃牢饭、掉脑袋吧!

尤敬武给常风讲述着周、安二人在西北的倒行逆施。

常风喝了口茶:“他们是在作死!边军那群人是刀头舔血,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狠角色。”

“逼急了他们,扮成沙匪把他们做了也未可知。”

尤敬武道:“义父,我还没讲完呢!西北的耳目还传回消息,安惟学这厮除了敲诈将领,还干了一件更恶心的事。”

“此人脑子有病,不喜欢又沟沟又丢丢的小丫头,只喜欢四十岁往上的他人之妻。在西北屡屡强辱将士之妻。”

常风怒道:“将士们为边塞安宁抛头颅洒热血。他却强辱人家的妻子?看着吧,这二人绝对没有好下场!”

“你让咱们在西北的耳目盯紧了这两人!”

常风不是算命先生。他不可能预料世间所有事情的走向。他不会想到,周、安二人在西北胡作非为,会成为刘瑾覆灭的导火索。

宁夏,安化王府。

四十岁的安化王朱寘鐇面无表情的坐在王座上,听着边军武将们诉苦。

指挥使周昂道:“短短一个多月,周东度以瞒报军屯肥私的名义,抓了宁夏二十三名正五品以上武将,杀了六个。”

“那些袍泽都是因不愿给这鸟文官行贿,才遭受牢狱之灾甚至掉脑袋的!”

指挥佥事何锦道:“那些老弟兄都是跟随王越老帅平定过贺兰山的,功勋卓著!什么时候受过这鸟罪!”

安化王一言不发。

何锦又道:“还有更出格的!安惟学那厮就是个畜生!我们卫里一个千户,因没给他行贿被抓。”

“安惟学竟骗奸了那千户四十一岁的妻子!说是跟他睡了他便放人!”

“整个宁夏,被安惟学骗奸、强辱的将士之妻不下三十人!”

安化王微微一笑:“伱们来找孤说这些有何用?自太宗爷时便定下了规矩,藩王不准过问藩地军事。”

安化王此人很有心计。他虽有野心,不甘于在鸟不拉屎的西北当个郡王。但他不会轻易向人表露自己的野心。

安化王补了一句:“你们的顶头上司是姜汉姜总兵,李增李镇监。你们诉苦该找他们去诉。”

周昂道:“殿下。姜总兵、李镇监我们已经找过了!他们是刘公公的人,怎么会帮我们?”

“仇钺仇将军、杨英杨副总兵我们也找过了。他们不敢替我们出头。还不是怕周东度、安惟学身后站着的刘公公?”

“刘瑾如今权倾朝野。说让谁死谁就得死,说让谁生谁便能生。”

“您是整个宁夏身份最尊贵的人。我们只能找您替我们主持公道。”

安化王道:“据孤所知,刘瑾也有整不跨的对手。譬如张永张公公。王越老帅抬棺西征时,你们不少人都在张公公麾下效力过。你们可以写信求他啊。”

何锦道:“信我们已经写了。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还请殿下大发慈悲,帮帮宁夏边军的将士们!”

安化王从这些武将的愤怒与无助中看到了一个机会,一个效仿太宗爷起兵靖难,藩王变皇帝的机会!

孤祖上乃是太祖爷第十六子。既然太祖的四子可以在北平起兵,一路南下杀进应天登基称帝。孤也可以在西北起兵,打进顺天坐龙椅。

想到此,安化王道:“你们先回去吧。孤一定会帮你们。但如何帮,孤还要从长计议!”

一众武将“噗通噗通”齐齐给安化王跪倒。

周昂道:“宁夏边军将士,就全指望殿下给主持公道了!”

一众武将退下后,安化王面前只剩下他的心腹护军指挥,丁广。

安化王问:“丁广,你怎么看?”

丁广答:“军心可用。不过时机还未成熟。宁夏边军名义上的统帅有两人。一个是总兵姜汉,一个是镇守太监李增。”

“但姜汉是个草包,李增那个阉人就更不用提了。”

“实际上宁夏兵权掌握在副总兵杨英、游击将军仇钺两个人手上。”

“这两个人很能打仗,都是悍将。但他们一向与咱安化王府没有往来。”

“杨英和仇钺是殿下成就大事最大的阻碍。”

安化王微微点头:“咱们先静观其变,等待机会。周东度、安惟学这两个阉党还会继续在宁夏倒行逆施。”

“用不了多久,边军将士人人都会跟朝廷离心离德!”

“前几日孤让黄相师看相。黄相师给孤的面相批了五个字‘西北有真龙’。呵,是不是腾云驾雾的真龙,要看时机到不到。”

一场危险的叛乱,正在西北酝酿。

京城。

这日常风宴请张永。

张永怒气冲冲的抱怨:“刘瑾这厮真是个乌龟王八蛋!去年他企图让他大哥刘景祥统领六个团营,分我一半儿兵权。”

“刘景祥就是个庄稼汉。要说种田扒粪他是内行。哪里会带兵?”

“皇上圣明,驳了刘瑾的建议。并说十二团营还是归张永管。”

“刘瑾染指十二团营不成,便指使户部的刘玑,时不时的扣发或迟发十二团营的军饷。这是在给我穿小鞋呢!”

正德帝何等聪明?他深知,只要京师兵权不在刘瑾手中,任刘瑾怎么闹,都逃不出他的掌心。他怎么可能让刘瑾的大哥去带兵?

常风给张永倒了杯酒:“张公公息怒。刘瑾是乌龟王八蛋,是朝中有良知之人的共识。您就不用再重复了。提他扰了咱们喝酒的雅兴。”

张永又道:“杨一清也被刘瑾逼得丢了官。他想回云南老家,刘瑾却拦着不让他走。”

杨一清在短短两年内已经二进宫了。

第一次因得罪刘瑾,被关入诏狱。是李东阳、王鏊等人凑银子给刘瑾行贿,才将他放出来的。

第二次是因塞防方略与刘瑾起了争执。刘瑾又诬陷其在边关领兵期间冒领边费,再次抓进了诏狱。

李东阳为了营救杨一清,不惜以首辅之尊跑到刘瑾面前磕头。刘瑾这才将杨一清放了。但条件是杨一清必须致仕。

杨一清想回云南老家养老。刘瑾表示:门儿也没有啊!你还有六百石罚米没交呢!交齐了罚米才能走!

不让杨一清回老家,是一个日后让刘瑾后悔的直呲牙的决定。

常风道:“杨部堂不得归乡不一定是坏事。说不定哪天皇上想通了,重新启用他呢?”

张永道:“我说常爷,你能不能想个急招,做了刘瑾?”

常风苦笑一声:“要是有急招,我早就用了。何至于看刘瑾在朝堂上蹦跶了三四年?”

“没办法啊,刘瑾倒不倒要看皇上。皇上不想舍弃他,他在朝廷中的地位依旧会坚如磐石。”

“不过,他如此胡作非为,我想离皇上舍弃他的那天不远了!”

常风给张永添上了一杯酒,又道:“张公公只管替皇上管好御马监,管好十二团营。只要京师兵权在你手上,刘瑾就翻不了天,难逃被诛的命运。”

张永道:“你放心,我久掌十二团营十几年。那是咱自家地盘。刘瑾休想染指。哦对了,他派人去西北查屯田,把宁夏边军弄得鸡飞狗跳。”

“我担心,他手下那两条狗会在宁夏激出兵变!”

常风摆摆手:“兵变倒是不至于。当初咱哥俩追随王越老帅抬棺西征。时任指挥佥事的仇钺在盐池城帮我守过军粮。仇钺这人我是清楚的,能打仗,边军将士对他很是拥戴。”

“如今宁夏边军的实权在仇钺和杨英手中。只要他们二人在宁夏,宁夏就不会发生兵变!”

不光常风了解仇钺、杨英在宁夏打出来的赫赫威名。正德帝亦知晓!

翌日早朝。

内阁阁员,兵部尚书刘宇第一个出班奏事。

刘宇道:“接西北军情急报,鞑靼小王子部近几个月在贺兰山北麓蠢蠢欲动,集结兵马上万人。对贺兰山有觊觎之心!”

正德帝是个好战的皇帝。他一听这话,立马一拍龙椅:“难道弘治十年,威宁伯王越还没把小王子打服嘛?”

“用百姓的话说,这小王子真是个贱皮子,动不动就皮痒讨打!”

“传旨宁夏!命游击将军仇钺、副总兵杨英率宁夏镇兵主力三万人,出贺兰山,驱逐鞑军!”

正德帝的圣旨一下,一旁侍立的张永心里“咯噔”一下:昨日常爷还说呢。只要仇钺、杨英还在宁夏,宁夏就不会发生兵变。这下好,皇上让他们二人一同出征!

想到此,张永提醒正德帝:“皇上,是否让他们一人出征,一人留守?”

刘瑾事事与张永唱反调,他立马开口:“难道张公公是怕宁夏后防不稳?宁夏有总兵姜汉、镇守太监李增留守呢。你多虑了吧?”

草包总兵姜汉没少派人进京给刘瑾送银子。李增是刘瑾的徒孙。刘瑾自然要替他们说话。

张永道:“刘公公,你不懂军事,就不要多言了吧?”

刘瑾怒道:“我不懂军事?难道你懂?”

“噗”,刘瑾的话把正德帝逗乐了。要是张永不懂军事,恐怕满朝就没有一个懂军事的人了。

不过正德帝没有更改旨意,他道:“宁夏镇兵五万,只派出三万人出击,留守两万余人,应该出不了岔子。杨廷和,按照朕刚才的意思拟旨吧!”

正德帝有着出色的军事天赋。他准确的判断出,鞑军在贺兰山北麓蠢蠢欲动只是骚扰而已。并无全面入侵贺兰山的打算。派仇钺、杨英带三万人出击,足以赶走鞑军。

实际上就是这样。弘治十年王越在贺兰山把鞑军打疼了。鞑军也就敢骚扰骚扰。

但是正德帝误判了一点:那就是宁夏地面如今不太平!前方出不了岔子,后方却有失火的可能!

散朝之后,东厂。

张永将正德帝的旨意告知了常风。

常风听后眉头紧蹙:“不妙,不妙啊!皇上把仇钺、杨英全都派出去北击鞑靼了。宁夏可能要出事。”

张永附和:“留守宁夏的边军可能有哗变的可能。姜汉、李增两个蠢货根本镇不住边军将士。”

常风道:“咱们能做的,也只有让宁夏的耳目打起精神,看紧了边军。但愿天佑大明,宁夏安定,别发生兵变吧!”

这二人担心的还只是边军哗变而已。他们根本没想到,边军会跟安化王搅合到一起。

让仇钺、杨英出兵的圣旨,八百里急递到了宁夏。

安化王听闻这道圣旨,仿佛看到了天赐良机!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