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55章 常风,连升三级(五千字章)

书名: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6

宁静的初夏夜。内官、厂卫层面的权力更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刘瑾离开钱能外宅,来到了常府。

五十七岁的刘瑾见到四十岁的常风,倒头就跪,跪下就“梆梆梆”磕头。

常风大惊失色:“你这是做什么?”

刘瑾带着哭腔说:“小叔叔,我对不起你!皇上让我推荐锦衣卫指挥使的人选,我推荐了钱宁。”

常风听到这话先是怅然若失,而后如释重负。

刘瑾继续哭诉:“小叔叔。我这全是为了你好。我这些年一直在读书识字看史书。”

“洪武朝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毛骧,被太祖当成刀,灭了胡惟庸。随后被杀。”

“第二任指挥使蒋瓛,亦被太祖当成刀,灭了蓝玉,随后被杀。锦衣卫也被撤销。”

“太宗即位,恢复锦衣卫,任用纪纲为指挥使。以纪纲为刀,打压靖难、降臣两派。解缙死于纪纲之手后,太宗爷毫不犹豫的杀死纪纲。”

“小叔叔,不是老侄子在您面前吊书袋。实在是历任锦衣卫指挥使鲜有人能善终啊!”

“我是为了您好,才举荐了钱宁。”

刘瑾很会做戏。他不想让常风当指挥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常风资历太高,八虎不好掌控。

常风对刘瑾的想法洞若观火,只不过不想说破。再加上他本来也不愿当三煞位不得好死的指挥使。

常风搀扶起了刘瑾,就坡下驴:“我正要找你说这事儿呢。指挥使的椅子是凶险的三煞位,我不想坐。”

“来啊,快给刘公公上茶。”

刘瑾道:“小叔叔果然是有大智慧的人,能够体谅老侄子的苦心。”

常风笑道:“跟命比,官位轻如鸿毛。我还想借皇上吉言,活上一百零五岁呢。”

刘瑾喝了口茶:“说了坏消息,还有一个好消息。明日早朝,皇上会赐您右都督衔,职武官正一品!”

“今后啊,您将以右都督职衔专管北镇抚司事务。”

“钱宁是您一手带出来的。是您的心腹,今后还不是听您差遣?只要您活在世上一天,别管指挥使是谁,锦衣卫都姓常。”

常风听了这话颇感意外。

右都督虽已是虚衔。但非功勋卓著的武将或勋贵公爵不封。毕竟是正一品啊。

常风有自知之明。他不是统兵打仗的功勋武将。这样的封赏太出格了,他感觉自己不配。

常风道:“右都督太过了吧?”

刘瑾却道:“哪里过了?小叔叔实至名归。”

常风问:“指挥使之外的人事,你也有自己的考量吧?”

刘瑾侃侃而谈:“钱宁当指挥使,您以右都督身份监管北司。左同知的位置空了出来。”

“我拟定了一份升任名单。王妙心升左同知,兼任南镇抚使。石文义升右同知。张采升左佥事。您的义子尤敬武升右佥事兼北镇抚使。”

“不知小叔叔对我的安排可否满意?”

常风道:“敬武升得太快了吧?自弘治十五年他入卫以来,未立过什么了不得的大功。一下升了佥事,还兼北镇抚使。一来他能力恐怕不能承担。二来袍泽们会不服。”

刘瑾摇头:“我的小叔叔,屁股决定脑袋!到了那个位置,自然能磨砺出该有的能力!”

“至于说不服。以您在锦衣卫中的威望,谁会对您的义子不服?”

“再说了,敬武是尤天爵的儿子。殉国忠烈之后配得上这个位置!”

常风思索片刻后点点头:“成。如今厂卫是你刘瑾管。你的安排,我赞成就是。”

刘瑾笑道:“错啦。我向皇上推荐了谷大用做东厂督公。厂卫以后是谷大用管。”

常风凝视着刘瑾,随后倒吸一口凉气:“你打算重设西厂,监管东厂、锦衣卫?”

常风太了解刘瑾了。

打个不太下饭的比方。刘瑾一撅屁股,常风就知道他要拉屎还是放屁。甚至知道他拉的屎是橘子味儿还是桃子味儿的。

刘瑾用一种恐惧的目光看向常风。他从未跟任何人吐露过重设西厂的念头。常风竟能猜出?

刘瑾正色道:“知我者,小叔叔也。”

常风意味深长个的说:“别看皇上登基后,文官们依旧蹦跶得欢。你我心知肚明,用不了半年,他们就得哭。”

“我劝你一句,待文官失势后,你不要学汪直。你没汪直那个本事。”

常风说的是肺腑之言。汪直虽然有着内宦的通病,爱耍阴谋诡计,狠辣,小心眼,贪财。但汪直文有理政之才,武有军事天赋。

人家是典型的被窝里放屁,能文(闻)能武(捂)。

刘瑾则不同,他没有治国平天下的大本事。

刘瑾笑道:“小叔叔说的是。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我怎么敢学汪公公。”

与此同时,乾清宫内。

司礼监掌印萧敬正在伺候正德帝更衣。

萧敬道:“皇上,老奴已经七十有一。老眼昏花,手脚也不灵了。老奴想辞去司礼监掌印一职。”

正德帝却道:“不成!若朕刚登基就把伺候先皇多年的司礼监掌印换了,天下人岂不觉得朕薄恩寡义?”

“再说了,朕是你看着长大的。朕舍不得你走。”

“这样吧。今后你以后还是当掌印,司礼监的事情忙不过来,就交给刘瑾替你办。”

正德帝的暗示很明显了:老萧,以后掌印官帽还是你戴着。权力你交给刘瑾。

萧敬拱手:“臣领旨,谢恩!”

一夜功夫,内官的权力完成了平稳的更迭。

用后世的话说,萧敬、钱能退居二线。内官权力,被以刘瑾为代表的八虎所掌控。

翌日早朝。

正德帝打着哈欠,坐上了龙椅。

刘瑾代替萧敬,高喊了一声“议”!

不出意外,今日早朝弘治帝将封常风为右都督。常风内心颇为期待。晋身都督,被人尊称为“某帅”是大明所有武人的追求。

万万没想到,早朝一开始,文官集团竟发动了对宦官集团的无耻偷袭。

内阁首辅刘健出班,正色道:“禀皇上,先皇时就有郊祀驾出,从阉过多的弊病。皇上初登大宝,要祭太社、耕籍田、幸太学。”

“出巡时本就随从过多。如果再带那么多内宦,不成体统。”

“正统年间,内宦定额为区区两万人。到了而今,宫中却养了十万内宦。顶的上十二团营的人数。”

“皇上应下旨司礼监,依照正统旧制定额,逐步裁减宫中内宦数量。第一年先裁一万,明年裁两万。五年之内,裁去八万内宦。”

“这样一来,国库每年可以省出百万石粮米,用来造福黎民。”

李东阳、谢迁、部院大臣们纷纷蹦出来,痛陈内宦人数过多的弊病。请求缩减宦官规模。

原来是有备而来!

刘瑾、张永、谷大用等人脸都绿了。

武将最恨裁军,内宦最恨裁员。

常风心道:文官和内宦的争斗,自今日起就摆上了台面。皇上应该会护着内宦。

万万没想到,朱厚照竟高声道:“三位辅臣所言极是!宫里养这么多人,这么多张嘴,每年要吃掉多少国帑啊!”

“需知,国帑一丝一毫皆是民脂民膏!这个建议太好了!刘瑾!”

刘瑾跪倒:“老奴在。”

正德帝道:“给你半年时间,拟定好裁撤名单。半年之后,哦,也就是正德元年正月,开始按名单裁内宦。依着朕看,五年太久。一年之内,要裁去八万内宦。”

史书载“弘治十八年,大学士刘健请裁宫中阉人,帝嘉纳其言。”

皇帝都发话了,刘瑾只得叩首:“老奴遵旨。”

一众文官仿佛得胜的公鸡一般,洋洋自得。

刘健心想:皇上还是听话的,从善如流!李东阳还担心宦官会对我们构成威胁。现在看,宦官不过是我们的砧板鱼肉。

他太乐观了。

正德帝根本没想裁撤内宦!定在半年后执行裁撤,这是正德帝的缓兵之计!

在正德帝的计划中,他半年后的确要让一批人滚蛋。只不过滚蛋的不是宦官,而是刘、李、谢和他们的党羽。

当初弘治帝即位,也是等登基数月后朝廷稳定,才开始打击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常风突然出班:“禀皇上,内宦自小进宫,除了伺候皇族,没有任何谋生的手段。一下子裁去八万人,他们出了宫,没了禄米,恐怕是要饿死的。”

“朝廷总要给他们找一条生路。让他们维持生计。”

常风说这一席话,没有任何政治意图,纯粹是良心使然。

内宦都是苦命人。除了四司八局十二监的头头脑脑。绝大部分底层内宦根本攒不下足够吃一辈子的余财。

人家十来岁就被切了东西,进了宫。成了男不男,女不女的中人。没有钱,回了老家人厌狗嫌。

他们自小只学怎么伺候人,没有旁的谋生手段。

可是,哪个官员、富户敢雇佣阉人为仆?那不是大逆不道想当皇帝嘛?

耕种谋生,阉人既没有田土,也没有那个气力。

把这八万人裁了,等于让他们走投无路!

此刻连刘瑾、张永、谷大用等巨宦都不敢为徒子徒孙们说话。

奉天门前广庭中敢为内宦说话的,也只有常风一人。

在场的所有大小宦官心中都生出一个相同的念头:常爷是个厚道人啊!

刘健反驳:“什么生路不生路的。难道出了宫他们就活不了?百姓怎么过活,他们怎么过活就是!他们可以当佃农嘛!”

常风竟当着文武百官,跟刘健唱起了反调:“首辅说的轻松。何不食肉糜?如果让天下的读书人都去当佃农,读书人活得下去嘛?”

这话很重,几乎戳向了文官的肺管子。

刘健语塞:“这,这常风,你不要胡搅蛮缠!”

就在此时,谢迁站了出来:“禀皇上,朝廷以儒家的仁爱治民。内宦出了宫便是民。常同知说的对,得给被裁撤的内宦一条活路。”

“自先皇起,明军就在九边大规模屯垦,以资军粮。九边开垦出了百万亩军田。”

“不如让被裁撤的八万宦官到九边军田去,充当屯民。一方面可以解决他们的生计。一方面让他们继续为朝廷出力,也不枉朝廷养了他们这么多年。”

常风心中暗骂:谢迁,你好歹毒啊!让手无缚鸡之力的内宦到九边苦寒风沙之地当屯民?你还不如直接让他们死!

常风正要反驳,却被正德帝打断:“常风,你不要再说了!谢先生的建议实在是妙策啊!谢先生不愧是朕的老师!才智过人!”

“就依谢先生所言。半年后裁撤八万宦官,全部发往九边当囤民、耕军田!”

谢迁得意洋洋的瞥了常风一眼。那眼神仿佛在说:就凭你一个家奴,也敢跟帝师斗?斗得过嘛?自古师徒如父子,皇上似我亲儿子!

文官们纷纷蹦来出来,大拍正德帝马屁。说他是英明之君,圣明不输太祖、太宗。

刘瑾、张永等人气得后槽牙都快咬碎了。

正德帝笑道:“哦,对了。朕打算让刘瑾入司礼监担任秉笔。”

司礼监秉笔的任命,一向是皇帝家事,外臣无权指手画脚。

正德帝在早朝时说这事儿,算是给外臣们点面子,打声招呼。

刘健竟道:“刘公公是东宫旧宦。新皇登基,他入司礼监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臣以为司礼监掌印萧敬、秉笔钱能年老,精力不济。监事全靠张永、刘瑾管不过来。”

“臣举荐一名贤宦,与刘瑾一同入监担任秉笔。”

“直殿监掌印王岳能力超群,为人朴实。应补入司礼监。”

夭寿了!内阁首辅竟然插手起司礼监的人选!这是大明开国以来头一遭。

这些年,八虎一直在文官中秘密发展党羽。譬如吏部的焦芳、张彩就是刘瑾的隐秘死党。

文官也没闲着。在内宦中寻找着合适的代理人。直殿监掌印王岳在弘治十五年就秘密投靠了他们。

如今小皇帝即位,辅臣权倾朝野,文官天下无敌。他们无需再隐藏跟王岳的关系。

正德帝心中暗骂:欺天啦!这三个老东西竟把手伸到了宫中。拉拢朕的家奴当他们的狗腿子!

心里虽骂,正德帝表面却还是一脸人畜无害的笑容:“啊呀!首辅真是荐人得当!朕早就看王岳是个有能力的人。准奏!刘瑾、王岳同入司礼监担任秉笔!”

“另外,钱能卸任东厂督公,谷大用接任。牟斌卸任锦衣卫指挥使,钱宁接任。”

这一次,文官们没有反对。

正德帝给足了他们面子,他们也得给小皇帝留点面子。

后人常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再直白点讲,政治就是相互给面子的艺术。

钱宁成为锦衣卫指挥使,大大出乎文官们的意料。在文官们看来,只要不是常风接任指挥使便可。他们没什么好反对的。

正德帝再道:“常风自成化末年便是从龙之臣。本朝亦是从龙之臣。在锦衣卫效力二十多年,功勋卓著。”

“朕打算加封他右都督职衔,命他以右都督之身专管北镇抚司事务。”

刘健脱口而出:“万万不可!都督衔乃是朝廷授予武官的至高名器。非功勋卓著的老将不能受赐。”

“常风没有军功。即便是都督同知、都督佥事都不可赐予!”

“皇上说他功勋卓著。他的那些所谓‘功勋’,有几样是见得了光、能拿到台面上说的?”

常风心中暗骂:我就知道没那么容易拿到都督衔!

不过常风倒是很坦然。不得不承认,刘健说的有几分道理。都督衔不是随便就能赐的。至少也得有王越直捣贺兰山那种级别的战功。

眼见到手的都督衔打了水漂,老家伙马文升出班,替常风说话。

马文升连珠炮似的滔滔不绝:“首辅此言差矣。说常风没有战功?弘治元年,他代天南下祭妈祖。途遇倭寇,在永宁卫与倭寇血战,大获全胜。这是不是战功?”

“弘治十一年,他随襄敏公王越直捣贺兰山大获全胜。王越在病故前给朝廷的有功将领名单里,常风位列第四,注明大功有二,督粮、军情事。这是不是战功?”

“说常风没有拿得上台面的功勋更是无稽之谈!弘治六年,常风作为钦差副使,与刘大夏前往山东治河,功绩斐然。这拿不拿得上台面?”

“弘治七年,他前往贵州,推行改土归流。贵州境内土官肃然。这拿不拿得上台面?”

马文升是朝廷里的老资格。人家老马总制西北军务的时候,刘健还是个默默无闻的翰林官儿呢。李东阳、谢迁还在苦巴巴的读书备考。

刘、李、谢号称“弘治后三君子”。马文升是“弘治前三君子”。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马文升的资历。

一句话,老马在朝堂上说话,好使!

兵部尚书刘大夏附和:“马老部堂所言极是!不能说常风无功。”

马文升不但会打仗,会理政,也会做人。他知道,得给内阁首辅一个台阶下。

马文升话锋一转:“不过刚才首辅有句话说的很对。都督衔乃是朝廷授予武官的至高名器。常风虽有功,但受赐右都督有些勉为其难。”

“臣建议,改赐常风都督佥事衔。”

洪武十三年,太祖定五军都督制。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

常风本来是从三品指挥同知,受赐正二品都督佥事,等于连升三级。

老资格马文升已经给了刘健台阶下,刘健不能给脸不要脸。

于是刘健道:“禀皇上,马老部堂所言极是。”

正德帝笑道:“好,那就赐常风都督佥事衔。”

都督佥事也是可以被别人尊称为“某帅”的。

自今日起,锦衣卫袍泽不再称常风“常爷”,而称“常帅爷”。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