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57章 君臣共治?臣代君治!

书名: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6

正德帝刚刚醒来,坐在龙椅上享受一杯沉香熟水。

他不理解先皇为何要十八年如一日,天天早起。

难道不早起去御门听文官聒噪就治理不好天下嘛?御门早朝时,皇帝、百官都睡眼惺忪、困倦不堪。做出的决定真的能够利国利民嘛?

刚喝了两口沉香熟水,正德帝听得一声暴喝:“皇上为何缺席早朝!”

中气十足的爆喝来自于刘健。吓了正德帝一跳,差点呛到。

三位辅政没有旨意,直闯进了乾清宫。

如果上纲上线一点说,刘、李、谢无旨气势汹汹的进宫,有刺王杀驾之嫌。

正德帝惊讶:“三位先生,你们怎么来了?”

刘健连叩拜礼都没有行,直接质问正德帝:“皇上为何缺席早朝?”

正德帝敷衍道:“朕龙体欠安。”

谢迁怒道:“皇上哪里像抱病的样子?”

“臣自您八岁时就担任您的老师。天天教您要做个勤政爱民的储君。当个先皇一般的好皇帝。”

“老师的谆谆教诲,当学生的难道都忘了嘛?”

正德帝目瞪口呆。教诲?臣子当着皇帝的面摆教师爷的架子?

李东阳的语气比刘、谢要和缓:“先皇在位时,偶感小恙不会缺席早朝。弘治十七、十八年病重时,即便重病在身也会让内宦们背着参加早朝。”

谢迁接话:“没错!皇上要学先皇。不要学桀纣!”

正德帝忍不了了!

他再有城府,也始终是个十五岁血气方刚的青年。刚登基没几天,谢迁就说他学桀纣?

夏桀商纣是谁?那是史书中有名的暴君!

正德帝的态度不再像学生一般卑微:“朕就缺席了一日早朝,就成了桀纣之君?”

“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朕若是桀纣之君,是诸位先生教导无方!”

三人面面相觑:夭寿啦!学生竟敢跟老师顶嘴?我们三人是先皇托孤的辅政大臣!没让你喊一声相父就不错了。

正德帝大喊一声:“谷大用!送三位先生出殿!”

这是正德帝第一次撵三位辅政出殿。

刘健等人出得乾清宫。

谢迁建议:“首辅,上奏疏吧!让六部九卿、在京文官联名。得让皇上知道,这朝堂是谁说了算。”

这世上最可笑的事,就是员工认为自己是老板。

刘健等人忙着串联文官上奏疏,劝谏正德帝勤政。

锦衣卫那边,常风等人也忙翻了天。

值房之内,常风眯着眼睛,听取着新任指挥使钱宁的汇报。

钱宁道:“弘治十三年,首辅刘健之侄刘成安贩卖私盐,数量达一万五千石。被两淮巡盐使衙门缉捕。”

“刘成安亮明身份。巡盐使高斌秉公执法,毫不留情。两个月后,内阁建议先皇,将高斌明升暗降至广西任学政。不久,刘成安被新任巡盐使释放。”

常风冷笑一声:“呵,典型的以权谋私,回护子侄,公报私仇。高斌如今在哪儿?”

钱宁答:“得罪了内阁的巨佬,高斌的前程尽毁。官儿越做越小,如今已降为广西桂林府通判。”

常风吩咐:“派个得力的人,去趟广西。拿到高斌关于弘治十三年私盐案的证词。”

“另外告诉高斌,刚正不阿的人朝廷不会忘记。一年之内,他会收到升官的调令。”

钱宁点头:“好。”

石文义道:“谢迁家族参与走私,与倭寇勾结。在宁波大做瓷器走私生意。号称海上十件瓷,五件出谢家。”

常风道:“双木会的账册还在我手中。将关于谢家的账目誊抄出来,作为罪证。”

张采道:“李东阳身上,实在挖不出什么像样的黑料。这人做事太缜密,厂卫要对付他不好得手。依属下看,不如栽赃?”

常风没有接张采的话。而是笑道:“差点忘了一件大喜事。太后给犬子指婚了!你们这些做叔叔的,等定亲礼时都来我家喝酒。”

钱宁道:“太后给破奴指婚?他是新科进士,又是皇上的身边人。想来未来的妻子一定是大家闺秀。”

常风点头:“没错!的确是大家闺秀,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四书五经不输男儿。”

张采问:“帅爷,您别卖关子了。到底是哪家小姐啊?您的亲家,以后咱们弟兄得照顾些。遇上了麻烦,咱们弟兄帮忙解决。”

常风的回答令众人十分吃惊:“内阁次辅李东阳家的四小姐。”

众人面面相觑。

跟文官首脑之一结亲?厂卫跟文官势同水火啊!

常风微微一笑:“李东阳这人,不同于刘健、谢迁。”

领导说话,无需多么直白。只要点到为止即可。

常风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咱们锦衣卫这回要动首辅刘健、阁员谢迁以及他们下面的部院大臣。对李东阳要网开一面。

钱宁试探着问:“敢问帅爷,跟李东阳结亲是太后的意思还是.”

常风答:“是皇上提醒太后,李家还有位小姐尚未婚娶的。”

众人了然。不是常风要保李东阳,而是皇上要留李东阳。

常风道:“好了,言归正传。我给诸位三个月期限。三个月内,要查出足够让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腐儒丢官的证据。”

众人齐齐拱手:“遵帅爷钧令。”

两日之后。

一封厚厚的奏疏摆在了正德帝的面前。

奏疏的内容其实很短,不过区区数百字而已。大意是劝谏正德帝勤政,今后不要再缺席早朝。

长的是署名!

内阁三阁老、六部九卿、科道言官、翰林官在京文官一千九百九十四人中,有大概一千八百人署名。

奏疏中光是署名页就有五十多页。

正德帝坐在龙案后,凝视着这份五十页署名的奏疏发愣。

常破奴侍立在正德帝身旁。

正德帝沉默良久后问常破奴:“你看到了什么?”

常破奴答:“臣看到了一座朝堂上的冰山。铁板一块、针插不进、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冰山。”

“他们在欺君!不是欺骗的欺,而是欺侮的欺!”

常破奴始终年轻,说话直来直去,没有官场老油条的油滑。这一点很得正德帝心意。

正德帝道:“说的好!不愧是常风的儿子!告诉你,朕打算让你的父亲做一柄凿子。凿碎这座冰山。”

“你替朕给你爹传一道口谕。事情要抓紧办。改年号之日,便是朕驱逐那些人之时。”

正德帝所说的“事情”,指的自然是他命厂卫清查内阁、六部九卿不法情事。

距明年正月初一改年号,还剩下不到半年时间。

常破奴道:“臣一定将口谕一字不差的传给家父。”

正德帝问常破奴:“你说,朕应不应该学太祖爷,掀起空印案、郭桓案、胡蓝案,将天下文官杀上几茬儿?”

常破奴思索片刻后答:“禀皇上,文官就像是韭菜。割了旧的一茬儿还会有新的一茬儿冒出来。”

“皇上您再英明神武,也只是一个人。最终还是要靠各级文官治理天下。光靠一个杀字解决不了问题。”

正德帝问:“哦?你有好的解决办法嘛?”

常破奴道:“禀皇上,臣没有办法。臣不是诸葛孔明,只是个愚钝的三甲榜尾。”

正德帝得意洋洋的告诉常破奴:“朕已经想出了办法。各级文官不可完全弃用。全弃用了,大明王朝就停摆了。”

“但冰山顶层的文官,朕一定要拿走他们手中的权力。再任用朕信的过的人,统领天下各级文官。”

常破奴问:“敢问皇上,您所说的信得过的人指的是?”

正德帝笑道:“你爹算一个。除了你爹,还有一批人值得朕信任。”

正德帝所说的那批人,指的是八虎。

少年天子心里清楚,帝王需要靠各级文官治理天下。若想不被文官权力反噬,就必须扶持一批人。让文官人人畏惧这批人,让文官人人巴结这批人。

这批人将成为“官上官”。

正德帝登基的日子并不长,短短月余已经倍感文官的压力。他开始理解英宗爷为何要重用王振;宪宗爷为何要先用汪直,再用尚铭。

宦官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一大堆缺点。但他们有个最大的优点:对皇帝的忠诚。

宦官只有一个家,那便是宫里。只有一个效忠对象,那就是皇帝。

正德帝话锋一转:“另外,李东阳是咱俩的老师。你娶他的女儿,是亲上加亲的大好事。娶亲一应花费,由朕的内承运库出。”

常破奴拱手:“谢皇上隆恩。”

他心中暗道:难道李先生也是皇上所说的“官上官”的一员?

正德帝似乎看透了常破奴的心中疑惑。

他为了常破奴一个问题:“你家里买过马嘛?”

常破奴答:“买过。”

正德帝再问:“如果买来的这匹马是头烈马,一直尥蹶子。你会杀了它还是留下它?”

常破奴思索片刻后答:“是杀是留,要看烈马能否被驯服,能否在日后为臣所用。”

正德帝笑道:“答的好。你未来的岳丈,就是朕眼里的烈马啊!”

傍晚时分,常府。

郡主常恬携仪宾黄元回了娘家。

大哥连升三级,成了“帅爷”;大嫂受封一品诰命;侄子得了实职,伴君左右。常恬打心眼里高兴。

一家人坐定。刘笑嫣道:“糖糖,你可有日子没回娘家了。”

常恬半开玩笑的说:“咱家如今是高门大户。我这个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怎好老回娘家打秋风?”

常风道:“糖糖最近事故了,学会了戴高帽。什么高门大户啊,再高能高得过你的郡主府?”

一家人说说笑笑,边吃边聊。

常恬突然提及了一件事:“刘瑾前日送了我一尊五百两黄金打造的弥勒佛。”

常风咋舌:“都说今上登基后,刘瑾发了财。没想到他直接成了土财主。好大的手笔,一送就是五百两金子。”

常恬道:“我本来打算退还给刘瑾的。五百两黄金再贵重,在我眼里也赶不上每年夏天他亲手给我粘的夏蝉。”

“可是刘瑾说,我如果不收,他就把金佛沉到永定河里去。我只好却之不恭。”

刘瑾对常恬真是没的说。二人名为姑侄,实同父女。哪有老父亲不疼爱女儿的。

常风道:“咱们那老侄子一番好意,你别辜负了就是。”

常恬又道:“刘瑾还跟我说,半年之后他会让我家黄元担任实职。”

仪宾不得担任实职,这是太祖爷所定祖制。

刘瑾看来很自信。半年之后他就能拥有足够更改祖制的权力。

太祖爷要是知道一个太监有更改他所定祖制的野心,恐怕孝陵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家宴散后,常破奴给父亲传了正德帝的口谕。

随后常破奴道:“爹,你知道皇上如何批复一千八百多名文官联名的那封劝帝勤勉疏嘛?”

常风问:“如何批复的?”

常破奴答:“只有一句话‘朕已知错,当听从贤臣谏言’。”

常风感慨:“忍常人所不能忍,方为大有为之君主。隐忍通常需要比愤怒大得多的勇气。皇上.了不得啊!”

劝谏事件,最终以三位辅政的完胜告终。

刘健心情大好,宴请李东阳、谢迁和六部九卿到他的府邸里饮宴。

除了马文升和刘大夏,六部九卿到齐了。

刘健笑道:“皇上年少,不经事。偶尔有荒唐之举也情有可原。咱们这些做臣子的,只要时时纠正他、教导他。假以时日,他定会成为先皇一般的贤明君主。”

谢迁附和:“没错!一千八百多个署名啊。大明自开国以来,恐怕就没有联名人数如此之多的奏疏。历代文官‘君臣共治’的理想,在咱们这一代人绝对能够实现。”

刘健道:“说得好!不过皇上始终少不更事。现在谈君臣共治为时过早。应为‘臣代君治’。”

“今后诸位同僚应倍加努力。帮皇上把整个天下好好管起来。”

当一个人有了权力,就会变得膨胀、狂妄。

举个栗子。后世某位肥胖的网络作家,大三担任了校学生会主席。这厮飘到不仅不把同学看在眼里,甚至不把团委老师放在眼里十几年后,每当回想起这件事,胖作家都会羞愧到脸红。

当个屁大点的校学生会主席尚且如此,何况强势内阁的首辅?

这帮文官整天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挂在嘴边。但此刻他们已经忘记了谁是君来谁是臣。

他们忘记了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而非文官。

在他们弹冠相庆,庆祝劝谏事件的胜利时。东厂、锦衣卫就像一架精密的机器,正在开足马力,搜集他们的黑料。等待着在正德帝需要的时候,给予文官集团致命一击。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