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58章 消失的五百六十万两国帑

书名: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6

文官并非人人皆恶。

正当锦衣卫忙着清查官员不法情事,积蓄力量准备给予文官集团致命一击时。一个位高权重的文官,主动来到了锦衣卫.

来的人是户部左侍郎,陈清。

陈清,与大明开国元勋合浦侯陈清同名,虽是文官,却是武人的豪爽性子。

他时年六十八岁。乃是天顺八年进士。他为官四十一载,从知县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坐到了户部左堂。

陈清在户部总督仓场事。这是个了不得的差事。

所谓仓场,指的是通州粮仓、国库太仓。大明的钱和粮全归他看管。

陈清担任这个职位的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半个月。他是在正德帝登基后,由内阁举荐调来户部的。

按照官场“是谁举荐,谁是靠山”的潜规则,他算是刘、李、谢的人。

陈清进得北镇抚司。

北镇抚使尤敬武拱手:“陈老部堂,久仰久仰。来鄙司有何贵干啊?”

陈清颇为傲慢:“你是何人?”

尤敬武答:“在下锦衣卫指挥右佥事兼北镇抚使,尤敬武。”

陈清毫不客气的坐到椅子上,瞥了尤敬武一眼:“我有件大案,要跟锦衣卫举发。”

尤敬武道:“大案?陈部堂请说。”

陈清拿起茶盅,喝了口茶:“你还不配接户部左堂举发的大案。叫有资格的人来。”

老陈这个牛鼻子,口气硬得很。

恰在此时,钱宁走了进来:“我当是谁呢。原来是陈老部堂。你跟敬武刚才所说,我站在门口都听见了。”

“我是锦衣卫的指挥使,总配接你举发的案子了吧?”

陈清闭上了眼睛:“你也不配。”

钱宁皱眉:“陈部堂,这我就不明白了。你说来锦衣卫举发大案。又说我这个锦衣卫指挥使不配接这个案子。那你还来锦衣卫作甚?”

陈清道:“你不配,锦衣卫中有人配。叫常风来见我。”

钱宁心中很不是滋味。常风在名义上只是他的副手。老陈却说他“不配”,说常风“配”。

别看钱宁整天在常风耳边说什么“不管谁是指挥使,只要常帅爷活着一天,锦衣卫就姓常。”可在钱宁内心深处,还是渴望自己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锦衣卫大掌柜。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钱宁只得命尤敬武找来了常风。

常风对朝廷文官的底细一清二楚。他知道陈清是文官中的异类。

大部分文官都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嘴上造福黎民,心里升官发财。

陈清不同。他整天嘴上挂着仁义道德,心里想的也真的是仁义道德;嘴上造福黎民,心里想的也真是造福黎民。

这在文官中属于凤毛麟角的存在。

故而常风对陈清很是尊重,拱手道:“陈老部堂。”

陈清没有还礼,头也不抬的喝着茶:“我举发的这件案子事关重大。只能说给常都督一人听。”

常风虽是都督佥事,但依照官场称呼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陈清称他为“常都督”。

钱宁有些不高兴:“你真当我这个指挥使是摆设不成?我们帅爷日理万机。哪有功夫管你那些鸡零狗碎的事。”

陈清听了这话怒目圆瞪:“鸡零狗碎?我要举发的大案,事关朝廷财政大计!”

常风吩咐钱宁:“你跟敬武先退下吧。”

钱宁道:“帅爷.”

常风加重语气,重复了一遍:“退下!”

常风的态度让钱宁心里有些不爽。我给你当了十九年的下属。好容易职位升到你之上了,还是要听你吆五喝六

钱宁无奈,只得叫着尤敬武离开。

北镇抚司大堂之中,只剩下了陈清与常风两人。

常风道:“陈部堂,什么大案?请讲吧。”

陈清又喝了口茶,这才慢条斯理的说:“朝廷税收,分为物税、币税两种。物税即征收实物,譬如粮食、布匹、茶业等等。币税则是白银。”

“抛开物税不谈,只论币税。先皇登基之初,大明两京十三省币税年收入为五十五万两。”

“先皇在位十八年,币税收入年年增长。至先皇驾崩前,币税年收入为三百三十七万两。”

“从朝廷不断增长的币税收入上,就能看出‘弘治盛世’四个字名副其实。”

常风道:“陈老部堂。我虽是武将,但也有举人功名,并非只知道打打杀杀的丘八。您说的这些,我都知道。”

陈清道:“你且耐心听我说完。先皇在位十八年,算下来,每年币税收入的均数为一百五十九万两。”

“岁用方面,上册的年均帑银支出是一百万两。”

“也就是说,年均盈余为四十九万两。十八年下来,太仓积银应为八百八十万两。”

常风道:“我记得弘治十七年冬至日早朝,户部尚书佀锺禀奏过,户部账面存银八百八十万两。”

“刘首辅夸赞说,此乃大明自开国以来积银之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先皇是盛世天子。”

陈清怒道:“佀锺滑头!问题就出在‘账面’二字!你知道太仓积银实数是多少?”

常风问:“多少?”

陈清一拍桌子,从牙缝里积出一个数字:“三百二十一万而已!”

常风目瞪口呆:“太仓国库不是号称‘账不差一钱’嘛?存银实数跟账面差了近五百六十万两?”

“银子呢?插上翅膀飞了?”

陈清苦笑一声:“谁说不是呢?我刚到任户部半个月。按照规矩去盘库,发现了这件耸人听闻的事。”

常风倒吸一口凉气:“难道国库出了盗银的惊天大案,库兵们盗走了五百多万两银子?”

“又或者户部官员有巨蠹,贪污了五百多万两银子?”

陈清道:“真要是那样就好了!银子还追的回来。”

“告诉你吧。五百多万两银子不是被盗,而是被挪用。”

常风问:“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敢挪用五百万两银子?我活剐了他!”

陈清苦笑一声:“十八年间,被上万大小京官挪用了!”

常风疑惑:“上万名京官?”

陈清苦笑一声:“大明京官大小员额一千九百左右,十八年间,任过京职的足有上万人。”

“京内衙门与衙门之间,官员与官员之间,办任何公事、私事都是要请吃、摆宴的。”

“各衙都有专门的交际应酬银、迎来送往银。这些银子从哪儿出,无非是从国库挪支。每年平均挪支竟达三十万两以上。”

“挪支的名头五花八门。什么部费、官衙修缮费、纸张笔墨费等等。名头再多,事实只有一个,银子被大大小小的官员吃进了肚中。”

“你们锦衣卫号称天上的事知道一半,地上的事全知道。常都督对此事难道一无所知嘛?”

常风解释:“我知道各衙各官之间吃请摆宴用的都是国帑。只是不知累年数字竟达五百六十万两。”

“这么大的亏空,历任户部堂官难道都不晓得?他们都不去盘点太仓存银的嘛?先皇也一无所知?”

陈清反问常风:“你进官场多少年了?”

常风答:“自补入锦衣卫算起,已有二十三年。”

陈清道:“那你应该知道一个官场约定俗成的规矩,新任官不追前任官的亏空。”

“历任户部堂官,到任后都对前任亏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经年累月,亏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雪球,越滚越大。”

“滚了整整十八年,可不就滚到五百六十万两,国库存银少了六成还多嘛。”

常风感觉自己汗毛倒竖。果然,文官是大明最大的蠹虫。不说什么贪污纳贿、土地兼并、走私贸易。

单说吃喝一项,直接吃掉了国库的六成存银!

常风问:“陈老部堂,你说是来找我举发大案。你想让我怎么办这件案子?”

“大明律里,没有明文说官员吃喝有罪。”

“锦衣卫不可能把拿国帑吃喝的历任上万京官全抓起来。”

陈清道:“其实,国库亏空的数额和原因,历任户部堂官都心知肚明。却无一人禀报先皇。”

“也可能先皇略有所知,但没有追究。”

“我举发这件大案给你,希望你把户部亏空的实情禀报当今圣上。”

“说句犯忌讳的话。再这样下去,无须外敌入侵,大明恐怕会被前赴后继的大小官员们活活吃垮、蛀空。”

常风狡黠的一笑:“为何陈部堂不将此事亲自禀报皇上?户部左堂是可以请求皇上单独召见的。”

陈清毫不掩饰的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我若亲口告知皇上国库亏空至此。用不了多久,此事就会传扬出去。我会成为大部分文官的敌人。阁老们也容不下我。”

“那我这个户部左堂就断乎当不下去。会被调到南京充任虚职。”

“我做户部左堂,总好过那些和稀泥、得过且过的人做。”

常风道:“明白了。陈部堂,你就在此处帮我写一封奏疏。列明户部亏空的具体状况。署上我的名字。我会交给皇上。”

“我早就得罪了内阁和他们的门生故旧,不差再得罪这一回。”

常风知道,陈清是在拿他当刀。

但当一柄斩除吏治弊病的刀,常风乐意!

陈清提起笔,北镇抚司大堂用了三个时辰写成了一篇万言疏。疏名为《仓储空虚可虑疏》。

陈清不愧为能臣。这篇万言疏十分详实,既有详尽数字,又有具体事例。把五百六十万两亏空如何落下写了个明明白白。

常风看完后,正要提笔写下自己的名字。

陈清却伸出手,压住了常风提笔的手。

陈清改了主意:“算了。做人也好,做官也罢,都要光明磊落。这道奏疏还是署我的名字吧。”

常风劝他:“陈部堂,我常风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横竖早就将内阁得罪了。你若署名.官位断乎不保。甚至会身陷不测之地。”

陈清脸上泛起笑容,说了一句令常风振聋发聩的话:“为江山社稷,虽千万人吾往矣。”

“虽千万人吾往矣”,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纵使面对千万人的阻止,我也要勇往直前。

任何一个通过苦读四书五经步入仕途的两榜进士都知道这句话。

可惜,书要看什么人读,什么人用。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蜕变成了大明的蠹虫。

像陈清这样真正将这句话放在心中的,凤毛麟角而已。

常风道:“我愿与陈部堂联名。为了民脂民膏不被蠹虫们啃食殆尽,即便粉身碎骨又如何?”

陈清道:“常风,我果然没看错人。别人都以为你是个屠夫,我却认为你是个壮士。”

陈清先署了名。常风在他后面署名。

这是一道会得罪九成九在京文官的奏疏。

往严重一点说,这道奏疏指出了弘治盛世埋下的亡国隐患。

谁上在这道奏疏上署名,谁的仕途堪忧。

然而,壮士不止陈清、常风两位。

当晚,陈清的学生,兵科给事中徐忱也在奏疏上署了名字。

徐忱,弘治九年三甲第九十五名进士。他的殿试排名很靠后。官场升迁艰难。为官九年,才是个兵科给事中。

好在吏部尚书马文升在今年的京查中发现了徐忱是个恪尽职守的人。

吏部正在走升任程序,他即将被破格提拔为浙江参议。

在这道奏疏上署名,他的升迁之路将戛然而止。参议官帽绝对戴不到他头上。

但为了“江山社稷”四个字,徐忱还是在奏疏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有其师,必有其徒。

一天之后,乾清宫大殿。

正德帝手里拿着《仓储空虚可虑疏》。那双手微微颤抖。

正德帝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刚刚登基,接手的“充盈国库”,亏空竟达六成至多。

陈清、常风、徐忱三人跪倒在他的龙案前。

正德帝放下奏疏,猛然将龙案上的铜罄摔在地上,发出一声祖传龙啸:“欺天啦!”

“国库五六百万两银子,竟被在京文官们吃吃喝喝耗费掉了。”

“刘健、谢迁、李东阳久任内阁,断乎不会不知。可他们竟瞒着朕!”

“朕是一国之君啊!竟连国库存银的实数都不知晓!”

正德帝又拿起了奏疏,扫了几眼。随后发出一声感慨:“越是盛世,越出蛀虫啊!”

“文官们就像是大大小小的蛀虫,附着在大明这棵参天大树上。”

“如果朕对他们不管不顾,他们迟早会蛀空这棵大树的根基。”

也怪不得正德帝龙颜大怒。吃吃喝喝能吃掉国库六成存银,这事耸人听闻过了头。

这还不算什么。这么大的亏空,内阁三阁老也好,户部尚书也罢,竟然一直瞒着皇帝。

欺君,不光指的是欺骗君主。同时也指对君主隐瞒不报。

正德帝道:“呵,前两天‘弘治后三君子’还摆出一副贤臣模样,领着文官们上奏疏,劝朕勤政。”

“今日朕倒要听听他们如何解释这天大的亏空!”

“刘瑾,宣旨,让那三位君子入宫见驾!”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