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16章 今夜的常府很是热闹

书名: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6

早朝过后,常风跟随李东阳来到了内阁值房,商议查科举舞弊案的事。

李东阳喝了口茶:“常同知,我知道你们锦衣卫喜好掀起大案。但这一回,望你不要如此。”

“会试之事万分敏感。如果闹大了,恐伤及天下读书人之心。那就牵扯到了江山社稷的根本。”

弘治朝之初,李东阳还是个侍讲学士时,见到常风一口一个“常爷”。

如今做了次辅,称呼便改成了“常同知”。

自然,这是官面上的称呼方式。无可厚非。

不过这感觉,就像后世有些渣男,结婚前叫人家小甜甜,结婚后叫人家牛夫人。

李东阳的意思,显然是想让科场舞弊案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常风却没有轻易表态,只说:“在下跟次辅尽力去查,查清真相便是。”

李东阳微微点头:“好吧。咱们先去翰林院,召集一众学官,前往礼部重阅试卷。”

李东阳显然是将自己当成了此次调查的主导者。

常风道:“听凭次辅吩咐。”

且说早朝过后,宫中浣衣局的一处隐蔽房屋内。

八名太监、少监、监丞,围坐在一处。

房屋的窗户封着,不见一点阳光,显得很神秘。

八人分别是刘瑾、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

这八人在今后将有一个臭名昭著但又威名显赫的名字“八虎”。

但如今,这八人还算不上“虎”。势力也没有日后那么大。

这个宦官小集团成立的目的,便是抱团对抗文官集团。

京城官场中人都知道,皇上依赖文官。文官势力日益坐大。

去年秋天,文官集团甚至操纵御史上折,废除镇守太监制度。这引起了宫内宦官们的警觉。

再任由文官势力扩张,恐怕宦官们今后会变成无权无势的朝堂小透明。

于是这八人暗自结党,每每发生大事,都在浣衣局中秘密议事。

不过这个宦官小集团也并非铁板一块。

譬如张永看不上刘瑾和谷大用,觉得二人只会搞阴谋诡计;谷大用又与丘聚不对付;马永成又觉得张永一介武夫没脑子

他们是为了宦官共同的利益,放下各自的矛盾,勉强走到一起的。

刘瑾清了清嗓子:“诸位都晓得,如今文官势大。假以时日,恐怕内阁会彻底夺去司礼监之权。”

“地方督抚会夺去镇守太监、监管太监之权。”

“这两年,文官们屡屡对咱们发动攻势。因皇上对待文官过于宽仁。咱们只能挨打,不能还手。”

“今日,还手的好机会终于到了!”

张永喝了口茶:“你说的是会试舞弊的事?”

刘瑾点点头:“没错!程敏政虽只是侍郎,却因他的出身,乃文官势力的核心成员之一。”

“可以说,大明的顶级文官,跟他多多少少都能牵上关系。”

“且这一回,上折子弹劾程敏政的不是咱们的人。而是文官里巴望着参人升官的愣头青华昶。”

“这是他们狗咬狗!怨不得咱们。”

谷大用接话:“咱们可以借着他们狗咬狗机会,一案牵十案,一案飞十里。将文官势力连根拔起。”

魏彬笑道:“嘿,谷公公高明啊!”

高凤道:“可是负责此案的是李东阳。咱们如何插手?”

罗祥道:“高公公怎么糊涂了?锦衣卫的常爷参与查案。他是咱们一方的人。咱们八人当中,有不少人都受过他的恩惠。”

高凤说的是事实。

常风的确与八虎中的多人关系匪浅。

刘瑾自不必说。若不是常风,他现在恐怕还是个卑微的火者。

李广栽赃兴王兵变,张永卷入其中。是常风雷厉风行,替张永洗脱了冤屈。二人还共同跟随过王越抬棺西征。

魏彬当初是山东河道监管少监郭奇驴的手下。常风随刘大夏前往山东治河,惩治郭奇驴,命魏彬反戈一击。

事后常风兑现诺言,将魏彬带回了京城,交给刘瑾好生关照。

若不是常风,魏彬现在还在给郭奇驴在床榻上扮媳妇儿呢。哪能平步青云,升为都知监监丞?

丘聚没受过常风恩惠。但跟常风关系不错。

他主管城郊皇庄。弘治帝曾将皇庄的一千亩地赐给常风。

这一千亩地,一直是丘聚顺手帮着常风打理。

每年常风带家人去自家田地踏春,都去找丘聚喝茶聊天。

也就是说,八虎之中有四人跟常风关系匪浅。

刘瑾道:“罗公公说的对。常爷是咱们一方的人。且他本就是厂卫的大佬之一。”

“厂卫与文官,本就是相生相克的天敌!”

“今夜我去找常爷,让他帮忙,把科举案弄成一案牵十案的大案。”

张永道:“我也去。我跟常爷刚刚西征归来,算是共过生死的袍泽呢。他得给我几分薄面。”

刘瑾笑道:“除了常爷,还有一人肯助我们一臂之力,对付文官。”

张永问:“谁?”

刘瑾轻轻拍了拍手。

一个人走进了这个隐秘的房间。

此人是常风在锦衣卫中的替身,钱宁!

张永惊讶:“钱佥事?”

钱宁笑道:“正是在下。”

刘瑾道:“诸位,钱佥事是常爷的左膀右臂。这一回也愿助咱们,狠狠打击文官势力。”

钱宁找了把椅子坐下:“我早就看不惯那群文官骑在我们厂卫头上拉屎了!”

“皇上宽仁,文官们便蹬鼻子上脸。不把皇帝的家奴放在眼里。”

“我一回儿就带人,把陈敏政和他手下的八位考官,还有本科三百名贡士全都抓进诏狱。”

张永问:“这是钱公公的意思嘛?”

钱宁狡黠的一笑:“我是我,我干爹是我干爹。我帮你们,是我自己的事,与我干爹无干。”

萧敬和钱能这两位宦官中的巨佬,一向油滑的很。从不在明面上参与跟文官集团的争斗。

谷大用阴笑道:“有钱佥事襄助,这回咱们如虎添翼啊!”

礼部大堂内。

常风跟李东阳和翰林院的学官们重阅考卷。

常风惊讶的发现了一桩事。他翻到了自己的考卷。这一次按照圆圈、三角、斜杠、竖杠、叉五种标记,他竟位列会试的三百零三名。

只差了三个名次,便能跻身杏榜。

不过这跟本案无关。

李东阳看了十几份考卷,便抓住了事情的关键:“如果此次会试出了问题,那问题就是经义的第四道题。”

“程侍郎的这道题,出得刁钻古怪。寻常考生,在这么短的考试时辰内,恐怕只能生拉硬凑一篇文章。”

“也只有当世大才才能够抓住此题的要点。”

常风附和:“次辅所言极是。我是会试的亲历者。这道题,我根本不知如何破题、承题。只能胡乱写一篇文章,免得交白。”

“如果给我三四日,遍览古籍。或许能够找出破题、承题之法。”

翰林学士王华道:“我粗略浏览了下前二十名的试卷。经义第四题,也只有第一名唐寅、第二名徐经文章切题。其余考生,全都是在生拉硬套。”

“其中唐寅的文章可谓锦绣。徐经略逊一筹,仅仅算切题罢了。”

“即便如此,徐经还是足够凭着这道题,跻身第二。”

众人在礼部内阅卷,阅了整整一天。一直到傍晚时分才结束。

李东阳想要赶紧下结论,帮程敏政脱身,免得京中有人借机掀起政潮。

李东阳道:“依我看,拔贡的这三百人,文章皆符合贡士的标准。”

“经义第四道题极为刁钻。唐寅、徐经做出来了,位列第一、第二实至名归。”

“别忘了,人家唐寅本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又是应天乡试解元。他是有大才的人,成为会元有何稀奇?”

“徐经与唐寅交好。大才子的朋友,才学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

“都是那些落第举子嫉妒。他们名落孙山,心里有火无处发泄。这才借机闹事。”

“华昶那厮是谁的门生啊?想升官想疯了?跟着落第举子一起胡闹,竟将子虚乌有的事闹到了早朝上。”

李东阳说了一堆话,归根结底就五个字“都是误会啊”。

常风皱眉:“次辅,不能这么轻易下结论吧?”

“查案,要想到所有的可能。有没有一种可能,程敏政将经义第四题卖给了唐寅、徐经?”

“若是如此,二人在考前查阅古籍。想出了承题、破题之法。位列第一、第二也就自然而然了。”

李东阳刚想争辩。阁员谢迁急匆匆的走了进来,在他身边耳语几句。

李东阳皱眉:“常同知,你们锦衣卫的钱宁抓了程敏政和八位主考官、本科三百名贡士。是你授意的嘛?”

常风一愣,随后面露愠色:“这钱宁,怎么自作主张。即便要抓,抓程敏政和唐寅、徐经也就是了。”

“把其余八位考官和二百九十八名贡士抓起来作甚。”

“次辅,天色晚了,今日咱们就先到这儿吧。我回趟锦衣卫,把不该抓的人都放掉。”

李东阳道:“好吧。”

常风赶回了锦衣卫。钱宁、石文义、徐胖子迎了上来。

常风质问钱宁:“你抓这么多人作什么?”

钱宁道:“常爷,他们都有科场舞弊的嫌疑啊。咱们锦衣卫办案,向来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都是些软骨头文人。给他们上一遍大刑,真相自然水落石出。”

钱宁就这么个人,好大喜功,办案子能往大了办,不往小了办。巴不得掀起惊天大案,杀他几百个人,让自己威名更胜。

常风骂了声:“糊涂!你只将程敏政、唐寅、徐经三人扣下就是了。”

“先将他们关进诏狱。没我的吩咐不得上刑。其余考官、贡士一律放掉。”

钱宁只得拱手:“是。”

暮色已至。常风道:“今日先这样。弟兄们各自散了。晚上我在家好好想想,这件科场舞弊案怎么查。”

徐胖子道:“我爹最近痴迷敬佛。今日阖家上下要断食敬佛。我去你家打秋风。”

常风点头:“成。”

骑马回家的路上,徐胖子笑道:“钱宁这厮,又巴望着掀起惊天大案了。”

常风道:“如果有朝一日他做了锦衣卫的大掌柜。那京中真是要风声鹤唳。”

常风在家刚才晚饭,仆人通禀:“宫里的刘瑾刘公公、张永张公公求见。”

常风道:“哦?让他们客厅叙话。”

徐胖子道:“刚出了科举大案,他们俩就找上了门,应该不是凑巧。”

常风道:“嗯,你跟我一同来客厅。”

二人来到客厅。常风命人给刘瑾、张永上了茶。

刘瑾开始旁敲侧击:“常爷,不是我说。京里的文官这些年简直无法无天了。”

“皇上宽仁,对他们一再隐忍。可忍一时变本加厉,退一步得寸进尺啊!”

“今年刚过去不到三个月。内阁便封还了皇上整整十二道圣旨。”

“太宗爷设立内阁的初衷,是让阁员们为皇帝处置政务提出咨询建议。”

“而今内阁却骑到了皇帝头上。太宗爷泉下有知,长陵的棺材板恐怕都压不住啦!”

张永附和:“不光如此。文官和地方士绅们结成了铁板一块的利益同盟。”

“土地兼并日益猖獗,小民百姓活不下去。根子就在那些贪得无厌的文官身上。”

“凡有人提出不符合他们利益的朝廷大政,他们便举起‘祖制不可违’的大旗抵制”

常风喝了口茶:“我说,咱们三个都是老内相的人。自家人就别云山雾罩了。有什么事直说就是!”

刘瑾笑道:“小叔叔快人快语。我们宫里的意思,是借着这场科举舞弊案,狠狠收拾一批文官。”

“得让文官们知道,这天下是皇上的天下。不是他们文官的天下。”

常风问:“你说的宫里指的是谁?皇上?皇后?太皇太后?”

刘瑾解释:“指的是我们这些良心未泯的内官。”

“太祖爷严禁内官干政。但太宗爷却大胆启用内官,目的便是制衡文官势力。”

“可到了本朝。文官们竟真把内官视作了奴仆,毫不放在眼里。”

“长此以往,文官们岂不要独霸朝堂?天子恐怕控制不了朝局。”

张永插话:“明说了吧。我们希望常爷你将科举舞弊案办成洪武朝的空印案。让文官们晓得宫里、厂卫不是白给的。”

“朝堂也不是他们一家说了算。”

常风喝了口茶,沉默不言,没有表达态度。

大厅中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刘瑾很有眼力价,他起身道:“这是大事。需仔细斟酌。我们先告辞,常爷您好好考虑考虑。”

常风点头:“嗯。送客。”

刘瑾和张永刚走,常家又来了客人。

来的人是内阁三阁老,首辅刘健、次辅李东阳、阁员谢迁。

今夜的常府很是热闹。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