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55章 两年之后(五千字章)

书名: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6

钱能万万没想到常风既上道又大气。银子不收,事照办。

他不知道的是,常风把他的好大儿当成了替身。

钱宁不含糊,“噗通”就给常风跪下了:“属下谢镇抚使提携之恩!”

常风连忙去扶:“快快请起。钱兄是锦衣卫中的千里驹,前途无量。”

常风投之以桃,钱能报之以李。

钱能对刘秉义说:“刘寺卿,南京礼部左侍郎出缺,公可有意乎?”

刘秉义笑道:“钱公公,我女儿女婿外孙都在京城,我不想去南京。”

钱能道:“南京六部是闲散衙门。侍郎告病在家,挂个名不去赴任是常事。”

“太常寺卿升南京礼部侍郎又是符合官场升迁规矩的。”

“不如这样,我找机会在皇上面前举荐你。若成了,你拿了官凭就告假,留在京中享你的儿孙福。”

这是典型的利益交换。历代官场都是这样。

钱能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刘秉义再拒绝那就是不给司礼监秉笔面子了。

他拱手道:“那就有劳钱公公在皇上面前美言了。”

钱能笑道:“噫!好!今日三喜临门。一喜常镇抚使执掌北司;二喜刘寺卿高升南京礼部侍郎有望;三喜钱宁即将升为查检千户。”

“本来我得在贵府讨杯酒喝。奈何一个时辰后轮到我去乾清宫那边当值。”

“等常镇抚使办升迁宴时,我再来讨一杯酒喝,沾沾喜气。”

钱宁一番千恩万谢。随后他跟着义父钱能走了。

刘秉义笑道:“贤婿,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跑断肠。我又跟伱沾光了啊!”

大明的文官有两个至高追求。

一是当上两京十二部的尚书或侍郎,成为正儿八经的“部堂”。

二是进入内阁当阁员,成为实至名归的“阁老”。

刘秉义嘴上说对升官不感兴趣。“部堂”的称谓唾手可得时,又激动到不能自已。

“呜呜呜!”一时没忍住,年近花甲的老头儿竟然哭了起来。

常风连忙劝慰:“老泰山,升官是好事。您别哭啊。”

刘秉义擦了擦老泪,愤愤然的说:“我哭是因我当初蠢得发指!竟毁了跟你们常家的婚约!”

常风宽慰他道:“老泰山,都八百年前的事儿了,何必再提!”

常风从正五品千户高升了从四品镇抚使。散阶也从武德将军晋为信武将军。

北镇抚使上面的两个指挥佥事出缺,两个指挥同知又是对常风言听计从的张家兄弟。

常风如今在锦衣卫中,可谓朱骥之下,八千人之上。

这么大一桩喜事,自然要摆一桌升迁宴,好好庆贺一番。

不过常风不想把升迁的动静闹得太大。请帖只发给了钱能父子和卫内袍泽。

文官武将一个没请。毕竟历代皇帝最忌讳锦衣卫的家奴跟外臣走得太近。

倒是请了朱骥,朱骥却说有事来不了。他不来也好,不然袍泽们跟他一起饮宴,升迁宴的气氛会变得跟丧席一般。

七日后,常府大摆升迁宴。

赴宴的都是自己人,这场升迁宴自然融洽万分。

众人吃罢了酒,又在客厅内喝茶闲聊。

张道士是个喝酒吃肉的花道士。好饮量还小。刚才在宴上喝了一壶酒,面露醉意。

他吹嘘起来:“我这人精通八卦,相术,奇门遁甲。”

徐胖子起哄:“你会相面?那你给弟兄们相相面。看看大厅里谁的气运最好!”

徐胖子这是在给张道士挖坑呢。他若说某某运气最好,那不是得罪了其余的人?

张道士环顾四周,随后道:“这大厅之中,有一人气运从小兴旺到老。寿元也高得很。简直就是福星高照一个半甲子!”

“谁若跟此人沾亲带故,即便霉运当头也能沾光变成好运连连!”

众人的目光全部聚集到了常风身上。

今日是常风的升迁宴,张道士所说的人多半是他。

徐胖子问:“张神仙,你说的是常爷?”

张道士微微摇头。

徐胖子又问:“那你说的是钱公公?”

钱能是升迁宴上地位最高的人。徐胖子还以为张神仙要拍钱能的马屁呢。

张道士依旧摇头。

徐胖子追问:“那就是刘部堂?昨日圣旨,拔擢他为南京礼部左侍郎。”

张道士还是摇头。

徐胖子有些不耐烦了:“那到底是谁?”

张道士将手指指向了刚吃完油果子,拿狗擦手的糖糖:“气运最好的是咱们小世妹!”

众人惊讶:“运气最好的竟然是小世妹?”

张道士侃侃而谈:“我自小便通灵,能感知一个人的气运强弱。诸位,我活了四十年,从未见过气运如此旺盛之人!”

“这么说吧,常爷这四五年间一路高升,不是他气运多高,全是沾了世妹的光!”

糖糖被张道士唬得一愣一愣的:“真的假的啊?”

张道士笑道:“千真万确!正常人的气运有好时也有坏时。你的气运却会从六岁起一旺到底,直至旺到九十六岁高龄!”

“不过你九十六有个坎儿。迈过去,就是百岁福龄。”

“你身边的亲近之人,也会跟着你的旺运沾光。”

常风不信命。只当张道士在哄孩子。

然而一旁的刘瑾却把这话当了真。

刘瑾拱手:“张百户。您看我的气运如何?”

张道士仔细看了刘瑾的长相,随后面色一变:“如果我没猜错,你应该是左右双断掌。”

刘瑾惊讶:“您又没看过我的手相,怎么知道我是左右双断掌?”

张道士侃侃而谈:“左断掌掌兵符,右断掌掌财库。你的面相,是既掌兵,又掌财的命。”

“可惜你前三十六年时运不济。三十六岁之后,你因沾了贵人的光,时运才开始好转。”

“这位贵人就像打开你好运之门的钥匙。”

“不过,你真正的大运还远远未到。我猜测,十五年后才是你大运最旺的时候。”

刘瑾心中大为惊讶:我三十六岁那年的秋天,怀恩公公让我在外宅里照顾常家兄妹的饮食起居。

张神仙又说谁在糖糖身边谁跟着沾光。我的贵人一定就是糖糖小姑姑!

啊呀!还真让张神仙说中了。回想一下,正是遇到糖糖小姑姑之后,我才开始一路高升!

在宫里效力三十来年都没升官,遇到糖糖小姑姑就升官了。这哪里是巧合,分明就是命!

自此之后,刘瑾把糖糖当成了姑奶奶一般供了起来。他一门心思钻营升迁的同时,有啥好吃的、好玩的,他都要吩咐人给“小姑奶奶”送过去。

张道士又吩咐刘瑾:“你把生辰八字写出来我看看。”

刘瑾写好了生辰八字。

张道士看后,竟然吓得酒都醒了!

他脱口而出:“皇啊,黄历不错啊!”

张道士按照自己半生所学的八字命理推断,刘瑾是皇帝命!

但“皇帝命”三个字怎么敢说出口?说出来岂不是害了人家。

不知不觉,已近日暮时分。众人散去。

翌日,常风大步来到了北镇抚使值房。正式开始了他执掌北司的日子

时光就是一头腚眼子里塞着鞭炮的公牛,一跑就停不下来。

转眼来到了两年后。

弘治五年,秋。

大明王朝已现盛世气象。

弘治帝是个宽仁、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但勤政不等于喜好折腾。

他对内轻徭薄役;治理水患;废除苛法《问刑条例》;重用贤臣;力求节俭。

对外从不擅兴讨伐。但对于外族一直保持着强硬态度。基本恪守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敌境的蚯蚓都给朕竖着劈成两半儿”的原则。

弘治帝登基六年来国库收入、仓场存粮年年增加。江南商业兴盛。

在政治上,他重用贤臣如“弘治三君子王、马、刘”、李东阳、徐浦、刘健等等。吏治虽不能说如一汪清水,但相较于成化朝末期,官风已大大改善。

说白了就是:官员该贪还是贪,但至少会去主动做事。

老百姓虽远远达不到衣食无忧的水平,至少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饥荒。

按照当初容城知县黄伯仁的说法——老百姓能够像牲口一样混上一口草料活下去,已经算盛世了。

民变、叛乱不能说没有,但规模都不大。

弘治帝是个类似于太祖、太宗的工作狂。每日天不亮就起身。早朝、午朝、大小经筵安排的满满当当。

他还是个高尚的人,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

纵观史书,古代帝王十个有九个都好色。

说实话,给任何一个男人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外加三千妙龄佳丽随意取用,任何一个男人都会变得好色。

这是生理本能使然。

但弘治帝登基六年,仍旧只有一个女人,那就是张皇后。他还接连三次降旨,缩减宫女规模。

相比于那两位嗑春药舒服死的后世大明帝王,弘治帝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他不好货。内承运库的财帛,屡屡被他拿来赈灾济困。他把内承运库搞得清干溜净,耗子进去都要淌眼泪儿。

连一向反对国帑私用的户部文官们都看不下去了。主动上折请求调十万两国库银充实皇帝内库。

皇帝给力,臣子也给力。

主管吏部的王恕,尽全力裁汰庸官。他改变不了为官必贪的历史难题,但尽量鞭策底下的官员们去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

主管兵部的马文升让九边卫戍固若金汤。鞑靼小王子不敢轻易南下入寇。

李东阳、刘健、谢迁等中生代官员逐渐开始挑起大梁。

杨廷和为代表的官场后起之秀们也初露峥嵘。

名垂史书的“弘治中兴”渐入佳境。

京郊,跑马场。

秋高气爽,万物金黄。

二十七岁的北镇抚使常风纵马狂奔,突然一勒马缰。

骏马抬起前蹄,一声嘶鸣,停止了奔跑。

这两年常风的仕途顺风顺水。主要是躬逢盛世,朝堂上没有什么大奸大恶之徒做对手。

北镇抚司在他的带领下,为弘治帝颁布的那些利国利民的国策保驾护航。

“哥哥!怎么停了?”十三岁的常恬也勒住了马缰。

当初那个软萌可爱的小糖糖,已经出落成了少女模样,亭亭玉立。

她的性子像极了嫂子刘笑嫣,既爱胭脂水粉,也爱刀枪剑戟、宝马良驹。

常风道:“都跑了两里了,别把马累着。踏秋跑马又不是跑八百里加急。”

远处,刘笑嫣骑在马上,搂着马鞍前面坐着的常破奴。

常风长子常破奴已然五岁。这厮简直就是“白天惟愿牛打架,晚上惟愿鬼冲天”的调皮鬼。

前几日刘笑嫣一个没看住,他拿着竹竿儿把府里大厅屋顶的瓦当全给捅了下来。

至于什么拿开水灌蚂蚁窝、拿鞭炮炸大粪坑,更是他的日常操作。

虎子已经老到跑不动了。按照人的年龄换算狗龄,它已经七十多岁了。

它懒洋洋的趴在舒服的马料堆上,看着大、小主人们骑马取乐。

已倒傍晚时分。

众人在跑马场的东侧升起了一堆火。

常恬有些发急:“鹤龄、延龄两位哥哥说是去打兔子,怎么还没回来。他们带不回猎物,咱们烤什么?”

转头常恬对常破奴说:“壮壮,要不把你撒上盐烤了吃吧!你细皮嫩肉的,烤来吃一定很香。”

常破奴一撇嘴:“姑姑,要烤也得烤我徐世叔,他一身胖肉油大,烤来吃比我香多啦。”

叼着狗尾巴草,以手做枕睡大觉的徐胖子听到这话醒了过来。

徐胖子笑骂道:“把我烤了?你们也不怕撑死!”

不多时,两个青年纵马来到火堆前。

十六岁的张鹤龄、张延龄下了马,从马鞍上解下五六只野兔。

常恬抱怨:“怎么才回来?饿死我了!”

张鹤龄连忙道:“我们不是寻思多打几只肥兔子给糖糖妹子吃嘛!”

常恬有些不高兴:“糖糖是我小时候的乳名!跟你们说了多少次了,我长大了,喊我大名!”

张延龄朝她做了个鬼脸:“你就是活到八十岁,也是我俩的妹子。当哥的喊妹子乳名怎么了?”

这两兄弟如今生得虎背熊腰。是京城里出了名的跋扈外戚。以欺负人为快乐之本。

不过他们很宠异姓妹妹常恬。

应该这么说,常恬如今简直是京城团宠。

张皇后喜欢她,两个异姓国舅大哥宠着她,在宫中渐渐得势的刘瑾尊着她。

前几日,常恬随口说想养一只战无不胜的青翅铁甲长颚斗蟋。

张鹤龄两兄弟直接调了五百团营兵,在京郊四处给她寻蟋。

因为蟋蟀是阴虫,好蟋蟀都生在坟地里。

张鹤龄两兄弟把十几座老百姓的祖坟给刨了。这才寻了一只好虫送给常恬。

常风知道这事儿,把妹妹和两个小兄弟狠狠训斥了一顿,又派人给百姓送银子补偿。

整个京城,敢训斥两位小国舅的,恐怕就只有弘治帝、张皇后、张栾和常风四个人。

秋月已经升上了天空。

众人围火而作,烤着野兔,好不惬意。

虎子趴在火堆旁,慵懒的眯着眼。

张鹤龄道:“常大哥。我姐说,等我们大外甥封了太子建储,皇上姐夫要给我们哥俩封伯!”

去年张皇后生下了皇长子朱厚照。弘治帝简直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弘治帝已经下旨,于本月举行太子册封大典。

常风惊讶万分:“你们俩都封伯?”

张鹤龄点点头。

弘治帝对张皇后一家的恩宠简直无以复加。

今年初,老国丈张栾从寿宁伯抬格为寿宁侯。号加翊运二字,阶加特进光禄大夫,禄加二百石,仍赠其三代,赐诰券,子孙世袭。

要知道,大明的封爵制度极为严格。很多武将在九边戎马一生,立功无数,也难求封侯。

至于文官就更不必说了。就算有天大的功劳,也不敢奢望封个伯爵。

常风道:“恭喜你们两个了。当了伯爵要收敛些。别没事儿挖人祖坟、烧人房子、强抢民女。”

张鹤龄笑道:“龟孙子才强抢民女呢!我们哥俩好的是怡红楼里精通吹拉弹唱的大姐姐!”

这俩小子,如今跟徐胖子是正儿八经的靴兄弟,跟赛棠红都睡过。

刘笑嫣不悦:“当着糖糖和壮壮两个孩子的面,瞎说什么呢?”

张鹤龄连忙闭嘴。对于刘笑嫣这位嫂子,他们哥俩是又敬又怕。

刘笑嫣不光是他们的嫂子,还是他俩的弓箭、刀枪教习,正儿八经的女师傅。

秋日跑马、烤野味结束。众人各回各家。

翌日清晨,常风来到了北镇抚司上差。

如今徐胖子也已高升了千户。还跟以前一样,天天跟在常风屁股后面办差。

不过北司五大千户中,权势最盛的不是徐胖子,而是钱宁。

钱宁是常风的替身。杀人、整人、诬陷人的差事,常风一向让钱宁站在明面上办。

京城官员,“闻钱千户至而色变”。就是这么牛。

钱宁将一个小匣子放在了常风面前:“常爷,前任顺天府尹李大康的家已经抄了,抄出了几张稀罕东西。”

说完常风将小匣子打开。里面摆着五张银票。

随着弘治朝国力的兴盛,商业的发达。山西的钱庄票号开遍了全国。

市面上出现了即付即兑的银票。渐渐的,官员行贿纳贿不再抬着大箱子,而是送、收能够揣在袖子里的银票。

常风拿起一张银票:“这薄薄的一张纸,就能到山西老抠的票号里兑出成千上万两银子。”

“同样都是纸,宝钞却一两不值。咳,真是奇了怪了。”

“这玩意儿可比银锭好藏、难找啊!”

用后世的话说,常风是“老抄家遇到了新问题”。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