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45章 仓场案引子暴跌的粮价(五千字章)

书名: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6

按规矩,乡试揭榜的第二天,地方官府会邀当地全部新举人赴宴。

此宴名曰“鹿鸣宴”,取“呦呦鹿鸣”的吉祥意思。与殿试金榜题名后的“琼林宴”相对应。

鹿鸣宴是唐制,本来宴上是没有鹿肉的。

洪武朝时,杨宪治扬州。某次他主持鹿鸣宴时,说“鹿鸣宴岂能无鹿肉?”。随后他命人找来一头鹿,杀了给举人们分肉吃。

刘伯温听说这件事,评价自己的学生“野心太大,有逐鹿中原之意”。遂与之断交。

果然,没几年杨宪就因弄权、跋扈等罪被太祖爷杀了。

不过鹿鸣宴吃鹿肉的习俗倒被保留了下来。

顺天府鹿鸣宴的地点,在府衙后衙。

北直隶八府两州之中,以顺天府学风最盛。中举者自然也是最多的,有三十五人。

常风参加完御门早朝,去锦衣卫处理了一个半时辰公务。随后回家沐浴更衣,换上了盘领昑衫、戴上了四方平定巾。一副读书人的打扮,欢欢喜喜去赴鹿鸣宴。

在常风加入锦衣卫之前,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此生有幸参加一次鹿鸣宴。

这回算是得偿所愿了。

常风来到了顺天府后衙外,跟一众新举人等待着入宴。

亚元黄举人是顺天府内名次最高者。位列桂榜第三。他自然成了举人们当中的焦点。

见常风走了过来,黄举人主动搭话:“敢问同年尊姓大名?桂榜次几?”

常风拱手回答:“在下常风,惭愧,桂榜列尾,九十八。”

黄举人没听过常风的大名。这并不奇怪,有些读书人甚至连苏轼是谁都不一定晓得。

这帮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别说不关心时局了,就算看唐诗宋词都会被斥为“醉心杂学,不务正业”。

只有四书五经和程朱之学才是他们的“正业”。

黄举人是属狗脸的,说变就变。他收敛笑容,脸上显现出鄙夷的神色:“哦,九十八应该是顺天府新举人中的最后一名。你站到队尾去吧。”

“一会儿鹿鸣宴,也要坐末席,记住了嘛?”

亚元看不起榜尾很正常。常风识趣的退到了队尾。

接下来,他听到了一段让他震惊不已的谈话。

黄举人笑道:“诸位可知鹿鸣宴的‘鹿鸣’二字指的是什么嘛?”

旁边的李举人道:“还请黄兄赐教。”

黄举人道:“鹿者,禄也。鸣者,名也。俸禄的禄,名声的名。”

“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除了尽忠报国的公心,还有升官发财的小小私心。”

“新科中举是入‘禄’之始。可古人自谦,不愿将升官发财挂在嘴边。故取谐音‘鹿’。”

“至于‘名’。那就更好解释了。一朝中举天下知,名扬仕林。取谐音‘鸣’!”

李举人笑道:“黄兄这话太精辟了!昨儿刚放榜,就有二十几个来找我投效的。共得地二百亩。”

“同县的几户士绅,又凑了二百两银子贺我。”

举人名下的田是免税赋的。有田的百姓会将自己的土地挂在举人名下。

举人向他们收取低于田赋的佃租。此谓之“投效”。

至于中举后的贺银,属于士绅们的一种政治投资。

举人往上考,若得中进士,至少也能当个七品县正堂。

若屡试不第,中不了进士,举人可以放弃会试,到吏部挂牌子,参加“大挑”。

若幸运通过大挑,可以做县丞、主簿一类的八、九品官。

别小看这些芝麻官。有时候一张条子就能帮士绅平息大的事端,一句话就能让士绅发一笔横财。

黄举人、李举人起了话头。一众举人纷纷开始炫耀自己中举仅一天,就得了多少好处。

“我们县上有位王老爷,以前做过一任知县。他家里的地总有五六千亩。昨我中举,他给我送了四个妙龄小丫鬟。说是给我暖床用。”

“老兄好艳福啊。我倒是没人给送女子。不过有人投效了我三百亩地。还送了我一处宅子。”

“我是个不上进的。这回中了举就不往上考了。到吏部挂个牌子,等大挑。若能外放做一任县丞,三年任满顶不济也能赚个千八百两银子。”

在常风的想象中,参加鹿鸣宴的新科举人,讨论的应该是道德文章,或今后如何做好官,如何爱护百姓、报效朝廷。

可现在,这群在考卷上写满仁义道德的腐儒,吐沫星子横飞,讨论起银子、房子、田地、女子来个个眉飞色舞。

仿佛他们不是读书人,而是生意人。十年寒窗就是他们的本钱。下了多少年的血本,现在终于到了赚利钱的时候了。

常风越听越心惊。

这些就是大明朝的“栋梁”嘛?这些就是大明未来的官员嘛?

常风赫然想起三年前在曲阜孔府时,听孔宏泰说过的一句话:“读书人呐,一旦中了举,做了官。好人也会变成恶鬼!”

顺天府的梁府尹来到了后衙门口,亲自迎接刚刚中举的青年才俊。

一众举人纷纷跪倒给梁府尹行礼:“学生见过梁大人。”

常风却没有跪下去,兀自不拜。

黄举人呵斥道:“榜尾,你竟敢不尊上宪?”

常风懒得说话。

梁府尹看清站着的是常风,连忙拱手:“啊,是锦衣卫的常爷啊!”

黄举人见此情景大惊失色。

梁府尹道:“常千户得中举人,皇上对你赞不绝口。今日能来鄙衙赴鹿鸣宴,真让鄙衙蓬荜生辉。”

“哦,刘秉义大人做北直隶布政使时,我在他手下当顺德知府。要论起来,我跟伱是亲切的世兄弟。”

常风走到了梁府尹面前,正色道:“鹿鸣宴我就不参加了。因为我不屑于跟一群只知道升官发财的人共赴一宴!”

“梁府尹不知道吧,他们刚才闲谈时,三句话不离钱、地、宅和女人!”

说完,常风故意走到了亚元黄举人面前,高声道:“科举是朝廷的抡才大典。但这一科,我只能说顺天府选上来了一群一门心思升官发财的蠹虫!”

“我不屑与你们这样的人为伍!”

说完常风愤然离去。

梁府尹错愕之后,怒骂黄举人:“你们刚才在常千户面前说了什么?你们知不知道,他是皇上身边的大红人!”

“他若在皇上面前说几句话。别说你们的功名了,就算我的三品乌纱都不一定保得住!”

常风愤愤然的回到了府中。

他算看清了这群读圣贤书之人的真实嘴脸。怪不得贪官永远抓不尽,贪官的府邸永远抄不完。

刘笑嫣见常风一脸怒气。问:“怎么了?”

常风将在顺天府后衙外的所见所闻说给了刘笑嫣听。

刘笑嫣道:“这有什么奇怪的。你遇到的那些人跟我爹一模一样。大明的读书人、官员,又有几个不是那样的?”

“像王恕、马文升一般走科举入仕的忠臣、名臣,恐怕百中无一,千中无一。”

“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又何须在乎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常风平复了下心情:“唉。穿了盘领昑衫,我还真就书生意气起来了。你说的对啊。官场是个大粪坑。”

“能够洁身自好已属不易。又哪能奢望其他人也出大粪而不染?”

这时,糖糖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瓷碗、一个茶盅:“哥哥,不是说要‘砸举’嘛?我都准备好啦!”

“砸举”是大明读书人中举后的一种习俗。

凡是中了举,就要把家里的旧东西砸一砸。因为很快就会有人来送一套新的。也取个破旧迎新的吉祥意思。

常风道:“不砸了!好端端的东西,砸了它做什么。”

翌日早朝。

礼部尚书耿裕首先出班禀奏:“禀皇上,吐鲁番使者向大明进贡狮子一对。”

西域吐鲁番部一直觊觎大明控制的哈密卫。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有道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宪宗喜欢摸鱼、躺平。像刘吉这种官员,遇事得过且过。只要我不做事,不提建议,皇上就闲在。你好我好大家好。

弘治帝喜欢能言敢谏之臣。刘吉这两年摇身一变,每天早朝都能提出一堆建议。

刘吉出班道:“禀皇上。吐鲁番屡犯哈密卫。他们的使者送狮子,不知有何居心。”

“臣听说,一头狮子一天要吃两只羊。一对就是四只。一年就是一千四百多只羊。且每日还要五十名士兵看守。”

“为养一对狮子徒耗畜牲和军力,与皇上勤俭治国的理念背道而驰!”

“故臣建议,应将这两头狮子饿死。”

弘治帝却道:“上天有好生之德。把狮子活活饿死始终有些不仁。朕听说京中富户不少都喜欢豢养异兽。”

“不如卖予富户,得钱充入国库。”

众臣山呼:“皇上英明。”

弘治帝是年轻人。年轻人通常对未知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刘吉投其所好,又禀奏道:“禀皇上。臣请选监生一百二十名,送入翰林院四夷馆学习夷语。”

“其中鞑靼馆、女直馆、西番馆、西天馆、回回馆、百夷馆、高昌馆、缅甸馆各十五人。”

“三年后翰林院会同礼部考试。合格者定为食粮子弟。月给米一石。”

想了解大明以外的地域,就要培养大量通译。

刘吉的建议可算说到弘治帝的心坎上了。

弘治帝道:“首辅的建议很好。拟旨施行!”

接下来的奏对,弘治帝尽显明君典范。

王恕建议弘治帝,经筵今后不分寒暑。

这是个很过分的建议。本来一年之中只有四个月不办经筵。分别是六月、七月、腊月、正月。

类似于皇帝的寒暑假。

老王直接要取消皇帝的寒暑假。

没想到弘治帝欣然应允:“准奏!”

如今的宫中经筵,根本不是以前那样一群腐儒满嘴之乎者也。

弘治帝已将经筵办成了理政策略大讨论的御前会议。

马文升建议裁止宫观斋醮、西天厂诵经、元宵灯宴这些宫廷迷信、娱乐活动。

弘治帝一律应允。果然是明君!

然而,年轻人总会犯错。常风会犯错,弘治帝同样会犯错。

弘治帝突然说:“朕最近冥思苦想,想到了一条利国利民的国策。”

“萧敬,将朕草拟的旨意读给众臣听。”

这是弘治帝搞的一次突然袭击。

即位两年整以来,他制定的几乎所有国策大政,都是跟王恕、马文升等重臣经讨论后颁旨施行的。

这一回,他想绕过那些臣子,自己制定一条治国大政,造福黎民百姓。

萧敬开始念拟定的中旨:“有上谕。正值秋收,两京一十三省普报丰收。有备者,无患也。未雨应绸缪。”

“各州县应趁丰年,广积谷粮,以备灾年。”

“凡州县十里以下者,积谷五千石;十里以上二十里以下者,积一万五千石;二十里者积两万石;八百里者积十九万石;卫千户所积五千石;百户所积三百石。”

“积谷过限者为称职,过者拔擢,不及者罚之。府、州、县及军卫官视此升黜。”

“钦此!”

这道旨意的初衷是好的。趁着丰年,让各地官仓广积粮。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等遇到灾年就有了充足的粮食赈灾。

经是好经。

但王恕、马文升等久经宦海沉浮的人却知道,经需要一级一级的和尚去念。

到了最下面,经念成什么样子就不得而知了!

可是,他们此刻却无法提出反对意见。

因为这是弘治帝独立拟定的第一条大政。身为辅政重臣,若此刻提出反对意见,必会损害皇帝的权威。

刘吉带头山呼:“皇上英明!”一众大臣应声附和。

常风也觉得这道旨意是英明的,是善政。

弘治帝又道:“积粮之事,限半年内完成。明年三月,朕将派出钦差至各地巡查,点验存粮数目。”

散朝之后,常风跟群臣一同退出御门外。

他听到了对弘治帝的囤粮大政截然不同的议论。

刘吉眉飞色舞的跟同僚说:“皇上真英明啊!百姓家都知道,丰收年景要囤下粮备荒。家国家国,一个国何尝不像一个家呢?”

“皇上拟出如此大善的中旨,我们内阁那边得立即拟旨施行。”

王恕问马文升:“你觉得呢?”

马文升低声道:“看看吧。”

日子一天天过去。壮壮一天天长大,已经学会了走路。

转眼到了弘治三年的阳春三月。

京城永定河畔。

常风领着糖糖、壮壮和刘笑嫣踏春。

十岁的糖糖采了一堆野花,插满了一岁半的小壮壮的脑袋。

壮壮还不会说话,只能“咿咿呀呀”挥着小拳头,表示对姑姑插花行为的愤怒。

二十四岁的常风叼着一根狗尾巴草,躺在草地上翘着二郎腿,惬意的享受着阳光。

距成化二十二年那个凶险的秋夜,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

如今的常风已经今非昔比。他上得弘治帝的信任、下得卫中袍泽的支持。北镇抚使孙栾病重,北司一应事务,这半年来全都是他在打理。

升任北镇抚使,只是时间问题。

二月时,他以举人身份参加了会试,毫不意外的名落孙山。毕竟会试是整个大明读书人中的翘楚大比。

他也没什么难过的。他这个皇帝红人参加会试,只是玩票而已。

九夫人没跟着过来踏青。现在常家刘笑嫣主外,九夫人主内。

刘笑嫣平日里跟京中贵妇交际,没事儿进宫探望义妹张皇后。

九夫人则管着家中仆人、用度、采买,柴米油盐一类。

美中不足的是,常风纳九夫人为妾已有一年零三个月,每隔几日二人就通宵达旦的荒唐,人都快被他玩坏了,却不见九夫人怀上身孕。

可能是九夫人在跟常风之前,便与他人有过床笫之事。她曾用过量的麝香避孕,导致如今不孕。当然,这事儿九夫人不可能告诉常风。

下晌,常风赶着马车,一家人回了府。

一进府,常风就看到九夫人正在指挥仆人们往家里一袋子一袋子的扛谷米。

常风有些奇怪:“你买这么多粮作什么?”

九夫人道:“咱们一家六口人,外带仆人六个,使唤丫头八个,再加上两个厨娘。二十二个人你知道一天要吃多少粮米嘛?”

常风如今也算京城中得势的红人。虽不贪污、不纳贿,可张皇后那边隔三差五的赏赐不是小数目。

老丈人刘秉义为官多年,攒了不少银子。刘笑嫣嫁过来时,陪嫁的银子、田地不是小数目。

九夫人做黑市生意多年。带过来的陪嫁同样是一个不菲的数字。

故常风家的日子,绝对称得上富贵。既是富贵人家,雇十几个仆人、使唤丫头和厨娘也在情理之中。

常风道:“那也不用买这么多啊。”

九夫人解释:“京城粮价掉了整整两成呢。你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趁着粮价低,多屯一些,能省不少钱呢。”

九夫人是个节俭之人。

常风有些奇怪:“你说粮价掉了两成?不对啊。应该是秋收之时粮价会跌。这大春时节,青黄不接。应该是粮价最高的时候。”

九夫人道:“我还能骗你不成?京城的米、粟、麦、黍全都比往年低两成呢!”

古代衡量一个朝代的兴盛,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粮价。

粮价越低,说明朝代越兴盛,产出越丰盈。

常风笑道:“要不都说皇上登基三年以来,大明已有了盛世光景嘛?嘿,粮价跌了这么多。”

常风还不知道,暴跌的粮价后,隐藏着一场仓场大案。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