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75章 天下之兵,莫非王兵

书名: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6

锦衣卫有两项拉拢人的传统工艺能。一是利诱,二是威逼。

给杨廷和开出价码是利诱。若不成,常风准备使用第二项传统艺能。

杨廷和踟躇良久:“我这个次辅之所以能够坐得稳,归根结底是有六部九卿、地方督抚的支持。此番我若站到皇上一边,等于背叛了天下文官。”

“我不想像李东阳先生一般,去职后落得一身骂名。”

常风道:“嗯,你是一个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人。自然看不上皇上开出的价码。”

“但我要劝你一句。难道你想看到大明出现第二次空印案,第二次瓜蔓抄?”

当初洪武帝为将天下文官杀一茬,掀起了“莫须有”一般的空印案。

永乐帝登基后,为清除建文帝的旧文官势力,掀起了瓜蔓抄。

杨廷和听了常风的话倒吸一口凉气:“伱是什么意思?”

常风道:“这些年来,皇上广为拉拢边军、京营、卫所军将士。再加上此番应州大捷,皇上在军中威信已达到顶峰。”

“不管你们文官愿不愿意,明军将士是愿归于皇上亲统的。”

“若你们跟皇上作对,死咬着兵权不撒嘴。难道你们就不怕皇上找个由头,就像当初太祖掀起空印案一般将文官们杀整整一茬儿?”

“有明军将士做后盾,再加上皇上那个率性而为的脾性,他真敢这么干。”

“到时候文官不仅保不住兵权,自身还会血流成河!”

“横竖木已成舟,你杨次辅何不顺水推舟,顺从了皇上?”

“难道你想见到自己的同僚们个个人头落地,血溅三尺?”

“难道你身为帝师,想眼睁睁看着皇上做下暴虐之事,像太祖爷一样,在史书上留下个‘圣德有亏’的评价?”

听了常风所说,杨廷和感觉自己汗毛倒竖。

常风又道:“民间有句俗话,叫给脸不要脸。皇上今日给你一条金台阶,你不走。来日皇上给你的便是刽子手的鬼头刀了!”

“自皇上龙潜东宫起,你就是他的先生。你应该晓得,这天下就没有皇上不敢干的事!”

杨廷和却道:“皇上没那么蠢。把全天下的文官都杀尽了,谁来帮他代天牧民?从朝廷到地方都会停摆。大明王朝的根基将不复存在。”

常风笑出了声:“呵!你这番话,我可以用四个字评价‘书生之见’!”

“太祖爷在位期间掀起了四大案,将天下文官杀了几茬儿。大明王朝倒了嘛?”

“普天下想当官的读书人多了去了!杀一茬儿不听话的,再补一茬儿就是了。下一茬儿若还是不听话,继续杀!”

“人啊,别把自己想的太重要。人世间少了谁照样日升月落,照样四季轮回。”

杨廷和语塞。

常风继续吓唬杨廷和:“应州之战时,皇上亲手砍了一个鞑靼兵。这事儿皇上跟你说过。”

“但他没说他是怎么砍的。先一刀砍了鞑靼兵的左臂,又砍了右臂。随后卸了两条腿。最终才砍了人头!”

“当时我就在皇上身边侍立。我看得出,皇上打心眼里喜欢上了杀人。”

“我再说句大不敬的话。别以为皇上是孱弱敦厚的先皇。他敢下狠手,也有能力下狠手!”

“知道皇上为何让护驾的边军入京嘛?”

杨廷和道:“倒要请教。”

常风编谎道:“呵,因为京营将士久在京畿,跟京中文官多多少少有些交集。边军则不同,那群丘八除了皇上和几位功勋老将谁都不认。”

“若文官不同意皇上收回兵权。皇上只需一道旨意。丘八们会毫不留情的杀光京中文官。”

“人人都说当官好。吃不完的珍馐,花不完的钱。摆不完的阔气,弄不完的权。收不完的礼,享不尽的富贵,过不完的年。入不尽的洞房,玩不过来的女人.”

“真要是走到边军杀文官那一步。文官家里那些数不清的又沟沟又丢丢,美得冒泡的小妾、女婢,会被边军丘八当成肉葫芦!”

“文官家里的金银会被边军丘八们一抢而空。”

“文官的人头恐怕会被暴虐的边军丘八做成酒具。”

“我的杨次辅啊。那场面我想想都毛骨悚然,你难道想让这场面出现在眼前?”

杨廷和打了个冷战:“常风兄,我的锦安侯!别说了!我站在皇上一边还不行嘛!”

常风一拍手:“噫!好!咱们大明有句古话,叫作识时务者为俊杰。杨次辅不愧是俊杰。我以茶代酒,提前贺你高升首辅。来来来,干了这一杯,还有三杯。”

半个时辰后,常风走出了杨府。他伸了下懒腰,凝望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

巴沙迎了上来:“侯爷,事情办成了?”

常风点头:“嗯。办成了。这皮条拉的,不费扒灰之啊不,吹灰之力。”

常风志得意满的回了府。

刘笑嫣道:“出京这么久,憋坏了吧。快去碧云房中吧。”

常风连忙赌咒发誓:“天地良心!我还是最稀罕你。”

刘笑嫣道:“得了吧你。过完年我都五十三了。红事都绝了。我拿啥让你稀罕。难不成走旱路?”

“骑了几个月的马,下身气血不畅。要是不找个正当年的女人顺一顺,仔细害淋症。”

淋症,前列腺炎的古称。(注:所以说,长知识啊!)

碧云嫁给常风时十六岁,今年二十二。正是十八路弹腿横着练的年纪。用后世的话说,简直就是鸭脖子进品牌店——绝味儿。

常风道:“啊,那我今夜就去碧云房里。我不是喜新厌旧啊。实在是夫人一番好意,我不好辜负。”

刘笑嫣笑骂道:“快滚吧!”

常风进了碧云的房中。碧云刚温柔的呼了声:“老爷。”

常风二话不说,上去就把她裤子给扒了.(这一段写的不好看,删了)

男人不服老不行。抠个耳朵眼儿的功夫,事情便罢了。

常风抚着碧云蜿蜒曲折的头发,道:“记得给宫里递个条子。就说老爷我今夜为劝杨廷和,把嘴唇都说得脱皮了。回来先喝了三壶凉水润喉咙。好容易才把杨廷和劝动了。”

碧云是正德帝当年安插在常风身边的眼线。

六年过去了,常风已将碧云收为自家人。他在朝堂混了这么多年,收服一个女人的本事还是有的。

碧云如今给正德帝传递的“消息”,都是常风希望正德帝知道的消息。

碧云拿起了堂:“老爷,几个月没见,就那么几下就罢了。还想让人家替您办事啊。”

常风道:“唉,我老了。我有些羡慕青云,跟只春三月的兔子似的。”

“碧云,我的心肝儿。你知道人老了最难受的事是什么嘛?”

碧云问:“是什么?”

常风意味深长的说:“最难受的就是想起自己年轻时是什么样子。”

碧云起身,拿一方丝帕擦了擦蜿蜒曲折的头发,穿好了衣服,去取了纸笔写了一张字条。随后又拿了一个鹧鹄哨。

她来到侯府后门,拿着鹧鹄哨吹了几声。

一个黑影片刻后出现在她面前。

碧云没说话,将字条递给了黑影。

且说豹房那边。

正德帝身边坐着几个三十来岁的妇人。常青云身边亦是花团锦簇。

正德帝笑道:“青云呐,朕听说徐家的姑娘脾气像极了你祖母。今后你再想到豹房来浪荡怕是不行了。”

常青云多喝了几杯酒,嘴上没了把门的:“皇上您下旨让我在豹房留宿。徐家的小母老虎还敢让我抗旨不成?”

正德帝笑道:“对对对。朕是天子,朕要赏谁女人,还怕谁的原配不同意?”

江彬在一旁边给正德帝倒酒边开起了玩笑:“怕就怕徐家的姑娘武艺了得,弄得常小爷成了空心蜡烛。他来了豹房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正说着话,一名小宦官快步走到了正德帝身边,双手奉上一个字条。

正德帝看后龙颜大悦:“嘿!还得是常风!办事就是麻利!祖父有功,今夜朕赏他的好大孙!青云,今晚朕准你挑十个!”

常青云一拍手:“噫!好!臣要打十个!”

翌日早朝,奉天门前广庭出现了奇怪的画面。

除了文臣武将,执仪仗的大汉将军,前广庭还站了上千名如狼似虎的边军将士。

这些边军个个身着甲胄,挂刀执枪。有不少人铠甲上还有鞑靼人的血污。

正德帝这是在拿大茄子吓寡妇呢。文官们见到这些边军面面相觑,心生寒意。

张永扯着嗓子高喊一声:“议!”

常风第一个出班:“禀皇上,在京公、侯、伯一百零六人联名启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之兵莫非王兵。”

“按制,统兵权归五军都督府。调兵权归兵部。然时过境迁,如今五军都督府已成有名无实的摆设。”

“调兵权在兵部。地方军权在督抚。依臣等所见,皇上英明神武,乃是太祖、太宗一般的马上皇帝。”

“皇上理应将调兵权、统兵权收回!今后皇帝可绕开兵部,独掌军事。”

徐光祚高呼一声:“天下之兵,莫非王兵!”

前广庭的一众将士跟着高喊:“天下之兵,莫非王兵!”

文官们面面相觑。夺兵权等于夺他们的命根子!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杨廷和身上。他们希望文官领袖杨廷和领着他们跟正德帝去争。

哪曾想杨廷和眯缝着眼,一言不发。

突然,一名边军百户抽出腰刀,大喊一声:“谁若敢跟皇上作对,问问我这口刀答应不答应!”

首辅梁储看不下去了。他斥责那百户:“放肆!御门议政,哪有一个边军莽夫说话的份儿?你没这个资格!还敢在御门前亮兵刃。你要刺王杀驾嘛?”

正德帝却道:“梁卿说他没资格在御门说话!大错特错!他在应州之战中一人诛杀鞑靼兵二十九人。乃是大捷中杀敌最多者!”

“这样忠肝义胆的壮士没资格在御门说话,那有资格在御门说话的人恐怕要像永定河里的万年王八一样少了!”

边军百户可不懂什么早朝礼仪。他用腰刀拍了拍自己的护心镜:“老子再说一遍。谁敢跟皇上作对,问问我这口刀答不答应。”

终于,文官领袖杨廷和开口了:“禀皇上,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文官们长舒一口气,还得是杨次辅胆识过人啊!只要他肯开口领着头去争,去闹,皇上想拿回兵权?没那么容易!

正德帝道:“杨先生你是朕的老师。满朝文武中,朕最为看重你的意见。讲来!”

杨廷和正色道:“禀皇上,太祖爷时,军事之事他老人家一人说了算,岂容臣子多嘴?这才有了鄱阳湖大捷,这才有了一统江南,问鼎中原的伟业,这才有了我大明国祚!”

“太宗爷英武似太祖。在军事之事上亦是乾纲独断。”

“臣以为,皇上应效法太祖、太宗。恢复皇帝掌天下兵权的祖制!”

杨廷和此言一出,文官们个个目瞪口呆!

后世三国杀中,反贼跳忠则主必胜。

杨廷和支持正德帝,局面顿时倒向了正德帝。

阁员杨一清本来是想保持中立,坐山观虎斗,稳坐钓鱼钩,哦不,钓鱼台的。

这老狐狸见局面出现了一边倒,立马识时务者为俊杰了。他出班道:“禀皇上,臣以为一百多名勋贵所提建议甚好!臣附议!”

杨一清是带兵的文官,又做过兵部尚书。他倒向正德帝,文官今日已无翻盘之可能。

正德帝道:“既然文臣武将勋贵都希望朕亲掌天下兵权。那朕也只能勉为其难顺应群臣之意。”

“拟旨!今后统兵、调兵之事与兵部无关。兵部只为皇帝参谋军事。”

“督抚的正式官讳中,除去‘提督某某省军务事’。内省卫所军由各都司衙门直接负责。各省都司直接向皇帝负责。”

“九边边军,不再受边关督抚挟制。”

正德帝话音刚落,又听得一声嚎:“皇上,圣明啊!”

这声嚎自然出自常风之口。

一众勋贵立马反应过来,跟着高呼:“皇上,圣明啊!”

文官们无奈,也只能跟着大喊:“皇上,圣明啊!”

圣明之声,在御门上空久久回荡。

皇帝与文官的兵权之争尘埃落定。正德帝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