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72章 闹鬼的长官司(五千字章)

书名: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6

弘治七年,春。

常风正在前院看着壮壮跟小虎玩耍。

吏部郎中张彩忧心忡忡的走了进来。张彩与常风私交甚好,入府可不经通禀。

常风笑道:「张兄。我刚得了一份宋代状元吕蒙正的《破窑赋》抄本。咱们奇文共赏析?」

张彩似乎有心事,眉头紧锁:「常兄。我今日来此是有求你。」

常风问:「哦?什么事?走,咱们客厅里说。」

张彩跟常风进了客厅。讲述了一桩离奇的事。

张彩有位同年,名叫周文。二人从小就是玩伴儿,同年中秀才,同年中举人,同年中进士。

说好得穿一条裤子都不为过。

不过周文的官运远远比不上张彩。殿试时,他仅中得三甲第二百零一位。在金榜上排倒数第五。

金榜名次靠后,自然进不了翰林院和六部。

周文被委任为「贵州思南宣慰司治下印江蛮夷长官司长官」。

官名挺长,「长官」二字也听着挺唬人,其实就是个县级正堂。

大明除了有省、府、州县的行政区划,在异族聚居地区还设置了宣慰司,正堂为宣慰使,职从三品。

宣慰司下设十几个蛮夷长官司,相当于县。设长官一人,职从六品;副长官一人,职从七品。

长官管辖若干土司、夷官。

周文任职的印江蛮夷长官司,被贵州的地方官们私下称之为「鬼衙门」。

自成化年起,这里已经接连横死了四位长官。

一任长官三年。三年内,长官们都是安然无事。

只要三年任满,官衙内必闹鬼,长官一定会在衙内离奇死亡。

周文的前任姓黄。为了保命。黄长官甚至在官衙周围挖掘护衙大沟,平时悬挂吊桥,禁止外人出入。

基本就是「我这碉楼,固若金汤」的状态。

然而,到了离任前的一天,「鬼」依旧出现把黄长官杀了。

周文当初金榜题名。到了吏部候补实缺。

本来他心想:我是三甲二百零一名,能顺利实授个正七品县官就烧高香了。

万万没想到,文选司的员外郎让他到印江去,做从从六品的蛮夷长官。

能得授从六品,周文大喜过望。高高兴兴、屁颠屁颠去了贵州赴任。

到任后,他才打听到原来自己进的是「鬼衙门」。当的是「断头官」。被吏部的人坑了。

待今年初夏,周文就要任满了。他怕自己步四位前任的后尘,离奇死于非命。多次写折子给朝廷说明状况。

奈何他身份低微,折子需上头的宣慰使转递。

思南宣慰使是个老学究,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你这折子递上去像什么样子?」

折子到了宣慰使那儿就被扣下了。

周文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无奈之下,他想起了远在京城,官运亨通的同年张彩。给张彩写了封求救信。

张彩讲述完,常风喝了口茶道:「张兄,我从来不信这世上有鬼神。有神也是人扮的,有鬼也是人装的。」

「我在锦衣卫的案卷里,看到过不下十起‘鬼杀人的案子。无一例外,真相都是人杀人。」

张彩赞同:「常兄高见。我也认为所谓的鬼杀人其实是人杀人。」

常风分析道:「据我所知,思南宣慰司地处黔东南。苗人、土家人、彝人、侗人杂居。」

「从先帝时,朝廷就想在黔东南推行改土归流。」

常风所说的「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异族聚居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朝廷

委派流官统治。施行跟中原相同的州县制。

常风顿了顿,又道:「可是当地的土司们不舍得放弃权力,不服王化,改土归流很难推行下去。」

「想来,一定是印江当地土司跟朝廷委派的长官争权。这才铤而走险,借鬼之名行凶。」

张彩道:「常兄,你现在贵为锦衣卫左佥。能否派一些精干的袍泽去印江保护周文?」

「哦,我倒不是出于私心。印江出了一连谋杀四位从六品命官这样骇人听闻的事,正是你们锦衣卫该管。」

常风微微点头:「好!此事我明日便奏明皇上。请皇上下旨彻查。」

张彩拱手:「那就多谢常兄了。你刚才说得了一份吕蒙正的《破窑赋》抄本。咱们赏鉴赏鉴?」

《破窑赋》乃是宋时名臣吕蒙正科举得中状元后写的一篇赋,可谓千古奇文。然而蒙元时竟一时失传。

二人进得书房,打开抄本欣赏。

只见抄本上字字珠玑。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

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

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

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良善之辈。

......

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乎!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常风朗声诵完此赋,心中感慨良多:人呐,的确是时也,运也,命也。

若不是九年前的那个秋夜,我卷入了凶险万分的废储、保储之争,又怎能攀上皇上这棵大树?

假如没有那个秋夜里的九死一生。我如今最多在锦衣卫里当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百户。

说不准此刻还在握着铁铲,在哪个罪官家的大粪坑里寻银子呢。

翌日。乾清宫大殿。

常风向弘治帝讲述了印江「鬼衙门」的异闻。

弘治帝听罢,若有所思:「你说的对。连续四任长官被杀。定是那些蛮夷土司所为!」

「朕决定了,派你前往贵州,查清‘鬼衙门的真相,正人心而靖浮言。」

弘治帝的决定大大出乎常风的预料:朱骥不管事,两个国舅是挂名同知。我这个左佥事是锦衣卫实际上的大掌柜啊。

去贵州查案,派个百户去绰绰有余。怎么把我派去了?

弘治帝似乎看透了常风的疑惑。

他解释道:「常风,朕让你去贵州不光是查案。更重要的是让你去推行改土归流。」

「此行,朕给你京营兵五千随行。若那些蛮夷土司杀人的罪行暴露,狗急跳墙。你可就地剿灭之。」

「朕就不信。改土归流真就像文官们说的那样,推行不下去!」

常风恍然大悟:原来是派我去推行改土归流!这或许是皇上给我的一道考题,考我有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常风的想法是对的。弘治帝的确在考他。

去年常风虽参与了治水。但他始终是作为刘大夏的副手前往的鲁西。

若此次常风能够作为钦差正使,在黔地彻底推行改土归流,证明自己能够独当一面。那弘治帝会委以他更大的重任。

弘治帝是个有理想的皇帝。历代先皇都做不到彻底改土归流,他希望在本朝能够做到。

常风叩首:「臣

领旨!」

弘治帝道:「你可以自行挑选钦差副使。另外,思南宣慰使刘延在任六年,毫无作为,实在是平庸之辈。」

说完这话,他转头望向侍立一旁的萧敬:「山西按察副使杨一清前几日到刑部交接几件重案,他还未离京吧?」

萧敬答:「回皇上。还未离京。」

弘治帝道:「让吏部给他挂牌子,升他为为思南宣慰使。」

思南宣慰使是从三品,杨一清等于官升一级。

且杨一清在山西只是按察使的副手。担任宣慰使成了主政一方的「小封疆」。离成为巡抚「大封疆」只差一步。

常风道:「皇上英明!杨一清虽奇人异相,但其做事干练,又勇于任事。实乃思南宣慰使的不二人选。」

弘治帝笑道:「也只有他那一脸奇人异相,才能镇住黔疆的那些魑魅魍魉!」

常风回了锦衣卫,找来了南镇抚司千户,老寿星孙龟寿。

孙龟寿已经八十四岁了。但他依旧精神矍铄,精神头很足。

黔地土司的情报,一向是孙龟寿负责搜集的。

常风道:「老寿星。这回你随我去贵州如何?哦,这不是钧令,而是商量。」

「你毕竟上了年纪,若不愿跋山涉水,我不会勉强。」

孙龟寿笑道:「常佥事可知我的延寿秘诀是什么嘛?」

常风道:「还请赐教。」

孙龟寿侃侃而谈:「秘诀无非一条——让自己变得有用!」

「人很怪,若成了垂垂老矣的无用之人,混吃等死。用不了一两年恐怕就会魂归西天。」

「只要我还有用,能做事。就感觉自己还不老。」

孙龟寿所说,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人需要「被需要」。

常风笑道:「这么说,老寿星愿意担任钦差副使了。我虽官职比你高,阅历却远不及你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咱们此去贵州,名为上下级。我还是要多多向你讨教。」

孙龟寿谦卑的说:「常佥事过谦了。」

常风又望向了王妙心:「王镇抚使,我要跟你商量一件事。」

常风这回打算借着公事办一件私事——帮九夫人的一百多土家族人彻底解决锦衣卫员额问题。

王妙心道:「什么事常爷吩咐就行了。谈何商量不商量的。」

常风道:「黔东南的土家人很多。此去办差,我需要一批精通土家话的干练之人。」

「你知道,你小嫂子在京城有一百多土家族人。」

「他们属于湘西土家,又久居京城,一向跟黔地土家没有瓜葛。」看書菈

「但他们会说土语。这些年他们混在兵马司、顺天府充当锦衣卫的耳目,也算称职。他们对锦衣卫是忠诚的。」

「做事名正则言顺。让他们跟着我去黔东南查案、推行改土归流。总要给人家一个名分......」

王妙心这个「小国手」是多聪明的人?立马明白了常风的意图。

当初南镇抚使这个位子,是常风让给王妙心的。常风的面子他不能不给。

王妙心主动打断了常风:「这几年吏部大搞裁汰。我们南镇抚司也该搞搞裁汰。」

「有些靖难勋贵家的子弟,占着卫里员额不当差,白拿俸禄。是时候清一清了。」

「南镇抚司这边估计能清出一百多个员额。将这些员额实授给精干耳目顺理成章。」

常风满意的点了点头。王妙心表了态,那些土家汉子就从无员额的耳目,摇身一变成了正儿八经有员额的校尉、力士。

常风心中暗道:不愧

是小国手啊。就是会办事。

徐胖子道:「常爷,我是你的跟腚虫。这些年一向是你去哪儿,我去哪儿。这趟也不例外。」

「嘿嘿,我还没试过黔疆的异族女人呢。」

常风尴尬的咳嗽了声:「咱们是去替朝廷办差。你若在办差的空闲之余查风问俗,倒也无所谓。」

孙龟寿是个老不正经,八十四岁的老头竟跟徐胖子交流起女人来了:「宣德五年,我去黔东南办过一次差。」

「那里的异族女子不同于汉女,生性豪放。我跟一个侗女有过一段露水情缘。」

「回想起来,床榻之上真是妙不可言啊!」

徐胖子掐着手指算:「宣德五年,那是多少年前了?」

孙龟寿捋了捋白胡须:「六十四年前。」

徐胖子「扑哧」笑出了声:「老寿星,好汉不提当年勇啊!何况你这个‘当年都过了一个甲子了!」

傍晚时分,常风回了府,跟家里人说了要去黔东南办差的事。

刘笑嫣有些不舍:「去年你出京治水八个多月。这刚开春又要去贵州。」

「我知道皇上是要历练你。可贵州......也太远了。」

常风道:「我也舍不得你们啊。奈何皇命难违。你们在京好好保重。」

转头常风又对九夫人说:「对了,跟你说个好消息。自今日起,你的一百土家族人不再是锦衣卫的耳目了。」

九夫人皱眉:「这算什么好消息。我可不想看到他们丢了差事重操旧业。」

常风笑道:「你这人总是心急,不听人把话说完。王妙心已经答应了,给他们一百个南镇抚司员额。」

「今后,他们就是锦衣卫里正经的校尉、力士了!」

「要搁在成化年间万通当权那会儿,一百个员额值八万两银子呢!」

九夫人听了这话愣在了当场。随后一拍手:「噫!好!这下兄弟们总算端上了摔不烂、打不碎的铁饭碗,不,金饭碗!」

常风伸出了手:「要不要我扇你两巴掌,省得你被喜痰迷了心窍?」

九夫人道:「去你的吧!这一趟我陪你一起去黔地。」

「我是土家人。黔地的苗人、侗人、彝人我不敢说,跟土家人打交道时我帮得上忙。」

别看以前九夫人称常风为「阿哥」,其实她比常风大一岁。今年恰好迈入三十如虎的门槛。

去年常风出京八个月,她夜深人静时屡屡感觉寂寞难耐。常常半夜去厨房寻茄子、胡瓜垫饥。

这回离京去黔疆办差,少说也要小一年。

她可不想守一年活寡。

常风有些迟疑:「京官出远差时带夫人、侍妾同行倒是常事,可......」

常风转头望向了刘笑嫣,怕她吃醋。

刘笑嫣道:「我得留在家里照顾壮壮、糖糖,去不了。让九妹妹跟你去吧。也省得你在黔地拈花惹草。」

正房发了话,常风就坡下驴:「好吧,就让小九随我去。不过我带她去,主要是看中她善于跟土家人交往,又会说流利的土家话。」

刘笑嫣白了常风一眼,话里有话:「我知道,九妹妹口才一流。你就喜欢口才一流的女人在身边。」

常风如今已经确定了副使和大部分随员。

孙龟寿做他的副使。徐胖子、石文义、九夫人随行。另外还有三百名精干袍泽,一百土家汉子。

第二天,他去了一趟京营,跟京营的叶广叶都督调拨五千京营兵。

弘治帝已经有言在先。若黔疆诸土司狗急跳墙,可以用武力推行改土归流。

常风跟叶广是老相识了。成化末年曾并肩保过储,都是从龙之臣。

二人见了面,武将没文官那么多客气、寒暄。

叶广开门见山:「五千京营兵我已经挑选好了。大部分打过仗,见过血。」

常风问:「叶都督,带兵的主将是谁?」

叶广指了指自己,半开玩笑的说:「我亲自陪你去!我在辽东放了不知道多少火,这回想在黔疆放火玩玩。」

常风道:「您如今是朝廷的五军都督之一。恐怕不能轻易离京吧?」

叶广笑道:「有明旨让我带兵前往。皇上对黔疆的事万分重视。来文的,让你这个锦衣卫大掌柜上。来武的,让我上。」

常风连忙道:「叶都督这话可折杀我了。我们锦衣卫的大掌柜是朱指挥使......」

叶广摆摆手:「朱骥整天蹲在府里装死。谁人不知锦衣卫如今是你在管?」

「此番黔疆的差事若办得好,皇上直接免了朱骥,升你做指挥使也未可知。」

二人来到了校场,点验京营兵。果然个个都是钢筋铁骨的汉子,身上带着杀气。

叶广笑道:「我这些弟兄可不像黔之驴,光有大嗓门没有真能耐。他们是正经的京营虎。」

常风夸赞道:「叶都督治军严整,弟兄们个个都是精兵。你让弟兄们准备准备。两日后我们就开拔出京。」

两日之后,常风与家人作别。踏上了前往黔疆的旅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