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90章 决战即将来临

书名: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6

马文升的临别赠言,令在场众人无不伤感万千。

正德帝不舍得离开马府回宫。因为今日这一面,恐怕是君臣二人最后一次相见了。

正德帝道:“早就听说马先生家的菘菜豆腐十分有名。诸卿先行散去,朕留在马先生府中品尝菘菜豆腐。”

马文升拱手:“皇上能在寒舍用膳,真乃老臣前世修来的福分。哦,对了。臣家里的菘菜豆腐,锦衣卫的常都督十八年前尝过。”

“不如皇上赐恩,留常都督共用午膳。让他品评下老臣家的菜肴是退步了还是长进了。”

正德帝点头:“好。就依马先生所言。常卿留下陪膳。”

两刻功夫后。马府饭厅。

仆人们已将菘菜豆腐、咸萝卜、小米粥、白面馍上齐。这就是马文升用来招待正德帝的膳食。

还别说,吃惯了山珍海味的正德帝对重口味的咸萝卜就小米粥颇为喜爱。

十六岁的小子磕露猪.这句方言的意思是,十六岁的少年比猪还能吃。

当年的王守仁是这样,如今的正德帝亦是这样。他一口气炫了整整七碗小米粥。

常风和马文升没有动筷子,一直在看着正德帝狼吞虎咽。

正德帝放下碗,摸了摸肚子:“吃撑了。”

马文升道:“皇上,临别之时,臣对您有一谏言。当着文武、内宦的面不好说。如今得了与您私下相处的机会,正好借机谏言。”

正德帝道:“哦?马先生请讲。”

马文升指了指常风:“皇上,不管今后遇到任何状况,您都不要弃用常风。”

正德帝微微颔首:“朕自然不会弃用姨父。不过朕想听听你的理由。”

马文升道:“皇帝皆是孤家寡人。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如今大明的朝堂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刘健为首的文官,一派是刘瑾为首的内宦。”

“臣知道,不久的将来您会用内宦打击权势熏天、欺君父年少的文官们。”

“这样做是对的。臣也认为臣权压君的状况应该改变。”

“但臣告诉您。那群满口仁义道德文官没几个好东西。那群满口忠于皇帝的太监亦没几个好东西。”

“压制文官,必然导致宦官势力的崛起。”

“圣人曰,凡事需得中。得中既成,失中既毁。得中又需不偏不倚,不过不及。”

“皇上若想做开创盛世的大有为君主。既不能坐视文官势力一手遮天,也不能坐视宦官势力权倾朝野。”

“权力就像是一个天枰。您是执枰者。左边重了,您要往右边加砝码。反之亦然。”

“常风便是您最有分量的一枚砝码!”

“常风其人,虽狡猾,虽心狠手辣,虽一身血腥气,虽宛若屠夫。但我与他相交多年,他的这些表象之下,尚存一颗良心,不多,但够用。”

常风面色尴尬。马文升对他的评价,怎么听都不像是在夸他,而像是在骂他。

正德帝笑道:“马先生如此评价朕的姨父?这倒是出乎朕的意料。朕还寻思你会把他夸上天呢。”

马文升一脸严肃的说:“官场是个大粪坑。能够在粪坑里摸爬滚打二十年,尚保留一丝良心,这已是万分难得。”

“他是最适合做您手中砝码的人。一旦您失去了这枚砝码,权力的天枰便不可控制。”

“故臣刚才说,无论未来如何,您都不要弃用常风除非,您找到了更合适的砝码。但依臣所见,至少十年之内,您难寻得比常风更加合适的人。”

正德帝点点头:“朕记住了。”

马文升又望向常风:“常小友。我知道你跟刘瑾是患难之交,平日以叔侄相称。好得穿一条裤子。”

“但临别之际,我赠你一言。跟刘瑾保持距离。此人迟早会惹出天大的祸端来!”

这话是说给常风听的,亦是说给正德帝听的。

常风拱手:“晚辈牢记马先生教诲。”

史书载:正德元年,兵部左侍郎熊绣被举两广总督,熊绣不愿出。怨于天官文升,指使御史何天衢发难,弹劾文升老衰。文升乞骸骨,连奏二十一疏,武宗方准。

正德四年,文升遭权宦刘瑾削秩除名,次年去世。年八十五。

刘瑾身败,武宗复文升秩,赐谥“端肃”,加赠左柱国、太师。

马文升是个明白人。

临行之前,他将吏部交给了疆臣党的许进。刘健也好,八虎也罢,都未能将吏部抓进手中。

不得不承认,马文升久掌吏部,很会看人。

直接导致马文升辞官的人是两广总督熊绣和年轻的御史何天衢。常风要替马文升出气,整这两个人。却被马文升拦下。

马文升对常风说,何天衢能言敢谏,有做都御史的潜质。果然,在十六年后的嘉靖朝,何天衢被拔擢为左都御史。

熊绣在两广任上平叛乱,抚异族,尽裁军府供亿,秋毫无所取。两广境内肃然。

自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马文升走了,常风在朝堂中少了一位忘年交,情绪低落。

常破奴和尤敬武随夏冬月去了金陵。家里显得空荡荡的。常风的心情更不佳。

好在常恬、黄元夫妇领着儿子黄承恩回家吃饭。

一家人聚在了饭厅。

常风问黄元:“在顺天府办差可还顺心?”

黄元叹了声:“大哥,我替你把人都得罪光了。京中人人皆知我背后站着你。我上任这段时日,做的又是惩豪强、抑勋贵之事”

常风笑道:“我这二十年得罪的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不多你帮我得罪的这一批。”

“你记住,就算把全天下的人得罪光了都没事。只要让皇上满意即可!”

“皇上任用你,就是去整肃顺天府辖内惩豪强、抑勋贵的。”

黄元苦笑一声:“前几天我去清丈张家两位国舅的庄子。你猜他们怎么说?”

常风问:“怎么说?”

黄元答:“他们说‘你要不是我们糖糖妹子的丈夫,常大哥的妹夫,我们早把你大卸八块,找个黑地儿埋了。’”

常风问:“张鹤龄、张延龄在京畿有多少庄子?查清楚了嘛?”

黄元说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他们在顺天府辖内共有田产三万亩。这还只是顺天府,不算北直隶和江南。”

要知道,即便在二十一世纪,整个首都的耕地面积也不过一百四十万亩。

三万亩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幸亏大明没有房地产开发这一说。不然张家兄弟光是卖京畿土地也能卖成全国首富。

常风道:“我之前跟这俩阎王打过招呼了。让他们吐出一部分田产,全当给自家妹夫换政绩。”

黄元一声叹息:“三万亩只吐出了两千亩。不过皇上已经万分满意。在我的奏疏上批红,对我大加赞赏。说我不畏权贵。”

“两位国舅还跟其余勋贵放出了话。张家吐出多少,其他人必须跟着吐出多少。”

常风道:“这两兄弟虽然不着调、贪佞、暴戾。但对咱常家还是讲义气的。”

黄元啐了一口:“呸!这二位国舅干的事.实在是下作至极。说出来都脏了嘴。”

“刑名之事归府衙高通判管,不归我管。前一阵高通判接了一桩案子。”

“半月之前,两位国舅前往大兴郊游。偶遇一民妇在河边洗衣。张延龄对张鹤龄文邹邹的说了一句‘何不野合之?’”

“随后那二人便将民妇拖进河边一个废弃茅草屋内,给.”

“民妇起初不知二人身份,跑到顺天府衙击了冤鼓。高通判一查,竟是张家国舅所为,立即将案子压下。”

“后来张家仆人给民妇送了五百两银子。民妇也撤了诉状。没了苦主,这事自然不了了之。”

常风听了这事,脸色铁青,一言不发。

不是他不想管张家两个阎王。实在是管不了.连皇帝都管不了,锦衣卫头子怎能奈何得了他们?

日子一天天过去。夏去,秋来。

正德元年,十月深秋。萧瑟的西北风呼呼的吹着,寒风彻骨,京城的大街小巷皆人烟稀少。

锦衣卫内。常风收到了常破奴、尤敬武的飞鸽传书。夏冬月祭祖归来,已到山东境内,再有十来天便能回京。

钱宁笑道:“帅爷,常家这次保护夏姑娘南下祭祖,一路平安,又是大功一件啊!”

常风道:“这算什么功劳。都是本职罢了。文义,你明日带二百袍泽出京南下,去迎夏姑娘还京。”

“张采,皇上大婚的卫戍事宜,现在就可以布置筹划了。大婚可不能出半点差错。”

石文义和张采双双拱手:“属下谨遵帅令。”

对于大婚之事,常风是日盼夜盼,盼得眼都绿了。就盼着夏姑娘顺利成为皇后,常家在宫中多一座大靠山。

皇后是皇帝的枕边人。枕头风向来能杀人,也能保人。

八虎突然来了锦衣卫,找到了常风。

刘瑾笑道:“有上谕,恢复成化十三年所设西缉事厂。西缉事厂有监督东厂、锦衣卫之权。原东厂提督太监谷大用,升为西厂提督太监。任用张永兼任东厂提督太监。钦此。”

常风一愣:该来的还是来了。

他早就知道刘瑾有意重开西厂,只是没想到这么快。更没想到西厂督公不是刘瑾,而是他的心腹谷大用。

人心不足蛇吞象,如今的刘瑾只对一个职位感兴趣,那就是司礼监掌印。东厂督公也好,西厂督公也罢。在他眼里不过是自己的帮手罢了。

刘瑾提前将南行保护夏冬月的张永调回了京。接任东厂提督。

张永当了东厂督公,成为常风的顶头上司,这让常风很高兴。相比于阴险狡诈的谷大用,张永为人光明磊落得多。他又跟常风有过同征贺兰山的经历,是生死至交。

常风先接了旨意。随后拱手道:“属下恭喜谷督公、张督公。”

张永笑道:“什么属下不属下,督公不督公的。咱哥俩是同随威宁伯王越打过仗的。并肩作战者,是为兄弟也。”

“今后东厂、锦衣卫有事,咱哥俩商量着来就是了。”

刘瑾道:“张公公说的对。咱们都是自家人。需拧成一股绳,帮皇上除掉他想除掉的人。”

说到此,刘瑾压低声音:“小叔叔,借一步说话。”

常风跟刘瑾出得值房,来到了一个僻静处。

刘瑾压低声音:“我安插在刘健、谢迁身边的内线传出了一桩天大的机密。好家伙,我说最近三个月,那些文官老实了不少,不在朝堂上无事生非呢!”

“原来他们忙于搜集我们八个宦首的不法情事。据内线说,除张永外,其余七人每人都被他们整理出了十几件不法情事,证据确凿。”

“他们打算在皇上大婚前,发动对我们的偷袭!企图一举灭掉我们八人,搂草打兔子把小叔叔你也整下台。”

常风眉头紧蹙:“原来如此。之前我还起疑,为何刘健要建议皇上,命夏冬月南下祭祖。原来是为了拖延大婚时日。在皇上大婚、亲政前跟你们,哦不,咱们摊牌。”

刘瑾道:“据内线说,刘健手里掐着得‘罪证’一共有六个大箱子。存放在一处隐秘的地方。”

“我要拜托你一件事。找出那六个大箱子,一把火烧掉。”

常风问:“这也是皇上的意思嘛?”

刘瑾点点头:“当然。”

常风劝刘瑾:“你们七人应该学学张公公,清廉自守、谨慎为宦。不然又怎会让刘、谢抓到小辫子?”

刘瑾尴尬的一笑:“说这些都晚了。当务之急是毁掉那些所谓的‘罪证’。”

常风问:“你的内线不知六个大箱子的存放地点?”

刘瑾答:“内线不知。需小叔叔你出手去查。”

常风沉默不语。这事情如果办了,说不好听的就是“包庇权宦”。

刘瑾道:“小叔叔,你倒是点下头啊!你可别忘了,当初刘、谢设局诬陷小婶婶当街杀人,他们那是要毁了常家啊!”

“到了如此关键时刻,你可不要心慈手软。”

常风道:“好吧。这事情由我去办。”

刘瑾喜上眉梢:“有小叔叔这句话我便放心了。只要你出手,六大箱‘罪证’必化为一缕青烟,随风而去。”

正德元年的十月深秋,朝堂暗流涌动。一场权力的大更迭即将开始。

常风选择了站在正德帝、八虎一方。

与文官集团的决战即将来临。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