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98章 十月初七,大婚

书名: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6

刘健一脸怒气跟着正德帝进了乾清宫大殿。

正德帝刚刚坐定,刘健便摆出了先生教训学生,不,爹教训儿子的架势。

刘健怒道:“皇上平日不着调就算了,这回竟将内阁首辅,先帝钦定的辅政大臣当成猴儿一般戏耍。那夏冬月在保定嘛?!皇上让臣去保定迎谁?迎夏冬月过路的影子嘛?”

“皇帝大婚岂能儿戏?皇上竟要绕开内阁首辅?这也就罢了,大婚之事要‘告期’,即提前一个月诏告天下!”

“皇上您呢?却私自选定了大婚日期。在大婚的前夜让一群阉竖告知京内官员、勋贵、宗室?!”

“臣和李东阳、谢迁平日里教您的那些圣人礼法,难道被您就着酒肉吞下肚子里去了嘛?”

“您才十六,尚且年少。虽是天子,却应时时、事事征求辅政大臣的意见。您大婚择期,经过三位辅政点头同意了嘛?”

“皇上,您已是九五之尊,天下共主。不是那个东宫中的荒唐太子!”

刘健吐沫星子乱飞,越骂越出圈儿。他认为在这乾清宫大殿内没有君臣,只有师徒。

正德帝刘健责骂时,刚开始脸上还保持着笑容。

听到后来,他笑容全无,面色铁青。

正德帝正色道:“刘健,你骂完了嘛?”

刘健一愣!

自正德帝即位后,就一直称刘健为“刘先生”,从未直呼刘健姓名。

正德帝又重复了一遍:“刘健,朕问你骂完了没有?”

刘健道:“臣不是在骂皇上,而是在教导皇上。圣人云”

刘健情急之下,差点把“养不教父之过”都说了出来。不过话到嘴边,他还是咽了下去。

“当啷!”正德帝挥动袍袖,将龙案上摆着的铜罄摔在了地上。

正德帝怒道:“刘健,朕问你第三遍,骂完了没有?”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血流漂杵!

在这一瞬间,正德帝身上的王霸之气笼罩了整个乾清宫大殿。

刘健愣在了当场。

正德帝一直在他面前表现得像个任性、荒唐、狂浪的少年郎。

此刻,刘健却感受到了王霸之气强烈的压迫感。

刘健拱手:“臣臣说完了。”

正德帝冷笑一声:“呵,伱说完了,该朕说了。不知先生准不准朕开口啊?”

刘健沉默不言。

正德帝道:“朕让你去保定,并非耍将你。而是为了掩鞑靼杀手的耳目!锦衣卫禀报,小王子听说朕要大婚,派出了大批杀手潜入明境,准备刺杀夏冬月。”

“小王子这是想阻挠朱明皇族开枝散叶的大计,坏大明的国运!”

“朕为了不让小王子得逞,这才使出了虚虚实实之计。让徐光祚秘密接夏冬月回京。留下保定那边的车驾当疑兵。”

“朕择定大婚日期后,先行保密,今夜才告知群臣,亦是为了防备小王子!”

“这都是为了大明!为了江山社稷!”

这番说辞是常风教给正德帝的。果然,事情只要牵扯上了“防备鞑靼”四个字,正德帝立马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刘健狐疑的看着正德帝:“小王子?鞑靼杀手?皇上别是在编造理由敷衍臣。”

正德帝道:“一国之君有必要编造理由敷衍一个臣下?”

说到“臣下”二字,正德帝故意加重了语气。

刘健沉默。

正德帝又道:“另外,大婚既是国事,也是朱明皇族的家事。朕难道连家事都做不了主?还要你一个臣下点头同意?”

“还有,此事李先生是知晓的。朕并未绕开你们全部三位辅政!”

刘健听了这话,将李东阳视为了文官的叛徒!他脱口而出:“皇上,李东阳是奸臣!”

正德帝怒道:“谁忠谁奸,朕心中有数!用不着你来提醒!你是朕的先生、朕的辅政,不是朕的爹!”

刘健听了这话,突然感觉到一丝彻骨的凉意。

他连忙跪倒:“臣刚才一时冲动,对皇上多有冒犯。还请皇上恕罪。”

正德帝道:“还有三个时辰大婚仪式就要开始了。朕不想在大喜的日子因被你教训而坏了心情!”

“皇帝在大婚之日心情不好,影响的是大明的气运!”

“刘健,朕最后送你几句话,不要将朕当成汉献帝!你不是曹操!即便你想当曹操,恐怕也没曹操的本事!”

这是几句很重的话。

刘健突然意识到,眼前的少年天子已将他视作了敌人!

正德帝一挥袍袖:“朕大婚,若你不想来,便递个告假手本,回家养病去!大礼官由李先生担任。退下!”

刘健嘴唇扇动,想说点什么。

正德帝根本不给他说话的机会:“退下!刘健,你要抗旨嘛?”

刘健无奈,退出了乾清宫。

他走到灯火通明的前广庭。内宦和宫女们忙碌着,前广庭显得格外热闹。他却感到清冷万分。

自弘治帝死后,刘健第一次感觉可能会失去手中的权力。

片刻后,他又劝慰自己:皇上只是在耍小孩脾气。即便他想让我离开朝堂,恐怕也力所不及。

我是天下文官的领袖。没有我,他如何统领天下文官?没有文官,他如何治理天下?

刘健犯了一个错误——从贩夫走卒到高官大吏都喜欢犯的错误:太把自己当回事。

常府。张永火急火燎的赶了过来。

常风压根没睡。在客厅里见了张永。

张永道:“传皇上口谕,命常风为大婚传制官。钦此。”

常风听了这话喜出望外!

传制官在大婚中的重要性仅次于大礼官。

依照旧例,大礼官一般由内阁首辅担任,传制官一般由内阁次辅担任。再往下是主婚官,一般由礼部尚书担任。

正德帝让常风担任传制官,足见正德帝对他的重视程度。

常风先接了旨,随后道:“张公公,刘首辅已经回京。照规矩应该由他担任大礼官,次辅李东阳担任传制官。皇上怎么让我”

张永道:“咳,别提了。半个时辰前,刘健闯了乾清宫面圣,好一通教训皇上,毫无人臣之礼。气得皇上把铜罄都摔了,就差掀了龙案。”

“皇上说了,刘健不配做大礼官。大礼官由贵府亲家担任,传制官由你担任。”

常风道:“也就是说,皇上和刘健撕破了脸?”

张永道:“错矣!是刘健给脸不要脸!他当自己是谁?太上皇?”

“算了,不说他了。我给你带了一个礼部的主事,教你传制官的职责、礼仪。”

说完张永拍了拍手:“翟銮,进来。”

翟銮是常家的熟人。他是土生土长的顺天府人,跟常破奴幼年便认识,算半个发小。常破奴又跟他同一科入金榜,有同年之谊,琼林宴上二人坐同一桌。

得中进士后,翟銮先是被选到翰林院做庶吉士。

正德帝想扶植一批忠于自己的青年官员。常破奴果断在正德帝面前举荐了翟銮。正德帝将他调出翰林院,去礼部历练。

要论起来,常破奴正经算翟銮在仕途中的贵人。

翟銮朝着常风一拱手:“常世伯。”

常风笑道:“贤侄有劳,今夜我要做你的学生。”

正德元年,十月初七,寅时。

整个京城都雾蒙蒙的。官员们已经换好了朝服,在金水桥排成了整齐的队列。

礼部的官员已经在奉天殿摆好了御座、制案、节案。锦衣卫的大汉将军们个个身着甲胄,手持仪仗,如长枪一般挺立在奉天殿前广庭。

寅时三刻,正德帝穿好了冕服。一众官员排着整齐的队列入宫,先去乾清宫大殿给正德帝行三拜九叩大礼。

刘健站在文官班之首。他还是厚着脸皮来参加大婚。

若首辅缺席皇帝大婚,将给下面传递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首辅即将失势。

刘健即便憋了一肚子气,也得来凑这番热闹。

正德帝端坐在乾清宫大殿内。

一众官员三拜九叩完毕。大礼官李东阳、传制官常风一个托着节案、一个托着制案,来到大殿内。

二人叩拜正德帝四次,问安。

随后常风起身,换了个位置,面对着李东阳。常风高声道:“传皇上口谕,兹选中军都督同知夏儒之女夏冬月为后,命卿持节迎后。钦此。”

随后李东阳手托节案,常风手托制案,经大殿中门,直奔奉天门。

制案和节案的重量不轻。李东阳是个文人,托得手都有些发酸。

一直到了奉天门前广庭,二人才得以放下制案、节案,放到接皇后入宫的彩舆之中。

二人身后跟着主婚官,礼部左侍郎王华。

王华高声道:“大礼官、传制官更衣!”

李东阳和常风进了奉天门前广庭临时搭建的一个衣棚内,换下朝服,换上赐服。

李东阳换得是蟒服。常风换得是飞鱼服。

蟒服是大明最高级别的赐服,其尊贵程度仅次于皇帝所传龙袍。为宗室、大明宰辅、内使监宦等蒙恩特赏的最高赐服。

《明史·舆服志》记载:赐蟒,文武一品官员所不易得也。

在大明,文官一品本来就是个稀罕物。文官一品赐蟒服更是稀罕物中的稀罕物。

刘健当了这么多年内阁首辅,都没能受赐蟒服。

正德帝却在大婚前赐了次辅李东阳蟒服,对外传递的信号再明显不过。

二人换好赐服,上得两匹高头大马。带着大汉将军仪仗、彩舆、太常寺乐工直奔夏冬月暂居的地方,定国公府。

迎亲途中,太常寺乐工奏的其实不是什么大雅之乐。就是普通的“滴沥耷拉滴沥耷拉”吹喇叭。跟百姓家接亲吹一个调调。

定国公府内。

刘笑嫣一边泪流满面,一边帮夏冬月打扮好,换好了翟服。

明随周礼,皇后翟服为青色,上绘九行翚翟纹。衣带同为青色。玉佩、绶囊与太子制相同。

脚上则是青袜、金饰舄鞋。

但夏冬月只穿了翟服,未戴九龙四凤冠。戴冠正式名称是“加冕”。加冕礼要在奉天门前广庭进行。

上彩舆之前,义母女之间自然又是一番哭哭啼啼,情感泛滥。

夏冬月的泪是发自真心。刘笑嫣的泪,九分半假,半分真。几乎都是硬挤出来的。

夏冬月在八名女官的引领下,上得彩舆。

李东阳扯着嗓子,高喊一声:“皇后入舆,凤驾入宫!”

冗长的队伍浩浩荡荡,直奔皇宫而去。

辰时正刻。朝阳的光撒遍了奉天门前广庭。

夏冬月在前,李东阳、常风紧随其后,进得前广庭。

夏冬月给正德帝行了叩拜大礼。

主婚官王华高声念礼词“经国之道,正家为本。夫妇之伦,乾坤之义”

洋洋千言的礼词念完,王华退下。

大礼官李东阳高声道:“将中军都督同知夏儒所递贺表送至司礼监!”

一名大汉将军上前,接过皇帝老丈人夏儒的贺表,转向司礼监的方向。

传制官常风接过一道黄绢布圣旨,高声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中军都督夏儒之女夏冬月,贤良淑德、品性高洁.兹册封为皇后。钦此。”

一众文武官员高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宣读制谕结束。李东阳高喊道:“行加冕礼!”

两名女官走到了夏冬月面前。将九龙四凤冠戴在了夏冬月的头上。

加冕礼结束,李东阳又道:“行册封礼!”

一名礼部官员手捧皇后金册,来到李东阳面前。李东阳接过皇后金册,双手跪地奉给夏冬月。

夏冬月接了金册,交给身旁的女官置于册案之上。

自此刻起,夏冬月正式小野鸡变凤凰,成为了大明国母。

太常寺的乐公奏响了雅乐。这次可不是滴沥耷拉吹喇叭,而是正儿八经的钟鼓大乐。

李东阳引着夏皇后在香案前四拜。

四拜完成。王华高喊道:“皇上,皇后至太庙,拜谒列祖列宗。”

正德帝跟夏冬月携手上了辇车,辇车向着东南方的太庙行进。百官则跟随在辇车之后。

二人在太庙拜谒了列祖列宗,回到了乾清宫。

一系列繁琐的仪式过后已近午时。

在这些繁琐仪式当中,正德帝和夏冬月宛如两个工具人。没有任何言语交流。

接下来,终于到了最紧张刺激的环节——入洞房了。

无论百姓家还是皇家,洞房都是婚礼的最后一步。

正德帝和夏皇后先换了常服。夏皇后头戴双凤翊龙冠,身穿大衫、霞帔、鞠衣。

正德帝则头戴乌纱折角向上巾,身穿盘领窄袖袍。

二人在寝宫中东西对坐。其余文武官员则去了奉天殿吃喜酒,哦不对,是行大宴礼。

执事官刘瑾举着一个放满菜蔬的大俎,放在正德帝和夏皇后中间。

宫女将酒倒入瓠瓢之中。瓠瓢是合卺礼的酒具。

刘瑾喊道:“请皇上、皇后行合卺礼!”

合卺礼并不是交杯酒。而是夫妻对饮。

当然,也不是上来就哐哐一顿喝,极为讲究。

二人先对饮了第一瓢酒。随后象征性的吃了俎中鱼、肉。

紧接着是第二瓢。

几名内宦又端上了五谷混合蒸的“五谷丰登饭”。

二人象征性的吃了一口五谷丰登饭,随后是第三瓢。

三瓢饮罢,合卺礼完成。

接下来皇帝、皇后第三次更衣。这是大婚当日最后一次更衣。

再接下来是馔礼。这个礼仪很奇特。通俗点说就是吃剩饭。

“帝从者馂后之馔,后从者馂帝之馔。”说白了就是皇帝要吃皇后刚才的剩饭,皇后的侍女要吃皇帝刚才的剩饭。

终于终于终于,要进行最紧张刺激的一步了。

内宦、宫女退下。正德帝和夏皇后坐在了龙榻前。

正德帝握住了夏皇后青葱般的小手:“自今日起,朕就要与你夫妻一体,同床共枕,同舟共济了。”

夏皇后羞得脸通红。

正德帝坏笑:“夫妻一体嘛朕教你。”

周公之礼列位看官都是过来人,大家都懂,具体过程没意思,就不赘述了。

当龙榻的锦缎褥上见了喜,夏皇后真正成为了正德帝的女人。

大婚结束!

接下来,正德帝要打刘健一个措手不及!亲政!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