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32章 媚娘,仅此一次

书名: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2

许圉师告退后,大殿内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狄仁杰察言观色,见皇帝似乎还有交代,便没有提出告退。

过了良久,只听李治缓缓道:“狄卿,长安城内,像许自然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吧。”

狄仁杰道:“陛下,臣想应该有,但不会像他如此恣意。”

李治感叹道:“这次的事,只是恰好被朕撞上了,又有多少百姓,受人欺凌,却上告无门呢?”

狄仁杰拱手道:“臣失职,请陛下责罚。”

李治摆手道:“这不是你的问题,你去处理案子吧。”

狄仁杰拱手告退。

李治回到寝殿,在屋中来回踱步。

眼下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

这次不仅误会了贺兰敏之,也错怪了武媚娘,还冷落了她,李治心中也有几分自责。

正当他琢磨着要不要去立政殿哄哄她时,内侍来报,皇后已经来了。

李治道:“快请皇后进来吧。”

未几,武媚娘穿着一身红色宫装,风姿绰绰的走了进来。

她精心打扮过,额头点着三片菱形花钿,中间一片,左右各一片,比平日又多了几分妩媚。

李治没有说话,也没有致歉,静静望着她。

武媚娘走到李治身边坐下,柔声道:“陛下,妾身听说敏之被放回来了。”

李治“嗯”了一声,道:“践踏庄稼的是许圉师的儿子,并非敏之,他们只是恰好谈论到敏之了。是朕错怪他了。”

武媚娘微笑道:“陛下也只是让他去问话罢了,并未定罪,何谈错怪呢?”

李治咳了一声,道:“媚娘,你总是这么识大体。”

武媚娘忽然勾住他脖子,脸庞几乎快贴到李治的脸,妩媚的道:“陛下虽没有错怪敏之,却错怪了妾身呢。”

李治望着她的漆黑眸子,发觉她散发出一股与平日不同的气质,干笑道:“哪有此事?”

武媚娘幽幽道:“陛下昨日在车上一句话不跟妾身说,下车后还说出那种冷淡的话,不是在怪妾身没有管束好外甥吗?”

李治确实有些理亏,便道:“罢了,是朕错了,朕向你赔个不是好了。”

武媚娘伸出一根手指,轻轻搭在李治嘴唇上,微笑道:“九郎,光嘴上赔罪,妾身可不依哦。”

看来武媚娘这回真的有点生气了,不再似平日那般温顺,多了几分侵略性。

偏偏李治并不觉得讨厌,反而多了几分情趣的感觉。

“那你想如何?”

“妾身今晚要……”武媚娘整个身子贴在了李治身上,吐气如兰,声音充满了极致的魅惑。

李治叹了口气,笑道:“真是拿你没办法,罢了,仅此一次。”

武皇后今日很生气,变得比平日狂野了很多。

到了子时,床榻才重新恢复了平静。

李治靠在榻壁上,将武媚娘搂在怀里,用手把玩着她满头青丝,享受着贤者时间。

武媚娘忽然道:“九郎,这次的事,其实我并没有真的生气。”

李治笑道:“哦,那刚才为何那般激烈?”

武媚娘横了他一眼,道:“妾身指的不生气,不是那方面。你昨日那般冷淡,害妾身伤心了一晚上呢。”

李治笑道:“好了,我刚才不是赔过罪了吗。”

武媚娘道:“妾身说的不生气,是指敏之被大理寺抓捕的事。”

“哦?为何?”

武媚娘感叹道:“这次的事虽是虚惊一场,但也算是个教训,以后妾身会更加严厉管教他,否则真的发生类似的事,悔之晚矣。”

李治点点头,道:“你能这样想,那就最好了。”

武媚娘道:“九郎,妾身琢磨着,其实长安城中,也许有很多类似的不公之事,只是被掩盖在强权之下,我们不知罢了。”

李治见她思路跟自己一致,表情严肃了几分,道:“不错,我也这样想。”

武媚娘微微侧头,凝望着他,笑道:“妾身想到一个法子,也许能改善这种局面。”

“哦,什么法子?”

武媚娘笑道:“可以打造一只铜匦,置于朱雀门外,百姓若有冤屈,便可置于匦内。”

李治听了后,却并没有做声。

这正是武则天称帝之后的一个举措,从结果来看,并未起到太大作用,反而造成长安城告密之风盛起,一班酷吏之臣,取代了大理寺和刑部的作用。

“九郎,这建议不妥吗?”

李治缓缓道:“媚娘,你的想法是好的,可还是不现实。其实朱雀门外的登闻鼓和肺石,便有一样的作用,最后也成了摆设。”

登闻鼓是周朝发展过来的一种直谏方式,让平民百姓有上达天听的渠道。

周朝时叫路鼓,汉晋时期改名为登闻鼓。

后来的朝代时设时废,隋朝也曾设立,律法规定:听挝登闻鼓,有司录状奏之。

登闻鼓旁还有一块红色石头,名叫肺石,作用和登闻鼓类似,有直抒心肺、击石鸣冤之意。

如今这两样东西,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根本没有百姓会来此处告状。

武媚娘点点头,道:“是妾身想的太简单了。”

李治缓缓道:“其实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是御史台,监察御史巡视四方,是最有机会发现这些冤情的,眼下出现问题,说明御史台没有尽到职责。”

武媚娘听了后,眸光微闪。

御史台一直是拥武派官员所把持。

当然,如今也不存在拥武派官员,袁公瑜已经被外放了,御史台很多拥武派官员也被处置。

只有御史台的长官崔义玄,凭借着见风使舵和明哲保身两项本领,依然稳坐此位。

听李治的意思,很可能要整治一下御史台了,崔义玄的首官位置,肯定也不保。

虽然武媚娘从未把拥武派太放在心上,然而崔义玄墙头草的行为,也让她颇为不喜,自不会帮他说话。

崔义玄毕竟是三品大员,御史台一把手,李治也不能因为一个践踏庄稼的案子,就将他处置了,还需要找一个理由。

次日,李治召集了几名大臣,将践踏庄稼的案子与他们说了,询问该如何处置许圉师。

其实他昨天那句让许圉师不必再做吏部尚书的话,群臣早已知道了。

李义府当即出列,道:“陛下,此事性质恶劣,臣以为应该免去许圉师宰相之职。”

群臣纷纷附和。

李治点了点头,道:“另外,此案也算给我们提了一个醒,为何百姓会上告无门,那些巡视地方的人,都干什么去了,是否没有尽到职责?”

皇帝明显话中有话,群臣离开甘露殿后,各自聚在一起,商议皇帝话中的意思。

李义府回到中书省后,朝一名文吏吩咐道:“去把张舍人请过来。”

张柬之是李义府最近拉拢的一名心腹。

此人和狄仁杰一样,是被皇帝破格召入长安。

当其他人还在嫉妒他,又或者自持清高不搭理他时,李义府迅速出手,主动拉拢了他。

张柬之刚进中书省,也有几分忐忑,皇帝无缘无故就召他入两省,又并未单独召见他,让他实在琢磨不透圣意。

李义府这时来示好,帮他熟悉环境政务,又安抚他不必多心,让张柬之非常感激,自然愿意跟随李义府。

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关系变得亲密。

不一会,张柬之来到李义府的办公房,李义府将皇帝刚才的话,原封不动的说了。

张柬之听完后,沉声道:“李公,圣人最后那番话,明显是对御史台不满了。”

李义府微笑道:“我也是这样想,那你说圣人只是随口一提呢,还是想给御史台换一位主官?”

张柬之想了想,道:“应该是后者。”

“哦,为何?”

张柬之道:“这次许自然的事,很多衙门都有失职之罪,然而御史台是最失职的一个,崔义玄难辞其咎。”

李义府点点头。

万年县不敢管此事,那说的过去,毕竟官职差距太大,职责也不同,他们主要管的是百姓之间的案件。

然而御史台不同,他们独立于两省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监督的就是文武百官。

可以这样说,如今长安城权贵骄纵恣意,便是因御史台玩忽职守,才助长了这股风气。

张柬之接着道:“按理来说,陛下应该斥责崔义玄一顿,才是正常的行为。然而陛下一字不提,说明对他彻底失望,已决定换人。”

李义府连连点头,冷笑道:“崔义玄这厮,只知明哲保身,根本不配做御史大夫,早就该下来了。”

张柬之道:“正因此人精于明哲保身,圣人一时也找不到理由裁撤他,所以才故意说出那番话,希望有人能弹劾他。”

李义府捻须笑道:“柬之,你不愧是我的智囊,分析的很有道理,我若是这时候参他一本,一定合陛下的心意了。”

张柬之忙道:“李公,不可。”

李义府愣道:“为何?”

张柬之道:“圣人并不知您与崔义玄已经决裂,您若是弹劾他,圣人会觉得您是个无义之人,只知讨好媚上,不利于长久。”

李义府心中一惊,道:“不错,不错,你提醒的很对,那……”

目光看向张柬之,道:“柬之,没有人比我更清楚崔义玄的罪状。我告诉你,你来弹劾他,如何?”

张柬之拱手道:“多谢李公美义,不过在下以微职进中枢,已遭人诸多非议,唯愿以正途升迁。”

李义府知他很有原则,不愿用这种弹劾别人、迎奉皇帝的方法升官,感叹道:“好吧,只是这功劳,要让许敬宗拿去了。”

“在下听说,许敬宗与崔义玄私交不错,他真的会弹劾吗?”张柬之问。

李义府哼道:“许敬宗此人表里不一,而且一直想要拜相,他一定会的。”

张柬之道:“李公也不必担心,许敬宗若弹劾崔义玄,会出现和您一样的问题。”

李义府笑道:“不错,他与崔义玄走的更近,若是翻脸不认人,陛下必定厌恶他,不会拜他为相。”

“不仅如此,如今崔义玄与卢承庆等人关系不错,许敬宗若弹劾他,也会得罪卢承庆。”张柬之补充。

李义府笑道:“如此说来,这趟浑水,还是不趟为好?”

张柬之道:“正是。”

两日后,许敬宗果然上奏弹劾了崔义玄,随即崔义玄上奏请辞。

李治同意了崔义玄辞官的请求,将上官仪调到御史台,担任御史大夫。

许圉师也被免职,由徐孝德接任吏部尚书。

最终,因许自然的一场横行妄为,朝堂两位三品高官落马,此事也成为长安城里坊之间,津津乐道的话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7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