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21章 太子的疑惑

书名: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2

太极宫,大吉殿。

自李治和武媚娘离开皇宫后,李勇等三个小皇子便放飞了自我。

三人越起越晚,每天去崇文馆都要迟到一会,李勇和李廉更是连课业也不做了,只顾着玩。

这天清晨,直到辰时中旬,太阳都从窗户外面爬进来,李勇才终于从床上坐起来,迷迷糊糊的漱口洗脸。

来到外殿用膳时,却发现李廉和李孝竟然都在桌案上吃东西。

李勇讶道:“二兄,你今天怎么也起这么晚?”

李孝虽然也迟到,但还有一定分寸,不敢迟到太久,李勇每天来用早膳时,基本都见不到他。

李廉笑道:“三兄,今日是沐假日,你忘了吗?”

李勇呆愣了一下,一双睡眼稀松的眼睛,顿时睁得大大的,哈哈一笑,道:“我还真给忘了,二兄,四郎,赶紧吃,吃完咱们去蹴鞠!”

李廉忽然道:“我今日有事,不能陪你们了。”

李勇愣道:“你有什么事?”

李廉喝了口羊肉粥,道:“我要去瞧瞧妹妹们,都很久没见到她们了。”

高安公主和义阳公主小的时候,总像跟屁虫一样跟在李廉三人后面,随着两人年龄渐长,已经很少来找他们了。

李勇嘟囔道:“跟她们见面干嘛?”

李廉低声道:“不管怎么说,她们也是我的胞妹。”

李勇呆愣了一下,也不知联想到了什么,一下子沉默了下来,默默用着早膳。

李廉很快吃完,朝两人打了个招呼,离开了大吉殿。

李勇用筷箸搅拌着羊肉粥,忽然道:“二兄,你有多久没见你阿娘了?”

李孝呆了一下,道:“不记得了。”

李勇嘟囔道:“我有三年没见过阿娘了,也不知她过的好不好。”

李孝低着头,没有做声。

李勇似乎做出某种决定,抬起头道:“二兄,趁着母亲不在,咱们去见见阿娘吧?”

李勇的生母是杨氏,李孝的生母是郑氏。二女原本都是王皇后的婢女,后来王皇后倒台,她们也都被贬为御女,不为武皇后所喜。

皇宫中的内侍宫人都是见风使舵之人,见武皇后不喜欢她们,便将她们安置在最偏僻的院落。

李孝漠然道:“她身份低贱,我不想见她。”

李勇吃了一惊,道:“可她毕竟是你生母啊!”

李孝站起身,道:“我要去写课业了,四郎,我劝你最好也别去见你阿娘,对你没好处的。”说完迈步离去。

李勇仔细琢磨着李孝的话,觉得他也没说错,若是被皇后知道自己见过亲娘,肯定不高兴。

可又总觉得这样想不对。

平日他读书虽不用功,教习们总爱唠叨什么“仁孝礼义”,听的多了,也就记下来了。

既是如此,自己见亲生母亲也算尽孝,就算父亲知道,应该也不会责怪自己吧。

想到此处,他终于鼓起勇气,朝着他生母所在的山池院而去。

另一边,李廉离开大吉殿后,径直来到蓬莱殿,向徐充容请了安。

徐槿放下手中书本,笑道:“你是来找义阳的吧?”

李廉点点脑袋,道:“妹妹不在殿内吗?”

徐槿道:“她和高安去了梅园。”

李廉拱手道:“那孩儿告退。”

离开蓬莱殿,朝着殿东的梅园而去,沿着小径走了好一会,终于在一个亭子处,找到了高安公主和义阳公主。

两人坐在石桌前,桌上摆放着很多泥人泥偶,还有泥捏的桌椅板凳,也不知在玩什么游戏。

李廉笑着走了过去,道:“哟,你们俩在玩什么呢?”

义阳公主见兄长到来,立刻行了一个礼节。

高安公主则哼了一声,道:“兄长今日怎么有空来找我们?”

李廉凑到桌前,随手拿起一个泥人,道:“最近没看到你们,所以来瞧瞧,你们最近怎么都不来找我?”

高安公主见他关心自己,顿时消了气,吐了吐舌头,道:“是你不让我们去的讶,而且总是蹴鞠,也怪没意思的。”

义阳公主忽然道:“兄长,我们见过阿娘了。”

李廉吃了一惊,道:“怎么会,阿娘不是被贬出宫了吗?”

义阳公主道:“高安向父亲求情,父亲就准许我们一个月去看一次阿娘。”

李廉眼眶一红,道:“阿娘还好吗?有没有提到我?”

义阳公主轻轻道:“阿娘和以前没什么变化,她念叨最多的就是你了。”

李廉鼻子一酸,终于忍不住哽咽起来了。

义阳公主盯着他看了一会,道:“阿娘还让我转告你一句话。”

李廉擦了擦眼泪,道:“什么?”

“阿娘说了,她有一个堂侄在东宫当厩长,你以后可以去东宫,和那人多亲近亲近。”

东宫马厩是一片极大的院子,和李治的飞龙厩一样,设有厩长和厩丞等官职。

李廉点点头,道:“我记住了。”

他又向两个妹妹问了一些萧淑妃的事,一直快到正午,才与她们分开,朝大吉殿返回。

回到殿内,只有李孝在做功课,李勇不知去向,李廉用过午膳后,也鬼使神差的把课业写了。

到了次日,李廉上了一天的学,下学之后,拒绝了李勇蹴鞠的提议,朝着东宫方向去了。

……

东宫,丽政殿。

两排属官一左一右,坐在十几张桌案后,埋首处理着政务。

李弘则坐在最上首,正在翻阅着属官们处理之后的诰书。

他如今担负着监国的重任,所以暂时不用去崇文馆读书,每天就坐在丽政殿,熟悉各种政务。

李治离开之前,向两省下了一道旨意,让他们把需要批阅的奏章中,挑出十分之一,送到丽政殿,由东宫负责。

这原本就是皇权过渡的一个过程,随着太子年纪越来越大,皇帝也会分给更多政务给太子处理。

李弘年纪太小,暂时没有能力自己批阅诰书,由东宫属官负责审阅,最后交给他阅览。

李弘聪慧过人,接受的也是最优良的教育,小小年纪,已颇能知事。

他一开始读这些政务时,非常吃力,一行字就要读好半天,还需要旁人帮他讲解。

随着政务读的越来越多,他竟也慢慢熟悉起来,很快,他就发现一个问题。

最近各州县的政务之中,竟有很多都跟田政有关。

他一开始只是疑惑,后来越来越好奇。

恰好今日是太子太师和太子太傅过来讲政的日子,未时过后,一名内侍来报,李勣和于志宁已在殿外候旨。

李弘赶忙起身,道:“快请两位老师进来。”

不一会,于志宁和李勣一起走了进来,向李弘行了君臣之礼,李弘则还了一个师生之礼。

两人落座后,便开始给李弘讲解经文。

李弘耐心的听着,等两人都讲的差不多了,才问道:“李太师,于太傅,我有一事不解。”

于志宁微笑道:“太子请讲。”

李弘道:“我近来翻阅各地政务,发现国家田制正在更改,不少官员都对此事有异议,请两位老师告诉我,父亲为何要改田制呢?”

于志宁愣了一下,与李勣对视一眼后,沉吟不语。

李勣缓缓道:“太子,您现在只需要熟悉政务,遇到不解之事,可以把疑问留在心中,慢慢观察,时日久了,自然就能知道答案。”

李弘愣道:“您不能直接告诉我吗?”

李勣笑道:“臣现在告诉您,您过几日就忘了,如果是您自己在心中得到的答案,才会记忆深刻。”

李弘似懂非懂的点点脑袋。

于志宁笑道:“李公,话也不能这样说,若是什么都让太子琢磨,我们这些老家伙又有什么用呢?”

李勣瞥了他一眼,没有做声。

李弘欣喜道:“太傅,您能告诉我吗?”

于志宁缓缓道:“陛下改制,是因为前段时间,萧氏兼并田地,酿成一件惨案,故而陛下认为如今的田制有弊端,需要修改。”

李弘道:“什么惨案?”

于志宁遂将施家庄的事说了。

李弘小脸一白,道:“他们怎能做出如此残忍之事?”

于志宁感叹道:“太子,世间很多惨事,皆源于人的贪心,兼并田地的不仅有萧氏,一个人只要有权有势,都会利用手中权势,满足自己的贪念。”

李弘怔怔道:“所以父亲更改田制,是为了阻止类似的事发生吗?”

于志宁微笑道:“正是如此。”

一人忽然说道:“只可惜,也有些倒霉之人,因萧氏的贪婪,受到无佞之灾。”

李弘目光看向那人,原来是太子洗马苏良嗣。

“苏洗马,你说的倒霉之人是谁呀?”李弘奇道。

苏良嗣缓缓道:“臣听人说,最近有不少人怨声载道,皆因田制改革。”

李弘惊道:“这是为何?”

苏良嗣道:“太子殿下,您想啊,田制改革前,田产属于百姓,有些百姓遇到困境,会把田产卖出,从而解决困难,是不是?”

李弘点点脑袋。

苏良嗣道:“以前这些事虽然违法,但朝廷管的并不严格,很多人买卖田产,并非兼并。如今田制改革,田产交公,他们感到不公,自然生怨。”

李弘怔怔不语。

李勣瞥了苏良嗣一眼,淡淡道:“苏洗马,你这是对田制改革不满吗?”

苏良嗣微微一笑,道:“李公言重了,在下只是听您和太子议论,突然想起此事,就说了出来。”

便在这时,一名内侍来报,说:“太子殿下,雍王来了,说有事找您。”

李弘赶忙起身,道:“是四兄来了。”快步出了大殿。

李廉正站在阶下,见他出来,拱手行了一礼,道:“李廉拜见太子殿下。”

李弘笑嘻嘻的道:“自家兄弟,不必多礼,四兄找我有事吗?”

李廉道:“殿下,我听说东宫有不少好马,能不能去您的马厩瞧瞧?”

李弘道:“当然可以,四兄若是喜欢哪匹马,直接牵走便是。”

李廉拱手道:“多谢殿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61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