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24章 宰相入宫 武后上表

书名: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2

不到一日的功夫,芙蓉园马球场上,武府球头殴打于府长孙的消息,就传遍长安。

一大清早,世族派系闻风而动。

他们很早就想拥立于志宁成为世家派系的头羊。

然而于志宁滑不溜秋,根本不给他们任何机会。

如今武府和于府发生冲突,众人都觉得机会来了。

然而,当萧锐等人来到于府,却得知于志宁不在府中。

他们哪里肯信,以看望于知微的名义,强行冲进于府,四处搜索着于志宁。

结果于志宁真的不在府中。

四月的金水河上,尽是漂浮的落花和柳絮。

河岸旁边,有一个石桌,桌子雕刻成小象的形状,桌子旁边,另有四个石凳,都雕刻成老虎的形状。

象桌上摆着棋盘,李治正坐在虎凳上,与于志宁下棋。

于志宁是主动找过来的,他得知马球场上的事情后,立刻便赶到了皇宫。

李治也听说了马球场的事,心中也有几分困惑,得知于志宁入宫,便直接让他来了后宫。

李治神态悠然,并未主动向于志宁发问,反而关心起他的身体。

“如今正是转季之时,最易感染风寒,于公身体不好,可要多加注意。”

于志宁微笑道:“老臣多谢陛下关心,其实老臣这次求见陛下,正是因身体老迈,想向陛下请求致仕。”

李治心中一凛,道:“元舅因病致仕,朕时常感到朝中无人,您若是也去了,朕若遇到难题,只怕再找不到人询问了。”

于志宁叹了口气,道:“并非老臣不愿替陛下分忧,而是担心再待在朝堂,会给陛下添麻烦。”

他这句话便说明,他并非真心致仕。

李治心知他这般说,与马球场之事有关,问道:“于公此话何意?”

于志宁叹道:“芙蓉园之事,陛下可听说了?”

李治点点头,道:“朕正要问您,不知令孙伤势如何?”

于志宁道:“还好,只受了点轻伤。”

李治道:“这件事,武府确实做的有些过分,朕稍后就会找皇后询问此事,绝不让于公受委屈。”

于志宁忙道:“陛下,老臣绝非此意,此事另有蹊跷。”

李治目光闪动:“哦,有什么蹊跷?”

于志宁道:“第一,那马球手打伤知微后,竟立刻服毒自尽。第二,那球手的月仗,似乎被人做过手脚,故而知微只是轻伤。”

李治沉吟道:“如此说来,确实古怪。”

于志宁沉声道:“陛下,依老臣之见,那球手自杀,显然是不愿别人拷问他,进一步想,他肯定藏着什么秘密,不愿他人知道。”

李治道:“于公觉得,他会不会是武府之人所派?”

于志宁道:“这个可能并不能排除,但老臣仔细考虑,另一个可能更大。”

李治道:“什么可能?”

于志宁道:“此人是受他人指使,想挑拨武府与于府的关系。”

李治暗道:“不愧是三朝元老,果然嗅觉敏锐。”

李治道:“于公为何这么想呢?”

于志宁道:“问题就在球仗上,只有武府中人,最有机会更换球仗。如果真是武府人故意让他行凶,他用的应该就是杀人的球仗,知微此刻也已经死了。”

李治点点头,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于志宁叹道:“一大清早,世族派系的官员就都找到老夫的府邸,这便是另一个原因。”

李治愣了一下,道:“你怀疑此事是世族派系策划?”

于志宁点头道:“他们都想投在老臣门下,让老臣帮他们遮风挡雨。但老臣已经年迈,也不愿给陛下添麻烦,所以拒绝了他们。他们这才用这种极端手段,挑唆老臣与武氏的关系。”

李治暗暗一笑,于志宁虽聪明,毕竟欠缺情报,竟怀疑到世族的头上去了。

李治微笑道:“于公深明大义,朕心甚慰,恰好大理寺少卿狄仁杰也在球场,朕会命他调查,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于志宁拱手道:“多谢陛下。”

便在这时,王伏胜来报,低声道:“陛下,皇后派人送上来表书。”递过一份奏章。

李治接过一看,目光闪动,终于明白武媚娘的目的了。

他本就奇怪,这件事武媚娘提前知道,为何还会出现事故。

原来她的目的是为了这份表奏。

武媚娘的表奏很短。

她以武府纵容奴仆,在马球场打伤于知微为由,上表请求,将武家兄弟外放州县。

李治知道,武元庆兄弟一直苛待武氏姊妹和杨夫人,武媚娘一直不喜这两个继兄。

按照历史发展,武媚娘便将两位继兄外放,后来又借贺兰氏的事,将两人流放致死。

她没有制止此事,便是为了找个外放两人的由头。

而且通过此事,她还能卖于志宁一个面子,仿佛做出很大让步。

对其他世族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抚。

这份表奏,和她当初请旨嘉奖韩瑷、来济时,有异曲同工之妙,非常符合当下时宜。

李治对武家兄弟没什么好感,自然不会阻止,他将奏章递给了于志宁。

“于公,这是皇后的表奏,你且瞧瞧。”

于志宁小心翼翼的接过,看完之后,忙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李治笑道:“怎么了?”

于志宁苦笑道:“知微并未受太重伤势,怎能因这种小事,外放武氏两位郎君。”

李治道:“于公不必担心,皇后这么做也是一种表态,不愿亲族过多影响朝政,和当初徐充容请旨外放徐齐聃类似。她既有此贤德之举,何不成全她?”

于志宁感叹道:“还是陛下慧眼如炬,皇后殿下贤德仁厚,对亲族态度,颇有当年文德皇后的风采。”

李治当即命王伏胜将奏章拿到中书省拟诰,又吩咐道:“召刘仁轨来甘露殿觐见。”

王伏胜应诺去了。

李治信步回到甘露殿,坐在御案后默默沉思。

最近西突厥的战事已接近尾声,他的压力小了很多,开始琢磨着下一步计划。

大唐最大的危机不在外部,而在内部。

河北地区。

首先,绝不能再因为朝鲜半岛的战事,影响到河北地区的民生。

在他印象中,泉盖苏文再过九年才死。

随着他的死,高句丽分崩离析,两年后就被大唐消灭。

所以现在也不必着急。

先用这九年时间,让河北休养生息,到时再一鼓作气,消灭朝鲜三国,不让新罗摘了桃子。

当然,要想缓解河北地区的民怨,光凭减免三年税收,肯定不够。

这只是第一步。

李治最近一直在琢磨长孙诠的话。

河北最大的问题是徭役。

其实严格来说,徭役不仅是河北的问题,也是整个封建王朝的问题。

百姓们一年必须服一个月役,负担沉重。

然而要想减免徭役,却也并非草率可以做出的决定。

这个时期官府力量有限,一些大的土木工程,必须征召民力来完成。

这也是生产力不足造成的。

那就只有一个办法,让官府出钱雇佣民力,完成那些大的工程。

可如此一来,国库压力太大,地方官府也更容易贪污。

所以徭役之事,急躁不得,需得慢慢筹谋,一步步尝试。

正思索间,刘仁轨来到殿外求见。

李治传他进来。

未几,刘仁轨进入大殿,叙礼毕,李治问道:“刘卿,朕召你过来,是有件事想听听你的看法。”

刘仁轨道:“臣恭听。”

李治道:“河北徭役沉重,导致百姓们连农事的时间都不够,致使田地荒芜,对于此事,你有何看法?”

刘仁轨沉吟了一会,道:“回陛下,徭役是我大唐税制,租庸调制的重要一环,要想改变,需分外谨慎。”

李治点点头:“朕知道,所以才问问你的看法。”

刘仁轨道:“河北徭役繁重,主要原因是折冲府太少,人口较多,登记在册的民役数量庞大。故而一些大的工事,官员为方便起见,直接征调河北民役。”

李治道:“这一点可能更改?”

刘仁轨道:“可以,只要陛下传旨州县,将杂役细分,规定一人杂役完成上限,如此可避免一人完成过多杂役。”

顿了一下,道:“这样也有缺点,如果分散征调民力,会导致工事完成时间增长。”

李治沉吟了一会,道:“增长就增长,总不能为图方便,就专征一地民力。”

刘仁轨道:“臣领旨。”

李治又道:“朕还有一个想法,可不可以在一个县城,试行一种政策,让官府不选择征调百姓,而是雇佣百姓。”

刘仁轨愣了一下,道:“陛下,这样岂不是平白花费更多钱?”

李治道:“你可以换一个角度想,选择雇佣的话,百姓就能自由选择。忙碌之人,可以耕地,不耽农事。空闲之人,可应募完成工事,也能得到一笔钱。”

刘仁轨皱眉道:“这样似乎并没什么变化。”

李治摇头道:“田也耕了,工事也完成了,忙碌之人和空闲之人都在劳作,都得到收获,如何没有变化呢?”

刘仁轨迟疑道:“站在百姓的角度来看,这样确实更好,可朝廷就要多花一大笔钱。”

李治道:“这叫提高生产力,百姓们生产力提高,国家产出就增多,花出去的钱,会从其他地方收回来。”

刘仁轨皱了皱眉,道:“似乎也有道理。只是到底好坏如何,未必能尽如陛下所想。”

李治点点头,道:“所以朕才想找一个县城,先尝试一下这种政策,观察结果。”

刘仁轨寻思道:“若只是一个县城,纵然出了问题,影响也不大。”

拱手道:“臣没有异议,只不知陛下想在哪里尝试?”

李治想了想,道:“就在河北吧,长孙诠是被外放沧州吧,他所在的县叫什么?”

刘仁轨道:“沧州,鲁城县。”

李治道:“那好,就在鲁城县试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76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