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寺庙众多,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大慈恩寺。
贞观二十二年,尚是太子的李治,为纪念生母长孙皇后,请旨建造大雁塔。
建造地点在曲江池对面的无漏寺旧址。
大慈恩寺西院,有一座大雁塔,是玄奘于永徽三年,请旨建造。
塔分五级,层层皆有舍利。
武媚娘此刻就站在大慈恩寺最高一层,望着大雁塔南面一片广场。
广场上搭了一个戏台,一群优伶正在上面表演着戏曲,周围则是一群百姓围观。
唐朝时期,并无戏院,表演戏曲的伶人只能找一些热闹的地方表演,试图博一些知名度。
只要名气有了,自会有豪门权贵,花钱请他们去府上表演。
唐朝的戏曲有很多,最有名的是乐舞百戏,以歌舞为主,另外还有筋斗、倒立、柔术、戏车、戴竿、绳技等。
另外还有参军戏,两个人在台上一问一答,类似后世的二人转。
还有傀儡术,已初具表演故事的性质。
寺庙达官贵人很多,是伶人首选之地,众人看戏不要钱,所以周围格外的热闹。
武媚娘因母亲的缘故,信仰佛教,常来大慈恩寺求子。
她自觉能有三子,多得神佛保佑。
故而这两日,身体渐渐康复后,便与母亲一起来到大慈恩寺,再向神佛求一女,以满足李治的心愿。
拜完佛后,她本欲回宫,母亲却非要向玄奘法师请问佛法。
武媚娘无可奈何,只能等候母亲,闲来无事,便来到大雁塔,观看下方的百戏。
等了好一会,张多海来到身边,道:“殿下,老夫人那边已经好了,正在后门附近,请您过去呢。”
武媚娘点点头,下了大雁塔,沿着寺道来到后门。
她这次并非微服,却也不愿太扰民,凤驾是从后门进入寺中。
后门附近,不仅母亲杨夫人在那,玄奘和大慈恩寺一众高僧,也都在此处等候了。
玄奘法师今年已五十多岁,身材高大,因他年轻时游历天竺,皮肤晒的黝黑,仅看模样,很难相信他是大唐第一高僧。
武媚娘走过去时,众僧人纷纷合十行礼。
武媚娘向玄奘微微欠身,还了一礼后,便带着母亲上了自己的辇车,离开了大慈恩寺。
马车先朝着平康坊而去,武媚娘准备送母亲回家后,再返回皇宫。
随行数十名千牛卫,甲胄鲜亮,禁卫森严,街上百姓虽不知车辇中是皇后,却也知其身份高贵,纷纷侧行让路。
沿途之上,杨夫人似有心事,抬头几次看向武媚娘,欲言又止。
武媚娘笑道:“母亲,怎么跟女儿还见外起来了,到底何事,只管说来。”
杨夫人低声道:“媚娘,玄奘大师是不是被陛下给软禁了?”
武媚娘微微一愣,点头道:“是的。”
杨夫人叹道:“你别怪娘多嘴,那玄奘法师多么德高望重之人,独自一人,就译下数十部佛经,让我等能领悟佛法,超脱自在,称得上功德无量,陛下为何要软禁他呢?”
武媚娘轻轻道:“娘,软禁玄奘之事,其实是女儿劝陛下的。”
杨夫人愣道:“是你?你不怕佛祖怪罪吗?”
武媚娘正色道:“女儿这是为他好,佛祖不会怪罪女儿。”
杨夫人不解道:“为他好?”
武媚娘感叹道:“您刚才说玄奘大师德高望重,这一点完全不错。可这也正是问题所在,他的威望太高了。”
玄奘是大唐第一僧人,独行万里,辗转天竺数十个国家,凭着刻苦钻研,成就佛法至高地位。
玄奘最后一位老师是那灿陀寺的戒贤,五年之后,佛法大成,与人辩论佛法时,再未输过。
后来玄奘名声鹊起,被戒日王邀请,定为论主,参加佛学辩论大会。
会上,五千多名佛学信徒向玄奘发难,却无一人能予诘难。
一时间,名震天竺,被尊为“大乘天”。
当玄奘返回唐朝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
唐太宗也被惊动,请他入宫,想让玄奘还俗入仕,却被玄奘婉言谢辞。
后来唐高宗建大慈恩寺,也特意请他担任大慈恩寺主持。
可见其威望。
杨夫人毕竟是皇室出身,略一思索,道:“媚娘,你是说,有人想利用玄奘的威名,图谋不轨?”
武媚娘道:“母亲,自永徽三年开始,便不断有人找上玄奘,这其中就包括阁皂宗的叛逆。”
“永徽四年,陈硕真利用阁皂宗叛乱,正是利用宗教发展势力,凭借宗教威望,笼络信徒造反。女儿当时便向陛下提议,不能让玄奘离开长安。”
杨夫人怔怔道:“你担心玄奘大师也有不轨之心?”
武媚娘平静道:“纵然他没有,可那些心怀叵测的贼子,还是会利用他的影响力。”
杨夫人点点头,道:“娘明白了,你怕他被人当做傀儡,毁了他一世清名。哎,这就难怪了,你没做错。”
将杨夫人送回武府后,武媚娘回到皇宫。
此时刚过正午,武媚娘先去寝殿看了一下李贤和李显,朝左右问道:“陛下在做什么?”
江尚宫道:“回殿下,陛下召见了几名将领,在神龙殿与他们议事。”
神龙殿位于甘露殿东边,是李治平日召集武将讨论军国大事的地方。
神龙殿与甘露殿相比,正殿较小,殿内有一张舆图,将大唐周边所有国家全部标注其中,是唐朝最详细的一张地图。
大唐刚刚打了一场大仗,李治并不打算立刻就动兵事。
李治这次召集李勣、尉迟恭、程知节、苏定方和薛仁贵五人,是为了制定一个长期的军事战略,对付吐蕃。
从大唐的角度来看,吐蕃的地理位置不错,盘踞高地,周边似乎也没有特别强大的敌人。
其实通过这张舆图就会发现,大唐四面环敌,吐蕃其实也一样。
西南的天竺,东南的六诏,西北的大食,东北的大唐,将吐蕃围在中间。
吐蕃原本正处于高速上升时期,因被大唐强行阻碍吞并吐谷浑的战略,选择向大食臣服,便是为了战略收缩。
大唐他惹不起。
有大唐庇护,西羌诸部他暂时也啃不动,目光便盯上了天竺和六诏。
天竺只是一个地名,汉朝时期,被称为身毒,那里如今处于分裂状态,有三十多个国家。
这次参与会议的除了军方几位最层将领之外,还有一人,鸿胪寺主簿王玄策!
要想对付吐蕃,联手吐蕃周围的国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故而李治把他也喊过来,好让他向诸将讲解一下天竺情况。
李治先将吐蕃派遣细作的事与诸将说了,目光在诸将身上环视一圈。
“情况就是这样,禄东赞时期,吐蕃就并非真心臣服大唐,吐谷浑之战也说明这点,诸卿可有什么对付吐蕃的良策?”
薛仁贵道:“陛下,臣与李宾就谈论过此事,她说吐蕃在东南方向,修筑十多座堡垒关隘防御,想要强攻,并不容易。”
李治点点头,道:“吐蕃军力不弱,国中也有能人坐镇。眼下强攻,确非善策。”
苏定方说道:“陛下,臣以为吐蕃各部刚合不久,并不稳定,可采取四面合围之策,分散其兵力,再派一支精锐之师,直插都城,只要攻占都城,火烧王宫,吐蕃必定再次分裂!”
李治道:“如何四面合围呢?”
苏定方道:六诏、天竺诸国,既然派使节来长安,请大唐庇佑,可趁此良机,令其在边境陈列重兵,再联系诸羌各部,也让他们做出进攻态势,吸引吐蕃分兵。臣再率一支人马,从安西出发,经乌海,直奔吐蕃都城,一战可定!”
李治沉吟不语。
苏定方小看了吐蕃的地形优势,不明白高原反应的严重影响。
倘若重蹈薛仁贵在大非川的覆辙,将对大唐威名,造成沉重打击。
李勣见皇帝久久不说话,便知道他不喜欢这个战略,当即提出自己的意见。
“陛下,臣听说吐蕃赞普年纪幼小,权臣禄东赞把持朝政,可效仿长孙晟分裂突厥之策,离间吐蕃君臣。”
李治心中一动,目光看向程知节和尉迟恭。
“两位爱卿以为如何?”
程知节道:“吐蕃人敢派细作来长安,咱们也可派细作去吐蕃,这叫来而不往非礼也,臣同意英国公的意见。”
尉迟恭心中其实更赞同苏定方的法子,不过他也瞧出皇帝不喜,便道:“老臣也附议英国公的办法。”
李治点了点头。
武则天时期,郭元振就是用的反间计,杀死钦陵。
吐蕃自松赞干布死后,就一直有君弱臣强的局面,正适合使用反间计。
奇计需要正谋辅助。
大唐的正谋就是刚刚击败西突厥,兵锋正盛,以强大武力作后盾,任何奇谋,都容易成功。
“好,就依李卿之谋,此事可由兵部和内领府一同负责,由李卿负责主持。”
李勣拱手道:“老臣领旨。”
这时,王玄策终于开口道:“陛下,臣以为苏将军的提议也可操作,与天竺、六诏等国联手,交换情报,也能更好的使用离间之策。”
李勣道:“老臣也以为可以联手天竺、六诏等国。”
李治点点头,道:“王卿,你把天竺的情况,和大家说一下吧。”
王玄策道:“回陛下,天竺眼下是分裂状态,战力不强,如果吐蕃攻击他们,很容易被攻陷。”
汉书中就曾有过记载,说身毒暑热,民弱畏战,弱于月支。
况且王玄策一人就消灭了天竺最强大的国家,已经能够说明情况。
“王卿,朕听说玄奘大师西行时,就去过天竺,他说当时有一个戒日王朝,统一天竺,又是怎么回事?”
“回陛下,是这样的……”
其实王玄策前往天竺,就是因玄奘从天竺返回,带有戒日王的国书。
大唐礼尚往来,才派使节去天竺。
结果运气不好,王玄策刚抵达天竺,戒日王就死了,被手下大臣窃取王位,导致天竺重新分裂。
那些分裂的小国家,都知道大唐威名,各自奉上珍贵礼品给王玄策,向大唐示好。
叛王大怒,派人劫掠大唐使节团,王玄策随行之人大多被杀,只带着副使蒋师仁得以逃脱。
两人商议后,都觉得这样回去没法向太宗交代,于是来到吐蕃,以大唐名义,发檄文征召军队。
当时松赞干布还在,吐蕃依然臣服大唐,默许王玄策征调吐蕃兵。
另外,也有七千泥婆罗兵,主动应征。
王玄策和蒋师仁带着这一万多外籍军团,杀回天竺,沿途又有很多天竺小国附庸。
王玄策率军攻破叛王都城,蒋师仁活捉叛王阿罗那顺,天竺大震,五百八十多座城邑投降。
王玄策把俘获的叛王及王妃、子嗣等,俘虏的男女一万多人、牛马二万余送到长安献俘。
顺便也带回一个天竺方士。
唐太宗也没想到他带着三十多人出去,俘虏一万多人回来,册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领鸿胪寺少卿。
后来他又因天竺方士之故,贬为鸿胪寺主簿,一直受到排挤。
王玄策将戒日王朝的情况说明后,补充道:“陛下,天竺人虽不擅战,但将他们联合起来,也能成为一股制衡吐蕃的力量。”
李治瞧出他的想法,道:“你想再去天竺?”
王玄策双眼通红,道:“陛下,请让臣去吧,臣定竭尽全力,让天竺诸国,为我大唐所用!”
王玄策今年才四十多岁,两鬓就已斑白,可见他这几年来,过的颇为抑郁。
李治凝视着他,道:“那好,朕复你朝散大夫之职,再任命你为右武卫将军,准你带领一支使节团,再往天竺,联合各国,对抗吐蕃!”
王玄策大喜,跪倒在地,重重叩首道:“臣谢陛下信任,定肝脑涂地,不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