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87章 十一月,朔望朝

书名: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2

晨鼓声已响,天空却还是暗的。

十一月的长安,清晨总是要来的晚一些。

朱雀门外已经聚集满了朝参的官员。

今天是十一月的第一个朔望朝。

最近因薛仁贵在漠北的一场大捷,朝野上下都将目光放在战事之上,皇帝也频频召集武将们在神龙殿商议军务。

文官们虽没有说什么,对这种情况都有些担忧,担心皇帝在武将的撺掇下,继续对吐蕃用兵。

大唐虽然强大,却也禁不起年年征战。

只可惜有李勣和薛仁贵在,一个三朝元老,一个当朝新贵,武将们如今是压着文官一头的。

宰相之中,没有人的威望比得上李勣,也没有比薛仁贵更受宠。

况且,真正忧心这些事的只有清流,清流的支柱刘仁轨三个月前,被皇帝派到河北巡视。

上官仪又忽然改了性子,只顾干自己的活,不怎么参加清流聚会。

如今清流在朝中的话语权,有所降低。

裴炎看了一眼远处聚在一起呵呵大笑的武将,朝徐孝德道:“徐公,刘公还没有回长安吗?”

徐孝德正朝着横街张望,道:“奇怪,听说他昨夜已经回来了,怎么没有来上朝。”

薛元超喊道:“快瞧,好像来了!”

众人顺着他目光看过去,果然瞧见一辆马车驶了过来。

黑咕隆咚看不太清,直到近了一些,众人才认出来,果然是刘仁轨的马车。

当刘仁轨走下马车时,众人都拥了上去,纷纷询问河北情况。

刘仁轨一一回答着,经过这一年多的休养生息,河北百姓确实缓过来一些。

徐孝德见刘仁轨面有忧色,道:“刘公,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刘仁轨沉默了一会,道:“待会我向陛下汇报时,你们自然就知道了。”

有人道:“您先和我们说一说,让我们有个琢磨的功夫,待会我们也能帮您说几句话啊!”

刘仁轨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徐孝德最清楚他脾气,见众人还要再问,赶忙道:“刘公既然不说,肯定有为难之处。”

薛元超道:“不错,待会刘公说的有理,咱们可以支持,若刘公说的与大家想法不同,难道也要学世家派系一样,厚着脸皮支持不成?”

众人听他如此说,也都不吭声了。

薛元超忽然道:“刘公,有件事得提醒您一下,最近朝中有很多关于您的闲话,都是拥武派那边传过来的。”

刘仁轨抬了抬眉毛,道:“什么闲话?”

薛元超道:“您在河北时,不是向朝廷举荐了一个司马吗?”

刘仁轨道:“不错,老夫举荐定州司马陈述为雍州司马。”

薛元超道:“听说陈述曾担任过您的上官,并且百般刁难过您,后来您拜相之后,他曾特意赶到长安,向您请罪。”

刘仁轨点了点头。

薛元超道:“他们却说,您不计前嫌,不仅没有报复陈述,反而举荐他,这是矫枉过正,沽名钓誉。”

能传开的流言,往往都容易让人相信,刘仁轨在此事确实耿直的过了头,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心思。

薛元超也是心中疑惑,故而将此事拿出来说。

刘仁轨没有吭声,也没有解释。

上官仪缓缓道:“我相信刘公此荐,是因那陈述确有才能,与别的无关。刘公曾得罪过李义府,他们自然要攻击刘公。”

薛元超笑了笑,不做声了。

总体来说,因为刘仁轨沉闷的性格,清流派内部并未形成一股团结的力量。

拥武派则不同了。

谁当宰相大家就拥戴谁,任何事情都提前商议好,到时群起附和,相互掩护。

如今的头羊是李敬玄,他资历其实差了一些。

好在大家都不计较他的年纪,许敬宗、崔义玄等老资历,都不跟他唱反调,李义府更是全力支持。

朱雀门以西,拥武派官员们,此刻都围在李敬玄旁边,听他提起待会朝会上的议题。

李敬玄清了清嗓子,道:“上次李侍郎便提出过修改氏族志,只可惜因来济、韩瑷阻止,无法成事。如今这二人都贬到外州,正是重修氏族志的良机,诸位以为如何?”

许敬宗道:“不知李相准备以何为根据,划分新氏族?”

李敬玄道:“就根据李侍郎的建议,以官职为基准。除四后姓、酅公、介公外,以三公、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为第一等,文武三品及知政事三品为第二等,以品定级,各位意下如何?”

拥武派官员多是品级高,而出身低,此种分法,对大多数人都是有利的,纷纷表示同意。

只有崔义玄没有吭声。

李义府笑道:“崔公,您身为三品御史大夫,当可列入二等,并不吃亏,将来拜相,还能升为一等。”

崔义玄淡淡道:“乍一看老夫确实没有吃亏,然而如此分法,二等和一等都会多了很多,将来的二等,还比得上现在的二等吗?”

崔义玄因偏房出身,原本在清河崔氏并不受重视,后来凭着废王立武,升为御史大夫。

皇帝解决关陇集团后,清河崔氏为求自保,推举崔义玄为族长。

虽还只是个挂名的,但崔义玄也确实开始为崔氏考虑。

李敬玄道:“崔大夫若是有别的意见,尽管可以说出来。”

崔义玄沉默了一会,拱手道:“老夫没有意见,只不过,老夫忽然想起来有些事,需要和卢尚书商议一下,少陪!”

转身朝远处的卢承庆走了过去。

利则合,不利则分。

这正是拥武派官员秉持的理念,原本并不值得奇怪。

然而崔义玄此时离开,从侧面反应出来,因皇帝冷落,拥武派官员们已都有了跳槽的小心思。

李敬玄面沉如水,道:“还有谁不同意,也可先说出来。”

幸好,并没有人追随崔义玄而去,只不过还是有人提出了质疑。

“李相,世家派还有个辛茂将,肯定会反对。卢承庆身为范阳卢氏,也绝不会同意,再加上咱们刚刚得罪了刘仁轨,只怕他也会反对。”说话的是袁公瑜。

李敬玄道:“他们反对都没用,只要圣人同意就行了!”

袁公瑜道:“您怎知圣人会同意?”

李义府笑着接口道:“圣人依然在推行科举改革,世族便是障碍,只要修改氏族志,就能降低世族影响,圣人想来也是欢喜的。”

李敬玄接着道:“如此修改氏族,对武将们也有好处,咱们并非势单力孤。”

众人听二人说的有理,便不再反对。

没多久,随着钟鼓声响,崔义玄大声道:“时辰到,入朝!”

群臣在廊下列班后,进入两仪殿。

等候未久,便见李治从角门进入大殿。

叙礼毕,群臣在蹑席上安坐。

李敬玄并不着急,准备等各州县的事情商议完毕,大家都比较疲劳时,再提出修改氏族志之事。

最先出列的是兵部尚书萧嗣业。

“陛下,安西都护府传来奏报,裴行俭副都护已带兵平定龟兹叛乱,龟兹王与宰相已尽释前嫌,龟兹国恢复稳定。”

李治道:“很好,给裴副都护记上一功吧。”

萧嗣业道:“臣领旨!”

随着一名名官员出列议事,时间过的飞快。

李治上了快两年的朝,也练出一身静坐的本领。

大部分事情宰相们就能够商议出结果,也用不着他劳心劳力,最后负责定调就行。

不多久,到了正午,廊下食之后,事情商议的差不多了,只剩下殿外各州县的官员,汇报一些地方事务。

当益州一名司马奏事结束后,再无官员出列,李治朗声道:“诸位可还有奏议?”

李敬玄见时机成熟,快步出列,拱手道:“臣有事禀奏!”

李治道:“讲。”

李敬玄随将修改氏族志的想法说了,话音一落,仿佛在湖中投入一颗大石头,激起巨大的水花。

卢承庆竟比辛茂将更早出列反对。

“陛下,氏族等级是传承而来,各族凭着端正家风,获世人敬仰,得以显名。众人敬仰的并非氏族本身,而是氏族谨守的家风和美德。倘若以品定级,世人再不会重视德行,只追求名利,朝野风气败坏,我大唐以德孝治天下的根基,就将被破坏了!”

李义府笑道:“卢尚书此言差矣,山东世族尚婚嫁,江南世族尚财利,关中世族尚冠冕,无一样,以德行为主。”

辛茂将缓缓道:“李侍郎所言之事,何人不尚?然而上等世族之所以能成为上等世族,便是因其与别族相比,更重德行。”

崔义玄也直接跳反了,说道:“如今的一等、二等氏族,哪一家没有良德家风,若非此风,又为何能为朝廷贡献这么多人才呢?”

随着双方争论越来越激烈,李义府和李敬玄发现一个不妙的情况。

朝堂官员几乎开始联手攻击他们,而许敬宗等拥武派官员,竟都一言不发。

那些武将更是连个屁都不放,冷眼旁观。

李义府期待在皇帝那里寻得一丝支持,只可惜李治毫无反应。

李治非常清楚,李义府这种修改氏族志的法子,根本无用,反而会影响朝廷公信力。

真正要消除世族的影响力,以如今的社会结构,还难以做到,李治也不打算把精力放在这上面。

于是乎,李敬玄和李义府的上奏,最终以惨败收场。

幸好这个时候,刘仁轨忽然出列,帮了两人一把,让他们不至于太难堪。

“陛下,臣有事启奏。”

李治派刘仁轨去河北,就是为了了解免税政策的效果,当即说道:“刘卿可是要汇报河北之事?”

刘仁轨道:“是的,臣奉命前往河北,巡视二十四州后,发现一个问题,需要上禀陛下。”

李治抬手道:“刘卿快讲。”

刘仁轨道:“河北二十四州免赋税之后,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尤其以豪门大族为主!”

李治微微变色,道:“怎会如此,朝廷不是禁止土地兼并吗?”

刘仁轨道:“主要是河北百姓之前的生活太过艰难,那些大族出很高的价格购买他们土地,他们就把土地卖了。因是瞒着官府,所以官府也难以制止!”

李治定了定神,静静沉思了一会,很快明白过来。

豪门大族自然比普通百姓更有远见,能看清朝廷政策的好处。

他们知道三年免税的土地,能带来多大利润,故而花重金购买百姓田产。

普通百姓生活艰难,贪图快钱,也就毫不犹豫的卖了。

到头来,朝廷放出的利益,都被豪门大户给吃了,普通百姓反因卖了田,将来更加难过。

李治深吸一口气,不由庆幸派刘仁轨去河北巡视了一番。

“此事必须严惩,带头买田的大户有一个算一个,绝不姑息。田地全部归还百姓,刘卿,此事还是由你负责处置。”

刘仁轨道:“臣领旨,不过这其中有个难处。”

李治挑眉道:“什么难处?”

“带头的大户之中。”刘仁轨瞥了卢承庆一眼,接着道:“有范阳卢氏。”

卢承庆脸色大变,正要出列辩解,被杜正伦拉了一下,猛地醒悟。

这件事他了解的并不清楚,现在跟刘仁轨打对台,只会吃亏,还会给皇帝造成不好印象,以为他牵涉其中。

想到此处,他深吸一口气,又坐了回去。

李治瞥了卢承庆一眼,见他坐回蹑席,暗暗点头。

卢承庆正负责长安城的水土恢复大计,眼下很多事都离不开他,他若非要牵扯进来,李治倒颇感为难。

“范阳卢氏家大业大,难免出一些不肖子孙,将涉事之人依法办理就是,不过也不必兴师动众,牵扯到其他人。”李治说道。

刘仁轨拱手道:“臣领旨。”

朝会终于结束,然而这场朝会造成的影响,却才刚刚开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2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