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11章 高安公主的请求

书名: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2

薰风殿地理位置极佳。

北面是一座假山,冬日里挡住了寒冷的北风,南边则是一片桂花林,春秋时节,桂花香味飘散入殿,让人心醉神怡。

眼下正是冬春交接之时。

李治在薰风殿用过早膳后,从桂花林经过,见桂花已发芽,再过一个多月,就能闻到细腻如丝的桂花香了。

一月末,太极宫便不那么冷了,李治走了几步,感觉微微有些燥热,脱了披风。

回到甘露殿后,便开始处理桌上的奏书。

一名内侍悄悄进入甘露殿,在王伏胜耳边低语了几句。

王伏胜点点头,趁着李治处理完一份奏书的间隙,低声道:“陛下,吴王请旨入宫。”

李治微微一愣,抬头道:“他不是有入宫权限,还请什么旨?”

“回陛下,吴王是为贺兰敏之请旨。”

听到贺兰敏之的名字,李治眉头下意识一皱。

“吴王为何替贺兰敏之请旨?”

“臣也不知。”

李治挥手道:“召吴王觐见。”

小半个时辰后,李治刚处理完最后一份奏书,吴王李吉便来到了甘露殿。

叙礼毕,李治朝他问道:“小吉,你最近和贺兰敏之走的很近吗?”

李吉赶忙道:“回陛下,臣与他很少来往。只不过,他前几日来臣府中,向臣致歉,才说上几句话。”

“致歉?”

王伏胜提醒道:“陛下,当年贺兰敏之入宫时,与吴王发生冲突,应该是为当年的事致歉。”

李治“嗯”了一声,当年的事发生后,他便下旨不准贺兰敏之入宫。

看来这小子大了几岁,也算懂了些礼仪,知道为当年的事赔罪了。

“既然只是说过几句话,你为何帮他请旨?”李治心中对贺兰敏之的印象依然很差。

李吉忙道:“回陛下,他昨日来臣府邸,说想进宫向高安公主致歉,臣看他颇有诚意,才同意帮他请旨入宫。”

李治摸了摸下巴,心道:“也许是媚娘让贺兰敏之请的旨,她既有意与高安缓和关系,倒也不是坏事。”

“罢了,那就准他入宫吧,你给我盯好他,不准他单独与高安相处。”

“臣遵旨。”李吉拱手告退。

李治离开外殿,回到寝殿休息,不一会,孙思邈和甄广舟一起来了。

孙思邈入宫之后,便帮李治新增了一种针药疗法,先喝药再施针,每五天一次。

孙思邈虽是药王,针法却稍逊于甄广舟的祖传手艺,所以由他和孙思邈配合。

李治接受二人治疗后,已临近正午,正准备传膳时,兵部尚书萧嗣业求见,说有燕然都护府的军情。

燕然都护府的都护依然是薛仁贵,不过他兼任了松州都督,被李治调到了剑南道,正在积极练兵,随时准备攻打吐蕃。

如今燕然都护府由副都护周智度统领。

李治心想该不是铁勒人又在搞事吧,挥手道:“让他在偏殿等候。”

起身来到外殿,传萧嗣业觐见。

萧嗣业很快进入大殿,朝李治见礼。

“臣萧嗣业拜见陛下。”

“不必多礼,可是燕然都护府出什么事了?”

萧嗣业忙道:“回陛下,燕然都护府并非出事,只是有不少部落,请求迁移至漠北。”

“迁移?奏章呈上来瞧瞧。”

王伏胜接过奏章,递给了李治。

李治看完后陷入了思索。

原来自从薛仁贵大败铁勒后,铁勒九姓的大部分部落,都向西迁移,只留下一些小部落。

草原上空出很大一部分水草,正常来说,过个几十年,这些小部落又会繁衍出强大的部落。

然而草原其他部落们,却都盯上了这片肥美的水草。

西边的西突厥,东边的东突厥,还有契丹、室韦、靺鞨、斡亦剌、蒙兀等,都希望迁移到漠北放牧,壮大族群。

漠北由燕然都护府负责,这些部落派出大量使节,带上礼物,讨好周智度,希望燕然都护府允许他们迁移到漠北。

周智度一开始没有搭理。

后来请求的部落实在太多,他这才向朝廷上奏,将情况说明。

萧嗣业也不敢自己做决定,这才拿着公文,过来面圣。

李治拿着奏章在手心拍了拍,沉吟不语。

倘若不准他们迁移的话,漠北应该能够获得几十年和平,然而几十年后,肯定还会产生强大的部落。

这就和当初匈奴西迁,鲜卑崛起,鲜卑之后是柔然汗国,接着突厥兴盛,这是无法断绝的。

唐人可以去草原上挖矿做生意,不可能真的定居下来,那里气候也并不适合耕种,很难治理。

李治抬头看向萧嗣业,道:“萧尚书怎么看待此事?”

萧嗣业道:“臣以为不可将强盛的部落迁移过去,否则将来会对大唐产生威胁,也不能置之不理,否则铁勒人强大之后,肯定又会对抗大唐。”

李治道:“接着说。”

萧嗣业道:“臣以为可以将弱小的室韦、靺鞨、斡亦剌、蒙兀迁移过去,让他们与铁勒人相互制衡,如此一来,便可防止一家独大,威胁到我大唐。”

李治沉默了一会,道:“萧卿,那你有没有想过,他们都过去的话,就会连年征战?”

萧嗣业愣道:“这不是很好吗?”

李治摇头道:“他们连年征战,迟早会出现一个最强大的部落,统一漠北,到时出现的这个敌人,将比突厥更强大,很可能威胁到我大唐!”

萧嗣业微微一惊,道:“陛下说的是,是臣考虑不周。”

李治想了想,道:“就让铁勒人待在漠北,传旨周智度,善待他们,再用大唐律法约束草原,禁止相互征伐,让铁勒子民享受到安稳的生活。”

萧嗣业道:“陛下如此善待他们,将来铁勒人一定归心我大唐。”

李治道:“能归心最好,不能归心也无妨,用安逸消磨他们的意志,到时对我大唐也不会产生太大威胁。”

萧嗣业笑道:“陛下的意思臣明白了,臣会转达给周将军。”

进入二月之后,因为科举的到来,长安城又热闹起来。

往年考场都是临时借用吏部和礼部的屋舍。

李治准备再次提高科举人数,故而传旨吏部,让他们专门在皇城中设置一片常用考场,名为“贡院”。

二月初的朔望朝,李治便提出将科举招募的人数再次增加。

这已经形成常势,增加的人数也不多,群臣便没有阻止。

同时,李治再次调整了科举结构,原本是前两榜进士授官,最后一榜授吏,这次只有第一榜进士授官,后两榜授吏。

群臣此时也瞧出来,皇帝更倾向于让进士们从吏员做起,积累经验,将来再升品。

此时官吏的界限已经几乎不存在,所以其实影响并不大。

只是相当于把原来进士的起点,降低了些,更看重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比如那些善于高谈阔论,能够在科举中取得好名次的人,就无法再轻易获得高位。

那些老实本分,扎扎实实干实事的人,反而有可能后来居上,升迁至高品。

当然了,无论哪种情况,门荫入仕这条路,都受到严重挤压。

除科举之外,田制改革的议论也越来越广了。

官员们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皇帝,不少人甚至还提到税制改革。

这也正常,田制和税制挂钩,田制修改之后,税制自然也要更改。

眼下的租庸调制,原本就过于复杂,不少官员很早就瞧出弊端,只是人微言轻,不敢上奏。

此时借着这股大势,借势上奏,希望能获得皇帝认同。

李治的计划是一步步来,每一步都踏实了,再进行下一步,免得造成局面混乱。

眼下最重要的,依然是将田制改革推广到民间,让百姓们都能够接受。

税制改革不必着急。

随着官员们不断上奏,越来越多的改制方法呈到李治面前。

各种千奇百怪的法子都有。

每份奏章都非常详细周全,显然是官员们耗费大量心力想出来的,都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不过李治最中意的还是户部尚书卢承庆与户部侍郎杜正伦的联名上奏。

二人是户部官员,提出的建议非常接地气,在李治看来,他们对百姓的需求了解的很深刻,操作性最高。

他们的第一个建议,就让李治非常赞同。

均田制依然是均田制,不修改名目。

原因很简单,租田制中的“租”字,容易引起百姓们的抵触。

第二点,原本李治的想法是先没收所有田契,收归国有,再重新下发。

他们的建议是不没收田契,而是让百姓自己去官府,加盖一道印章。

有印章的田契,将受到官府保护,任何人都无法强行收购其田契。

以这一点作为宣传,鼓励百姓去官府盖章。

最后再告诫他们,盖章之后,田契不能再交易,违者严惩,同时告诉他们,这么做是为了保护他们田产不被人侵占。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卢承庆等人提议更改田制时,循序渐进,先从最容易的关中地区开始。

百姓都有从众心理,他们见关中所有百姓都改了田契,又没有大的问题,接受度就会大幅提高。

关中之后是河南、河东、山南、淮南诸道。

再接着是江南、剑南、陇右,最后是河北和岭南。

两日后的常朝,李治以此道奏章为基础,又与群臣商议了一些细节,终于通过了这份田制改革。

卢承庆等人见皇帝采用了自己的方案,都感到十分振奋,回到户部后,又开了一个小会。

此时户部整饬吏治的效果也出来了。

之前尸位素餐的官员大多被清除,现在的户部官员都是从各州县户曹、司户中择优扩充进来,皆是有能力、也想有一番作为之人。

如今诸事已经议定,只剩下执行了,每个人都打起精神,一丝不苟的推进这份田制改革。

李治从开年忙碌到现在,终于能长松了一口气。

下朝之后,他原本想在寝殿闭目休息一会,不知不觉却睡着了。

迷迷糊糊中,他感觉胸口有些沉重,睁眼一瞧,便看到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正笑吟吟的望着自己。

李治这才看清,原来是高安公主蜷缩着身子,趴在自己胸口上,仰着小脑袋,望着自己。

李治愣道:“高安,你这是在做什么?”

高安公主扭了扭小身子,笑道:“父亲,您觉得暖不缓和?”

李治不仅觉得暖和,甚至出了很多汗,高安公主就像个小火球一样贴在自己身上。

“呃,很暖和。”他无奈的说道:“高安,你赶紧起来吧。”

高安公主赶忙爬起来,又扶着李治坐起来,一副特别殷勤的模样。

“郑姨娘总说我像个小火炉,所以我刚才就躺在父亲身上,给父亲当火炉用。”她一脸讨好的道。

李治哭笑不得,摸了摸她脑袋,道:“那可多谢你了。”

高安公主抱着他手臂,道:“父亲,我能不能求您一件事?”

李治就知道她有事相求,道:“说吧。”

高安公主道:“您以前对我和阿姊说,等我们长大后,就能去见阿娘了,我们如今已经长大了,您能不能让我们见见阿娘?”

李治皱了皱眉,没有说话,

高安公主眼圈儿一红,摇着他手臂,道:“父亲,求求您了。”

李治沉默半晌,想到萧淑妃举报萧氏谋逆,也算立了功劳,自己当年也确实说过让她们见面的话。

“那好吧,明日朕准你们出宫,去见见你们生母。”

高安公主大喜,扑到李治怀里,哽咽道:“多谢父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7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