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23章 帝后回宫 大战伊始

书名: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2

车轮滚滚,穿过渭水中桥,远处已能隐隐看到禁苑的飞檐楼台。

程知节直到此刻,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次护卫皇帝出巡,他的心便一直提着,再不复当年护卫太宗皇帝出巡时的稳健。

他此时才感受到自己真的老了,胸中那股热血,随着岁月的磨砺,已经沉寂下来。

他驱马来到御辇旁,透过辇幔,朝着辇内的皇帝说道:“陛下,到长安了。”

辇内却没有任何声响。

程知节愣了一下,又说了句:“陛下?”

便在这时,一只修长白皙的手掀开车幔,武皇后朝程知节做了个噤声的手势,低声道:“陛下睡着了。”

程知节笑着一拱手。

这也难怪,皇帝以前出巡都是住在行宫,这次出巡却都是住在野外,蚊虫鼠蚁、加上环境的不适,肯定一直没睡好吧。

别说皇帝,他最近其实也没怎么睡好。

倒是皇后,依然显得精神饱满,明艳动人,倒是一桩奇事。

程知节驱马上前,朝传令官下达命令,让队伍行走速度放慢一些,也好让皇帝多睡一会。

此时已过午时,艳阳高照。

车队又缓缓行驶了一个多时辰,才终于进入禁苑。

李治迷迷糊糊中,睁开双眼,这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睡着了。

他刚才只打算躺着休息一下。

只不过,脑袋枕在武媚娘柔软的大腿上,太过舒适,鼻间萦绕着武皇后身上散发出的淡淡幽香,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他坐起身,捏了捏眉间,问道:“媚娘,到哪了?”

武媚娘道:“已回到禁苑了,陛下若是没休息好,待会再去妾身的宫里躺一会吧。”

李治摇了摇昏昏沉沉的脑袋,道:“不了,待会回宫后,只怕还有一堆事要处理。”

武媚娘不再相劝,她一向很懂分寸,绝不会像长舌妇一样,在李治耳边叨唠些无用的废话。

御辇很快来到玄武门,李治坐马车坐的厌烦了,便在玄武门下了车,和武媚娘一起步行至后宫。

来到甘露殿后,武媚娘便告退返回立政殿了。

李治回到熟悉的寝殿,盘腿坐在榻上,朝王伏胜吩咐道:“传高有道他们几个觐见。”

李治离开长安时,便将政务完全交给了两省宰相。

原本宰相们商议之后,诰书需要李治批复才能通过。

李治离开后,便免去这个步骤,只要宰相们通过的诰书,可直接盖印。

不过,李治也并非完全放权宰相。

两省送来的诰书,高有道几人依然有权阅览,只不过他们只负责阅览,不再勾红。

原本两省诰书,他们一起阅览,没有问题的通过,有问题的勾下记号,给李治裁决。

如今他们只负责阅览,阅览之后便直接送到尚书省执行。

换句话说,他们对两省通过的每一份奏章,都非常清楚,相当于监督着宰相们。

不一会,高有道五人来到寝殿,一起见礼。

李治抬手道:“不必多礼,你们还记得朕离开之前,留给你们的任务吗?”

元万顷抢着道:“回陛下,您交代的任务,臣不敢有丝毫懈怠,那些臣觉得不妥的诰书,都记了下来。”说着拿出一本小册子。

其他几人也都拿出一本小册子,上面记录的是他们认为不妥的政策。

王伏胜接过几人的小册子后,李治便让他们退下了。

李治拿着几本小册子翻阅,不一会便全部翻阅完毕,心中倒松了口气。

虽然有些政策不太合他的心意,但影响并不大,他都可以接受。

毕竟是已经下放到州县执行的政策,只要没有太大问题,他也不打算修改。

朝令夕改,很容易造成地方混乱。

李治又下了一道旨意,召李勣、于志宁、李义府等大臣觐见。

半个时辰后,众臣来到甘露殿候旨,李治宣几人觐见,询问李弘最近监国的表现。

于志宁微笑道:“陛下,太子聪慧过人,实乃国之幸事,陛下尽可以安心。”

李治道:“你们也不必尽说他的好话,他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也要说出来,这才是为他好。”

李勣斟酌了一会,道:“陛下,老臣觉得太子似乎太心急,急于熟悉朝政,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应该循序渐进才是。”

李弘的性子确实乖巧,但又有些乖巧过头。

因李治和武媚娘对他期望过深,他急于表现自己,不想让二人失望。

李治暗叹了口气,他也没办法,为了尽快树立李弘的权威,只能从小抓起。

庆幸的是,从群臣态度来看,他们对李弘这个太子都很满意。

等李弘再长大一些,武媚娘便动摇不了他的地位,现在只希望李弘身体强健之后,不会再染上疾病。

他又询问了一些朝政相关的事,便让众臣退下了,随即传旨,让李弘来见自己。

李弘还没来,高安公主倒先来了,一进寝殿,便飞扑到李治怀里。

“父亲,您怎么去这么久,我好想您!”

李治摸了摸她小脸,笑道:“父亲不在的日子里,你在宫里乖不乖?”

高安公主仰着小脸,道:“人家当然乖了,郑姨娘都说人家长大了!”

李治端凝着她,笑道:“确实长大了,眉眼长开了些,也变重了些。”

这时,内侍来报,李弘在殿外求见。

“让太子进来吧。”

未几,李弘进入殿内,朝李治见礼。

“孩儿拜见父亲。”

高安公主也从李治身上起来,朝他见了一礼。

李治微笑道:“弘儿,过来坐吧。”拉着李弘和高安公主,在自己左右坐下。

李弘似乎有些紧张,可能是担心李治考问他最近监国的情况。

李治微笑道:“弘儿,最近累坏了吧?”

李弘忙道:“孩儿不累。”

李治摸了摸他的小脑袋,道:“累是正常的,父亲出去一趟也很累。累了就休息,事情没处理好也没事,不用太过担心。”

李弘望着李治,道:“父亲,真的没关系吗?”

李治温言道:“当然了。弘儿,不必把自己逼得太紧,有父亲在,出不了大事。”

李弘用力点了点脑袋,伸出两只小手,笑道:“父亲,孩儿最近一直勤练弓箭,手心都硬邦邦的了。”

李治伸手捏了捏,还真的起了些小茧,笑道:“练箭辛不辛苦?”

李弘摇了摇头:“不辛苦。”

李治望着他乖巧的模样,竟生出几分心疼的感觉,道:“弘儿,最近睡的还好吗?”

李弘道:“孩儿刚离开母亲时,经常睡不着,现在睡的很好了。”

“身体呢,有没有哪里觉得不适,或者胸闷咳嗽?”

李弘笑道:“父亲,孩儿身体好着呢。”

李治点了点头,正要再问话,忽见王伏胜走了进来,身后跟着王及善,两人脸色都很凝重。

“弘儿,去见见你母亲吧。”

李弘从榻上起身,朝李治行了一礼,又看了一眼高安公主,这才离去。

李治道:“高安,你也去向你母亲请个安吧。”

高安公主“哦”了一声,笑道:“父亲,那女儿告退了。”出了寝殿,朝李弘追了过去。

“是不是苏毗又传来消息了?”李治抬头看向二人。

王及善拱手道:“陛下,钦陵率领的吐蕃军已经跟苏毗部打了起来,苏毗部虽落于下风,凭着据山而守,并未被击溃。吐蕃国内已陷入混乱。”

李治目光闪动,道:“薛仁贵那边情况如何?”

王及善道:“薛将军提前便集结好了西羌诸部,粮草也准备充足,如今已在做最后的出战准备了。”

李治点点头,道:“苏定方那边呢?苏毗蓝雅可到了安西?”

王及善道:“算时间应该到了。苏都护也已做好奔袭准备,正在和薛将军协调出战的具体事宜。”

李治侧头望着西南方向,缓缓道:“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具体战事,就交给将军们吧,你们手下的内领卫和司宫台,也要全力配合他们。”

两人齐声道:“是!”

……

松州都督府,大堂。

薛仁贵高坐上首,沉着脸一言不发。

在他左右,十四名服饰各异的人分两列而坐。

这些人全都是西羌部落的首领,也有部分人,是大唐羁縻州的刺史或副都督。

李宾就和慕容忠烈坐在左右首位,两人脸色都有些不好看。

明明说好,有二十二个部落随同大唐一起攻打吐蕃,结果除吐谷浑和东女外,却只来了十二个。

负责联系这些小部落的任务,正是由两人负责。

如今出现错漏,他们自然感到恼怒。

这时,一名将领大步入内,正是吐谷浑第一大将慕容信。

“慕容将军,情况如何,他们何时过来?”慕容忠烈急问。

慕容信沉声道:“大王,薛都护,那些部落不会来了,他们已经投靠了吐蕃!”

慕容忠烈一拍桌子,怒道:“可恶,这帮混账先前明明答应我们,竟敢背信弃义,我绝饶不了他们!”

李宾就朝薛仁贵拱手道:“薛都护,是我无能,这才出了岔子。”

薛仁贵摆了摆手,道:“无妨,不过些墙头草罢了,影响不了大局。”

其实他知道原因。

这些部落前阵子就一直派人来找他,索要出兵的好处,甚至有人希望打败吐蕃后,分些土地给他们。

薛仁贵没有搭理他们,便猜到他们可能反水。

他站起身,朗声道:“诸位,我大唐的离间之策,已经成功,如今吐蕃正陷入内乱,正是一举消灭吐蕃的大好机会!”

慕容忠烈大声道:“我也听说了,苏毗茹跟钦陵手下的叶茹打起来了。”

李宾就道:“薛都护,我等何时进军?”

薛仁贵道:“七月初一,各部军队在白兰城集结,然后从巴隆河进攻吐蕃!”

慕容忠烈微微一惊,道:“薛都护,吐蕃最近一直在强化巴隆河北岸防御,从巴隆河进攻,只怕并不容易,何不走乌海路线?”

薛仁贵朗声道:“六诏诸国,也会趁机攻打吐蕃,我们走巴隆河方向,就有机会与他们会师!”

众人听到还有援军,纷纷大喜,没有再出声质疑。

他们自然不知道,薛仁贵走巴隆河的真正原因,是为将吐蕃主力尽量牵制在东南部,给苏定方奇袭,造成更好的机会。

随着各部首领返回族群,集结军队,大唐与吐蕃的这场宿命之战,即将开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75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