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96章 陛下,何不封禅泰山?

书名: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2

一月初三的禁苑狩猎,李治没有再参加,让越王李贞代替自己主持。

唐朝的将领也换了批人选,裴行俭、高侃、萧嗣业、程务挺和周智度。

全都是年轻一辈的将领,李治已经有意识在培养大唐下一代将领。

最终结果出炉,大唐获胜,裴行俭也在这一场狩猎大放异彩,狩猎超过六十只猎物。

李治头疾的事,前朝后宫不少人应该都察觉到了什么,却也不敢多言,故而风波很快平息。

初三的夜晚,李治来到立政殿。

他脱好衣服后,躺在立政殿那张舒适的寝榻上,将武媚娘抱在怀里,伸手轻抚她的脸颊。

“媚娘,朕头疾的事,你应该已经知道了吧。”

武媚娘抬头望着他,幽幽道:“妾身已听孙神医说过了。”

李治笑道:“那你为何没有来找朕?”

武媚娘轻轻道:“妾身知道陛下一定烦恼,不敢打扰,故而一直在殿内等着陛下。”

李治伸出一根手指,在她长长的睫毛上抹了抹,叹道:“你总是那么懂事。三年之后,朕便要以巡猎之名,离开长安,调养身子,媚娘,你想跟朕一起去吗?”

武媚娘眼中闪过一道亮光,道:“妾身是您的皇后,陛下去哪,妾身自然跟到哪。”

顿了一下,眉头一皱:“只不过……”

李治道:“怎么?”

武媚娘道:“妾身和陛下离开后,妾身怕世家派系死灰复燃,那些清流官员也未必可靠,难免不会成为下一个长孙无忌。”

李治见她蹙紧眉头,认真思索的模样,伸手指点了点她的鼻子,笑道:“你倒比朕还忧虑。”

武媚娘嗔道:“妾身不是替陛下在考虑吗?陛下还笑我。”

李治笑道:“不必担忧,朕打算立弘儿为太子,由他监国,大臣们就不会有多余心思了。”

武媚娘眼中闪过一道异彩,低声道:“只恐弘儿还小,无法担当监国重任。”

李治道:“放心吧,有大臣们辅佐呢,况且三年之后,弘儿也快十岁了,也不小了。”

武媚娘忽然扭动了一下身子,靠在李治肩膀上,侧头望着他,道:“陛下,妾身有个想法,也不知该不该说。”

李治笑道:“说吧。”

武媚娘道:“妾身一直觉得,神佛之事,不可尽信,却也不可不信。”

“媚娘,你想说什么?”李治眉头一皱。

武媚娘柔声道:“九郎,妾身能生三子,你就不觉得很奇妙吗?冥冥之中,似乎真的有某种力量,在护佑着妾身。”

李治默然不语,这就是封建迷信。

武媚娘这般理智的女人,一样会被其所影响,将偶然之事与神明联系起来。

武媚娘轻轻道:“九郎,你是天子,必定得到上天护佑,何不去泰山封禅,向天地祷告,也许你的风疾就能痊愈了呢?”

李治道:“你让朕封禅泰山?”

武媚娘忙道:“妾身只是提议,纵然无用也无妨,也能彰显大唐之威,若真能治愈头疾,岂不是好?”

李治沉声道:“媚娘,封禅这种事,劳民伤财,可并不是无用也无妨。”

武媚娘低下头,道:“妾身只是……”

李治叹了口气,道:“朕知道你关心朕的身子,不过神佛之事信不得,能够相信的只有孙神医。”

武媚娘低声道:“妾身知道了。”

次日清晨,李治、武媚娘和李弘三人在立政殿用膳。

李治瞥了一眼安静用饭的李弘,忽然道:“弘儿,最近可一直在踢鞠球?”

李弘忙放下碗筷,拱手道:“回父亲,每月三次的蹴鞠学,孩儿从未落下,自觉颇有长进。”

武媚娘笑道:“这孩子不仅在练习蹴鞠,还开始学习弓箭,射术也似模似样了。”

李治因为自己身体的缘故,十分重视李弘的身体,当即道:“待会吃完后,射给我瞧瞧。”

膳后,李弘站在树前两丈开外,用一柄特制小弓,连射三箭,全部射中挂在树上的靶心。

李治点了点头,道:“不错,以后继续保持,朕就是小时候没注意锻炼,身子骨太弱,头疾才早早发作。”

武媚娘听到此话,心中一惊,暗道:“九郎应该是担心弘儿也有天疾,才一直让他锻炼身体。”

离开立政殿后,李治回到甘露殿,刚来到后殿,便有一名内侍过来通传,说鸿胪寺卿戴至德求见。

李治来到正殿,命人传戴至德入殿。

叙礼毕,戴至德道:“陛下,倭国又派来了使节团,希望和永徽四年一样,留在长安,学习我大唐礼仪。”

李治皱了皱眉,翻动着永徽四年的记忆,这才知道倭国遣唐使已经来过大唐两次了。

一次是贞观四年,一次便是永徽四年。

“你觉得可以同意此事吗?”他问。

戴至德见李治表情,隐隐觉得皇帝态度有变,小心翼翼道:“陛下,永徽四年,他们就来过一次,其中还有一位道昭和尚,拜师玄奘法师为师,学了三年佛法,去年才回倭国。”

李治冷淡道:“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朕问的是现在,你觉得此事可行吗?”

皇帝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了,按理来说,戴至德应该立刻顺着皇帝的意思,拒绝他们。

然而倭人这次来唐的经历,非常坎坷,让戴至德生出一起恻隐之心。

“陛下,那些倭人心慕我大唐礼仪,为来大唐,漂流到一座岛上,使节被岛上蛮人杀死。”

李治皱眉道:“使节都死了,怎么还有使节来长安?”

戴至德赶忙解释道:“副使带着一小部分人逃了出来,跋山涉水,来到长安,足见其慕唐之心!”

李治道:“既然如此,他们的国书、贡品从何而来?”

“这……”戴至德愣住了。

李治沉声道:“这两年外交使节上,频频出问题,戴卿,你去年的考评是中上,你自己觉得合适吗?”

戴至德跪倒在地,叩首道:“臣有失职之罪,请陛下责罚!”

李治道:“朕再问你一句,倭国的要求,你觉得可以答应吗?”

戴至德昂首道:“岛国之民,不堪教化,断不可答应。”

李治点点头,挥手道:“退下吧。”

今天是初四,是正日大长假最后一天。

李治回到寝殿后,坐在暖榻上,思索了片刻,吩咐道:“伏胜,让薛仁贵、苏定方、李勣、裴行俭进宫一趟,在神龙殿议事。”

一个时辰后,王伏胜来报,说四人都已经在神龙殿等着了。

李治这才迈步前往神龙殿,从后门进去,绕侧门进入大殿。

李勣四人正站在殿内说话,见李治进来后,齐齐见礼。

李治抬手道:“不必多礼,都坐吧,今日请四位爱卿过来,是为了商议对吐蕃用兵之事。”走到北面龙案后坐下。

四人听到此话后,以苏定方最为欣喜。

去年皇帝把他调到营州,他还担心皇帝不想让他参加吐蕃之战,由薛仁贵取代自己。

李治缓缓道:“李公,你先把如今的吐蕃局势,和苏卿、裴卿说一下吧。”

李勣应了一声,说道:“去年薛将军将苏毗蓝雅带入长安,后来陛下又将苏毗人陵赞释放。如今苏毗茹的三个部落,已渐生不睦,与吐蕃的关系,也非常微妙。”

“只要今年我等继续挑拨,利用苏毗女王在长安的优势,很可能促使苏毗分裂。苏毗一乱,吐蕃其他地方也可能跟着混乱,到时候,便是对吐蕃用兵的最佳良机。”

苏定方和裴行俭听完后,都露出沉思之色。

李治缓缓道:“机会稍纵即逝,所以我们要提前做好战争准备,苏将军,朕将任命你为安西大都护,你在安西厉兵秣马,随时做好攻打吐蕃的准备!”

苏定方肃然道:“臣领旨!”

李治忽然站起身,来到墙上挂着的舆图前,朝裴行俭道:“裴卿,你久在安西,可知从安西都护府进攻吐蕃,有哪些线路可走?”

裴行俭等人纷纷起身,来到舆图旁边。

“回陛下,据臣所知,有三条路线可进入吐蕃,分别是:西面一路、东面一路、东西之间还有一路。”

苏定方去年虽一直在辽东,心中却念念不忘自己攻打吐蕃的策略,指了指吐谷浑的北边,问道:“东路可是走的乌海?”

裴行俭道:“正是乌海。”

李治微微侧头,道:“苏将军,你不能走乌海。”

苏定方一怔:“为何?”

李治抬头望着舆图,道:“你看,乌海位于吐谷浑境内,而吐蕃一直防备着吐谷浑,要想达到奇袭吐蕃的战略,就不能从吐谷浑走!”

苏定方点了点头,同意了李治的说法。

李治看向裴行俭,道:“裴卿,你继续说吧。”

裴行俭伸手指着安西都护府的最西边,一路向下。

“陛下请看,葱岭通道有一条路,穿大小勃律国,直达吐蕃逻些城,此路是吐蕃人与西域的商道,原本最适合行军。”

大勃律已经臣服大食国,若从他们那边借道,纵然他们不敢拒绝,也有极大的可能泄露,不可采用。

“中路呢?”李治问。

裴行俭指着安西都护府西南方向,道:“中路走的是于阗,从昆仑山和喀喇昆仑之间穿过,臣听商人们说,此条路线南下,沿途有大片荒芜之地,没有水草,没有部落,后勤非常艰难。

李治眼中闪动着亮光。

裴行俭说的这条路,应该就是葛尔丹大策凌攻打西藏的路线。

虽然补给困难,但正因为有大片无人区做掩护,行军非常隐蔽,不需要太多人马。

再让薛仁贵的主力部队由东路进攻,以做牵制,让六诏国从南边进攻,吐蕃人很难察觉到还有一支唐军从北面奇袭而来。

李治看向苏定方,道:“苏将军,你看这条路线如何?”

苏定方仔细盯着地图,沉默良久后,说道:“臣愿意一试!”

李勣进言道:“陛下,何不问一下苏毗蓝雅,她从苏毗逃往西域,应该非常熟悉吐蕃与西域的路线。”

李治一拍手,道:“还是李公想的周到,伏胜,去请苏毗夫人过来一趟。”

等候苏毗的间隙,李治又和几人商议了一番苏定方奇袭的行军细节。

李勣、裴行俭都认为,军队人数不用太多,应该做好充分的后勤工作,这一点与李治不谋而合。

商议了一阵后,内侍来报,苏毗蓝雅已在殿外候见。

“传她进来吧。”

不一会,苏毗蓝雅进入殿内。

叙礼毕,李治命李勣把情况跟她简单说了。

苏毗蓝雅得知李治在筹备攻打吐蕃的计划后,非常喜悦。

“陛下,我和部落子民走的是东边这条路,绕过积石山,来到大唐凉州,再向西过庭州,进入草原。”

苏毗蓝雅这条路线是青海入西藏的路线,和苏定方的乌海线路相隔不远。

“苏毗夫人,那你瞧瞧,我们定好的这条攻打逻些城的行军路线,可行吗?”李治道。

苏毗蓝雅盯着于阗看了一会,目光缓缓下移,最终定格在逻些城。

“这条路线很难走,不过若能穿过,定能让吐蕃人措手不及!陛下,蓝雅愿随大军同行,担任军队向导。”

李治欣然道:“好,只要你能建立此功,将来打下吐蕃,朕会让你继续统治苏毗地区。”

蓝雅欣喜道:“多谢陛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66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