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08章 朕成全你一片苦心

书名: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2

刘仁轨离开甘露殿后,径直出了承天门。

此时已过了正午,距离朝会还有小半个时辰,承天门外已经有不少官员到了。

徐孝德每次朝会都是来的最早的一批,他见刘仁轨从宫中出来,大为诧异,快步走了过去。

“刘公,你怎么从里面出来的?”

刘仁轨道:“我刚刚面圣过。”

徐孝德忙问:“你见陛下做什么?不会也是为了田制改革之事吧?”

“不知徐公以为,田制改革是否可行?”刘仁轨反问。

徐孝德苦笑一声,道:“我哪有什么高见呢,不过毕竟是祖制,就怕轻易改动,造成混乱。”

刘仁轨不再多言。

过了没多久,任雅相带着大理寺的官员来了,狄仁杰和李元芳都跟在后面。

任雅相很快见到几名旧友,过去跟他们闲谈起来。

李元芳总算找到机会,把狄仁杰拉到一边,道:“狄少卿,你赶紧跟我说说,为何不能在朝堂上提萧氏与陈硕真的关系?”

狄仁杰低声道:“元芳,你不觉得太巧合了吗?在距离朝会即将开始时,那萧氏子弟突然供出此事,根本不给我们验证的时间。”

李元芳愣了一下,道:“你这么一说,倒确实有些巧合。”

狄仁杰低沉着声音,道:“此次萧氏谋逆,陛下却并不牵连全族,那萧嗣业反因举报有功,受到嘉奖,你不觉得可怕吗?”

李元芳后背一凉,道:“你怀疑这是萧氏故意搞鬼?”

狄仁杰道:“我也不能肯定,只能说存在这种可能。你想想看,倘若你在朝堂说出此事,那萧氏族人却当着陛下和满朝文武反水,说你屈打成招,又会怎么样?”

李元芳脸色苍白,道:“陛下应该会下旨彻查此事吧。”

“如果最终查清楚,萧氏与陈硕真毫无关系呢?”

李元芳苦笑道:“陛下只怕会定我的罪了。”

狄仁杰沉声道:“不仅是定罪,陛下和群臣都会因此事,对萧氏产生一丝同情心,还会觉得咱们审问萧氏的卷宗,未必公正。”

李元芳咬牙道:“好厉害的手段!”

狄仁杰微笑道:“当然了,这也许只是我的猜测,说不定萧氏确实与陈硕真有关,不过就算此事为真,也无足轻重,不必因小失大。”

李元芳默默点了点头,想到自己昨晚花了一夜功夫去想萧氏的动机,简直愚不可及。

只听钟鼓声响,终于到了朝会时间,群臣跟着崔义玄来到两仪殿外列班,唱籍之后进入大殿。

没等多久,李治在内侍、千牛卫簇拥下进入大殿,走到宝座台上落座。

群臣以朔望朝的礼仪见礼,叙礼毕,李治朗声道:“今日召开临时朝会,只为商议一事,尉迟卿,你跟大家说说吧。”

尉迟恭大步出列,声若洪钟道:“五日前的一个晚上,萧庶人来到金吾卫翊府,说萧氏族人聚在后厅,商议谋逆之事。”

“我带人冲入萧府,进门时还遭到萧氏族人抵抗,经粗略审问,萧氏族人对谋逆之事供认不讳,我奉陛下之命,将此案转交给大理寺负责。”

李治道:“狄卿,你接着说。”

狄仁杰快步出列,朗声道:“经大理寺数日查办,萧氏一族谋逆之案,证据确凿,一共有三十五名族人直接参与,一百二十三名族人间接参与,另有四百多名族丁参与。除此之外,据萧氏招供,还有江南十四个家族,参与此事。”

大多数群臣之前只知道萧氏谋逆,却并不清楚详细情况,此时得知牵涉如此之大,都暗暗心惊。

李治缓缓道:“狄卿,萧恕之案,你也说说吧。”

狄仁杰应了声是,朗声道:“萧氏长期在苏州兼并田地,因施家庄的田地夹在萧氏两处田地之间,故而萧氏想要购下此处田产。”

“然而施家庄村民反抗激烈,无论萧家如何巧取豪夺,都不肯同意。萧恕趁陈硕真叛乱,买通一批山贼,假扮成陈硕真部下,杀光施家庄所有村民,后又协助官府,剿灭山贼,导致此案沉冤五年之久!”

李治凝声道:“众卿都听到了吧,如此丧心病狂之事,竟发生在我大唐境内!”

于志宁缓步出列,沙哑着声音,道:“陛下,萧氏胆大妄为,罪不容诛,老臣提议,将萧氏诛灭三族!”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萧氏某些人确实可恨,然而这次举报他们谋逆的,同样是萧氏族人,否则后患无穷。以朕之见,参与谋逆之人严惩不贷,并未参与之人,可以不予追究。举报人有功,该当嘉奖。”

于志宁笑道:“陛下仁厚,老臣无异议。”

群臣纷纷出列,附议道:“臣等无异议。”

韦弘机忽然道:“陛下,臣以为应细查萧氏是何时生出谋逆之心,以做警惕,防止将来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李元芳听到此话,心中一惊,悄悄瞥了韦弘机一眼。

李治道:“狄卿,你说说吧。”

狄仁杰朗声道:“回陛下,根据萧氏招供,他们是因陛下处置了顾氏、王氏之后,才心生叛逆。”

上官仪道:“陛下,由此可见,江南世族们从未归心大唐,辜负了陛下对他们的恩典,以后不可再信任。”

李治听到上官仪这番话,暗暗点头。

韦弘机说出那番话的意思,隐隐有施压皇帝的意思,是皇帝对世族赶尽杀绝,才逼的别的世族作乱。

上官仪这番话下来,则将江南世族与其他世族分割,责任也在他们自己头上,辜负了皇恩。

这话也没说错。

大唐对江南其他世族不提,对萧氏却非常优待,他们依然犯上叛乱,显然是咎由自取,怪不得皇帝。

李治缓缓道:“既然众卿都无异议,那萧氏之事,就如此办理。”

便在这时,刘仁轨出列,道:“陛下,臣有事请奏。”

李治道:“讲。”

刘仁轨道:“臣巡视河北,发现河北人口众多,折冲府却太少,何不扩充折冲府,将来辽东再有战事,便不必调动关东军!”

群臣皆是一愣,本以为皇帝要趁势议论田制,没想到刘仁轨忽然扯这么远。

李治道:“刘卿为何突然提起此事?”

刘仁轨道:“回陛下,老臣以为,萧氏之事,应该引为警惕。因折冲府太少的缘故,河北民众们都以为朝廷不信任他们,若是放任不管,将来很可能再生叛乱,需得尽早谋划。”

李治沉吟道:“刘卿说的也不无道理。”

群臣见皇帝快被说动,哪里还忍得住,纷纷出列反对。

“刘相此言差矣,正因河北不可信任,才只设置五十座折冲府,若是扩充折冲府,河北便有可能生乱!”卢承庆最先反对。

尉迟恭大声道:“当年击败窦建德后,高祖皇帝便是信了河北投降,后来他们降而复反,不知多少大唐将士死在河北,前车之鉴,难道不该吸取教训吗?”

“不错,大唐有关东军足以,何必增设河北折冲府?”右武卫将军张大安道。

大唐军队数额是有定数的,若只单独扩军,朝廷负担就会增加,所以通便来说,某个地方扩充折冲府,别处就要裁撤!

关中折冲府最多,首当其冲。

所以军方反对十分强烈,卢承庆等文官们也以祖制不可轻改为由,激烈反对。

其实有武将冲锋,他们没必要表现的太激烈,然而刘仁轨的提议让他们看到一个机会。

只要颁出祖制不可轻改为由,阻止了刘仁轨的提议,相当于封住了皇帝的嘴,皇帝也不好再提更改田制了。

一时间,文武官员激烈反对,其态势比那天李敬玄、李义府提出修改氏族志时,还要猛烈。

刘仁轨却不慌不忙,将众人的理由一一驳回。

“民心不附,才会生乱,河北扩充折冲府,正是为了消除河北百姓与朝堂嫌隙,防止生乱。”

“当初河北降而复反,是因窦建德之死,失去了河北民心。真正的前车之鉴,应是吸取教训,善待河北之民,而不是加深双方仇恨。难道不扩充折冲府,他们就不可能反了吗?”

“关中军前往河北作战,需要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于国家不利。而且对那些长途跋涉的将士们,他们难道愿意去河北作战?一去数年,致使田地荒芜,陛下恢复关中生产的大计,岂不也要受影响?”

李治听到此处,朗声道:“不错,关中军去河北作战,并非良策!”

群臣见皇帝快被他说动,都越来越焦急。

尉迟恭怒声道:“刘相,你不知兵事,可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刘仁轨平静道:“哦,什么问题?”

尉迟恭道:“河北民风尚武,战力彪悍,将来若出现叛乱,可比那些胡人难对付多了,你能担当的起责任吗?”

刘仁轨缓缓道:“老夫愿意担保!”

尉迟恭怒道:“你拿什么担保?”

“我拿宰相之位,还有身家性命做保,倘若河北因此生乱,我愿承担一切责任!”

卢承庆沉声道:“刘相,生乱未必是现在,将来等你百年之后,河北生乱,你如何承担责任?”

刘仁轨朝李治拱手道:“陛下,老臣请求辞去相位,外放州县,以安群臣之心。”

众大臣听到此话都惊住了。

只听说事后愿意承担责任的,从未听说提前就开始承担责任。

刘仁轨如此牺牲,足见他并无半点私心,确实是一心为国。

李勣叹了口气,道:“陛下,诸位大臣,刘侍中毕竟去过河北,比你我都清楚河北情况,他既肯以身家性命担保,足见河北情况确实不容乐观,老臣同意刘侍中的意见。”

“英国公,你……”尉迟恭正要说话,却被程知节拉了拉,侧头看去,见他表情凝重,朝他摇了摇头。

尉迟恭哼了一声,不作声了。

卢承庆是爱惜名声之人,见刘仁轨以辞去官职为代价,再出言相逼,自己倒落了下乘,叹了口气,也不做声了。

李治见群臣都不作声,感叹道:“难得刘卿一心为国,朕念你一片苦心,就在河北增设八十个折冲府吧。即刻起,罢去刘仁轨侍中之职,改任为营州都督。”

苏定方已经去了安西,营州都督空缺。

李治让刘仁轨担任都督,一来是通过他,可以了解折冲府增设之后,河北百姓的态度变化。

二来也是让他趁机转武职,将来对付朝鲜半岛和倭国时,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

刘仁轨本以为会被外放刺史,却不想皇帝如此信任自己,让他戍边营州,眼中闪过一道亮光,拱手道:“老臣多谢陛下信任!”

卢承庆面色复杂的看了刘仁轨一眼,原本对他颇有不满,此时倒多了几分敬意。

一时间,因刘仁轨辞相,朝堂陷入了短暂的安静。

当李治再次提出修改田制时,正如刘仁轨预料,反对声小了很多,卢承庆都不吭声了。

这就像打仗一样,前面一场占优势的仗都打输了,士气低落,面对另一场不占优的仗,干脆放弃交锋。

很多朝臣纷纷献策,提出将均田制过渡到租田制的具体措施。

李治见此,倒并未立刻拍案做决定,只说事关重大,让群臣再好好琢磨一下改制方案,随即宣布散朝。

他这么做是希望卢承庆、杜正伦等户部官员,也能参与其中,集思广益,提出改制方法。

如此一来,他们以后负责改制的具体事宜时,积极性也会更强一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77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