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七十章 长孙无忌的手段

书名: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2

长孙无忌表态之后,刘仁轨、崔敦礼、于志宁、李勣四人也出面附议。

李治当即向八位宰相询问是否泄题,八位宰相全部否认。

李治目光终于转向崔文翰,道:“崔郎中,你可有泄露考题?”

崔文翰咬了咬牙,道:“臣没有泄露考题。”

李治道:“好得很,你们都没有泄露考题。大理寺卿何在?”

辛茂将出列,道:“臣在。”

李治道:“欺君之罪,加上泄露考题之罪,两罪并罚,该当何罪?”

辛茂将迟疑道:“这……”

许敬宗出列,道:“陛下,老臣以为应该夷灭三族!”

崔文翰浑身一颤,浑身像糠筛一样抖动,仿佛喘不过气来。

便在这时,长孙无忌朗声道:

“陛下,按照永徽律,两罪加一起,应判死刑,家人流徙,不到夷灭三族的地步。”

许敬宗微笑道:“长孙太尉,判死刑,家人流徙,是泄露科举考题的罪名,再加上欺君之罪,夷灭三族,并无不可。”

长孙无忌瞥了他一眼,道:“许尚书,你可知道,泄露考题的这项律法,是怎么来的吗?”

许敬宗微微皱眉,道:“正要请太尉指教。”

长孙无忌淡淡道:“是直接从贞观律继承而来,贞观律在定此律法时,也曾有过改动,你可知道?”

许敬宗额头微微见汗,摇了摇头。

大唐现在的律法名为“永徽律”,根据“贞观律”撰成,而“贞观律”正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一起编撰。

李治继位后,下令修定永徽律,也是由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人负责。

永徽律大部分律法,都脱胎于贞观律。

换句话说,在大唐律法的知识上,没有人比长孙无忌更为了解。

长孙无忌缓缓道:“当初贞观律本无此律,后来一次科举,同样遇到考题泄露,先帝大怒,询问如何处罚,当时律法规定,泄露考题,判以流徙之刑。”

“先帝不满,认为科举乃国家根本,知道考题之人,肩负皇帝期待和信任,泄露考题,便是辜负这种信任,等同欺君。”

“先帝命我等修改贞观律,将此罪改为死刑,且不得以前功赦免。所以泄露考题之罪,其实已包含欺君之罪,两罪无法相并。”

许敬宗默然不语。

李世民时期,他在朝廷默默无名,这种大事,他根本参与不到,所以毫不知情。

李治看了长孙无忌一眼,说道:“律法既如此规定,那就只算泄题之罪吧。”

长孙无忌拱手道:“陛下圣明。”

大殿之内,忽然变得安静下来,气氛凝重,谁都不吭声了。

长孙无忌与许敬宗刚才的一番较量,又是长孙无忌以压倒性优势取胜。

这一瞬间,长孙无忌多年把持朝政的余威,再次笼罩在每一个朝臣心中,谁都不敢贸然发言了。

李治也没有要开口的意思。

他的布置在隔壁的偏殿,眼下朝堂的胜负,根本不重要。

皇帝坐在龙椅上,群臣坐在蹑席上,只有崔文翰独自跪在地上,心中备受煎熬。

这种等待宣判的过程,比宣判本身,更教人痛苦。

不知过了多久,狄仁杰终于进入大殿,手中捧着一沓纸,拱手道:“陛下,考生们已全部完成试题,试卷在此。”

这次考试的范围,虽和科举差不多,题目却少得多,故而一个多时辰,考生们便俱已答完。

李治摆手道:“这次考试,就由八位宰相和朕,一起担任阅卷官吧,一百多分卷子,当场批阅。”

李治命人搬来桌椅,让八位宰相坐下批阅。

采用的是交叉批阅之法,每一个卷子都会由两名宰相各批阅一次,由李治担任主考官。

倘若结果相同,便直接通过,交到李治手中最终考核。

倘若两人批阅结果不同,再由第三名宰相批阅。

因为试卷不多,题目也不多,一个多时辰后,李治和八位宰相便齐心协力,批阅完毕。

由上官仪统计排名。

李治朝上官仪吩咐道:“上官爱卿,就由你把结果告诉大家吧。”

上官仪应诺一声,朗声道:“此次殿试结果,与会试完全不同。根据科举标准,这次的进士之中,有一大半的人,都不合格!”

群臣听完后,又开始窃窃私语。

不合格之人,显然就是得到考题之人。

群臣本以为只有少部分人得到考题,却没想到,崔文翰胆子如此之大,将考题泄露给这么多人。

便在这时,有人惊呼道:“小心,他要撞柱!”

众人转头一看,只见崔文翰朝靠近大门的一根立柱,猛冲了过去。

只可惜,还没奔出几步,就被人拎住后脖颈,提了起来。

提住他的人是李勣。

薛仁贵本来动作更快。

然而他刚挪步时,长孙无忌却挡在他前面,看似要去拉崔文翰,实际上却挡住了薛仁贵。

崔文翰身材并不矮小,然而被李勣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提在手中,竟如同小鸡一样。

“李公,您放开我,是我财迷心窍,愧对朝廷栽培,辜负陛下信任,请让我以死谢罪吧!”

李勣淡淡道:“你若真心有愧,就老老实实配合,把此事一五一十讲清楚,给陛下一个答复,给天下读书人一个交代。”

崔文翰道:“此事系我一人所为,与旁人无干。”

李义府微笑道:“不见得吧,那些被你泄露考题的世家子,他们既贿赂了你,怎能说没有干系吗?”

此话一出,萧锐、宇文乔、韦弘机等人都扭过头去。

他们此刻恨不得与崔文翰撇清一切关系,无一人替他说话。

崔文翰已经不求活命了,大声道:“是我找上他们,以泄露考题为诱饵,向他们勒索财物!”

崔义玄冷冷道:“这可由不得你来决定。”

辛茂将道:“陛下,不如将此人交给大理寺吧,臣一定将此案审理的水落石出。”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先别急,崔文翰的事情,可不止这一件。等说完了,朕再交给你们大理寺负责。”

辛茂将忙道:“是。”

李治命千牛卫将崔文翰拿到一边,又让群臣回席,目光在所有大臣身上环视一圈,缓缓道:

“你们都看到了吧,这就是我大唐科举,触目惊心啊!”

“刚才长孙太尉说,永徽以来,从未发生科举泄题之事,那朕请大家想一下,有没有可能已经泄题了,我们却不知道呢?”

刘仁轨出列道:“陛下说的极是,科举缺乏监督,若非陛下今日殿试,这次泄题之事,也会不了了之!”

李治道:“所以要想真正利用科举为国家筛选人才,就必须改革,否则得到的都是韦待举、宇文德之流,于国家又有何益?”

李义府道:“臣附议改革科举!”

“臣附议!”

“臣附议!”

……

霎时间,大部分官员全部出列附议,剩下的人,都在等待着长孙无忌表态。

长孙无忌沉默良久,缓缓道:“陛下改革之决心,老臣十分赞同,只不知陛下想怎么改?”

李治道:“朕有两个想法,第一,以后将殿试列入科举常制。第二,考生糊名,如此主考官便无法偏心。”

长孙无忌道:“老臣同意第一条,殿试可杜绝主考官泄题。至于第二条,是否从长计议?”

韩瑷道:“不错,既有殿试,又何必要考生糊名?如此一来,容易出现冒名顶替之事,反而不美。”

李治道:“殿试目的,是为确认中举考生,是否有真才实学。至于考生糊名,则是为防止优秀考生,成为沧海遗珠。”

李治见世家官员仍有不服,抬手道:“狄卿,把高有道的试卷,还有杜易简的试卷,也拿出来,给众宰相们看一下。”

狄仁杰拱手道:“是。”从袖中取出两份试卷,先递给了刘仁轨。

刘仁轨看了没一会,脸上露出惊奇之色,道:“陛下,这两份试卷是……”

李治道:“朕特意命人请了两位落榜考生,与进士们一起考试,你们瞧瞧看,他们是否是沧海遗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77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