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作者:红酒花 | 分类:科幻 | 字数:0

第727章 默契

书名: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作者:红酒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7:15

林炬结婚后第三天,8月1日,055型首舰开始试航,准备移交海军。

同一天下午,有代表发起提案,要求明确对于“穿梭机”类别航天器进行明确定义,并提出确立核动力飞行器在国内的审核标准。

第二天,《关于扩大空天飞机应用范围及加强太空发射力量建议书》提交,要求继续增大空天飞机服役数量。

其中要求在三年内采购继续腾云系列及其改型空天飞机不少于25架,服役核动力空天飞机/穿梭机不少于8架,所有机型一半交给空军,总预算2000亿元。

在这份建议书提交并引起激烈讨论后,又马上传出小道消息,中央意图对军队再次发起改革,将未来建设中心向太空转移,建成空天一体攻防体系,第一次正式宣告太空军成立。

接下来的一周里,在人们讨论这份庞大的空天飞机计划以及太空军的内容时,阿美也突然爆出大新闻:

8月10日,六角大楼向国会提交议案,要求将2月(原世界线是6月)组建的太空军(独立军种,但更类似航天部队)与空军进行重组,将空军部分力量合并到太空军中。

议案也声称太空军才是未来的重点,要求将其作为未来的建设中心,并一同递交了购买10艘“超星舰”飞船的计划。

“超星舰”就是才刚刚开始设计的核动力版星际飞船,六角大楼现在就提议下10艘的订单,用于未来的深空探索,组成一支科考舰队。

同时还提到了正在研制的SSTO空天飞机,一次性喊出了55架的超大订单。

两个大国一前一后都表示了对于太空军的巨大热情,让整个世界都有些看不明白。

8月中旬,髪国代表在一次联大会议结束后表示“太空军”的存在有违太空去军事化的原则,希望有关方面不要继续提高太空军事存在的热度。

这次表态过后露西亚、带嘤紧随其后也表示了赞同态度,不过“有关方面”并未做出什么回应。

差不多同时,奋进号了第一次无人月地航行,往返一次仅用时75个小时,比过去翻了一倍。

8月下旬,扩大空天飞机产量意见书得到通过,几乎同时,阿美太空军改革提案也被批准,国会开始就采购“超星舰”与SSTO的具体数量进行讨论。

整个8月就在太平洋两岸堪称默契的不断抢热度中度过,期间联合矿业默默向月球执行了9次发射任务,送去了玉树基地的剩下3個舱段,自此玉树基地的6个舱段全部到位,总重超过150吨,成为月球最大的有人居住基地。

“乌兔”空间站扩建也就此完成,运行质量超过300吨,剩下的发射任务都是送设备和补给物资,为9月的第三次爆破计划做准备。

第三次爆破计划将使用1500万吨氢弹,全部是国内的二代弹头旧型号,所以部署和爆破流程都很简单,时间定在了9月9日。

9月1日,NACA发射了第二个“起源”着陆器到门户空间站,并宣告了9月中下旬的载人登月计划:

下一次任务将是阿尔忒弥斯七号与阿尔忒弥斯八号一起进行,6名成员将全部进行登月行动。

其中阿尔忒弥斯七号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阿尔忒弥斯八号将在博卡奇卡的星舰发射台发射,发射间隔不到12小时。

之所以送去这么多人是由于两个技术的突破:

NACA拿出了首款类似“开拓Ⅰ”的无源修身外骨骼宇航服,取代了之前的“土豆”;

毕格罗公司宣布制造了具备实用性的永久性充气舱段,同时拿出了空间站和月球表面使用的版本。

这种类型的充气舱段充气后形状就固定下来,支撑舱段的气体会与其他反应物反应固化成泡沫状物质,形成环绕舱壁的永久支撑。

它在压缩时体积不算太大,“起源”登陆器刚刚好可以装下,第一个月表充气舱能提供12平方米空间,是哥伦布营地的首个实用舱段。

……

9月4日,大会通过了核动力太空穿梭机的排气环保标准,同一天,NPAE“珠峰”联合发动机获得大气层飞行许可证。

“为了这个小小的卡片,我们等了,快两个月!”

谢廖夫拿到空运过来的审批文件,对上面的“A”字样相当满意。

在对核动力大气飞行器的排气标准制定中,以尾气中辐射残留物的含量以及半衰期制定了从A到E五个级别,至少C级才能在大气层内自由飞行,可按普通航空器标准申请航线。

这项标准提案一个月通过已经堪称神速,因为和其他提案不同,让民众接受一个核反应堆在头顶飞过还是很不容易的,更别提一群反应堆。

这份标准制定邀请了各界知名人士一起进行,其要求绝对可以用严苛形容,还是在动用舆论机器的努力下才勉强说服了绝大多数代表获得通过。

进取号在7月转场的那次飞行其实属于“黑飞”,这之后它都在西北的第二实验基地进行测试,只进行6000米以下飞行测试,并未冲破大气层。

由于是配合军方为主,谢廖夫和安德罗夫都轮流到场监督,期间也已经想好了很多项改进方案,但还是期待着进行一次穿梭大气层飞行。

在京城标准提案刚刚通过时,他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为起飞做准备——事实上以进取号的设计标准,计算机自检通过、燃料足够就能起飞,10次跨大气层起降才需要一次详细检查。

当地勤打开地堡式机库的大门,谢廖夫已经先于飞行机组走到舱门前,AI在他靠近的时候就完成了身份认证,自动打开舱门。

谢廖夫在飞行机组和地勤目瞪口呆的视线中脱掉宽大的外套和裤子,直接露出了里面的棕绿色连体服,其他人这才发现他穿的靴子竟然也是一体的,瞬间明白他要做什么。

“总师,谢总师不可以啊!”

前航天员、现太空军穿梭机驾驶机组正驾驶员孟森林立马冲上前,然而谢廖夫却已经丢掉衣服几下蹿到了进取号内,等孟森林进去时对方已经把头盔固定在了脖子上,AI正在他的命令下进行系统自检,花花绿绿的指示灯有规律亮起又熄灭。

谢廖夫固定好耳麦,声音通过扬声器传出来:

“我比你们更懂这架穿梭机,新远是连老板都会上飞行器测试的,这是我的责任。

进取号,确认指令长孟森林驾驶权限!”

进取号的计算机立刻响应,非常人性化地控制操控台前的座椅在地板上滑行旋转,准确地停在孟森林的旁边,甚至贴心的亮起头盔存放处的警示灯,提醒对方不要忘记。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