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作者:红酒花 | 分类:科幻 | 字数:0

第685章 半个世纪的隐秘

书名: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作者:红酒花 字数:2.4千字 更新时间:01-07 07:15

钟成听着林炬的讲述,脑海中渐渐看到了故事的开始:

在50年代的阿美,大部分荒野地带都还属于无人区,而郭效恰恰热爱探索自然,在一次巧合中发现了这个巨大不明物体。

他最开始以为是一块奇异的石头,但航空工程师的眼力让他很快发现了异常,从精致的外壳上就发现了许多不凡。

“喀斯特黑石”,这就是郭效最开始称呼它的方式,他把这东西当作收藏品放在了车库里,甚至希望通过展览来赚一笔。

但就在他决定如此行动之前的某天,当郭效正在调试自己的黑白电视机时,偶然发现遭到了不明干扰。

经过仔细调试,他最终发现是一个高频信号,强度高得吓人,就好像在自己家里安了天线一样。

但附近的广播站或者其他天线都不多,更何况这样的频率几乎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郭效简单记录了信号的频谱,发现其加密方式并不复杂,和当时的电视广播信号调制方式很相似,于是改造了自己的电视机,使其能够接收并解析“喀斯特黑石”的信号。

“hello,human.(你好,人类)”

那时候外星文明的传说还未广泛流传开来,但并不妨碍郭效敏锐地发现这鬼东西可能来头很大,壮着胆子自制发射器,然后模仿“喀斯特黑石”的方式发去了摩斯密码表。

2005年,在再次沉睡之前,或许“喀斯特”意识到这个任务难度过大,将其下调至“将不少于100公斤载荷发送至地球轨道,期限369天”,并且破天荒给予了K120发动机技术。

“喀斯特黑石”学会了这种加密,但它很可能不知道这些字母的意义。

如何让‘它’理解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解析的结果让他震惊:信号的内容很简单,是一个频段以及信号调制方式介绍,通俗易懂,让人很轻易明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与发射源建立联系。

在六十年代的特殊背景下,郭效本身就屡屡遭到排挤和针对,又怎能完成这个离谱的任务?

这时候第一颗人造卫星都还升空没几年,加加林还在准备自己的冒险,所以郭效毫不意外地失败了。

郭效当然想过上报联邦政府,但自己的身份加上当时的格局让他坚决避开了这个选择,但带着“喀斯特”回到祖国似乎也办不到。

数字之类还可以想办法一一对应,但字母、单词、文化等等,或许有办法,但郭效绝对没有这个能力,他不是语言学家也不是文学家。

从这以后他就完全放飞自我,用拼音或者英文发送自己对这个怪石的问候、咒骂、期待、哀求,有时候也会输一段音乐旋律,再后来甚至将电视节目转译发送过去。

它要求郭效按它的要求建造一枚火箭并将10公斤载荷送入地球轨道,任务期限是369天。

1977年,“喀斯特”又醒了,还是同样的任务,小团体在过去的十年里做了大量准备,耗尽家资偷偷发射了三枚微型火箭,终于完成了这个任务。

他成功了,几乎是立刻就收到了“喀斯特黑石”发送回来的摩斯电文,而且功率也小了许多。

字面意义上的上课,那是一种更为高效的自动化控制电路,正好对应了几个月前郭效对机器发牢骚时输入的工作难题,工程师的直觉告诉他‘喀斯特’是正确的。

那個时候的他还不理解AI能够通过海量样本强行破解的方式,又不愿意将‘喀斯特黑石’暴露出去,只能藏在地下室里一点点想办法‘喂’给它知识。

自行制造火箭与航天器,将人类宇航员送入太空,期限是1107天。

距离“喀斯特黑石”被发现六年后,它终于通过各种乱七八糟的渠道积累够了充足的学习样本,准确无误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

问候过后它要求通过电视机联系,于是一个六十年但的中年人真正见识到了什么是人工智能。

2002年,‘喀斯特’苏醒再次发布任务,郭效等第一代创始者都已经陆续去世,后继者也难以实现这个梦想,毕竟那时候马斯特碰一鼻子灰的影响也不是假的,但他们开始集中区研究三进制技术。

且不提郭效团队怎么利用这些过于超前的知识,“喀斯特”紧随其后又提出了第二个任务:

1981年,任务失败。

1990年,“喀斯特”再次苏醒,等待三年后再次沉寂,但此时的郭效终于看到了民营航天绽放的一丝丝曙光,在死去之前想办法将侄子郭申推向NACA,并开始吸纳新成员,正式命名组织为‘黑石’。

“喀斯特”沉寂了,再也没有对外发出信号,这个时间久到郭效都怀疑那就是一块大石头,自己之前是得了精神病的妄想。

一直到近9年后,准确的说是近109个月后,“喀斯特”再次苏醒,并发布了同样的任务。

但还没等他利用这个天降机会大展身手,“喀斯特”却开始提条件:

摩斯电码的全部对照字母、数字以及符号,这就是‘喀斯特黑石’的第一封回信,郭效想了半天才理解它的涵义。

“喀斯特黑石”在他乱发送信息之后就很少回信,这也可能助长了他的放肆举动。

1968年末,任务再次失败,这一次郭效联络到了几名可靠华裔工程师或科学家,形成了无名小团体。

而在这之后的2006年,马斯克的SpecaX成功发射了“猎鹰一号”,“黑石”终于有足够信心开始为下一次苏醒做准备。

‘喀斯特’似乎没有聊天的兴致,问候过后在屏幕上给郭效上了一课。

直到某一天,它回复了第一封意义明确的电报:

就这样艰难地过了三年,这位蹩脚的速成语言专家在工作之余用尽了各种办法,有一天可能是有些自暴自弃,干脆把自己一本制图规范书籍上的文本乱输了进去。

郭效自制了一台简陋的无线电探测器,绕了一大圈后锁定了“喀斯特黑石”。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0123456789?/()-·”

一块源源不断发射信号的石头?

“喀斯特”成为了一台科学许愿机,郭效输入的许多技术难题都给出了解决方案,但都仅限于当前的实用技术,如果是其他问题或者理论问题就没有回答。

“喀斯特”给予了慷慨的回馈,赶着集成电路的浪潮指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三进制发展路线。

“黑石”传承自数位无根浮萍,它的后继者们最终也选择了先行者的目标,在进行准备的同时决定将孵化地放在国内,正好赶上了2014年国内正式发布航天市场开放条例。

新远来了,跟随林炬回来的还有刚刚从NACA离职的郭申,借助多年的积累,新远一号终于实现了‘喀斯特’的第二个任务。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