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作者:红酒花 | 分类:科幻 | 字数:0

第258章 闪电

书名: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作者:红酒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7:15

11月,是收获的季节。

11月6日,“青山”基地正式完工,同时第一个实验型铀反应堆开始试运行。

青山基地,就是新远另外建设的核基地代号,经过了一年的建设,以首个试验型反应堆运行作为标志正式投入实用。

核电站的标志性建筑物,两个巨大的“烟囱”(冷凝水蒸发塔)终于在竖起几个月后开始冒出白烟,为运行中的反应堆降温。

新远、华国电投、广核、194所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高层人员一起见证了“CU-15”型试验反应堆的开机仪式。

CU-15,C代表常规构型,U代表反应堆原料是铀235,数字15代表发电功率是15万千瓦,也就是150MW。

CU-15并不是NAPE采用的钠冷快中子反应堆(缩写SFR),只是用来进行那些耗电量颇高的测试以及供应基地使用,自产自销。

但CU-15完全是程南开带头全自主设计的,采用了部分缩小体积和降低成本的新技术,甚至用上了来自NAPE的有关设计理念,从青山基地建设中途开始建造。

上面对新远直接自行设计反应堆很不放心,经过再三商议就由蓉城194所(核动力研究所)派出一名专家进行检查,要求必须验收通过才能投入实用。

CU-15并非SFR,并不需要太注重保密,加上194所派出的专家也是已经脱离一线工作的共和国早期研究员,也就同意对其开放。

王禄已经78岁,参与过早期多个重大核项目,对反应堆设计当然是了熟于心,签订保密协议后就进入了程南开的工作小组,检查CU-15的安全隐患。

结果令人大为震惊,CU-15的设计思路相当超前,硬要说的话可以用优美来形容。

结构简洁、效率高、体积小,而且丝毫没有第一次设计的生涩,在他当年早期设计时犯过的新手错误一个都没有,处处都表露出设计者绝对是有着丰富经验,并且有大量的先例,才让CU-15如此得心应手。

但程南开的资料行内是知道的,用平平无奇来形容决不过分,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实际的工作经验更是几乎没有,在髪国时期压根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简直是……不可思议。

在后续写报告的时候王禄对CU-15的设计大加赞赏,认为其可靠度高于99.5%,完全可以批准运行。

而在今天的首次运行中,CU-15也如他想象的那样稳定。

程南开就站在他身旁,脸上也是那种胸有成竹的处变不惊。

这样的人才,要是为国效力该有多好?

王禄注视着控制室里的各项参数,有些感慨地说道:

“CU-15已经是相当优秀的三代堆了,就是功率上限比较小,小程,你们的设计太巧妙了,堆芯工作温度那么高。”

对于核反应堆,堆芯温度控制是个极度重要的问题。

理论上堆芯工作温度高就意味着散热压力更小,系统重量更轻,效率也会高一些,但随之带来的就是设计难度上升,危险度也会增加。

大名鼎鼎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就是因为堆芯的温度过高导致,要不是救援人员用人命抢救,熔毁后就会酿成更大的威胁。

阿美与联盟之前研制的核发动机体积和重量较大就是为了可靠性降低堆芯温度,使得散热系统必须做的很大很复杂。

如果是在一级使用大部分时间在大气层内工作还好,有空气能辅助散热,重量还能接受,要是在真空才困难,高功率反应堆的热能真让人不知道如何处理。

但对于程南开来说恰恰相反,NAPE能在走SFR路线的同时维持整个系统的低质量,靠的就是1700度以上的超高堆芯温度。

而现在国际上对钠冷快中子反应堆发起冲锋的各大研究机构,也不过才设想750到950度的堆芯工作温度,1700度已经是后期成熟后的展望了。

NAPE的反应堆热量也不会像地面发电一样散去,而是引导至发动机部分加热工质使其电离,将散热系统的压力降低到最小。

正是这套电离环节才使得NAPE的效率直线提升,并且大幅度缩减体积和重量,让3.6吨的系统包含了三种工作方式,还有一个百万千瓦级SFR反应堆。

毫不客气的说,六台NAPE同时输出的功率已经能抵得上大型核电站,这也是少数知道NAPE项目的官方人员不看好的原因:太特么恐怖了!

当然,NEPE计算的是总功率不是发电功率,涵盖了发动机整体各个环节,也不能做到完全发电,但依然是跨时代的存在。

王禄自然也知道NAPE项目,自己也做过计算,但他觉得如果是自己带人搞NAPE,重量至少在10吨以上,这还是忽略了很多问题得到的。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程南开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打上了天才科学家的标签,此时他的心情更倾向于一种解脱。

在青山基地彻底投入使用之前,他做的最多的就是理论工作,然而理论设计已经有系统巨细无比的设计,实在没有什么值得钻研修改的。

NAPE本身就是那个世界线在SSTO动力上的极致成就,原始设计已经到了任何修改都多余的地步,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制造就好了。

至于其他的探测器核电池,航天器核反应堆都是些小东西,过去的几个月一直处于赋闲状态。

“王老,194所除了船舶核动力,有研究过空间核推进技术吗?”

王禄摇摇头:

“在以往我们的概念中,核热发动机的设计与原理比较简单,与主要发电用的反应堆区别很大,而且空间核热推进的效费比不算高,所以……至少194所没有。

但是NAPE很先进,液态金属反应堆在船舶上应用也是前沿技术,就是安全性方面不如传统压水堆,不过确实很省空间。

小程,你没有早到国内工作,是我们的巨大损失。”

程南开:“……”

他默默移开视线看向远处和一群领导站在一起的林炬,心想自己要是早早归国那水平也就在大学教书,还是系统厉害啊!

……

“ES-6:电离-气尖联合推进试验,第十一次试车!”

在B级基地的发动机试车台上,一台扁平喷口的发动机通电,从喷口看进去能看到内部因为超高压产生的幽莹蓝光。

储存液态甲烷的贮罐阀门打开,液态的甲烷先是进入高温高压环境,然后才导入发动机,在那里被高温电离。

之后成团带电的甲烷分子因为热能极度暴躁,再被电场加速到400个微型喷管之一高速喷出,沿着扁平喷口内部的楔形表面汇集在一起,成为深蓝色的尾焰高速向后喷出。

数百个喷管中喷涌而出的带电粒子团以极高速度碰撞在一起,尖锐的轰鸣声隔着厚重的防护玻璃都能听见。

在旁边的控制室里,郭申和谢廖夫看着因ES-6试验机不断增大功率而飙升的电流,心中默默计数。

约7、8秒后,当输出推力达到5.5吨的时候,引擎的尖叫声骤然减弱,迷人的蓝色尾焰也渐渐平息下来。

控制台中,供能系统不断提示着电流过载、功率不足。

郭申掐表,一看刚好74秒,比上一次多了三秒钟。

ES-6电离塞式喷管发动机,是作为NAPE推进部分验证机所制造的试验机,重量超过5吨,最大推力只有6吨左右。

由于缺失了反应堆部分,原本由其负责的核热与高温电离部分只能通过传统方式解决,导致ES-6的耗能巨高,而且性能也远不能与NAPE相比。

试车台的电力系统没有经过专门改造,撑不了多久就会因为过热断电,十一次试车最长时间都没超过90秒,但好在数据收集的差不多,证明路是对的。

ES-6的使命已经完成,青山基地已经建设完毕,接下来NAPE的全部研发工作都会转移过去再也不用为电能担忧,而且下一个试制的就直接是NAPE样机了。

谢廖夫:“好了,现在终于可以把试车台空出来了,气尖小组先留下,抽点时间把TP-25‘庐山’发动机的后半部分搞定,就一个月,应该不影响NAPE。”

郭申连忙答道:“您放心,TP-25不算很难,制造很快的。”

TP-25,“庐山”发动机,就是为已经确定下来的低成本可重复使用空天飞机准备的动力系统,集成冲压、涡扇、气尖三种发动机,极致减重输出25吨推力。

10台TP-25在腾云工程上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部分管路互相连通以提高性能降低重量,总重不能超过15吨。

气尖工作状态下250吨总推力,足以将腾云送入近地轨道。

因为有NAPE的前置资料,TP-25的研制过程比较轻松,原始设计已经搞定,1月之前就能搞定量产版本样机。

比较麻烦的反而是机体设计,入轨的死重包括发动机的15吨,机体的空重35吨,10吨燃料,给人员和货物的总载荷质量不能超过5吨,20名乘客的设计已经是安全冗余限度下的最大妥协。

起飞质量200吨,而机体重量不能超过35吨,这个数字非常极限,对于设计和材料的要求前所未有,需要革命性的创新才行。

单纯大气层内飞行达到这个要求并不算困难,但要是加上穿越大气层,恐怕H2的新一代隔热瓦技术都不够,还要更轻、更简单、更便宜。

谢廖夫摸了摸自己的头发,感觉又有回到上一世英年早秃的迹象。

明天H2的常规版H2M航天飞机就要出厂了,然后H1W“螺旋”计划也即将进入首飞,如此之高的效率让谢廖夫除了兴奋意外还带来了更加繁忙的工作安排。

在他的计划下B级基地又扩充了四百多人,被各个项目组一瓜分几乎没有泛起一丝波澜。

这当然不是基地人员冗余太高,而是需要用人的地方太多,青山基地也预计要1000人才达到初步完全运转的目标呢。

掌握着新远这驾超级马车,感觉比在联盟时期还要拥有更强大的力量。

至于真正的老板林炬呢?在京城的时间恐怕比在自家基地还要多得多。

不过现在老板倒是难得在基地,而且还是和航天局的几位一起。

……

11月8日,上午11点,距离阿美大选战出结果还有十多个小时,差不多京城时间凌晨会统计完毕出结果。

C级基地,依照谢廖夫的“螺旋”计划,由新远在H1上复活的H1W无人航天飞机正式出厂。

H1W与前联盟的MAKS计划一样,为了配合那个梭形的燃料罐机鼻高高向上翘起,前端收窄,加上起飞质量差不多,几乎就是完美复刻了当年的MAKS。

唯一有所不同的是MAKS使用了两台发动机,而H1W只使用了一台超大推力的H240升级版发动机:H300。

H300的钟形喷管进行了优化处理,能在从一万多米高空启动时直到飞行器入轨,都保持着不低的效率。

燃料罐与H1W的组合体重量最大也不过322吨,而H300在启动时能以最大112%推力输出,并且还可以大范围调节推力,始终保持推重比在较低的水平以降低过载和震动,对运输的卫星敏感零件非常宽容。

由于H1W是无人设计只为了载荷而生,所以测试过程也比较简陋,除了计算机模拟以外并没真机的多次气动测试,这和已经在大草原上放飞了几个月的H2气动验证样机完全不同。

现在装车出厂的这架H1W采用了二代隔热层技术,整体看起来灰蒙蒙的,因为将温度要求大范围放宽降低了不少质量。

但在它的尾翼上,一个明亮的紫色闪电标志异常显眼。

“闪电”,这是谢廖夫给它取的名字,同样是纪念“闪电”设计局,不管怎么说H1W都确实是在走MAKS的路,即使后者没有成功。

闪电号将被直接运往新远机场,由那里的伊尔76运往琼州,并在那里将闪电号、燃料罐与安1250组合在一起,飞到公海上发射。

这也是一个空中机动发射的优点,可以自由选择落区和尽可能降低纬度,节省最多5%的燃料,转移到载荷质量上可能有一百多公斤,已经很不错了。

“螺旋”计划比较保密,因为这在现在的新远并不算大项目,而且也是谢廖夫临时为深空探测器准备的特殊发射方案,在没有刻意宣传的情况下没人知道具体内容。

直到长相怪异的闪电号装上飞机,人们才会直到新远又开展了一项新研究。

而与此同时,B级基地却热闹非凡。

H1M第一批三架中的两架提前完成了最后的设备安装,正式拖出厂房。

因为河蟹神兽,所以现在是约翰乔治,切勿代号入座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