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作者:红酒花 | 分类:科幻 | 字数:0

第266章 佩德罗

书名: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作者:红酒花 字数:2.4千字 更新时间:01-07 07:15

11月17日,完成了第四次空间站7日旅游航班的团结号航天飞机带着4名外国富豪和2名本国富豪返回。

五名将在12月上太空的航天局研究员站在新远发射场的塔楼里,全程看到了团结号航天飞机以极其平缓的姿态降落,在地面滑行了3800米左右停下。

这一次任务与之前有很大不同,新远第一次尝试用自动驾驶系统接管降落而非驾驶员手动操控。

试验相当成功,团结号的返回路线都是程序自动计算,地面挑不出任何毛病,这意味着团结号的安全系数更高了。

发射管理局的黄局长笑嘻嘻地说道:

“天宫进修班的学员们,团结号整备完的下一次发射可就是你们了哟。”

因为名义上是太空学习,所以现在内部都管每年的进修名额叫做天宫空间站的进修班学员,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经过有计划的训练,五名专家虽然年龄和身体状况都不是完美,但也符合条件,可以进行发射任务。

其余四人都有些喜不自胜的意味,只有何倘有些悲苦。

唐伟天知道是为什么,就在前天,长征六号甲芯一级低空垂直降落试验失败,炸了一枚芯级。

长征六号甲是长征六号的衍生发展型号,原世界线设计是芯级两台YF100发动机加上四枚120吨推力的固体火箭助推器,700公里SSO轨道运力4.5吨左右。

现在没必要了,新·长征八号的SSO运力就与老长征六号甲持平,还是可回收,所以长征六号甲的构型自然也发生了改变。

LEO运力10吨到25吨由长征八号、七号覆盖,2吨以下的小型火箭是长征六号,所以2到10吨的区间是空白区,没有廉价的可重复使用火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航天局决定在长征六号基础上发展一款近地轨道运力7到8吨左右的中型单箭体可回收火箭,承接研制任务的依然是六院。

何倘经过谨慎思考以及对于未来的火箭回收技术预研,大胆地决定发展芯一级使用三台YF100K,LEO运力在8吨左右的长征六号甲火箭。

三台YF100K能输出390吨的地面推力,二级发动机为一台YF115B发动机,三级使用一台YF50毒发,起飞质量288吨,内陆回收运力6.9吨,海上或者琼州回收运力8吨。

设计不是最优,但是最便宜,箭体依然是全箭3.35米,没有新技术。

唯一特殊的就是芯一级挤下了三台YF100K,对回收控制系统要求更高,所以先造了一枚芯一级进行1000米低空悬停以及回收测试。

这与未来长征九号的回收发动机布局和数目相同,相当于为以后做准备,同时增加技术库的资料。

降落倒是一次成功,结果不知道为什么落地十几秒后突然起火,引燃了剩余的燃料发生爆炸。

试验只能算作失败,初步调查结果是底部管线太拥挤被振裂,但长六箭体就这么大所以要解决也有点麻烦。

何倘:心累~

哦,还有依然处于研发中的“筷子”回收技术,也就是夹持格栅舵回收,炸了两枚长征六号改的验证箭体,第三枚准备赶在年底前再试一次。

航天局因为经费的暴涨思路也发生了转变,对于测试火箭的成功率看得比较宽容,反正长六造起来也不贵,炸就炸吧。

长征六号现在也有生产线了,今年的发射次数已经达到了七枚22次,1次陆上回收失败箭体出现裂纹,1次海上回收失败,其余均取得原成功,而新远一号系列今年的发射次数才16次。

后者承接的国外任务较多,帮沙漠那一片国家发射了不少小卫星,相反国内的大部分科学任务都被长六吃下了。

SpecaX的猎鹰9号拔得头筹,截止到目前承接了29次发射任务,很多欧洲国家都选择了相比之下廉价且那啥正确的猎鹰9,同时ISS还用猎鹰9发射了一次补给任务。

受沃尔夫条款限制,国内的商业发射任务只能局限于亚洲这一块,但也不少,暂时能接受。

不管怎么说,长征六号以及在研改进型号依然是航天局最成功的可回收火箭系列,何倘的前途还是一片光明的。

一院的空间推进技术专家沈祚舟想活跃一下气氛:

“剩下20天我们都暂停工作进行训练和休息,不如找点事做?天问计划应该会通过,火星大气往返飞行器应该是给六院的吧?干脆研究研究?”

航发委这几天又在开小会,讨论载人登陆火星的长期计划任务,暂时被命名为天问系列计划。

在中后期任务中,暂时的想法是由六院和四院承接在火星表面和火星近地轨道飞船之间往返的可重复使用大气往返飞行器研制工作。

几个人互相对视一眼,他们五个人一个箭体设计总师,一个发动机总师,三个航天器设计总师,差不多够了。

“0.38G重力,那随便要把5吨有效载荷运到轨道吧?”

“多少个座位?3座够了吧。”

“要有基础的地面维生设施吧,还可以作为地表的快速机动工具……”

……

“Dream Chaser block1-Falcon-9 MISSON READY!”

“The assembly is in good condition and ready to launch.”

“Countdown 30 minutes.”

“……”

肯尼迪航天发射中心,全状态的追梦者一号安装在一枚经过2次成功回收任务的猎鹰9号火箭上,液氧带来的极低温让后者的箭体表面布满白霜。

经过了近1个月的重新整备,现在的这架追梦者B1航天飞机已经完全满足载人要求并已经获得NACA的载人许可证,搭载了4个昂贵的假人,准备进行载人飞行前的最后一次试射。

在发射中心里,西班牙宇航员佩德罗·迪克眯着眼望向包裹追梦者的巨大整流罩。

由于采用了更多的先进技术,追梦者的整备时间也能缩短到半个月以内,和猎鹰9号差不多,所以下一次有人任务的发射时间是12月。

首次载人飞行将搭载3名宇航员,NACA工程师和职业宇航员一名,西班牙宇航员佩德罗迪克。

后者的经验最丰富,被选定为指令长。

“佩德罗,感觉怎么样?你要驾驶航天飞机了,这可比联盟飞船带劲得多。”

“你不是阿美人,却是第一个驾驶她的宇航员,这就是我们对待盟友的态度。”

发射中心的官员和佩德罗闲聊,但后者只是勉强挤出笑容。

在这儿给我扯什么盟友态度,欧空局总共就3个名额,绕月名额1个,后续登陆名额2个,哪里轮得到西班牙这样的边缘国家,肯定没他的份,所以NACA才让他来驾驶追梦者以作为“补偿”。

该死的扬基佬,总想着压榨老欧洲,伱们以为欧空局是印度那样的弱鸡吗?

佩德罗在心中破口大骂,同时祈祷着欧空局的塞勒涅计划早点通过,别白白给阿美佬打工。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