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作者:红酒花 | 分类:科幻 | 字数:0

第236章 难道他真是天才?

书名: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作者:红酒花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1-07 07:15

没有任何意外,前进号空间站的两个轴向舱段顺利进入了500KM近地轨道。

新远三号运力充足,干脆把舱段发射到了较高的轨道,大气更加稀薄,这样前进号就能消耗更少的燃料来维持轨道高度。

在入轨的四个小时后,固定两个舱段的桁架脱离,领航舱和节点舱自动对接,成为了一个120吨重的巨型组合体。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发射的两枚新远三号都使用了可回收二级火箭,9月2日的这段黑乎乎的二级火箭是在上个月20日发射过的。

郭申的回收方式还是成功了,在第二次的回收试验中,经过了改造的二级箭体完美以5m/s的速度坠海,发动机几乎没怎么沾水,箭体状况也是相当良好,拉回去洗洗就继续用了。

这也使得新远三号成为全球首款一、二级都回收的火箭,二级的5台氢氧发动机成功为林炬省了一个亿。

今天的这枚二级同样回收成功,两次大气摩擦的烧蚀并没有产生致命影响,拖船在距离海岸线4公里的近海把它牵着拖了回去。

老马看到这一场面,默默翻起了星舰PPT。

上个月,技术实力不断增强的specaX制造了第一枚星舰SN1测试样机,还没来得及对外公开,就在液氮压力测试中爆炸……

这倒不能说明星舰设计有问题,只能说品控还要加强。

SN1因为是地面测试用,所以外表也与想象中相去甚远,丑爆了,体积也要少上不少。

但他依然对完全体星舰充满信心,因为星舰代替了传统火箭的上面级是作为二级火箭,回收质量前所未有,还能运送120吨载荷到近地轨道,具备行星际旅行潜力。

最重要的是造价低廉,比起新远的航天飞机肯定要便宜得多。

但在他信心十足地一点点推动计划时,specaX在内的多家公司收到了NACA的信息:征求登陆火星的人工重力飞船设计。

老马看了看自家准备拿来登火的星舰,显然想让其跟前进号一样自转产生重力是不现实的。

可是在他的心里,那种旋转式的空间站或者飞船,结构复杂而且脆弱,哪里有可以兼具登陆器和飞船做用的星舰好?

但重力确实很重要,合适的重力能省很多事,那么,该怎样让星舰也能产生重力呢?

马斯克陷入了沉思,找出两个塑料制造的星舰飞船模型,思考则改造方案。

……

“赫尔墨斯号?洛克希德是太空电影看多了吧?”

在功能舱也被新远三号发射到轨道并与节点舱对接成功三天后,克莱尔终于收到了来自多个企业的离心式飞船设计方案。

第一个是洛克希德·马丁的方案,那可厉害了,就是把去年上映的《火星救援》里面的赫尔墨斯号飞船搬了出来。

除了把核聚变离子推进器改成裂变推进,其余部分基本没变,也是以轴向的多个节点舱对接组成主体,船体中部增加一个离心环,质量比前进号还离谱,4500吨重。

名字都照搬取了个“赫尔墨斯”,唯恐克莱尔想象力匮乏还附上了电影海报图……

克莱尔无力吐槽,再看看波音,这个就要务实一些了,简单地说就是照抄前进号,12个互相连接的离心舱段,只是舱体设计根据阿美的火箭运力改了改,一千二百吨质量。

格鲁曼,格鲁曼有点敷衍,他们的方案是一个哑铃型的飞船,长度150米,两端有两个大型构造物,分别是主发动机和生活舱。

飞船先用主发动机轴向前进加速到指定速度,然后关机,在姿态发动机作用下绕着自己的中心旋转,以每分钟2转的速度,可以产生0.34G重力。

又看了几家的设计,都还不错,但克莱尔都有些不满意,直到他看到了specaX的方案。

克莱尔沉默了很久,一时间不知道说些什么。

马斯克拿出来的,是星舰。

就是他之前展示的星舰,没有旋转重力环,却可以产生1G重力,是所有方案里重力最强的,而且还可调节,能在0.2到1G范围内自由选择。

那么,这样神奇的设计是什么呢?

首先,specaX的登火方案是两艘星舰一起,通过侧面的对接口组合,然后在近地轨道加满燃料和补给,组成重量约2000吨的组合体,可以携带5到15名乘员。

这个很好,没有问题,近地轨道补给也能做到。

组合体,也就是并列对接的两枚星舰也是先加速进入霍曼轨道,然后在接下来的7到9个月行程中,两枚星舰分开,然后各自头部的顶盖打开,从一枚星舰里扯出特制绳缆与另一枚星舰相连接。

通过调整姿态,两枚星舰就变成了头对头,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特制绳缆释放长度调整。

接下来就是离谱的来了,特制绳缆长度最长可以释放到380米,然后头对头用特制绳缆相连的两枚星舰,各自启动发动机,绕着特制绳缆中心开始旋转。

理论上只要以每分钟1.5圈的速度旋转,就可以产生1G左右的重力,甚至可以根据宇航员的需求调整特制绳缆长度,以在最舒适的重力下生活。

等到了需要减速的时候再减速收紧,重新合并,完美。

听起来似乎很不靠谱,但仔细一想,又有那么些可能性。

至少对于克莱尔来说,他稍微一想就知道许多种能够承受的住强度的材料,就算是钢索,现在都有很多种可以满足要求。。

两边的星舰各自才一千吨,旋转速度1.5转每分钟,这个离心力并不大,绳缆只要能承受5000吨拉力就够了,充裕些1万吨拉力,能达到这个标准的材料并不少。

最重要的是,这个方案很简单,不需要去建造复杂的离心机构,还可以产生不错的重力,投入成本也小。

甚至不用星舰,现在的猎户座飞船甚至都可以拿来做实验,把飞船返回舱和服务舱分开,质量都差不太多,对绳缆的拉力考验也就50吨以下,任何普通钢索都行。

投入小,改造成本低,而且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些许的重量不均也可以实时调整。

再看这个计划的提出者,竟然就是马斯克本人。

难道他真是天才?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