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作者:红酒花 | 分类:科幻 | 字数:0

第17章 商业化

书名: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作者:红酒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7:15

传统飞船还是航天飞机?

这要是在传统航天项目选择上,当然是前者。

后者已经被连续证明昂贵、低效且安全风险高,阿美在11年执行了最后一次航天飞机飞行任务,然后就终止了整个航天飞机计划。

90年代华国规划载人航天工程,备选方案里也有小型航天飞机,但最后还是被否决了。

航天飞机主要从发射方式分两种,一种是自己飞上太空,一种是被当作载荷用火箭送上去。

阿美的是前者,航天飞机起飞时绑在燃料罐上,再加两个固体火箭助推器,飞起来、抛掉燃料罐,进入太空。

这需要航天飞机自带大型火箭发动机,而且返回大气层后是滑翔降落,不能像飞机一样机动飞行。

前联盟则采用后者,硬生生用巨大无比的“能源”火箭,把100多吨的暴风雪航天飞机硬推上太空,这就省去了航天飞机自带的大发动机。

“暴风雪”的尾部取而代之的是四台用于大气层内飞行的涡扇发动机,和仅供变轨的小型火箭发动机,能在进入大气层内后自由机动。

前两个国家的航天飞机都是重达100多吨的怪物,华国曾规划的和系统提供的类型差不多,都比较小,起飞重量不超过30吨,可以放在中大型火箭顶部送上天。

虽然从历史经验上证明航天飞机不可行,但考虑到是系统给的方案,林炬还是觉得需要好好考虑。

可惜系统不肯给出详细资料,只给了两种方案的基本参数,不然可以叫系统工程师进行分析。

想了半天,林炬虽然心里清楚方案一更加简单且保险,但心里还是倾向于方案二。

毕竟从感官上来说,航天飞机就是比飞船更先进,实际上也是如此。

不过他没有急着做决定,先将这個问题压在心里。

第二天,与六院的谈判再次开始。

这次林炬看到赵总师一脸疲惫,显然是和其他人在通宵开会过了。

赵总师坐下来也不废话,直接伸出一只手掌:

“1亿,5个人,都是拿了职称的,除了两个正在参加国家重点工程的团队,愿意走的都放人。”

“不行,二十个!一亿四千万换10个研究员、10个工厂的高工,绝对值得!”

林炬可明白赵总师的主意,研究院的研究员那可太有说法了,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都可以通过航天人才体系快速补齐。

只有附属工厂的高级技师,才是有一个算一个的珍贵人才,尤其是在航天事业里,很多时候都依赖于手艺高超的技师。

然而赵总师比他更清楚这些,听到二十这个夸张的数字,一把年纪的人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

双方为此你来我往,一直到下午才勉强达成共识。

8个研究员,6个高级技师,而且不能挖的名单都给出来了,上面的人就算你说动也不会放行。

第三天的时候,双方签订了正式合同,交易正式生效。

新远宇航要在2个月内交付3台发动机,同时还要派出技术团队到六院,指导对方掌握K120的生产工艺。

后者其实无所谓,K120的主要优点是设计,利用相当丰富的经验极大简化零部件数量,加工难度反而比YF100还低一些。

这一笔交易一次就给林炬带来了1亿的流动资金,虽然不是一次到账,但维持新远宇航完全够用。

不过如果是要进行载人航天项目就比较紧张了,即使通过系统支援省去了占大头的研发经费,但仅仅是材料和加工支出想必也不会少。

一个亿肯定不够,至少两亿。

说起来新远宇航比其他所有火箭企业都有个极大的优势:研发。

毕竟火箭不是汽车和飞机,能几百几千的大规模生产,一种火箭能发射10次就不算少了。

或许火箭的成本只有几千万,但要是把十几亿甚至几十上百亿的研发费用均摊下来,一次发射的费用就会急速上升到一个夸张水平。

阿美登月的土星五号就算如此,研发费用一摊,结果发现一枚火箭和航母一样贵,这就是再财大气粗也受不了。

要是其他航天企业知道这点钱就能搞航天,早就哭晕在厕所了。

而对于民营航天来说,挣钱当然是挣卫星发射的钱。

实际上2014年的世界,各国的私人航天公司基本都在发育阶段,商业卫星发射的成本也是居高不下,直到老马的猎鹰火箭成功回收后,才通过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成本。

这个时期的商业订单很不少,绝对不愁挣不到钱。

林炬找到正在厂里的系统工程师安德罗夫,先问他新远一号改进的事。

既然唐伟天说能将运力改到1.6吨左右那一定是可行的,他也相信系统工程师有这个实力。

果然他只是一说,安德罗夫就已经掏出了电脑。

“新远一号的设计我已经完全了解了,它的应用场景并不是近地轨道,而是有些像太阳同步轨道,不过也不准确,我已经做好了几个改进方案。”

安德罗夫一共做了三个方案,一个是三级改型,能将近地轨道运力提升到1.65吨,而且成本基本保持不变。

第二个是二级构型,降低了些许成本,近地轨道运力1.4吨。

第三个改进了第三级火箭,主要目标是SSO太阳同步轨道,可以打出700公斤的载荷。

而且他还帮助林炬估算了成本,新远一号发射一次在1200万到1900万不等,成本极低,每公斤载荷只需要一万元左右。

对外报价甚至可以压到5000美元,这样也是大有赚头。

如果是国际行情,1吨左右的商业卫星现在报价差不多是2万到3万美元左右一公斤,一单利润近乎十倍!

只不过这种单子不好接,毕竟这么重的卫星肯定都比较高端,搭载的八成有阿美生产的零件。

按照十年前阿美颁布的法案,任何搭载阿美零件的火箭都不能由华国火箭发射,否则出了问题制造商就概不负责。

不过其他小公司或者院校的需求也是订单啊,况且又不是不能拼单,卫星拼团发货可比后来的拼夕夕早了好几十年呢.

“安德罗夫,把这些火箭的数据做的详细些,我们要承接商业订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