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作者:红酒花 | 分类:科幻 | 字数:0

第455章 新登陆器

书名: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作者:红酒花 字数:2.6千字 更新时间:01-07 07:15

京城。

航发委刚刚结束了为曙光三号的庆祝,林炬就急匆匆地飞过来要求召开常委会。

由于大佬还带了几个人去华阴,到场的人数不多,暂时是佘院士主持大局。

“小林,这么突然地开会又要确定什么?什么事这么急?”

佘院士这几天为了航天局上下的事情非常忙碌,现在还打着哈欠。

“我希望尽快把月球轨道登陆器确定下来,原来的合作方案已经不满足未来需求,应当放弃。”

“噢?”

佘院士一挑眉,新的可重复使用登陆器五院已经开展了两三个月研究,即将进入具体的工程设计阶段,现在打算推翻?

“基地认为对于未来的月球大规模建设,这种小型MTV完全不够用,火箭构型也很不利于设备运输和装载,我们从那个东西上简化了一种构型。”

林炬打开了投影仪,佘院士马上就认出了上面的想象图是什么了:XN-90,但现在PPT上面写的代号是“XH-40”。

“XH-40(Hydrogen:氢)登陆飞船,空重40吨,采用腹部4台和尾部2台25吨级闭式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采用气尖工作模式真空比冲470秒;

最大起飞质量350吨,上行有效载荷220吨,下行最大载荷180吨;

宽度23米,高度39米,内部货舱最大高度7.5米。”

佘院士还知道XN90这个秘密项目对XH40的外观并不算太意外,但其他人可不知道,突然看到这个与主流航空器完全背道而驰的东西都瞪大了眼睛。

过了好半天,才有人不太确定地开口:

“林副委员长,这个……XH40,是不是有些太激进了?”

“嘶,三年前有部电影……我想起来了,叫《星际穿越》,里面有个登陆器和这玩意很像,好像也是塞式引擎。”

“470秒的气尖发动机和0.63的运载系数确实很好,但这自重有点高啊,干质比超过10了……”

“……”

其他几个委员自发地就讨论了起来,佘院士震惊了一下也慢慢想到了这种设计的一些好处。

首先是着陆姿态,传统登陆器发动机部分安装在尾部就会导致载荷部分位置太高,人员爬上爬下还是小问题,但大型设备就比较麻烦了。

XN40就不一样,落地以后尾部或者侧面的舱门一开,用小车一推就能轻松弄出来。

另一个优势是货舱尺寸方方正正效率更高,按照着陆视角来说宇航员也更加适应。

当然最重要的是强大的运载能力,上下行都有近200吨的运载能力,传统登陆器完全不能比,6台又省体积比冲又高氢氧发动机都安装在外部也不挤占飞船内部空间,竖直方向100吨的强大推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佘院士靠近林炬,小声问道:

“XN90有眉目了?”

林炬:“发动机还得等明年,但是飞船的样机应力测试已经差不多搞定了,这个是简化缩小版,因为不需要大气层起飞制造难度和价格都要便宜得多,就当先造两个验证机练手。”

“那XH40多久能造出来?”

“11月吧,发动机和TP-25的气尖部分一样,改改马上就能用,机体也可以抄90的设计,实际上基地现在已经开工了。”

“……”

好家伙,这边还没个结果基地就已经开工建造,新远的效率确实一如既往地高。

这个时候其他委员也讨论地差不多了,但还有一些疑问。

一名一院的专家举起手:

“既然XH-40采用液氢液氧燃料,那如何解决液氢长期保存中挥发以及沸腾的问题呢?

我想它应该是要在轨道长期驻留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林炬:“我想各位应该知道航天界的一个概念,零蒸发存储技术。”

委员们点点头,任何使用低温燃料的航天机构都对这种设想很有兴趣。

“那我现在要说的是,新远已经解决了这项技术,首个零蒸发液氢贮罐已经安装在了‘乌兔’空间站的燃料舱段上,并在过去半个月的运行中表现良好。”

“……”

看到委员们难以置信的目光,林炬咳了声继续道:

“我们还没有申请相关专利,但对航发委内部开放定制,这项技术由谢廖夫组织研发,也是在前不久才刚刚成功,希望大家尽量保密。”

佘院士想了想,动力、机体、燃料存储都差不多解决了,还有个比较重要的是控制……新远的智能技术不用怀疑,这么一看XH40意外的成熟?

不过其他人更惊讶的是不声不响冒出来的零蒸发存储技术,这个概念从上世纪一直延伸到现在,很难相信轻易地就被搞成了。

能长期存储液氢可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这两年航天界最火的燃料组合是液氧甲烷,图的就是它存储温度和液氧相差无几且易于制取。

但如果能够长期存储液氢,未来的深空航行就可以放弃现在的常温燃料组合和甲烷,不管是常规动力还是核动力液氢燃料的比冲优势都是无法比拟的。

委员会对这项技术的兴趣比起XH40更高,后者说白了只是造型特殊,反正太空又没有大气造什么样都行,但零蒸发存储技术简直是让传统宇航学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所以对于将下一代可复用登陆器给XH40的争议就小了许多,基本上没人反对。

倒是佘院士会后单独把林炬留了下来。

“你们这个25吨闭式膨胀循环发动机试车了吗?”

“那当然,我们直接拆现成的TP25改装,一周就进行了试车,这个月就开始造正式版。”

佘院士点点头,然后道:

“我想把YF79-S的代号给这台发动机。”

林炬大惊:“可101所不是在做吗,YF79也应该进度过半了吧?”

“可这样就重复建设了,都是25吨级闭式膨胀循环氢氧机,你们的还是气尖工作模式,比冲470秒;

说实话吧,上级准备把核科学院一部分人拆出来下放到航天局搞个核推进110研究所,而塞式喷管和核动力比较契合,就想从新远获得一些这方面的技术。

如果六院能将你们的这款发动机引进并吃透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当然也不会让伱们吃亏,任何条件都可以提。”

佘院士说的自己都有点不太好意思,H2出现以后科学院内认定化学时代已经结束必须大力发展核推进,于是才准备在航天局架构下另建核推进所,而且起点就很高瞄准了NPAE的联合工作模式。

核部分研究院自己有信心,但气尖方面新远才是世界领先,其他国家都还在头疼气尖发动机工作时的不稳定问题。

现在看来正好可以借着YF79S来获得这项技术,既获得了能用的高性能氢氧机,也拿到了想要的塞式喷管技术。

算上YF100K和YF77G,这是航天局从私人航天里“转正”的第三款发动机。

林炬当即就点头答应下来没有犹豫,基地的发展中心都在向核动力转移,传统发动机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低了。

况且这是不是也算另一种形式的技术下放?

“那这款发动机我们就不要钱了,换个条件吧:

佘老,我想要一些大功率激光器方面的技术,冶炼卫星光源卡这儿了。”

大功率激光器?佘院士想了想还是点头:

“可以,其实冶炼卫星的光源完全可以定制的,但自己研究也行,不过这玩意难度可不低。”

林炬做出一副很兴奋的样子,当然基地实际上并不需要激光技术,现在只是给以后拿出来找个好借口。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