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手机里的大明朝

作者:叫天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21章 威压三界

书名:手机里的大明朝 作者:叫天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4

张献忠入了四川之后,登基称帝,称孤道寡,性质就开始变了。

人人都想当皇帝,都向往当皇帝。但是,皇帝的宝座,绝对不是那么容易坐的。

张献忠的肆意妄杀,在他登基之后变得更为频发,这也是张献忠始终无法在四川站稳脚跟的原因。各路人马,只要有些能耐的,纷纷起兵反抗,就连他自己的手下,都有不少归降了朝廷官军。

这还是四川乱战的背景下,等到这个位面上,崇祯皇帝所领太平军,以泰山压顶之势围攻四川之时,更是加剧了大西军中的分化。

对于底层军卒来说,他们造反是为了活命。明知必死的前景,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的。

明国皇帝有旨意,赦免除张献忠之外的所有人,又在重庆一待将近两个月,有关太平军第二消息,自然早就传遍四川,让大西军上下都知道了朝廷的新政。

崇祯皇帝以绝对武力为后盾,以土地新政为武器,不战而屈人之兵,早已发挥得淋漓尽致。

等他一开始动手之时,便是惶恐不安的大西军崩溃之时。

张献忠死了,孙可唯持带血的匕首喝问,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人有为张献忠报仇的念头。

就连一向只知道拍张献忠马屁,致使张献忠暴虐杀人无数的左丞相,都在他死之后立刻跳反。

只是很可惜,不管是在原本的历史上,还是在如今这个位面,他的所作所为都被所有人厌恶,张献忠一死,就是他的死期。

要是一般情况下,那肯定要先和朝廷谈判,争取条件,得到皇帝的承诺才会投降。

但是,有李自成所部的例子在,他们也没有什么担心的。

最终,所有大西军都放下了武器,选择归降朝廷。

于是,各路太平军在进入成都府时,都是一路接受大西军的投降,最终会师成都。

崇祯皇帝也没有对大西军区别对待,一如李自成所部那般,整编了大西军,新设四支太平军,其中孙可唯有杀张献忠,首倡归顺之功,因为他的总兵官没有代字。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李定国的总兵官竟然也没有代字。崇祯皇帝给他们的理由是,他欣赏李定国治军,爱护军卒和百姓,也有他面对张献忠的暴政之时,第一个站出来维护孙可望。

其实,更大的原因,就只有崇祯皇帝自己知道,是因为李定国在原本历史上对大明朝的贡献。

可以预见,虽然李定国和孙可望都直接任命为太平军总兵官,但是在他的心中,地位却是有绝对分别的。

另外两人,刘文秀和艾能奇,则都还是代总兵官,就和大顺军的将领整编一样。

崇祯皇帝在成都待了一个月左右,完成对大西军的整编之后,便让王应熊实施新政,刘文秀和艾能奇这两支太平军,归吕大器指挥,同样从四川进攻云贵两地。

而他自己,则领着其他太平军,出四川,顺江而下,班师回到南京。

崇祯皇帝要坐镇在南京,主要也是监督南方完成土地新政,还有西南三省的军务,他也要看着。

崇祯十九年的过年前夕,崇祯皇帝到达南京,然后便论功行赏。

在此之前,也就秦良玉是以前封赏了的。其他人等着这个封赏的时刻,一个个都是非常振奋。

南京紫禁城,金銮殿上,文武百官云集,山呼万岁之后,崇祯皇帝看着这一幕,他也是非常感慨。

京师上吊之时,真的是再怎么样也没想到,竟然还有中兴大明的这一天。

所有的往事,一幕幕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犹如做梦一样。

金銮殿内,安静了片刻之后,崇祯皇帝便开口大声说道:“天下大乱久矣,祖宗社稷,几近倾灭,大明百姓,家破人亡,不知其多,就连朕,都尝到了这等家破人亡的痛苦……”

听到皇帝的这些话,很多人回想着过去的一幕幕,也都是非常感慨。

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天灾人祸,瘟疫横行,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李自成打进京师,几欲取明而代之;却不料,也就一个多月而已,满清鞑子却倾巢入关,又打败了李自成,一直追杀李自成到死,坐了京师,攻下南京,活捉南明弘光帝,天下大半,为其所有,颁布剃发易服令,几乎让所有人认为,满清坐稳了江山,以后人人都要顶着一头金钱鼠尾。

结果又没料到,崇祯皇帝从山东异军突起,短短一年时间内,再次横扫天下。不但派兵灭了辽东的满清老巢,而且把关内满清军队也给灭了,从此之后,再无满清。

然后还收编了大顺军,大西军,天下又归一统。

这天下,真的是变化太大了!

但是,好像这天下又没有变化!

总之,所有人想着过去的这些年,都是非常感慨。

真的太不容易了!

他们在想着,崇祯皇帝却还在继续大声说话道:“所幸,太祖皇帝显灵,天师相助,又赖朕之忠臣良将,齐心协力之下,方有今日之太平。”

“虽然要大明中兴,百姓富遮,国力强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如今总算是恢复了太平,也该是论功行赏,昭告天下之时!”

听到皇帝的这话,所有人都不再想过去,一个个集中了注意力,带着欣喜听皇帝说话。

就见崇祯皇帝扫视他们,沉默了一会之后,才用非常感激的声音说道:“朕能有今天,大明能有今日,功劳最大的是天师。只是很可惜,天师并没有来。”

他其实有和朱海军提前说过,但是朱海军并不在意,可他要是不表示下,他都无法说服自己不封赏朱海军。

虽然他知道,朱海军在另外一个世界,他就算封赏也没用,但是,他还是想封赏,让天下人都知道,功劳最大的人是谁!

因此,就听他大声宣布道:“朕本在京师城破之时以死殉国,是天师及时显灵救下了朕,鼓励朕卧薪尝胆,中兴大明。他帮朕分忠奸,送朕法宝,帮朕出谋划策,联系太祖皇帝,定下国策,可以说,天师的帮助,是方方面面的,没有天师,那什么都不会有了。他的功劳,当为第一。不只是朕要感谢他,天下百姓,能有太平日子,都要感谢他,以后大明的强大,百姓的富足,还是要感谢他……”

大明上下都知道的一点,是天师有赐下法宝。只有离皇帝最近的一些人,才知道天师其实做得更多。

但是,不管是他们,还是其他人,都不清楚,原来那个天师做了这么多事情!

甚至让他们震撼的是,不是太祖皇帝请天师来帮当今皇帝,而是天师帮当今皇帝去联系了太祖皇帝!

这就说得通了,为什么其他朝代的开国皇帝,眼看着自己打下的江山要灭了,却依旧无动于衷,唯独大明朝太祖皇帝能显灵,给当今皇帝以帮助,原来是因为有天师去联系了。

他们在想着,耳朵中听到皇帝在列举天师带给大明朝的好处,真的是方方面面都有,真的是太让人意外了。

崇祯皇帝在列数完了朱海军给他的各方面帮助之后,就听他用非常认真地语气说道:“天师之恩泽,惠及大明朝,惠及天下万民。故,朕决定,封天师为仁圣护国天师,列太庙正殿享皇家香火。另,天下寺庙道观,无论何种,凡大明和藩属国境内,皆要在正殿有天师神像,供百姓祭拜……”

听到这话,所有人都有些吃惊。

入太庙这个,自不用说了。天下寺庙道观,并且还必须是正殿,要供奉天师神像,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寺庙有自己的佛,道观有自己的仙,皇帝这道旨意一下,天师岂不是横跨三界了?

这……天上的佛道两家,能同意么?

不过很多人马上又回过神来了,好像从古至今,真正能显灵的神仙,就只有天师一人而已!

不是说了,太祖皇帝都要天师去联系才可以显灵,那就是说,其他神佛之类,其实都没法真正降临人间,唯独天师可以。那说明天师的能耐之大,说不定还在满天神佛之上。

如果要这么算的话,寺庙道观都供奉天师,估计天上的神佛也不敢有意见吧?

他们正在想着呢,崇祯皇帝却还没说完,还在继续说道:“以后朝廷要全面推广新学,而这新学,也是天师赐下。故,以后读书开蒙,学子摆孔圣之时,亦要拜天师,且天师为尊,孔圣为次。”

新学只是在登州府时候推行,并且是不成体系。以当时的条件,也没法成体系。

如今天下太平了,连洪武位面和永乐位面都在全力推广新学,崇祯皇帝又怎么可能不推行。

此时,他说出这个话来,不少文官都很震惊。

但是他们立刻又想到了,皇帝把曲阜孔家都给砍了,还让学子祭拜孔子,这算是开恩了吧?

孔圣再厉害,还能厉害过满天神佛?

如果是崇祯十七年前的操作皇帝讲这些话,估计会有一堆人跑出来反对;但是,崇祯皇帝一力重建大明,平定了天下,其威望已经直追太祖皇帝了。这种情况下,谁敢反对?

于是,有关朱海军的封赏,就这么定下来了。

崇祯皇帝说完这些话之后,便转头看向身边的人,面露欣慰之色,又大声说道:“王承恩上前听封。”

王承恩一听,有些意外,没想到天师之后,他是第一个被点名的,便连忙去到崇祯皇帝面前跪下。

崇祯皇帝扫视下文武关羽,然后低头看向王承恩,大声说道:“王承恩服侍朕,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不离不弃,忠于朕。”

“想十七年时,京师被围,文武官员,还有朕深信而重用之的宦官,大都背弃朕,出卖朕,但唯独王承恩始终随朕左右,朕要以死殉国,他亦跟着以死殉国。朕被天师救下,隐匿京师,逃出京师,他又始终跟随,竭尽全力服侍朕,为朕分忧,完全可以说,王承恩便是朕身体的一部分,真正的左右手。随朕走至今日,劳苦功高,可谓天师之下第一大功者。故,值此天下太平之时,朕封你为忠义王!”

他这话一说出口,顿时,全殿震惊。

王承恩只是一个宦官,竟然还封王了?而且大明朝可从来没有活着的异姓王,最多是死后追封的,王承恩这一下,岂不是开了先例?

纵观历史,几千年历史,宦官封王的,也不过三位而已。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宦官宗爱,他因在宫廷中表现勤劳机敏,被太武帝拓跋焘封为中常侍,并随帝南征刘宋,立下战功,被封为秦郡公。后因权力斗争,宗爱弑杀太武帝及太子拓跋翰,拥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拓跋余为报答宗爱,封其为冯翊王。

唐朝的宦官李辅国,在安史之乱中随太子李亨逃难,并助其登基为肃宗,因功加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并赐名“护国”,后改名“辅国”,开始掌握军政大权。唐代宗继位后,念其拥立之功,册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成为唐朝第一位宦官宰相。后因其骄横跋扈,代宗表面优待,实则削权,并封其为博陆王。

北宋时期的宦官童贯,以其办事才能和宰相蔡京的推荐,得到徽宗赵佶的重用。童贯在军事上屡建奇功,如监军西击夏国、收复积石军、洮州等,因功晋升为校检太尉,领枢密院。宣和七年,童贯因收复全燕之境,被封为广阳郡王。

王承恩和这三个人比,都有不同,最像的,是唐朝那位。但是,也还是有不同。

唐朝那位,是拥戴之功,但是王承恩却不是,皇帝封他的爵位名字上就已经很好地说明了,是因为忠义!

并且,王承恩并没有在人前显威,就只是默默地站在皇帝身后做事。从登州府起兵之后,他管的是辎重营,也依旧是幕后之人。

或许,他的功劳,和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还有大汉开国之萧何,有相似之处。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他陪同皇帝经历了死生之事,又有王德化,王之心等人对比,更显出王承恩之忠义。

王爵啊,多少人都为之羡慕的,王承恩得到了!

不过历史上的宦官封王,都没有好下场,两个被杀,宋朝那位被废,被贬。

王承恩将来如何,难说!

如果他因此开始骄傲自满,飞扬跋扈,说不定也会落得不好的下场。

但是,功劳第一的是天师,并且天师是有帮皇帝分忠奸的。有天师在,王承恩会变么?

其他人替王承恩操着心,但是此时的王承恩,却是激动万分,在震惊之后回过神来,便叩谢天恩。

不管如何,这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在王承恩之后,金銮殿内所有人都看向崇祯皇帝,心中好奇,不知道下一位封赏的人是谁?

他们心中猜着,一个个都是竖着耳朵听着。

只听崇祯皇帝看向文官队列,开口说道:“李邦华上前听封!”

一听这话,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站在前列的李邦华。羡慕之余,知道情况的,并不怎么例外。

不过也有的人似乎想说话,因为他们知道,李邦华还降过李自成,这于气节有污吧?

不管别人怎么想,此时,满头白发的李邦华,出列跪下候旨。

崇祯皇帝看着他,大声说道:“十七年城破之时,朕和大伴隐去京师文天祥祠时,正好撞见卿以死殉国,由此可知,卿忠于朝廷,是毋庸置疑,胜过京师绝大部分文官武将,皇亲勋贵。而后,冒死送饼于朕。朕当日说过,那袋饼之功,朕会记得的。”

“朕要逃离京师时,卿又逢朕旨意假降李自成所部,以期改变满清入关之灾,兼做内应以寻找朕之儿子……”

听到这话,那些怀疑李邦华名节有污的人,顿时就没想法了。

皇帝都说了,李邦华是“奉旨叛变”,那就没什么。

“……卿不负朕之望,寻到了太子并加以保护。只是可恨在满清鞑子入京师之后,卿本带太子逃出京师,却被那几个阉宦发现而落入满清鞑子之手。”

“在地牢半年之久,始终不降,教导太子,守护太子,为大明江山社稷之存继立下大功。”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脸上露出感激之色。他本来以为,三个儿子都要没了,结果,李邦华护下了最为重要的太子。

此时,他看着李邦华宣布道:“以卿之功,朕封卿为吴国公,降爵世袭之。”

听到这话,金銮殿内的文武官员,不由得都是震惊,随后便是兴奋。

因为李邦华是文官,从开国之后,就再没有文官封爵,王阳明以军功封爵除外。

如今,大明中兴,李邦华以文官身份,却得封国公爵位,还是以后最高级别的降爵世袭的国公,这说明,看来皇帝对于中兴之臣的封赏,还是很大方的。

基于此,所有人都不由得期待了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4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