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手机里的大明朝

作者:叫天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02章 一群井底之蛙

书名:手机里的大明朝 作者:叫天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4

朱海军一听,就感觉这永乐位面好像有点事多。

不过回过头来想想,好像也正常。

就说这个科举吧,在洪武位面那边,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并且时间点是洪武十五年,刚好是在朱元璋确定科举之前。

因此,在这个时间点,替换原本历史上的科举内容,使得科学和儒学并重,没有遇到任何难题,也并不奇怪。

但是在这永乐位面,那就不一样了。

首先,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定下的科举已经实施了十九年左右,明朝上下都已经习惯了科举内容。

你要说这个时候,朝廷突然宣布他们学的那些知识,只是占分数的很小一部分,又要让他们重新去学过新的学问,那大部分人肯定是不愿意的。

就算是朝堂上已经通过科举杀出来的这些官员,他们作为已经实施科举的受益者,当然也不愿意再变。就算他们已经科举过关,但是他们还有子孙辈,对他们来说,当然是熟悉的学问是最好的。

其次,朱元璋定下了他修改后的四书五经,作为他的统治思想。大力推崇孔子,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恩宠有加,这些措施都一下子把元朝时候不得志的儒学,提到了最高等,重现了宋朝时候儒学的辉煌。

而科学类似于格物学,甚至不少古人把它归结为杂学,要让他们接受科学和儒学并重,改变他们原本的观念,确实是有困难的。

不过阻碍科举革新的这些因素,其实在朱海军看来,都是纸老虎!

只要让这些古人看看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就能震碎他们的世界观,把他们的顽固趴得底裤都没有。

他之前为洪武位面剪辑的视频,刚好可以给永乐位面的这些人看看。

所以,这件事情对他来说,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事情。反正永乐位面那边,已经有投影仪了,他只需要传個u盘过去就行。

朱海军心中这么想着,正要说话时,却听到方孝儒又对他说道:“恩师可否再出一些题,能彰显科学学问的厉害。如此,学生这些同僚也就无话可说了。”

朱海军刚听到这话时,心中想着,费那么多劲干啥,直接传视频就行了!

但是,他忽然又发现方孝儒的表情好像有点怪,稍微一琢磨,他就回过神来了。

敢情方孝儒自己被他用那十个题难住,其实心中也还是有不服的。所以,他就接着其他文官的质问,想看看自己有多少学问?

朱海军这么想着,便在心中呵呵一笑,暗道:“也罢,就让你们瞧瞧,后世键盘侠们的厉害!”

于是,他稍微一想,便对方孝儒说道:“那成,我就再问几个实在的问题,你或者你的同僚能答出来,就算你们赢!”

方孝儒听到这话,便知道自己的小心思被朱海军看穿了,不过此时,他的注意力都在接下来的问题上,便也不管了,直接回答道:“还请恩师赐教!”

说完之后,他又对他的同僚们说道:“我已恳请恩师重新出题,恩师说了,他出得题,都是实在的,看我们能不能答出来?”

这就是科学和儒学之争了,算是正面交锋!

景清、练子宁等人一听,立刻斗志昂扬,甚至都忘记了向皇帝请示,当场就答应了下来。

朱棣也乐得看热闹,对他来说,不管是儒学也好,还是科学也罢,他并不会偏重于哪个,只要好用就行。

朱海军当然是把他们所有人的表情神态都看在眼里,他也不怯战。当然了,如果不是他问,而是对面那些人问,他来回答的话,那就可能有点心虚了。

此时,就见朱海军稍微一想之后,便开口说道:“如果明朝的疆域不变,人口增多,就算开荒到了极致,粮田的上限,也终归是有的。那么请问,在这个前提下,该用什么办法提高粮食产量,养活更多的人口?”

朱棣一听方孝儒转述的话,当即非常感兴趣。便立刻看向他的那些手下文官,看他们怎么回答。

他或许是怕他这些手下官员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在方孝儒说完之后,他就特意开口说道:“朕以为此问题非常好,诸卿谁能答之?”

大殿内的这些文官互相看看,感觉这个问题并不难,不过他们还没来得及回答,就听方孝儒自己说道:“回恩师,学生以为,可除草施肥,以提高粮食产量,便能养活更多的人。”

其他文官听了,都是点点头,感觉这个回答就是正确的答案,不愧是公认有学问的读书种子。

朱海军听到这话,便接着追问道:“那是怎么除草,怎么施肥?”

方孝儒听到这话有点奇怪,这也算问题?

不过既然朱海军已经问了,他先转述了问题给殿内的其他官员听了,然后自己就回答道:“自然是用锄头或者手去掉杂草,至于施肥,则是农家肥便可。”

练子宁听到这话,在方孝儒说完之后,便补充说道:“也可以烧稻草至田中掩埋,也能给土地增肥,提高粮食产量。”

朱海军听到他们的话,便问道:“还有补充的吗?”

方孝儒自己想不起来了,便把话转告给他的同僚,看谁是否还有补充?

还真有!

就见景清站了出来,开口说道:“也可轮种,土地肥力不减,粮食产量便有保证。”

朱海军又等了一会儿,没见还有人补充,便问他们道:“好,那我的问题来了,请问为什么要这么做?能不能还有其他手段来提高亩产?”

方孝儒一听,真是有点傻眼,没想到这个才是朱海军的第一个问题。最为关键的是,这个问题是问题吗?不是就这么做的吗?

他自己想了一下,回答不出来,只好把这个问题抛给他的那些同僚了。

大殿内的这些文官,本来的话都是一脸轻松,觉得朱海军所问的这些问题,虽然关系民生,确实重要,但是根本难不住他们。

结果没想到,这些只是开场白,后面的问题才是他明确的第一个问题。

于是,他们互相看看,也有点傻眼。

为什么这么做?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一直以来就是这么做的啊!

朱海军看到他们一时半会没人回答,就再开口说道:“你们应该知道一句话,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对不对?那你们知道怎么样提高粮食产量,为什么就不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方孝儒无言以对,其他文官也是无言以对。但是,还是有人不甘心,反问道:“知道了又能如何,还不是要这样做?”

朱棣听到这话,也是不自觉的点头,赞同这个官员的观点:知道这么做就行了,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又有什么用处?

朱海军看到他们没人再说话了,便开口说道:“知道了为什么这么做,当然就可以根据这个原理去改进这些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比如说除草,我是不是喷洒一些药,就能毒死那些杂草,但是粮食不会受到影响,这是不是就能更好地提高粮食产量了?”

“还有,我要是知道了,种植粮食缺的是哪些东西?然后我针对这些东西去制造出对应的肥料,是不是以后施肥就不会再局限于农家肥的限制,而让更多的农田得到施肥的机会,从而提高粮食产量?”

“还有一点,你们都没有考虑到,粮食品种的不同,就比如说水稻品种的不同,产量就可能不一样。为什么品种不同,它们的产量会不一样?这取决于哪些因素?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些因素搞清楚,从而得到一种更好的水稻品种?”

说到这里,朱海军便总结说道:“这种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再加以利用的学问就叫做科学,伱们说科学重要吗?”

方孝儒听得非常震惊,当他把话都转述出来之后,大殿内的其他官员,甚至包括朱棣也都非常震惊。

他们从来没想过,竟然还能这么做!

至少从道理上来说,似乎是可以这么做的。

大殿内,不由的安静了下来。这些文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之间谁也没有说话。

倒是朱棣听了之后,非常感兴趣的问道:“请问国师,真有这样的学问吗?”

一听到这话,有文官马上回过神来了,便马上说道:“说的倒是轻巧,我不信真有这样的学问。”

农家肥里面就是坨大便,谁会去研究这大便里面还有什么,然后再去制造类似大便的肥料?想想都不可能!

朱海军听到这话,有点鄙视的说道:“井底之蛙,自然不知道科学的厉害!”

方孝儒一听他骂人了,便有点踌躇,不知道要不要把这话转述出来。

朱棣却是很有兴趣,一看他在犹豫,便连忙问道:“国师怎么说?”

方孝儒听了,便只能如实回答道:“恩师说,井底之蛙,自然不知道科学的厉害!”

这话一出口,其他文官也炸了,竟然说他们是井底之蛙!这辈子都没人说过他们是井底之蛙的!

朱海军看他们这个样子,觉得好玩,便再说道:“你们要不服气的,那我就再问个问题,如何?”

当方孝儒转述这个话之后,练子宁却马上说道:“就刚才提高亩产这事,你说的科学,就提高了亩产了?”

很显然,他们都不服气。

朱海军听到这话,便对方孝儒说道:“那是当然,要不然我怎么可能会说这些话呢!你等一下,我查一下我们现在这个时候的亩产!”

很快他就查出了想要的答案,然后便对方孝儒再说道:“就拿水稻举例,通常情况下,水稻的平均亩产量在400至800公斤之间。这个范围是基于一般种植条件和正常管理实践下的平均值,最高亩产1444.3公斤。”

说到这里,他想起什么,便又补充说道:“对了,一公斤是等于两斤。算了,我给你换算一下你们熟悉的单位吧!”

说完之后,朱海军又在电脑里操作了一下,然后才对方孝儒说道:“我们的水稻亩产大概是四石到八石之间,最高记录是十四石左右。”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换算,明朝的粮食计量单位是石,这是容积,换算的话,大概是后世的92到94公斤左右。因此,朱海军就毛咕咕给出了答案。

方孝儒一听这话,顿时大吃一惊,因为明朝初年的亩产,大概也就是两石不到而已。这其中的差距,能多养活多少人,可想而知。

于是,当方孝儒把这个答案转述出去之后,大殿内顿时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声音。

“不可能!”

“这绝对不可能!”

“怎么可能有那么高的亩产?”

“……”

朱海军看到他们这个样子,心中就有一种快感,开口说道:“一群井底之蛙!”

说完之后,他看到方孝儒好像有点尴尬,便直接对方孝儒说道:“把我的话转述出去,就要让他们知道,一群井底之蛙!”

方孝儒知道后世的神奇,因此,他是相信朱海军所说的。而且他也看到朱海军并不是信口就来,而是去一个什么东西上动了一下,然后看着那个东西说的,这肯定是有依据的。

此时,朱海军要求了,他也只能照办,便开口说道:“恩师说,一群井底之蛙!”

这话一说出口之后,他自己的脸也有点辣辣的,因为他觉得,他自己也是井底之蛙中的一员。

不用说,大殿内的文官自然是又炸了:真是岂有此理,竟然又被人骂井底之蛙了!

于是,有的官员说,这是瞎编乱造;有的官员说,眼见为实才行!

甚至还有的官员说,就算如此又怎么样,也不能说明科学能比得上圣学,毕竟圣学是教人做人的道理,岂是其他学问能比的?

大殿之内,一时之间有点闹哄哄的。

朱棣都有点看不下去了,当即咳嗽一声,让他们闭了嘴,然后说道:“国师所言,定然是有依据的,诸卿就不用质疑了。”

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就觉得这科学不错,能多搞点吃的,比什么都强。

但是文官的想法就不一样了,在他们眼里,就算能搞吃的,那肯定也抵不上圣人之道。

于是,他们就一个个上奏,阐明他们的观点立场。

朱海军看到,便对方孝儒说道:“你告诉这群井底之蛙,就说我会让他们看到事实的。至于圣人之道最重要,那我倒是想问第二个问题。”

等方孝儒把这句话转述出去之后,毫无疑问,大殿内的这些文官不甘心被打击,自然是问第二个问题是什么了?

于是,朱海军就再问他们道:“你们已经得到了火器改良之法,那么我问你们,有没有想过火器的原理是什么?怎么样做才能让火器变得更厉害?来告诉我,用你们的圣人之道解决这个问题!”

大殿内的文官听到方孝儒转述的这个问题之后,场面安静了一下,他们互相看看,一时之间谁也没有说话。

用圣人之道来解决这个问题,那是不可能的。或许是用格物学,但是格物学也格不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至少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没办法之下,这些文官就开始无赖了。

于是,他们一个个都开始发言,从做人的角度开始说起圣人之道的重要性,总之就是一句话,圣人之道最重要。

从某种角度来说,做人是根本,这句话是没错的。

但是,他们的问题在于,只强调了圣人之道,而抵制科学之道,或者可以说,是独尊儒术,抵制其他学说。

这大殿内的争吵,就是因为科举革新所引发的,他们不愿意把科学加到科举之中,这就是朱海军准备抨击的点。

于是,在这些官员叽里呱啦的说了一通之后,朱海军才开口说道:“那请你们假设一下,你们坚持你们的儒学,但有其他国却兴科学之道,然后他们就根据火器的原理发明出了更厉害的火器,打了进来,你们拿什么抵抗?用你们的圣人之道吗?就和他们讲理,你们不能这样子,要和平,要讲理,呱啦呱啦的,他们会听吗?”

包括方孝儒在内的官员听了这话之后,顿时都是无语。

一个最眼前的例子,蒙古人就不讲儒学,但是他们最终占领了中原长达百年之久。

朱棣听到这里,心中已经有了决定,那就是他大哥建议的这个科学,确实很重要。

但是,这些文官却是不甘心的,还想垂死挣扎,就有人说道:“你这话说的也忒夸张,这科学学问就能打造出更厉害的火器了?我们大明朝几万万人,就算有更厉害的火器又如何?”

朱海军听到这里,感觉也差不多了,便对他们说道:“为了让你们知道,你们其实真的是井底之蛙,也为了让你们能够认识到,如果因为你们的顽固而不接受科学的话,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们的子孙后代会有多凄惨的下场!我就让你们见识一下科学的厉害!”

说这话的同时,他决定了,重新剪辑一个视频给他们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3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