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手机里的大明朝

作者:叫天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53章 史无前例之革新

书名:手机里的大明朝 作者:叫天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3

国子监内特别区域中,有一个学堂内的大明朝精英们,虽然在学堂内坐着,却是无精打采,其中有不少人在三三两两的窃窃私语。

“这些数学内容,我们都学过了,可是,没发现有什么厉害的学问啊!”

“是啊,你们看看隔壁,那个物理组,正热火朝天的搞着什么望远镜,听说能把很远的东西拉到眼前看,有点像传说中的千里眼。”

“对啊,还有什么显微镜,据说能看到我们人眼看不到的东西,真的是太厉害了!哪像我们数学,一点用处都没有!”

“化学组那边,听说能变东西呢,更是神奇!”

“……”

数学组带头人,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就坐在投影仪边上,耳朵里听到周边传来的声音,他没有开口说什么,因为他的想法,也是差不多。

一开始的时候,数学组这边有了投影仪,每个人都非常振奋。可是,仙女投影教学的内容都教完了,他们却发现,好像没什么用处,根本不及隔壁两个组的火热。这让数学组的士气,全都受到了打击。

欧阳伦甚至在想着,是不是申请换组算了。

正在这时候,就听到了有人敲门声:“咚咚咚!”

一听这個声音,学堂内顿时一下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坐得端端正正的。欧阳伦站了起来,走向门口,同时还看看其他人,发现没问题,便才去开了门。

结果,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敲门的竟然是朱元璋的另外一个女婿,物理组的带头人梅殷。在他的身后,还有两个物理组的人。

说起来,双方其实是竞争关系。不过两人都是驸马,因此表面上至少是友好的。

让欧阳伦没想到的是,只是一见面,一向眼高一线的梅殷,竟然低了姿态,主动说道:“欧阳兄,不知方便请教下问题否?”

听到这话,欧阳伦愣了下,学堂内听到说话的那些人也都愣了下。

物理组的人,竟然来数学组请教问题?

这是他们任何人都没想到的。

欧阳伦回过神来之后,脸色有点不好看,当即回答道:“伯殷贤弟,你们物理组的东西,我们都还没学过,你这是来为难我们么?”

学堂里面,顿时也响起了一些喧哗声,似乎是不少人有点气愤,觉得是物理组的人过来羞辱他们了。

不过还好,或许是知道他们会误会,梅殷立刻便解释道:“不是,我们在学物理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难题,经过讨论之后,一致认为,或许这是数学方面的学问,因此,想过来请教下。”

他身后的两个人,也立刻跟着附和道:“没错,肯定是数学才能算的出来。”

听到他们的话,欧阳伦是将信将疑,最终还是侧身让开去路道:“那请里面说话!”

学堂内的人,听到物理组的来意,顿时就好奇起来。有的人觉得,该不会真的是需要他们帮助,但也有的人,就觉得物理组是来羞辱他们的。

于是,有几个勋贵之后便立刻站了起来,也要过去看看。

一行人到了讲台上,梅殷便立刻拿出了几张纸,铺在讲台上,而后亲自给欧阳伦说了起来。

但是,他还没说呢,欧阳伦一眼看到了纸上的内容,然后有点惊讶地问道:“贤弟是说,是这种题解不出来?”

此时,围上去的几个数学组精英也看到了,顿时就惊讶起来。

“这个题不是很简单么,你们竟然做不出来?”

“对啊,一看就知道怎么算,都不用动脑子的,你们算不出来?”

“……”

他们几个人一说话,顿时,梅殷等人都有点脸红。要不是实在没办法,他们自己讨论不出来,那是真不想过来的。

欧阳伦一见,连忙拦住他们道:“够了,这是要用到高二的数学知识,你们不也是刚学会的么?”

一听这话,梅殷有点感激地看着欧阳伦,道:“那还请欧阳兄指点一二了。”

欧阳伦一听,立刻便回答道:“当然没问题,我们这就开始吧!”

此时的学堂内,已经按照投影仪里面的布置,用墨水刷了一道墙。欧阳伦便用石灰和石膏掺杂做成的笔,在黑板上写了起来,这样方便学堂内其他人都能看到。

不过最终,学堂内其他人也都拥到了讲台下,热热闹闹地围着,一起看着欧阳伦写题。

不过有点遗憾的是,解题过程,梅殷他们始终没听懂,主要是前置学问没学过,最终,他们只是拿了数学组这边给他们算的结果回去了。

这个事情,很快就传到了主管国子监这边的朱标耳朵里。朱标一听,立刻亲自赶到了国子监这边,对他们说道:“海军贤弟说了,数理化,其中数学便是基础,相信如今你们已经有数了。”

数学组的人,一个个头昂首挺胸,很为自己自豪,再无半点之前的羡慕他组之色。

随后,朱标便宣布,数学组成员,每人带几十个人,教授国子监所有人的数学知识,包括物理和化学两组的人,也要抽出时间去学。

不过相对数学组的进度而言,物理组这边因为一直在折腾透镜这块内容,还有很多学问都还没来得及学,化学组的进度就更慢,他们所需要的玻璃仪器,玻璃厂那边卡了好久,才刚刚给他们配备了一些而已。

朱标对此是不满意的,当即让物理组和化学组加快进度。

朱元璋知道之后,也同样不满意,因为他等待科举重新举办,已经等了好久了。这些国子监的监生学会之后,还要派往全国去教,这必然又要时间的。

为此,在朱标和朱海军的一次对话中,朱元璋便到场,向朱海军提出了这个疑惑,想看看朱海军这边有什么解决办法。

朱海军一听朱元璋的话,想了下自己这边的情况,便立刻给朱元璋建议道:“其实可以先推行拼音识字,至少这是所有学科的基础,然后数学既然已经学完了,那数学这块也尽快推行。物理和化学的进度缓慢,也能理解,可以推迟几年再学,也是没问题的。”

一句惊醒局中人,朱元璋一听,立刻赞成,便改变了方式,当即下旨,在全国设立的社学中开始推广拼音识字。与此同时,算术也要学。

华夏自古以来,就有算术的,从基础学起,和现代数学也不冲突,无非是加减乘除之类。

2002年,湘西出土的3.7万枚里耶秦简中,发现了3枚保存十分完整清晰的“九九乘法表”。这份乘法表详细记录了乘法口诀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半而一”结束,共38项。这份实物证据是目前全世界发现最早的“乘法口诀表”,足以改写世界数学历史。

由此可见,用于基础教育的算术,其实是不缺老师,完全可以先行开展起来。

和这个旨意一起下发的,还有规定八岁到十二岁的儿童,不管男女,必须要上社学,如有不上者,罚其父母二十贯大明宝钞。

另外,社学提供书本和吃住,就等于是免费上学。其中经费,就是从售卖食盐利润上调拨。当然了,朱元璋其实也可以印大明宝钞。但是名义上,至少是有这么一个规定。

就当下阶段而言,社学的学子,要学《三字经》等传统科目,区别是加了拼音,用了新的《洪武正韵》,另外就是多了基础算术而已。

每年一次考试,如果能考核通过的,朝廷给予童生资格,可以入县学继续读书。学习能力强的,一年就能学完全部内容进行考试。一般没有基础的学子,得要学三年才能学完。

从县学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物理和四书五经,以及《大明律》的内容。也就是说,县学要学四书五经,数学和物理以及法律这四门学科。

同样会每年进行考试,由省里出题,在专门的考试学院进行考试,都察院派出御史巡查。如果考试通过,则为秀才。

成为秀才之后,可以参加官府衙门的吏员考核,成为有俸禄的吏员。原有衙门的吏员,给其五年时间,只要能通过秀才考核,则自动转正,领取朝廷俸禄。五年之后还没通过秀才考核的,就卷铺盖走人。

另外,成为秀才之后,便有资格入省级书院继续学习。在这里,课程就会加上化学了。

两年举办一次考试,地点在各省会,卷子由国子监和各省联合出题,都察院派出御史巡查,如果考试通过,是为监生。可入国子监就读,一样可以参加官府衙门的吏员考核,成为有俸禄的吏员。另外,还可以参加官商中的职位考试。

从这点上来说,秀才和监生在待遇上差不多,但是学问肯定不一样。

国子监,就是大明朝的最高学府了。就暂时来说,会学习后世大学之前的所有课程。至于后世大学之后分专业的学习,暂时没有涉及,至少要等五到十年再说了。

国子监也会有考试,同样一年一次,由礼部出卷子,都察院和锦衣卫介入监督。考试通过者,是为举人。

最后则是殿试,三年一次,有资格参与考试的,一是举人,二是地方上考核中上的吏员。试卷内容由礼部和吏部联合出题几份,最后由皇帝定夺考试内容,如果考试通过,则是进士,可为地方副官,任期满五年之后才有资格为地方主官。

因为朱海军的蝴蝶效应,朱元璋在停办科举之后,用了十年的时间重新颁布的科举制度,和原本历史上的制度已经似而非似了。

和这个科举制度一起颁布的,还有一套新的爵位体系。

有童生功名,在某一行的技艺精湛,可得匠才功名,享秀才礼遇。

有秀才功名,在某一行的技艺精湛,且带出匠才五人者,由省级衙门评定,可得匠师功名,享举人礼遇。

匠才或者匠师功名者,如对所在行有大贡献,包括发明更好的东西,改进更好的手段等等,由工部评定报请皇帝决断,可得匠宗功名,享有进士待遇。

这些政策一公布之后,引起了全国上下巨大的轰动。虽然有些事情,民间官场上早就有风声,但是真正颁布的时候,依旧有非常巨大的反响。

特别是匠人有关的功名,更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完全可以说,匠人的待遇,一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是历朝历代所没有的。

朝廷规定男童女童都必须学,不分贵贱,不分有钱没钱,只要年龄符合,就必须要学,而且还免费,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更是巨大的恩惠。

再一个革新他们认知的,就是衙门当差的吏员,以后竟然能吃俸禄。并且朝廷官员的选拔,也将和以前大不相同。

所有官员,几乎就等于说,只有读书一条路了,不再是举荐制,需要托关系,而是读书,或者从吏员往上升,或者读书到后面再入官场。

但是,大明上下再惊讶,其实也就那样了。因为眼下大明朝的变化,那也是历朝历代所没有过的。

传说中的神仙,竟然管起凡间的俗事,不但教会大明朝各种瘟疫的解决之法,挽救芸芸众生于苦难之中,更是赐下仙丹,法宝等等,全都是闻所未闻。

随后,还有仙界学问,这更是人人向往之。只要大明百姓都可以学,如今知道当今皇帝把仙界学问纳入科举之中,又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呢!

神仙都出来了,那其他事情的改变,又有什么可以惊讶的呢?

当然,这些国策之所以一条条执行下去,这也和推行这些国策的人有关,而不只是因为有神仙。

要是换了一个皇帝,这些旨意未必能实施下去。就比如说,当官的体制革新,如果在其他朝代,在其他皇帝的时候,就很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阻碍。

但是,在朱元璋的洪武朝,却是没什么阻碍。

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在洪武朝的官,是有史以来最难当的,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因此获罪。

在这洪武朝,当个老百姓还容易过得舒服一些,但是当官的,那是真难!

比如,朱元璋在《大诰》三编第三十四条《民拿害民该吏》中明确,鼓励让百姓从各个方面来监督官府的各项行政措施,包括吏、民、刑、户、工、兵各科的各项事务,都允许百姓监督官府,允许百姓捉拿贪官污吏押解赴京处理,不管什么人阻挡的话,“其家族诛“,是最严厉的处置。

有地方官吏不信邪,试图拦下进京告状的百姓,结果被朱元璋下旨刑诛。

这种事情,哪个朝代能有?

也是如此,有些人就不想在洪武朝当官,宁可当个隐居的。不过这种事情,在洪武年间也不行。

《大诰》三编中专门讲“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这一问题,事见三编第十三条《苏州人材》,说得是苏州人材姚叔闰、王谔二生,怕了洪武朝当官,就结交本府官吏张亨等,修改公文而不想当官,然后被朱元璋知道了,杀头,抄家。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元璋推出了官吏革新的制度,就没什么反对。

要是换了其他朝代,世家门阀,官宦世家,那还不翻了天的反对!哪怕是明朝中后期,如果再来这么改,那绝对也是反对声一片。

这种革新,也就只有洪武朝才可能,哪怕永乐朝都不行。

朱元璋在忙完了这些事情之后,终于松了口气。

这些政策,是他听了朱海军的建议之后,就一直在酝酿的,谋划了好久,才得以在这个时候一举推出。说得有点难听的,又点像便秘的,在通畅之后的舒服感。

此时,朱元璋就很开心地对朱标说道:“爹这些措施实施下去,等到回头你登基称帝的时候,该是一切都走上正轨了。回头,伱的什么盛世,该是比爹这洪武之治肯定要强!”

一听这话,朱标的脑海中,立刻闪出永乐盛世。没错,这其实是沾了父皇的便宜。

他连忙想说点什么的时候,就听到朱元璋又对他说道:“今日和海军的联系,是不是该传送高产作物种子了?”

朱标一听,连忙点头回答道:“是的,海军贤弟说了,给我们准备了很多好东西,定然会让我们大吃一惊的。等一会,就能听他介绍了。”

朱元璋听到这话,笑着点点头说道:“爹就喜欢大吃一惊,要是天天都能大吃一惊,爹会非常乐意。”

说到这里,他想起什么,便又说道:“对了,你说海军那边的商铺,什么东西都有。爹倒希望,有朝一日,我们大明朝也有这样的商铺,什么都有!”

听到这话,朱标立刻用保证的语气说道:“父皇放心,有海军贤弟帮我们,肯定都会有。衣食住行,定然都不会缺!”

朱元璋听了,想了一下,脸上露出期待向往的表情。过了一会之后,他回过神来,当即一挥手道:“走,去你母后那,找海军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0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