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手机里的大明朝

作者:叫天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88章 懵逼的朱棣

书名:手机里的大明朝 作者:叫天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3

朱元璋和朱标一听都有点意外,朱棣突然就到了?

两人回过神来,又不约而同的互相看了一看,一时之间谁也没有说话。

文华殿内寂静无声,气氛似乎变得有点尴尬。

要是在以往,肯定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但是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标,在听了朱海军讲的有关朱棣的事情之后,不可避免地有了影响。

朱标先回过神来,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对朱元璋说道:“父皇,四弟远道而来,儿臣甚是想念,想去迎他过来见父皇。”

朱元璋听到他这话,脸上露出笑容,点点头说道:“去吧。”

随后他看到朱标的身影消失在殿门口之后,脸上的笑容便慢慢的消失了。

他岂能不知道,朱标这么表现,其实是在向他说明他和朱棣没有生分,没有介意朱棣在原本历史上的那些事情。可正因为有这个表现,说明原本历史上的事情其实还是有影响的。

当然,朱标这么表现,也算是好事。对此,朱元璋当然也是愿意看到的。因此,他没有点破朱标的心思。

………………

午门处,在侯旨等待觐见的朱棣,站得笔直,他后面的将士也同样站得笔直,没有任何交头接耳,或者闲聊,犹如在等待接受检阅一般。

不知道过了多久,忽然之间,朱棣听到一声大笑传来,随后一个声音向他这边喊道:“四弟,你这么快就到了,一路旅途劳顿,辛不辛苦啊?”

朱棣听到闻声望去,就见他大哥朱标正快步向他走来,一脸的笑容,看着非常亲切。

看到这一幕,他不由得愣了一下。

他们兄弟众多,并且兄弟彼此之间,聚少离多,因此在感情上你要说有多好,其实也谈不上,彼此之间互相见面,点头微笑说说话就差不多了。

但是此时的大哥朱标,却好像对他非常亲近,跟他以前见大哥的时候,真的有点不一样。

朱棣见此,不由得心中非常感动:大哥贵为太子,而他已是外封藩王,身份有别,但大哥却如此亲切地对待他,还亲自出来迎接自己,比以前对自己更不错,真的是好大哥啊!

心中这么想着,朱棣连忙抱拳向朱标行礼,然后激动地说道:“大哥风采依旧,身体健康,真的是太好了!”

本来的话,他说这话的意思也就是客套话,就是见面安康,一个问候语而已。

可是朱标一听这话,脸上的笑容顿时就僵硬了一下。别人不知道,他自己可是非常清楚,他就是因为身体有恙,最终病死,所以才没能当皇帝的。

这老四一见面,脱口而出就是身体健康,他这是什么意思?

不过朱标还是很快回过神来,知道朱棣这个时候应该没有那种心思,而是他自己想多了,于是就又恢复了笑容,迎了过去说道:“走,父皇听到你到了很高兴,正在文华殿等伱呢!”

朱棣听到这话,便转身对他身后的手下说吩咐道:“你们在这等着。”

这其实是废话,除朱棣外,其他人也不可能进紫禁城里面。但是朱棣在外带兵打仗惯了,习惯性地做了下交代。

说完之后,他便转身向朱标迎了过去,同时说道:“大哥,那我们走吧。”

朱标听到他的那些话,自然转头看了一下他身后的那些将士,发现朱棣的手下一个个确实彪悍精壮,一看就知道是军中悍卒。

看到这,他心里不由得就想了:这就是四弟能起家的班底?

只是三个卫的兵力作为家底,就敢起兵清君侧,可不就是对这三卫有信心么!

当然,朱标这个念头也是一闪而过,随后他便又露出笑容,拉着朱棣一边问候他家人情况,一边带着朱棣往文华殿而去。

一路上,朱棣感受着朱标的亲切问候,有问必答,同时心中也纳闷:自己真不是错觉,大哥这次见面,对自己真的比以前要关心多了!

很快两人便到了文华殿,朱标带着朱棣一进殿门,便高兴地向朱元璋说道:“父皇,儿臣把四弟带过来了。”

朱棣看到朱元璋坐在龙椅那边看着他,脸上的表情,好像有点古怪,不过他也没多想,连忙见礼。

朱元璋看着他们兄弟俩,脸上带着微笑说道:“那么多兄弟之中,就你最先赶到京师,一路上想必有点辛苦吧?”

朱棣一听,脑门上又冒出了一串问号:父皇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客气了?自己虽然说是骑马兼程赶路,但是父皇可是开国皇帝,戎马一生,只是骑马赶路而已,这种事情对父皇来说再普通不过,他竟然说自己辛苦?

想着这个,他心里就有点纳闷,为什么这次回京,父皇和大哥感觉好像都有点特别了呢?

这个疑问一出来,朱棣就给自己找到了答案:肯定是这次的贪腐案规模很大,所以父皇和太子哥哥有事情要让自己做,就如同自己之前猜想得那样。

这么想着,朱棣便立刻主动向朱元璋说道:“父皇,儿臣在赶来京师的途中,已经看到不少贪官污吏正押送前来京师,如果有什么需要儿臣做的,请父皇尽管下旨。”

听到他这话,朱元璋不由得和朱标互相对了一眼:这个老四平时不是只喜欢带兵打仗,怎么也突然关心起政事来了?

然后两个人的想法又有点不同,朱元璋是想着老四在地方上几年,终于不再是以前的毛头小子,也开始成长起来了。

但是朱标这边,却是暗暗警醒,莫非老四是开始有野心了?

不管怎么样,哪怕是亲兄弟,一旦涉及到皇位之争,那也是没有亲情可言的。历史上已经有无数的例子证明这一点。就算是老朱家的儿子,也不可能例外。

如果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朱标死之后他儿子继位,但是被朱棣夺取了皇位的事件中:首先,朱允炆到底怎么死,或者说下落如何就是个谜,是不是朱棣安排也未可知。

其次,朱棣当皇帝之后,照样是把朱标这一系的血脉不是杀了就是囚禁,反正没有一个最终有好结果。

时间线往后一点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造他孙子朱瞻基的反,最终以朱高煦虎头蛇尾投降结束闹剧,原本朱高煦承诺待遇依旧的,最终他是烤死朱高煦,并杀朱高煦满门。

哪怕朱棣或者朱瞻基在杀人之前都装出是迫不得已,但是在皇位面前,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无情。

此时文华殿内,就听朱元璋开口说道:“这次的贪腐案虽然有些大,但是有爹和你大哥在,还不需要你们来帮忙!”

朱棣一听,那就有点不明白了:既然如此,那父皇为什么把他们这些外地的藩王都那么匆忙地叫回来?

他正想着呢,就又听朱元璋对他说道:“爹把你们叫来,是准备让你们负责在各自的就封之地解决天花瘟疫,如此百姓和他们的子孙都会感恩我们朱家。此事一定要做好,不得闹出半点乱子!”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又补充说道:“可先在京师看看是如何接种牛痘,如此便能心中有数。”

按照朱元璋的安排,边疆军中是由主帅负责秘密接种牛痘,解决天花瘟疫的危害。但是在地方上,这事原本应该由官府牵头安排,但他还是安排给了他的儿子们来牵头这个事情。如此用意,不得不说,朱元璋为了朱家江山的稳固也是费尽了心思。

朱棣听到这话,稍微有点失望。竟然不是和带兵打仗有关的事情?

他心中如此想着,却也不敢怠慢,立刻大声领旨。

之前朱标一直没有说话,只是听到朱棣领旨之后,他却突然开口说道:“父皇,盐田之事是否可以让四弟去办?”

说完之后他看到朱元璋看向他,于是他便又解释道:“我们兄弟中就属四弟最能领兵打仗,而且他负责盐田之法,我们也能放心!”

朱元璋听了,并没有马上回答,只是沉思了一会儿,然后有点犹豫的说道:“老四的封地在北平,如果让他去福建做这盐田之法,怕是有点不大妥当。”

朱标一听,马上回答道:“盐田之法只要能做成功便成,四弟便能回北平,耽搁不了多少时间。”

听到这话,朱元璋不再说话,又在考虑当中了。

边上的朱棣听得莫名其妙,什么盐田法,让他一个北平的藩王跑到福建去?

说实话,这种安排,哪怕只是暂时的,对朱棣来说,他都是不乐意的。

在北平那边一旦对蒙元残余用兵,他就必然是主帅。那时候他领的是千军万马,打的就是大仗。

如果去了福建的话,那边都没什么敌人,最多是几个海贼而已,根本就落不了他的眼。

再一个,他在北平已经有几年,也习惯了那边的气候,现在让他去福建,他是真有点不适应的。

不过在这个场景下,朱棣显然没有决定权,他只能呆呆的看着他的太子大哥和他的父皇商量出最终结果。

而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最关心的是他创下的这份基业能够长久的传下去,能传多久就传多久。

外人有能耐,外人的声望高,肯定不如他自己的儿子声望高,能耐大,哪怕这个外人对他忠心耿耿也是不例外。

从朱海军那边传来的技术,给他的江山做出了改变,肯定会引起大明朝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么由此引发天翻地覆变化的这些人是谁,他也是会计较的。

虽然说所有的这一切来自于太子,得天之助,已经能把太子朱标的声望推到最高,但是具体实施的人也是他朱家的人,是他的儿子,那么他就能够把这些声望都收在朱家的手中,对于稳固他的大明江山有非常大的好处。

要是能保证他的大明江山长长久久,那他也不会大开杀戒去杀那些会影响大明江山的功臣名将了。

基于这个原则,朱元璋在考虑之后,最终便点点头对朱棣说道:“你大哥说的对,你就走一趟福建吧,具体的事情,由大哥跟你说。”

朱棣一听这话还是有点不甘心,便回答朱元璋道:“父皇,那北平的天花瘟疫之事怎么办?”

朱元璋一听,稍微想了一下便回答朱棣道:“此事由燕王府出面,也是一样的。”

朱棣听了很是无奈,却也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下来。

朱元璋见说定了此事,并把朱标给的那份奏章中有关盐田之法的资料,让内侍转给朱棣。

朱棣接到手一看那个封面,眉头一皱也不打开,就卷在手里了。

朱元璋看到了这个细节,根据他对朱棣的了解便知道,这个儿子应该改变还是少,依旧对带兵打仗感兴趣,比较讨厌这些文书之类的东西。

想着这个他又想了起来,根据朱海军的描述,朱棣开创的永乐盛世,其实大部分内政都是他那孙子干的。

一想到这里,他不由自主的又想起了他在朱标这边的那个孙子,这两者一对比,似乎朱棣那边当皇帝好像也不错。

当然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朱元璋就不想了。改接班人这种事情,他是不可能去做的。他对朱标很满意,只要朱标不先他而死,那就不可能会有这个改太子的念头。

事实上朱元璋其实不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当朱标死之后的皇位继承人问题上,他曾经是有考虑过朱棣的。不管怎么样,在他的这些儿子中,朱棣是最让他满意,也是最像他的。只是有臣子向他进言说如果立朱棣为太子,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

由此,朱元璋才打消了立朱棣为太子的念头。

此时朱元璋也不训斥朱棣,只是转头对朱标说道:“带你四弟去见见你们母后,一起说说话。”

虽然说儿子从外面回来了,去见他们的娘是应有之义,但是朱标却是知道,他父皇这么交代,更多的是因为怕他母后会时日不多。

一想到这朱标的心情也沉重了起来,暂时抛开了其他事情,只是勉强露出笑容回答道:“是,父皇。”

朱元璋看着朱标带着朱棣消失在殿门口,心情有点沉重了起来。不管怎么样,马皇后的生死,都非常沉重的压在他的心底,只是平时没有表露出来而已。

朱海军肯定是不会说谎的,这一点他有把握。至于历史的记载,像皇后之类的生死时间应该也不会出错。就是不知道,按照朱海军的说法,历史已经改变,那他妹子到底还能不能活得更长久一点?

这个时候,朱元璋突然也像他儿子一样,对史官为什么没有明确记载感到恼怒了起来。或许历史的记载,也应该要详细才好!

他想着马皇后,而此时的马皇后却没有想他,而是惊喜的看着出现在她面前的朱棣道:“你怎么也来了?你一向做事都是能让你父皇放心的啊!”

说到这里,她又低头对她身边正在写字的朱雄英说道:“来,快叫四叔。”

朱雄英听了,抬头看着朱棣老老实实的叫了一声“四叔”。

朱标知道他母后为什么这么说,便给他母后解释道:“父皇的意思,既然要说,那就把弟弟们都叫过来一起说说,免得有些弟弟在以后会犯错。反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棣又一次听得莫名其妙,刚才在文华殿的时候不是说了把他们兄弟叫过来是为了天花瘟疫的事情吗?怎么到了母后这边好像又说是他们可能要犯错,然后叫过来教训他们?

想到这,他就又想不通了。按照他听到的意思,他们这些皇子有可能会犯错,所以要叫回来教训,这至于吗?

不过这个时候,他也不好就此问题提出什么疑问。毕竟爹娘要教训儿子,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于是,朱棣便和朱雄英说话,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说道:“哎呀,小雄英都长这么大啦,这是在写字吗?写的真好!”

说这话的同时,他自然也是低下头去看朱雄英写的那些字,结果他就有点尴尬了。

虽然朱棣不喜欢舞文弄墨,在文字水平方面其实并不好,但是至少也是识字的。他这一看,就看到朱雄英写的那些字,大部分都是缺胳膊少腿的错字,还亏了他刚刚还夸朱雄英的字写的真好。

这不,朱棣的脸一下子便红了。要是不解释一下的话,他母后和大哥看到了,还以为他也是朱雄英这种水平。

于是,朱棣马上补救道:“雄英啊,不是四叔说你,你这些字写得虽然端正,但是这些字写错了!”

可谁知朱雄英听到他的话,却是倔强地回答道:“我没写错!”

朱棣一听,还想再说时,马皇后笑着说道:“这是你父皇和大哥以后准备用的新字,雄英确实没写错!”

说完之后,她看看朱棣,又看看朱标,然后有点欣慰地说道:“你们兄弟看起来好好的,娘心里非常欣慰!”

朱棣听到,实在有点懵了,怎么这次到了京师之后,感觉都是怪怪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5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