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手机里的大明朝

作者:叫天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87章 井中之月

书名:手机里的大明朝 作者:叫天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3

朱海军听了,想也不想就回答道:“洪武年间应该不大可能,但是两百年之后,确实是有可能的。”

他这么说,是明白朱元璋的疑惑,不是怀疑他是不是在骗人,而是朱元璋怀疑他看到的历史记载是否真实。

看到朱元璋在认真听,他便继续解释道:“在这两百年来,西夷,就是那些非常远的国家,长得跟鬼一样的那些,他们到处搜刮财富,来明朝被打败就很乖,但是其他地方打不过他们,就会被他们掠夺财物。就比如说南洋不少地方,就被他们占领,掠夺到了很多财富,然后购买大明的瓷器、丝绸等等运回他们的母国。”

“还有,在大洋的彼岸,有个叫墨西哥的地方,当地人还很原始,过着饮毛茹血的日子,虽然人多,一样被他们打败占领,随后他们就奴役那些当地人挖当地的大银矿。这些银子最终也被他们运来大明这边购买大明的瓷器、丝绸等等,海上的贸易很大,因此,控制大明沿海的海盗王就能收到非常多的钱!”

听到这些话,朱标忍不住问道:“朝廷在干什么?怎么就任由海盗横行,白白丢失了这么多的银子?”

一千万两白银,不管是谁听了都会在乎的。

朱海军听到这话,不由得看了朱元璋一眼,然后带着一点古怪的脸色回答道:“你爹会公布禁海令,放弃海上的利益。虽然你四弟又开过海,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师横行海上,可却是亏本买卖,没有从中捞到好处,算是入不敷出,最终后面的皇帝就又遵从祖训禁海。可以说,大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禁海,没有看到海上的利益有多大!”

朱标一听原来还是他爹的锅,便看向他父皇,把朱海军的话转述了过去。

朱元璋听了,打了个哈哈,然后转移话题问道:“贤侄,叔听你的说法,能做到伱说得那些,前提应该是我们大明朝的货物,不但要比番邦好,价格还要低,是吧?”

问出话之后,他觉得这个问题其实不用回答,就马上又说道:“可要做到这一点,该是非常难的事情!不容易啊!”

说完之后,朱元璋还感慨了下。

朱海军听完他的这些话,有点佩服他的眼光确实准,不愧是大明开国皇帝,只是受限于他的时代局限,才无法更进一步。

这么想着,他便回答道:“所以说,要发展科技,找出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加以应用,提高生产能力。这种情况,我可以举个例子。”

朱标是旗帜鲜明地拥护科技发展,听到这话,给他父皇转述的声音都大了一分。

朱元璋自然是不会反对,认真地听着,看这科技发展怎么样让大明的货物物美价廉?这也是他想要达到的目标!

只听朱海军给他们说道:“就比如说盐好了吧,你那个时候的盐,应该是让人用铁锅煮咸水,最终煮干水分得到食盐。这种方式,价格不便宜吧?加上要收税等等,所以就还存在私盐冲击官盐。但是,如果想个办法,能大规模生产食盐,把价格打下去,不但百姓会受惠,而且也能根绝私盐,朝廷还能有更多食盐方面的收入,是不是就一举三得了?”

据史书记载,洪武初年官方规定的食盐价格,每斤大致在二三钱银子左右,而私盐的价格,往往比官盐便宜三成到五成,对官盐的冲击就有点大。

此时,朱元璋听到朱海军的这个有关食盐的话,不由得立刻眼睛发亮:真有这样的好事?

不过他又马上想起之前朱海军举例过的蒸汽机,说那东西有多好,可他这个时代要做出来,还是非常难的,就算做出来也没有后世那么好用。

一想到这,他那发亮的眼睛顿时就恢复了正常。

朱元璋不否认,科学技术确实不错,但是不能为他所用的科学技术,多少有点像井中之月,看得到,摸不到,只能干瞪眼。

可谁知,朱海军后面的话,却一下扭转了他的这个想法,只听朱海军说道:“就食盐这个,你们就没想过,用阳光来煮海水得到食盐这种方式,或许会让食盐的成本一下降低很多,从而有我之前所说的一举三得呢?”

盐田法,其实很早就有了,但是这个技术的成熟,还要到明清时候。这还是大明开国之初,不了解食盐历史的就不会有人知道。

在朱标和朱元璋的诧异下,朱海军便大概讲解了怎么在海边用梯田晒盐方式得到盐田,从而大幅度提高食盐产量的方法。

说到最后,朱海军总结道:“这里面的学问,我们是归结为物理学上的内容。如果按照原本历史的发展,这种方法最终会在福建先成熟,但是要到明亡之后才大规模使用。”

朱标听完他的这些话,不由得感慨道:“真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这个科学技术,就是造福我们的好学问!”

食盐的制作成本能大幅降低,产量大幅增加,真得是好办法!

但是朱元璋听了,却是皱着眉头提出了一个疑问道:”贤侄,如若按照你这么说的去做,确实能一下产出好多食盐,能一下让朝廷多很多钱。可之后呢,百姓有盐就不会再买,那接下来岂不是朝廷没有收入了?”

朱海军曾经在某些中看过类似的问题,便毫不犹豫地借用过来,对朱元璋说道:“你想想以前食盐贵的时候,百姓只能在吃方面用上一点点,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因此他们购买食盐的量肯定很少,满足基本之需而已。”

“可要是食盐便宜了,那食盐可以用来腌肉、腌菜、腌鱼等等,就能让百姓保存更久的食物,这会极大地改善百姓生活。这么一来,百姓原来只需要一斤盐的,如今会要三斤盐,这量是不是就起来了?”

“还有,产量提高之后,就算国内一时之间卖不掉,也就是市场饱和了,那不就可以卖给番邦了么?这不,物美价廉不就有了!其他货物也是同样的道理,用科技提高产量,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不断地去研究,改进产量、质量,就能做到大明的货物物美价廉。”

朱海军说到这里,注意到时空通道能量差不多要耗完了,便对朱标说道:“对了,明天我要回家了,六个多小时,就是三个时辰左右。正好早上对话时间是我坐车时候,到时候让你看看我的旅途风光!”

朱标对后世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因此,听朱海军这么一说,他很有兴趣地说道:“好,正好也可以凑近看看你们那个时候的车子。”

后世的车子,不吃不喝也不用睡觉,还能跑得飞快,这让他非常惊讶。只是之前一直是远观,如今能就近看,他就很想看个清楚。

视频随后断开,朱海军便剪辑春兰的教学视频上传。随后,收拾下东西,做些明天回家的准备。

另外一边,对话结束之后,朱元璋和朱标都坐在那没动,也没说话,一脸思索状。

过了一会之后,朱元璋才站了起来,看着朱标说道:“这次的对话很重要,你把经济这块单独整理出来,回头我们两人再琢磨琢磨!”

在朱标答应一声之后,他又交代道:“傍晚的对话,爹就不过来了。你问问海军,目前大明的火器,是否有简单的法子提高下威力。就好像那食盐一样,我们如今这条件下能做到的。”

朱标听了,脑海中立刻闪过他看到的那些强大军队,忽然心中一动,带着兴奋对朱元璋说道:“父皇,回头海军贤弟要是能传送东西给我们的话,就让他传送一架飞机过来就行了。回头飞到草原上去,鞑虏根本没有躲藏之地,丢几颗炸弹,就把奴酋都给炸死,非常地轻松!”

朱元璋听到这话,先是眼睛亮了下。要是这样可以的话,还用怕武将造反?谁敢再违法乱纪,都可以直接处罚了。

不过随后,他立刻想到了什么,便摇摇头说道:“这等利器,怕是民间禁用吧。还包括你说的大炮之类,怕也是不可能。海军要能买到,岂不人人自危?”

朱标听了,立刻想到朝廷禁止民间拥有驽和甲胄,不过他还是说道:“但是海军说过他是能坐飞机的。儿臣回头问问,万一呢!”

朱元璋听到他这个话,也没反对,道:“你想问就问吧.那个晒盐法,你也单独整理出来。”

说完这些之后,他和马皇后说了几句便走了。

朱标目送他父皇的背影消失在大殿门口,然后他转回头,看向他娘感慨道:“母后,海军贤弟那的好东西真的太多了!”

马皇后听了,微笑着点点头,随后提醒朱标道:“标儿,如果让海军给我们东西,怕是要花他很多钱。娘感觉,他好像是没钱的。所以,你也别什么都开口要,为难他。”

听到这话,朱标顿时就醒悟过来,当即点头说道:“确实,海军贤弟刚读完书出来赚钱,结果还被人为难,如今怕是真没什么钱。回头我问问,肯定不能为难他的。这一点,父皇也再三交代过孩儿的。”

说完之后,他便去写对话奏章,整理资料,忙了起来。

与此同时,在京师城外,长江码头上,几艘官船靠岸,随后从官船上下来了一群骑兵。

被一群将士簇拥着的戎装年轻人,便是骑马疾驰赶来京师的燕王朱棣。

说实话,朱棣接到旨意之后,其实是有些好奇的。

因为他父皇以前对他们这些已经分封出去的藩王,是能不让他们回京师就不让他们回京师。叮嘱最多的话,就是让他们好好镇守边疆,多学带兵打仗的本事,以后就能领大军出征。

另外,他父皇还规定,藩王之间不得他父皇同意,是不能互相联系的。

结果没想到,这次的旨意,竟然是把他们这些外面的藩王全部召回京师。

朱棣感觉,这绝对是有大事要发生!

他不坐船而选择骑马赶回,除了因为坐船不爽快之外,其实也有心思,就是父皇这边有重要的事情,他第一个赶回来,那他父皇肯定会更重视他。

此时,他还站在船头甲板上,看着自己的手下牵着战马下船,看着手下去和码头官员交涉,他又环顾码头这边,眼睛忽然看向一处地方不动了。

就见在码头的另外一边,有几艘靠岸的船上,有一群犯官被押解下船,其中不乏身穿大红绯袍的高级官员。

而在码头上,竟然还有一个戴着枷锁的官员领着一群手下在忙碌。

这一见之下,朱棣就更确认了,果然是有大事发生,该是父皇需要儿子们都来帮手了!

一想到这,朱棣就兴奋了起来。

不过,此时的朱棣也不是刚就藩的毛头小子了。他没有直接上岸,就匆匆赶去见他父皇和太子大哥,而是让手下去问下京师发生的大事。

他父皇和岳父都教导过他,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等到所有手下都下了船,朱棣也下了船之后,他的手下已经打听完消息,兴冲冲地回到他面前禀告道:“王爷,有两个大事。一个是太子殿下得天之助,得到了解决天花瘟疫的法子;二是户部压价大明宝钞导致盗卖官粮事发,如今已牵涉到地方和朝堂六部,那些戴枷锁的都是案犯。”

天花瘟疫能解决的事情,在边疆还是秘密,一般人都还不知道,只有边疆主帅或者镇守边疆的藩王知道,秘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因此,朱棣直接忽略了第一件事,有点好奇地问第二件事道:“压价大明宝钞是怎么回事,这又怎么和盗卖官粮的大案有关联?”

他手下听了,连忙把户部炒大明宝钞的事情说了下。

朱棣一听,顿时气得脸红脖子粗,有种想拿刀砍人的冲动。

原因其实很简单,藩王的手中,其实也有很多大明宝钞。

他在赶来京师之前,就听到了大明宝钞还会继续跌的消息,对此,他是相信的,便交代给燕王妃,燕王府的用度,先用大明宝钞。

不用说,这一下肯定是坑了,朱棣如何能不怒!

“这群贪官,该杀!”朱棣说着便翻身上马,下令道,“去紫禁城!”

他大概猜出来了,他父皇把外面的儿子都召回来,应该就是和这个事情有关。因为这案子牵扯很广,比起之前的空印案都要来的大。

以他父皇的性格,对于这种贪腐案是绝对不可能姑息的。而一旦动手,几乎涉及所有地方。那把他们这些成年的儿子分派出去各地坐镇,就能稳住地方不乱。

对此,朱棣很有信心,只要他负责的地方,谁要敢因此和朝廷作对的,那就试试他手中的刀利不利!

带兵打仗,朱棣很有自信,兄弟中就属他最能打!如今,又是第一个赶到,想必父皇和太子大哥都会很高兴!

带着这个想法,朱棣领着手下将士,策马而行,直奔紫禁城。

………………

另外一边,朱标按照朱元璋的吩咐,整理了这次的对话资料之后,便赶去见他父皇。

不过当他赶到文华殿门口时,刚好看到有几个官员从文华殿内退出来。其中两个人,让他有点意外。

就见那两个人,脖子上竟然带着枷锁的。他也认得,一个是工部尚书,一个是吏部侍郎。

这几个官员自然也见到太子殿下过来了,便连忙行礼,随后匆匆而走。

朱标自然知道,给他们戴枷锁的,那只能是他父皇。他也就没问,直接入了文华殿。

朱元璋抬头看到他,知道他应该是撞见了,便给他说道:“和郭桓案有牵连,但是水泥、玻璃那边还离不开,爹就传来问问情况,让他们把那边的事情做完再说!”

要是其他皇帝,可能就赦免了他的贪腐之罪,让他们戴罪立功。但是朱元璋却不是,该处罚是依旧要处罚,但是该要干的活,那也是要干的。

朱标听了,有点关心地问道:“父皇,郭桓案的人数还是很多么?”

他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和朱海军联系,因此他虽然有帮他父皇处理政务,但是一般都只处理那些比较容易的。像郭桓案这种重大的事情,都是他父皇在跟进的。

之前的时候,他听朱海军说了郭桓案的情况,案犯人数确实非常多。但是,如今是提前两年发现,他就有疑问,还会有那么多人?

朱元璋听到他问的问题,表情严肃地说道:“这种勾结盗卖官粮案,绝不是临时合伙盗卖,而是由来已久,才会从地方粮长到朝堂高官的勾结。提前两年发现,最多是让他们中的一些人盗取官粮的数目少一些而已!”

朱标听到这个解释,算是明白了。不过他的关注重点不是这个,而是科技发展,因此就把对话奏章呈送给了他父皇,然后说道:“父皇,都已经整理好了。那个盐田法是不是要派人去做起来?”

朱元璋听了,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露出思考状。过了一会之后,他才看着朱标说道:“按海军的说法,该是南方比较合适,比如福建。但是如今沿海有反贼作乱,万一被他们撞见盐田法就不好了。”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又接着说道:“最好是有领兵能力,可以带兵保护盐田,然后又要可靠,最好是自家人,至少在前期能让爹放心的……”

说到这里,朱元璋又陷入了沉思中,显然在思考合适人选。

不知道为什么,听到他父皇的这些话,朱标的脑海中,一下就蹦出了一个人名:朱棣。

在所有弟弟里面,最能打仗的就是这老四。应该是没有谁比老四更可靠。

他正在想着呢,忽然就听到一个内侍在殿门口那禀告道:“启奏皇爷,燕王在午门外等候觐见。”

感谢shiyueshiri的打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3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