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手机里的大明朝

作者:叫天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62章 围攻

书名:手机里的大明朝 作者:叫天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4

此时的多尔衮,心中有不满。

阿济格竟然没有遵从他的旨意,这是挑战他的权威。

但是,他更多的,还是惊喜。阿济格所部赶到京师,虽然不足三万,但是对他来说,真的是雪中送炭了!

因此,多尔衮把阿济格的不满埋在了心底,立刻紧急召开御前会议。

要是可以打败明国皇帝,他当然不想灰溜溜地离开京师。

几乎与此同时,赵大牛这边操纵小型侦察机的将士,也很快发现了异常,飞往南方一看,顿时吓了一跳,便连忙禀告赵大牛。

崇祯皇帝刚回到中军帐,屁股都没坐下,就收到了赵大牛的消息。

这一下,他也紧张了。便立刻召集各营统领,全都赶往火炮营这边查看敌情。

这么重大的敌情,肯定是不可能谎报的。无人机在高空的侦查,而且还是华北平原上,就显得更准确。

将近三万的蒙、满、汉八旗,这可是鞑子最精锐的军队,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步兵营统领之一赵文壮有点不满地说道:“南边的军队怎么就没禀告呢?”

太平军可是有对讲机的,可以远距离通讯。事先通知的话,可以提前做出防备。

赵大牛听了,马上回答道:“看这支鞑子军队赶来的方向,应该是从保定一线过来。而黄大帅他们,是沿着京杭运河北上,没发现这支鞑子军队也是正常。”

崇祯皇帝听到他们的对话,也开口说道:“第二军已经过了天津卫,不容易发现鞑子军队。此事再议并无意义。”

提起第二军,这也给了崇祯皇帝提醒,他也还有援军的,便调了自己的对讲机频道,直接呼叫黄得功道:“在江南的鞑子阿济格所部已经赶到京师,第二军必须加快速度,赶来京师汇合。完毕。”

一般情况下,各地的对讲机通讯,是要先在通讯组那边中转,否则崇祯皇帝就不用处理其他事情了。但是,紧急情况下,崇祯皇帝也可以直接和能联系上的对讲机通话。各路将领,分别是什么频道,他是肯定掌握的。

黄得功那边一听崇祯皇帝的话,顿时大吃一惊,连忙表示立刻加快行军速度。

事实上,黄得功所部北上的速度已经不慢了。

他不是直接北上,而是要沿着运河,一个城一个城的打下来。

幸运的是,太平军的新政,还有鞑子剃发易服,跑马圈地的不得人心,使得太平军所到之处,只要没有鞑子军队镇守的地方,基本上是闻风而降。因此,黄得功所部的速度,已经算是很快了。

他最主要的耽搁,其实还是在沧州。

沧州之战,俘虏了三万鞑子兵,基本上都是大同、宣府的原大明边军。

这些兵,其实能算精锐了,至少他们懂得战场技巧,甚至不少都是打过仗的,比起刚参加太平军的农民,是要强上很多的。

因此,黄得功奉崇祯皇帝的旨意,还要整编这三万俘虏,花去了不少时间。

这些俘虏,在非常时期,被编为准太平军,意思是只要他们为大明打几战,立下功劳,就能转为正式的太平军将士,享太平军的待遇。

由此,黄得功所部第二军,就扩编为将近四万军队,正在赶来京师的途中。

再说崇祯皇帝这边,根据空中监视到的情况,他便严肃的下旨道:“各营立刻回去备战,特别是应对鞑子骑军的冲锋,修女墙,阵前设绊马索和拒马,除火枪兵和火炮营将士之外,其余各营,立刻动起来。”

“末将遵旨!”各营统领立刻抱拳领旨。

防御工事,本来就有一些的。但是如今鞑子骑军很多,工事就还要再修。

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已经不是菜鸟了。深知太平军的优势,就是空军和火枪兵,而断于短兵相接。因此,他必须发挥太平军的优势,避免暴露太平军的短板才行。

只要等到天黑,那就是太平军的主场,利用无人机可以骚扰鞑子大军。

毕竟这寒冬腊月的,鞑子大军不可能散的很快。

另外,白天的时候,小型无人机侦查,就盯着鞑子的头目,记下他们的动向。回头大型无人机出动,就重点照顾这些鞑子头目。

不得不说,崇祯皇帝的判断,没有一点错。

京师内的鞑子,在听到和硕英亲王的主力大军赶到之后,一个个全都喜出望外。这一下,所有鞑子,都是一直要求和明军开战了。

多尔衮也不例外,立刻开始紧急部署起来。

而城内已经造反的绿营兵,听到又有鞑子援军赶到之后,便都慌了。甚至很多人都四处寻找被他们丢掉的金钱鼠尾,万一有事,还可以粘回去。

很明显,大部分绿营兵都是墙头草,要指望他们在京师城里能里应外合打鞑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说阿济格这边,看到京师城头上,依旧飘扬着大清旗帜时,便松了口气。

他正想领军进城时,被几骑从城里赶出来的快马拦住了。

为首那人,就是爱新觉罗尼堪,向阿济格转达了多尔衮的安排。

阿济格一听,顿时大感震惊。

他没想到,他要是晚来半天,京师就不是大清的了。

他更没想到,原来明军有那么多匪夷所思的手段,不但能丢石头,丢火油罐,还能丢人!

不过还好,多尔衮已经想出了应对的措施。

他转头看看身后的队伍,虽然大军一直赶路,都很疲惫。但是他也知道,一如多尔衮交代的,要是不在天黑前结束战事,那明军那些诡异手段太过厉害,指不定军队还是会出现问题。

于是,他立刻下令,大军各部散开,绕过京师,直接赶往明军大营那边。

而城东济尔哈朗那边,同样收到了来自多尔衮的旨意,让他领兵赶往城北,参与围攻明国大营。

在京师城内,多尔衮自己也集结了满清精锐,同样出城赶往城北的明军大营。

看这個架势,他就准备一战而定崇祯皇帝所部,绝不过夜了。

这么一来,满清军队这边,一共凑出来了大概五六万人。就人数上来说,只是比明军稍微多一点。

但是,这五六万人,都是满、蒙古和汉八旗,这是满清最核心的军队,算是精锐之军了。

如果是冷兵器作战的话,崇祯皇帝所部,绝大部分都是农民,才参军半年多而已,绝对没法抗衡满清的精锐之军。

最多是守城还可以,在平原上野战,肯定不是满清军队的对手。

甚至太平军将士这边,精锐与否,在满清头目的眼里,也是一眼就能分辨出来的。

也是这个原因,之前差点被太平军逼的要滚出京师,是他们非常不甘心的。

此时,满清大军云集,散开来围向明军大营,一眼看去,几乎整个平原上,全都是满清军队,根本望不到头。

这种场景,给了满清军队以极大地心理优势。

相对应的,明军将士这边,看到四面八方,全都是一眼看不到头的鞑子军队时,特别是他们以前一直打得顺风顺水,没有面对过很大的压力。

因此,此时一见之下,大部分太平军将士的脸上,虽然他们的兵力其实并不差鞑子多少,但是还是露出了恐慌之色。

不过好在大部分人都有活干,不会闲在那里看着,要不然,只会越来越恐慌。

此时,早已过了午时,京师城里的鞑子,自然没有离开。留守城里的鞑子,还包括他们的家属,全都站到了京师北面城墙上观战。

所有人都知道,京师城外一战,将决定大清的命运。

甚至可以说,这京师城外的一战,是决定明清的命运。

所以他们非常关心,想要亲眼见证这决定命运的一战。

京师的百姓,其实也非常关心,或者说,是非常担心。

鞑子援军的到来,让他们原本喜悦的心情顿时跌入了谷底。

鞑子的厉害,威名,不是一两天就能没了的。他们担心,要是大明皇帝打不过鞑子的话,他们就真的没有希望,以后肯定一直会活在鞑子的威压下,金钱鼠尾,在脑门上顶一辈子。

他们虽然想反抗,但是却有心无力。鞑子的残暴,那是出了名的。能做的事情,就唯有躲在自己家里,向满天神佛祷告,祈求保佑明军能赢!

祖大寿的府上,他也是在纠结。

在他心底,他其实是不愿意投降满清的。

第一次投降满清的时候,是大凌河城被围,粮草用尽,援军被歼,无奈之下,他投降了满清。

但是很快,祖大寿找到了机会,逃回了大明。

崇祯皇帝对他很信任,并没有治罪他,依旧任命为锦州总兵,镇守宁锦一线。

但是松锦之战时,洪承畴所部援军又被鞑子歼灭,祖大寿坚持不下去时,才再次选择了投降。

之后,因为祖大寿还有利用价值,皇太极并没有追究他之前逃回去的事情,只是软禁了他,防止他再跑,并宽慰他,要求让他写信劝降吴三桂归顺满清。

在原本的历史上行,祖大寿便退出了领军打仗的生涯,一直居于自己府里,也没有替满清出谋划策。

在随满清皇帝入京之后,他暗地里替南明这边穿针走线过几次,不过没几年,就病死了。

在这个位面上,历史迎来了转变。崇祯皇帝亲自领军,打回了京师,差点打得满清不得不放弃京师。

如今,鞑子援军到达,城外即将爆发决定明清命运的大战,祖大寿又如何能坐的住!

看到他坐立不安,他的家丁便劝他道:“老爷,明国皇帝说了,五品以上官员不赦。”

言外之意,其实是想劝祖大寿,就不要操心城外的战事了。

祖大寿听了,看了他一眼,并不言语,依旧在来回走动。

他相信,崇祯皇帝的这道旨意,是针对洪承畴那样的人,他不是!

过了一会之后,他忽然站住,问他的家丁道:“你说,朝廷官军和清军,谁能赢?”

“老爷,按道理来说,大清战无不胜,都快夺取天下了,肯定是大清赢。但是,朝廷官军这边有太祖皇帝显灵指点,还有那么多法宝。如果太祖皇帝还有在显灵的话,小人相信大清兵再厉害,也不会是太祖皇帝他老人家的对手!”

听到这话,祖大寿点点头说道:“有道理!”

要是以前说,太祖皇帝显灵,会保佑大明王朝的话,估计不会有人相信。

但是这几天来,朝廷官军的法宝,层出不穷,一看就知道绝非人间所有,那就只有一个可能,真的是太祖皇帝显灵,在帮助朝廷官军。

祖大寿听到家丁的想法,和他自己一致,便不再犹豫了,当即吩咐道:“你立刻去查下,昨晚闹得凶的军队,是哪些?”

要是以前的话,满清这边监视着他,祖大寿就算想做什么也不方便。

但是如今多尔衮要他派人潜伏下来,就给了他行动上的自由,在多尔衮把这道旨意收回去之前,他都可以有借口活动。

“老爷,您决定了?”

祖大寿听了,毫不犹豫地说道:“祖宗是有在天之灵的,我不想以后没脸去见祖宗。”

祖家开始发达起来,是他爷爷出征抗倭援朝开始的,那是为大明朝浴血奋战。如果知道子孙在明清决定性的战事之时,毫无作为,或者站到了鞑子那边,怕不打死他!

而祖大寿的内心,其实也非常感激崇祯皇帝。

在崇祯三年的时候,他一时冲动,在后金领兵围攻京师的时候,他领兵撤回山海关,这其实是犯了死罪。

但是在孙承宗的劝说下,崇祯皇帝答应赦免他,不计较,并且在之后,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对别人不知道,祖大寿知道皇帝对他,是真的宽宏大量了。

此时,家丁见他已经决定,便立刻按照他的命令去做事了。

与此同时,在城外,多尔衮不敢让自己的帅旗跟着他,而是离他百步远的距离,免得被怪鸟袭击。

甚至他还通知了阿济格,济尔哈朗也都如此做。

遍布平原的大军之中,他不相信,怪鸟还能找到他。

但是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军队打仗,讲究的是结阵而战。如今大军散落在平原上,到处都是,指挥就是一个问题。

一旦进攻明军的时候,以零散队列进攻明军的结阵队列,明显回落下风的。

这样的战事,多尔衮还真是头一回遇上。

他正在想着呢,忽然就看到有一支百来骑的队伍,往他这边疾驰而来。

虽然没打旗号,多尔衮还是一眼认出了,是阿济格过来了。

顿时,他有点头疼,连忙抬头看看天空,好像没发现什么,他才放心了一点。

看到阿济格往他帅旗那过去,多尔衮便连忙派人去把阿济格叫了过来。

两人差不多一年没见了,阿济格一看到多尔衮,便嚷道:“这仗该怎么打?都打了一辈子战事,就没遇到过这样打仗的!”

多尔衮见他见面竟然没先问安,联系到他擅自回来,就越发感觉阿济格是没把他这个叔父摄政王放在眼里,心中自然很不满。

但是,此时此刻,他知道不是计较这事的时候,听到阿济格的问话,便回答道:“明军有二三十只怪鸟,能从天上丢石头下来,如果我们结阵而战的话,很容易被砸崩溃的。如今这局面,也是无奈之举!”

“难道就不能组织神箭手把怪鸟射下来么?”阿济格一听,大声问道,“在江南的时候,肯定也是这种怪鸟丢了火油罐烧了我的粮草.射下怪鸟,就一定要吃了它的肉不可!”

多尔衮听了,摇摇头说道:“朕也只是昨夜看到,光线昏暗,又是在乾清宫里面,看都看不清楚。飞得很快,一下就消失在夜空中的了。“

阿济格一听,大声说道:”那我不管,这种战事,我没打过。你们先打,我的手下赶路过来,午饭都没吃,全都饿着肚子的,你让人送吃的过来!”

别人都是称呼多尔衮为“陛下”,阿济格一口一个“你”的,让多尔衮听得非常刺耳。

他和阿济格,还有多铎是同父同母,关系上天然亲近。但是,他要威望的,阿济格虽然比他年纪大,要是特立独行的话,别人怎么看?

还有,他在去年出征之前,还没这么出格的。该不会是,觉得自己剿灭了大顺国,功劳很大,可以和自己叫板了?

多尔衮心中很恼火,决定等这一战结束之后,收拾下阿济格,让他认清,谁才是大清的话事人!

不过此时,他也是无奈,阿济格所部赶了一路,还饿着肚子,确实是没法打仗的。

于是,他立刻传旨,让城里做饭送出城来。

在等待之时,多尔衮便和阿济格商量,这一战到底怎么打。

对此,阿济格倒没有再出幺蛾子,和多尔衮讨论了起来。

没多久,济尔哈朗也赶来了,加入了讨论之中。

他们不知道,天上的无人侦察机,已经定位到了他们。

王承恩见过多尔衮,还在显示屏上进行了确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39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