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看到了一切

作者:岭南仨人 | 分类:科幻 | 字数:0

第一百二十五章 制衡(中杯)

书名:我看到了一切 作者:岭南仨人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4:41

江淼在马宫镇烟墩山农场的时候。

在海丰县的公平镇,宛如仙境的莲山边缘,当秋天的脚步轻轻踏上这片土地,莲山便展现出一幅如梦如幻的迷人画卷。

然而就在美丽画卷的一角,却出现了一大片光秃秃的山区,突兀又引人注目。

踏入莲山,秋风吹过,带来了丝丝凉意。

十几个农场工人一大早已经上了山,好在这里的路已经被改造过了,可以开摩托上山。

路边的一部分草树木,仿佛被大自然的巧手染上了斑斓的色彩,在岭南的常绿阔叶林之中,宛如点缀了一片片五颜六色的饰品。

沿着山间的小径漫步,脚下的落叶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老吴脚下的草丛中,点缀着不知名的野,它们在秋风中依然顽强地绽放,为这秋景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泼。

登上半山腰,极目远眺,高沙村尽收眼底。

不远处山脚下,稻田一片金黄,像是大地铺上了金色的绸缎,可以看到辛勤劳作的身影在田间穿梭。

收回视线,老吴一行人来到了高北村西侧的南蛇岭,这里就是海陆丰公司承包的其中一片山地,即南蛇岭农场。

该农场面积有5000亩,目前已经改造了750多亩,其中近400亩已经种上了美丽异木和白三叶草。

老吴等人就是负责种植美丽异木和撒播白三叶草的农场工人。

路过两个月前撒播下白三叶草种子的梯田,已经生长出密密麻麻的三叶草。

通常来讲,白三叶草的出芽期为7~14天,之后只需要28~42天,就可以长成比较大的植株,然后开始向周围伸展匍匐茎。

不过此时白三叶草并没有开,因为白三叶草一般在每年的晚春或者早夏开,期可以持续1~3个月。

来到了农场刚刚建起来的3层混凝土办公楼,一旁还有两排两层的集装箱房子。

这里有7个从公司本部派遣过来的管理人员,加上老吴等40个本地人员工,至于改造梯田的事情,已经承包给了当地的施工队。

农场场长高向阳点了一下人数,便吩咐道:“第一小组今天负责南3片,第二小组你们别种异木了,今天开始专门负责撒播三叶草种,争取在一个星期内将剩下的350亩梯田都撒上种子,免得被杂草重新长起来。”

“知道。”

“好的,场长。”

两个小组长赶紧回道。

“第三小组你们今天继续去北4区种木,第四小组你们接下来要在农技员带领下,给之前种下的木下肥料和打农药。”

“好的。”

老吴属于第三小组的人。

他们10个人,加上小组长谢铭,每个人开着一辆三轮车,将3米高了的树苗和工具,拉向种植区域。

虽然是在山地,不过由于提前修建了一条6米宽度的碎石路,他们沿着山脚下,很快就到了种植区域。

不远处,五辆挖掘机、三辆推土机和一辆碎石挖掘机,加上四辆渣土车,早已经忙得不亦乐乎。

毕竟这种工程是包工的,没有办法磨洋工。

而老吴等农场工人,除了基本工资3500块钱,还有绩效提成,他们的绩效提成是农场的各项工作。

比如种植美丽异木,每种活一棵(一个月后查验),小组的每个人当月加1块钱绩效。

以后农场正式投产了,还会给每一个小组划分责任区,每个小组负责管理100亩,这100亩榴莲种植园全年产生的利润,会有10%的利润成为他们每个人的绩效奖金。

其实100亩榴莲种植园,可不仅仅包括100亩的榴莲,还有近80亩的林下紫苜蓿和白三叶草。

理想状态下,100亩榴莲可以年产200吨榴莲;80亩紫苜蓿和白三叶草,可以收割800吨鲜草。

至于果园流蜜产生的蜂蜜收益,那就是整个农场和养蜂队一起获得10%利润,一般情况是农场3%,养蜂队7%。

虽然没有拿到榴莲园的产出绩效,但是建设种植园前期的绩效也不错。

因此周围各个村的村民,现在都在打听有没有进来农场工作。

毕竟农场基础个人每个月3500块钱,还包五险一金,加上绩效,虽然工作累一点,却已经非常不错了。

虽然汕美本地的农村短工,比如修剪荔枝龙眼,或者给人修坟建房之类,小工普遍可以达到每天150~200块钱。

问题是这种工作没有办法长久,短则几天,长也就几个月。

给你开200一天,一个月干满,也就6000块钱,加上这种工作别人往往都是照顾亲朋好友先,很少找不熟悉的外人。

很多农村人其实更加喜欢稳定的工作。

老吴将一棵树苗抬下来后,来到一旁的三轮车拿起一瓶水,喝了一口,向旁边正在操控缆车的高向阳小声地问道:“高场长,我听说农场准备招人?”

“嗯。”高向阳惜字如金。

“我家儿子今年刚刚从职高毕业…”

高向阳按下卸货暂停键,然后拿起对讲机:“树苗上去了,安排人卸下。”

“嘶嘶…收到!”对讲机传来回应。

高向阳这才看向老吴,他脸上非常平静:“你儿子想来农场?”

“是呀?”老吴擦了擦手,掏出一盒华子递过去:“高场长,帮个忙。”

“烟就不用了,你儿子年纪还小,农场的工作他吃得了苦吗?”高向阳也是职高出来的,这些年摸爬滚打下,才认清了现实,老老实实选择了来农场工作。

“这…我会监督他。”老吴保证着。

然而高向阳却摇摇头:“农场是公司的产业,按照公司的用工原则,年轻人不会留在本地,他如果要进来,经过培训之后,要么去赣南分公司,要么去琼州分公司。”

“不能留在本地?”

高向阳解释了一下:“是的,年轻人培训之后,适合去外地农场当小组长,或者农技员,小组长的待遇你应该清楚。”

老吴自然是清楚,他们农场几个小组长都是4500块钱的基础工资,他想了想:“那我回去之后让那小子去公司应聘?”

高向阳提醒道:“你还是和孩子聊一聊吧!毕竟年轻人的心思不定,如果他不愿意,就别勉强了。”

这也是江淼想出来的损招,就是故意设计工作和家庭分离,看看应聘者的决心如何,相当于变相的服从性测试。

如果不愿意去外地工作,那只能说明这个人的决心不够,他过来应聘,只是为了在靠近家庭的地方,找一个混吃等死的工作。

如果愿意去外地工作,那说明这个人有奋斗的心思,这种人值得培养,可以作为未来公司的骨干储备。

同时,这个方法也可以合理拒绝掉一部分本地人员工的人情,避免他们试图将家里面的年轻人安排进农场。

毕竟作为一个企业,如果一个部门的员工,出现大量有裙带关系的员工,很容易会出现相互包庇,甚至损公肥私的情况。

这些三四十岁的本地人,只是初期应急招聘,才会允许他们在本地工作,接下来招聘的员工,公司会逐步采用异村、异镇安排的方式,将员工进行混编。

而且江淼已经通知了姐夫,让他在赣南地区招聘500个年轻人,然后带回来汕美的农场当小组长。

毕竟5万多亩榴莲种植园,每100亩需要一个小组,即11人,这意味着一共需要5000多人。

非常有必要从其他地区引入外地员工,用于制衡本地人员工。

实际上公平镇本身也没有那么多劳动力,根据镇政府提供的信息,公平镇2024年的常住人口大概在11万左右,考虑到公平镇是劳动力大量流出区域,因此适龄劳动力占比大概为50%左右,即5.5万人。这5.5万适龄劳动力之中,要刨除公务员、老师、小个体户、孕妇,再刨除一部分不适合的人群,比如体弱多病、娇生惯养、劣迹斑斑、好吃懒做之类的人,满打满算大概就只剩下3万人左右。

要从3万人之中,招聘5000名农场工人,显然是不可能的。

毕竟很多本身就有固定工作,或者家里面经营着农场,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忍受农场的工作强度。

因此从外地引入劳动力,就是必然的选择。

一旁的老吴,将华子塞给高向阳:“高场长别客气。”

“下次别这样。”

老吴听了高向阳的提醒,也觉得自己还是先问一下自家孩子的想法,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吃不了苦。

虽然他觉得农场的工作就挺好,对于他们这些长年在农村的中老年人而言,劳动强度已经是相对比较低了。

比如搬运东西,很多时候都是使用三轮车和缆车运输,他们年轻的时候,进山里面砍柴之类,只能用肩膀挑。

老吴刚回到自己的三轮车旁,准备搬树苗。

另一个同村中年人靠过来,小声地问道:“水哥,高组长怎么说?”

两人一起抬下一棵树苗,放在了缆车的外挂架子上,然后使用专门的固定绳扣,紧紧扣住树苗。

老吴边走边小声回道:“公司确实要招人,不过如果是年轻人,要去外地工作,我们这些中年人,虽然可以留在本地,但不能在自己的村里。”

“看来我闺女是没有办法了。”

老吴再次搬起一棵树苗:“你闺女就初中毕业,又娇生惯养,农场的活肯定干不了,公司的文员要大专或者本科生,还是早点找人嫁了吧!都二十八了,再过几年,就更难嫁人。”

“我也在给她介绍,可惜她根本看不上。”

突然老吴闪过一个念头:“咱们公司的农场几个小组长都不错,你可以趁机撮合撮合。”

“他们?他们能够看得上我家那化骨龙?”

“试一试嘛!”

两人一边聊天,一边搬东西。

另一边。

吕伟斌正和公平镇的镇长陈国辉,在公平镇镇区北侧的西山村。

陈国辉笑容满面,指着在236国道西侧的大片荒地:“吕经理,这一片土地,贵公司满意不?”

“看起来很好。”吕伟斌拿着望远镜观察着,靠近公路边,而且公路对面就是公平水库,用水也非常方便。

“如果贵公司确定好位置,那我们随时可以进行征地。”陈国辉这几个月算是见识到了海陆丰公司的实力。

公平镇批给对方的四万多亩山地,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已经被改造了三千亩,加上一部分不需要改造的山地,目前可以利用的高标准梯田,面积已经达到了上万亩。

而且看样子,海陆丰公司是玩真的。

其实陈国辉现在已经不怀疑海陆丰公司的实力了,毕竟很多公司说是来投资,有时候是为了骗补贴,或者上市公司故意做ppt,骗股民的钱。

可海陆丰公司并没有要求海丰县给补贴,就要了汕美市的税务减免,本身又不是上市公司,现在如此大规模的投资,显然是真想在当地投资。

加上市里已经通知他了,如果他还敢怠慢海陆丰公司,那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了。

“陈镇,这个位置不错,我们的工厂至少要1000亩,保底1200亩,如果遇到比较难缠的村民,可以考虑避开他们的农田。”吕伟斌说了一下想法。

“1200亩?可以,给我们一个月,我们会将这片地征收。”陈国辉信誓旦旦的保证着。

可是吕伟斌却清楚,一个月太急了,如果硬来,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太妙的情况,因此他笑着摇摇头:

“不急,也不一定要在西山村,其他地方也可以,陈镇可以先和西山村沟通一下,最好和土地所在的村民都谈一谈,如果村民普遍反对,那我们就更换一个地方。”

“也好。”陈国辉也知道征地这种事情很麻烦,有些地方的村民不会太配合。

吕伟斌补充了一个条件:“另外我们公司也可以承诺,只要涉及征地的村民,在每一户招聘一个合适的员工,当然我们是走正规招聘流程,这不是铁饭碗,如果日后他们违反我们公司的相关规定,该处理的,还是要处理。”

“吕经理放心,我一定会那些村民说清楚。”

“没关系,慢慢来,反正明年六月份之前,确定好位置即可。”

其实吕伟斌更加倾向于在榴莲种植园附近的高北村、下洞村、虎啖村、联和村、西坑村、横坑村等地设置工厂。

在这些地方,海陆丰公司有群众基础,毕竟这些村都有大批村民给公司工作,如果要在当地征地,村民多多少少会给点面子。

而属于公平镇核心区的西山村,和海陆丰公司没有业务交集,这边的村民大概率不会太配合。

如果因为征地,搞得乌烟瘴气,那海陆丰公司宁可更换一个地方。

吕伟斌和陈国辉一行人,在公平镇一部分适合建设工厂的地方,逛了三个多小时,最后选择了3个备选位置。

分别是公平镇镇北的西山村;公平镇南部的新寨村;高北村下辖的高沙村。

这个工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来处理榴莲和加工榴莲的;另一部分要作为处理紫苜蓿和白苜蓿的草料加工厂。

其中吕伟斌最看好的地方,就是高北村的高沙村,因为这地方虽然属于山地,但周围可以改造的低矮丘陵不少,加上处于榴莲产区的中心,方便榴莲运输到工厂。

榴莲到工厂之后,只需要挑选、然后浸泡姜黄粉水,再将一部分次果放熟后,用来加工榴莲果泥。

这意味着要尽可能缩短运输距离,可以减少一部分人力物力的消耗。

刚好最后一站是高沙村。

吕伟斌便顺路来到了高沙村所在的南蛇岭农场。

皮卡车来到了梯田中间的山坳土路,在半山腰梯田上的高向阳,一下子就看到了皮卡车,他顿时就知道是公司的人来了,赶紧叫了这小组的小组长替他操控缆车,他急匆匆赶下去。

来到山脚下。

“向阳,工作还习惯吗?”

“吕经理,我还习惯。”

看着晒得宛如黑炭的高向阳,吕伟斌也知道他们辛苦了:“等农场建好了,年底你们都可能拿到应得的虚拟股。”

类似于高向阳等人,都是之前南湖农场的员工,在公司的工作时间差不多已经一年出头了,可以分配虚拟股。

在鼓励员工努力工作方面,吕伟斌也倾向于老板的方式,那就是直接给真金白银,而不是给员工讲奉献、灌鸡汤、画大饼。

物质基础才是收买人心的关键。

看了一眼农场的情况,吕伟斌转过头问道:“向阳,你这几天抽空试探一下当地村民对于我们公司在附近建工厂的态度。”

“公司打算将榴莲和草料厂建在这里?”高向阳有些惊讶。

吕伟斌摇了摇头:“还没有决定,不过我更看好这里,毕竟其他两个地方我们没有群众基础,征地太麻烦了。”

高向阳可知道海陆丰公司在新乡和盐町的征地是如何进行,有大量公司员工的配合,很容易就可以完成土地征用工作,他也点了点头:

“确实,如果是在高沙村附近,这边都是我们的农场,加上下来要招聘一大批本地人,要说服他们配合征地,难度是最小。”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47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