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看到了一切

作者:岭南仨人 | 分类:科幻 | 字数:0

第一百一十章 17村的专题报导(加更)

书名:我看到了一切 作者:岭南仨人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4:41

接下来的几天里。

慈云山公园的展销会热度依旧不减,虽然本地人在逐渐减少,但外客却越来越多,特别是过来寻求合作的外地客人,接二连三的到来。

连魔都那边的高档餐厅,都派人过来了。

平均每天成交额度达到了五六百万元之多。

别看每一家高档餐厅的采购量,都只有十几二十公斤,但架不住国内的高档餐厅足够多。

不仅仅是西餐厅,一些高档中餐厅,或者融合创新餐厅,都对白松露、香草草莓等产品趋之若鹜。

单单是一个珠三角地区,就集中了几百家中高端餐厅,加上港澳地区的几十家高档餐厅。

就可以一天就需要消耗几十公斤白松露。

目前南湖农场36亩用于白松露栽培的智能大棚,并没有一股脑一起上市,而是分批次种植,每个月差不多有3亩可以收割。

根据采收的第一批白松露情况来看,目前三层立体布局的种植密度,亩产大概在2793公斤左右,符合预期的亩产估算。

一个月采收3亩,大概就8300公斤的产量。

因此随着订单和合同的累积,销售部手上剩下的白松露额度,也变得越来越少了。

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和港澳的高档餐厅加入抢购行列之后,目前月订单积累了近五千公斤。

也就是说剩下的额度,已经只剩下三千三百多公斤而已。

到了展销会第六天。

京城和其他大城市,以及东瀛、南高丽,甚至东南亚的一部分高档餐厅也冲了过来。

最后三千三公斤左右的月额度,很快被这些高档餐厅瓜分殆尽。

面对市场的热情,江淼等人也有些吃惊,主要是没有想到市场会如此饥渴。

作为农业种植事业部的负责人,吕伟斌看到这一份销售简报,也是大吃一惊:“看来是往年的野生松露销售情况,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假象,以为松露每年的市场就两三吨,这显然是野生松露产量限制了这个市场。”

“是呀!”李洲也感叹不已。

一旁的销售部的价研办公室负责人秦汉明,也重新拿出了一份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截至2025年10月,全球共有,4122家米其林星级餐厅,369家黑珍珠评级餐厅,考虑到一部分有重合,以及国内很多高端餐厅都没有被列入,预计全球的高档餐厅将超过1万家,哪怕只有一半的餐厅会采购我们的白松露,这个市场仍然非常庞大。”

“汉明,你认为会有一半的餐厅会采购白松露?”吕伟斌好奇地问道。

秦汉明点了点头:“是的,因为松露在高档西餐厅之中,基本就是标配调料,那些米其林餐厅之中,西餐厅占据了绝大多数,加上国内那些有实力,却没有成为米其林的西餐厅,全球至少有5000家高档餐厅需要采购白松露。”

根据这个数据,吕伟斌稍微一算,就估了一个大概:“以每家每天消耗1公斤白松露来计算,一天就是5000公斤,看来我们之前制定的产能太保守了。”

“现在扩大生产,来得及吗?”李洲询问道,他可不想错过这个好机会。

吕伟斌思考了一会,拿出草稿纸算了一下,才抬起头来说道:“可以,将剩下的118亩智能大棚都用上,同时再调整一下立体高度的布局,可以塞入4层立体种植层,每天就可以生产4.6吨白松露。”

秦汉明点了点头:“4.6吨?也可以,考虑到了要给野生松露留一条活路,我认为可以在野生松露上市的那四个月,适量减少产能,以方便维持市场价格。”

“可以。”吕伟斌对此没有什么意见。

“我也同意,汉明,你尽快写一份报告交给我,我要将这件事告知老板。”李洲作为秦汉明的顶头上司,便吩咐了他一些事情。

“好!”

当天中午,借着吃饭的间隙。

吕伟斌和李洲,向江淼汇报了展销会的销售情况,以及打算继续扩产白松露的计划。

江淼看了价研办公室的报告,随即点了点头:“可以,看来必须成立市场调研部了。”

他转过头看向隔壁桌的蒋海波:“海波,将价研办公室从销售部剥离出来,组建市场调研部,由秦汉明担任经理。”

赶紧咽下去口中的饭菜,蒋海波回道:“收到。”

汇报完成,李洲和吕伟斌便脚底抹油,不敢打扰老板夫妻俩了。

江淼无奈地说道:“看来计划赶不上变化,你的羊肚菌研究得如何了?”

已经一脸无语的林书雅,喝了一口鸡汤:“已经完成了,亩产可以达到8吨左右,生产周期为73天,现在怎么办?”

“让我想想…”江淼也一个头两个大。

如果量产,又要建设一个新的智能大棚。

如果不量产,又浪费了这个技术。

毕竟亩产8吨,生产周期只有73天,一年可以生产5茬,即亩产40吨左右。

而且江淼又想到了另一个情况,公司未来肯定要建设更多的智能大棚,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书雅还在进行其他名贵食用菌的研究。

包括鸡枞菌、松茸、红菇,这三个目前无法人工栽培的食用菌,都在书雅的研究时间表上。

因此智能大棚迟早要建设,早一点建设,还可以一边生产羊肚菌,一边等待其他名贵食用菌的研究进度。

有了这个判断,江淼就做出了决定:“我决定让羊肚菌量产,反正以后这些智能大棚不生产羊肚菌了,还可以用在其他名贵食用菌的栽培上。”

“那你安排吧!技术我已经完成了,你拿去申请专利吧!”书雅低头扒了几口饭。

“嗯。”江淼想了想,觉得新的智能大棚不能继续布置在南湖村了,因为南湖村可以利用的土地,基本已经被海陆丰公司承包或者租用了。

而马宫镇的其他几个村,也没有太多土地可以利用。

例如盐町村,整个村的平地和低缓坡地之中,70%的土地是鱼塘,剩下的10%是居民区和道路、10%是农田、10%是果园。

本来江淼老家新乡是有一大片土地的,只可惜前几年已经被征了两千多亩鱼塘和农田,用来建设华南师范的分院;前段时间又被海陆丰公司拿下一片地作为员工小区和写字楼,现在剩下的土地,不仅仅少,还零零散散。

金町村那边也一样,被房地产项目、医院、居民区占据了一大片,而且金町村的土地价格比较高,这也是海陆丰公司没有去金町村周边承包或者租地的另一个原因。

思来想去,江淼将目光看向隔壁的红草镇。

这一次他打算在隔壁红草镇,投资建设一个面积不小1000亩的智能大棚,反正公司现在借了一大笔钱,不用白不用。

吃了午饭后。

江淼将准备在红草镇投资建设1000亩智能大棚的计划,交给了蒋海波和吕伟斌去落实。

毕竟现在这种事情,已经不需要他这个老板亲力亲为了。

今天他有一个应酬和接待,必须和书雅一起过去。

前几天展览会刚刚开始的时候,之前合作过一次的水果猎人杨阳,通过助理联系了黎子轩,说一个农业频道的主持人想采访一下海陆丰公司,因为杨阳之前和那个农业频道合作过几次,对方就通过他的关系,联系到了黎子轩。

江淼对于这种宣传自己公司的事情,自然不会反对。

双方约定好,10月7号进行采访。

今天就是约定的时间了。

下午两点多,采访组的人包了一辆车来到了马宫镇。

很快江淼和林书雅就在门口见到了,从车上下来的主持人兼职记者,后面跟着一个摄像师、一个无人机操作员、一个剪辑师。

“郭站长,欢迎来到了海陆丰公司做客。”江淼笑着上前去。

主持人兼记者的郭站长,也笑容满面伸出手来:“江总真是年轻有为。”握着手,江淼又给对方介绍起来:“这位是内人林书雅,也是新型白松露人工栽培技术的研发者。”

“你好,郭站长。”林书雅也笑着和对方轻轻握了握手。

“你好,林女士。”郭站长的手一触即过,然后笑着赞叹起来:“林女士研发的技术,现在已经闻名全国了,很快全世界都要知道我们国家实现了白松露的人工栽培技术。”

“我还要继续学习,继续努力。”林书雅谦虚地回道。

江淼插话道:“郭站长,我们先聊一聊采访的流程安排吧!”

“哈哈,好!”

接待室内,郭站长和江淼、林书雅坐下来之后,就开始讨论起采访的流程安排。

首先自然是室内采访,然后拍摄实验区和老的简易实验室,再拍摄智能大棚里面的生产过程,最后再去慈云山公园的展览会拍摄。

“我们打算对海陆丰公司做一个专题报导,第一篇报导就是林女士的白松露人工栽培技术;第二篇报导就是江总的鳗鱼人工繁殖技术;第三篇报导则是海陆丰公司带领马宫镇村民走向致富之路;第四篇报导是江总研发的新草莓品种。”

显然郭站长这一次是有备而来,其实一开始郭站长只关注到了白松露的人工栽培技术。

然而等他深入了解了江淼和海陆丰公司之后,才发现这个公司非常有话题,一篇报导不足以概括,经过他们频道内部讨论之后,决定做成为一个系列的专题报导。

毕竟一次出差,可以完成好几篇报导,想想就觉得美滋滋。

江淼笑着点了点头:“可以,我和内人都可以配合拍摄。”

“那我们先讨论一下采访的问题和回答。”郭站长做事情也是雷厉风行。

几人讨论一个多小时,终于完成了四篇采访报导的提问和回答,写好了对话台词之后,便开始了第一次彩排。

书雅一开始面对镜头还有些紧张,不过彩排了两次之后,就变得自然了一些,回答也是对答如流起来。

至于郭站长,人家是专业的。

江淼则是自信满满,毕竟有鉴定面板在手,他根本不需要担心什么。

一个下午就过去了,四篇报道的室内采访环节全部录制完成。

趁着太阳还没有下山,众人马不停蹄来到了城区的慈云山公园展览会。

一来到这里,可能由于今天就是展览会的最后一天了,客流量比前几天更多了一些。

郭站长很快就和几个销售员小姑娘聊了起来,同时摄制组也开始工作了起来。

首先是面对充气拱桥大门的开场白。

“饱饱们晚上好,我是17村的郭站长,今天我们来聊一点奢侈的话题,多奢侈?请跟着郭站长的视线…”

画面一转。

来到了农产品展区的松露柜台旁边。

“饱饱们,可知道这是什么?或许有人已经猜到了,没有错,这就是有着厨房钻石之称的松露,准确来讲是白松露。”

“白松露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种生长在地下的真菌,通常在特定的树木根部附近生长,如松树、橡树和榛树。”

“松露的生长环境非常苛刻,以前无法人工培育,因此产量稀少,导致其价格昂贵。在欧洲,松露与鱼子酱、鹅肝并称为世界三大珍肴。”

“松露的食用价值非常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由于其独特的香味和营养价值,松露在烹饪中非常受欢迎,常被用于提升菜肴的风味,也就是说松露其实是一种调味品。”

“在我们国内,松露也被称作“猪拱菌”或“无娘果”,前些年由于过度挖采,导致云贵高原的松露产量逐年下降,不过现在它来了…”

郭站长拉长话音,摄制组赶紧将镜头对准了那一盒盒白松露。

“它就是由海陆丰公司生产的全人工栽培白松露,各位饱饱们有口福了,目前海陆丰公司的白松露已经量产,每个月可以生产8300公斤左右。”

随着郭站长抑扬顿挫的介绍,一篇开场报道就完成了。

最后一组镜头。

“接下来,将由郭站长带领大家,了解白松露人工栽培技术的前世今生,我们下期见。”

当天晚上,17村频道的开场视频,已经同步在各个平台上线了。

阿b平台上。

看完郭站长在慈云山公园展区走马观一般的报道,以及那一闪而过的各种产品,虽然重点镜头给了白松露,但其他水果和鳗鱼,也有几秒钟的镜头。

评论区瞬间炸裂。

水果猎人杨阳:【看来又有素材了,根本拍不完。】

波士顿园捡:【牛逼!白松露自由指日可待。】

北美讲师:【一个月才8300公斤的产量,这点产量算什么。】

鼠鼠我又回来了:【楼上不查资料吗?8300公斤是野生松露一年产量的两倍多,而且人家可以全年生产,野生松露只有冬季才出产。】

天冬就爱骂人:【厉害!不过除了白松露,现场的番茄、人参果和草莓也不错。】

请叫我靓仔:【前天刚刚去了现场,采购了一批白松露,价格还是很高,每公斤3000块钱。现场还可以免费试吃,我干了好几碟松露意面和松露煎蛋,松露味道非常好,不比意大利白松露差。】

会下围棋的鹰酱:【我昨天刚好路过,竟然没有进入,感觉错过了一个亿!呜呜呜…】

户圣小号:【每公斤3000块钱?我工资就够买两公斤,真是太便宜了,呵呵呵。】

科幻迷布尔玛:【郭站长你学坏了,竟然断章了!!!】

大头鹰:【@户圣小号,又在断章取义,人家还有1000块钱一公斤的小球白松露,而且这东西又不是大萝卜,就一个高级调料,普通人真想尝尝鲜,购买100块钱,也有100克了。】

猴赛雷:【上面那个户圣怕不是没有见识过意大利松露的价格吧?一公斤要3500~9000刀,海陆丰公司的白松露已经将价格压低了十几倍。】

随着报道在各个平台上线,关于海陆丰公司生产的白松露,热度更上一层楼,在阿b平台一度飙升到了热度第三。

而紧随其来的,则是海陆丰公司的网店也迎来了一波流量暴涨。

80块钱一份的尝鲜款白松露,上架的1000份,不到一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

很快海陆丰公司的其他业务,以及在汕美、赣南的扩张,也有不少当地的小网红在蹭热度。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

而一部分更专业的博主,更是扒出了林书雅近期发表在一个农业期刊上的三篇论文。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期刊,即“食品与农业科学杂志”。

这个期刊发表同行评审的原创研究、评论、小型评论、观点和聚焦,特别强调农业与食品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那三篇论文都是白松露人工栽培技术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不过核心技术并没有公布。

而随着林书雅的身份被曝光,她被汉东大学开除的公告,以及她导师杜博伦的一些事情,也跟着被曝光出来。

特别是前段时间,杜博伦手下还有一个博士生跳楼的事情,瞬间也跟着上了热搜。

一个可以独立研发白松露人工栽培技术的顶级科研人员,竟然被汉东大学开除了,这种巨大反差,让不少喜欢捕风捉影的媒体狂喜,立刻连夜炮制小作文,准备开团。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46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