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作者:笔落烽火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331章 搞学术交流会,他们也行啊!

书名: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作者:笔落烽火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3:02

面对热情的众人,郭默看了看秦云,在后者点了点头后,立刻道:

“难得学界那么多人凑在一起,我看不如后天在科大里开个简单的学术交流会,让李暮同志主讲,大家觉得怎么样?”

“那实在太好了!”所有人马上兴奋地表示同意。

一个专门的学术交流会,肯定比今天的时间长。

不过也有专家提议道:

“郭院长,您看能不能把时间再延长一些,或者再推后两日。”

“很多专家教授都想和李顾问交流学习一番。”

“他们可能这会儿都还没有得到消息,要是错过了,又不知道得等到什么时候了。”

他说完后,其他人也纷纷开口支持。

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别的同僚,更是为了他们自己。

毕竟刚刚接收了大量的新知识,这会儿都还没有消化完,更别说去提出什么有意义的论题。

好不容易得来的与李暮交流的机会,他们必须要仔细斟酌才行。

这也是对李暮的尊重。

“李顾问,你觉得呢?”郭默没有马上答复众人,而是看向一旁的李暮,笑吟吟道。

毕竟要是再推后两天,就又得延长假期。

李暮想了想,笑道:“没问题,我也很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热情难却,索性便答应下来。

之前和郭默的对话,也让他意识到,搞讲座和学术交流,并非完全无用。

听到他的回答,台下的专家和教授们,不由高兴地鼓起掌来。

只有一些高校的校长院长们的笑容有些勉强,心中欲哭无泪。

被京工院抢跑也就算了,这回竟然又被京科大抢先了。

搞学术交流会,他们也行啊!

……

随后,答辩会在全体人员的合影中落下帷幕。

不过这件事情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

……

次日一早。

各大报纸、广播和电台,便开始报道夏国出现了第一位博士生的事情。

放在其他人身上,可能这事也就听一耳朵,大家高兴高兴也就过去了。

但放在李暮身上,就不得了。

本来便是举国闻名。

这次的成就,更加大了他身上的光环。

尤其是人们日报的一篇《人民最伟大》,盛赞李暮“是为了人民的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科学家”,将民众的情绪推上了高潮。

可以说,哪怕是乡间地头的老农,都知道夏国出了个李顾问,为国家发明了很多很多的好东西。

让他们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

……

第二天看到报纸的李暮,便不禁有些汗颜了。

虽然知道这是国家的宣传举措,但被这么评价,还是让人感觉有点羞耻。

他的功劳,真的能配得上这些评价吗?

“还不够啊!”李暮心中感慨一声,旋即放下手中的报纸,继续俯首在案前编写起无人机的基础性专业书来。

距离学术交流会还有两天的时间,他自然不能闲着。

……

一直写到中午,他才暂时停笔。

先来到半导体研究所解决肚子的问题。

吃饭的同时,他找来王绶觉,和他商量飞行控制算法、导航算法这些控制科学与工程项目的研究情况。

“航空院那边的只有白、杜两位教授在,恐怕有些力有未逮,还要拜托王所长您挑一些人过去。”李暮说道。

他这个建议让王绶觉有些惊讶,道:“咦,怎么,你改了性了,还往外送人呢?”

以前都是往所里带人,这把人带走,他还是第一次见。

闻言,李暮笑了笑,道:

“研究还在初期阶段,用不着派太多有经验的人过去。”

“让从川蜀来的学生们过去好了。”

“正好他们也学习了一段时间,过去也能积累积累经验。”

他当然不可能让所里出人。

毕竟应对现在的研究,人员已经左支右绌了。

“哈哈,我就说,原来你打的是这个主意啊!”王绶觉先是愣了愣,旋即反应过来。

从巴蜀来的学生,一共有四十多人。

学习到现在,确实可以看出都是些不错的苗子,可以培养培养。

他本来还正想和吴有望商量,该怎么分配的问题。

没想到李暮早就给想好了。

“不过这些学生能够留下来多少,可没个准儿。”王绶觉笑过之后,又提醒他别高兴得太早。

都是从川蜀来的。

学完之后,最少一半都会直接走。

能够留下多少,还真不好说。

李暮道:

“能够留下多少无所谓,有留下的就行。”

“甚至大部分都是要走的,我们只留下少部分,不然到时候地方哪还敢往咱们这派人。”

“回头伱看差不多的时候,搞个结业仪式,到时候知会我一声。”

他从来没打算把所有人都留下。

要不然就得做好几年内不去川蜀的准备。

李达章眼巴巴地把人送过来,留下几个好说,要是留下一大半,怕是能气得跑到京都来告状。

“行,行,那到时候我让小关通知你,你也正好可以在结业仪式上挑人。”王绶觉笑道。

他算是看出李暮的心思了。

先给点甜头,然后再细水长流的发展。

京都作为全国软件工程发展得最好的地方,只要是有才华想一展抱负的,几乎都很难拒绝留下来的诱惑。

……

两人闲聊着吃完饭。

李暮又在所里的各个实验室闲逛了一番。

不过他并没有进去。

既然王绶觉没有提,便表明所有的研究项目的进展应该都处于正常状态。

没有必要给自己找存在感,去打扰众人的研究。

在几栋实验楼之间来来去去。

最后,他停在了放置着第一代超算的机房门口。

目光望去,一张熟悉的面孔,正在和吴有望说着话。

年纪不是很大,40岁左右,不过皮肤十分粗糙,嘴唇还有点干裂,就像是长期生活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一样。

“好眼熟啊!”李暮看了又看,却还是没能认出对方究竟是谁。

就在这时。

那人忽然侧过头来,发现了他打量的目光。

神色先是一愣,然后激动起来,几步走上前,握住他的手,道:“您就是李暮李顾问吧!”

“是我,您是……邓家先生?”李暮也终于想起了对方的身份,肃然起敬。

邓家,大蘑菇元勋之一。

以身许国,埋名二十八载,为夏国的大蘑菇、氢大蘑菇的原理突破和试验成功极其武器化立下卓越功勋。

为新型原子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做出重大贡献。

一生致力于祖国的国防事业建设,最后也将生命奉献在了他最热爱的岗位上。

邓家惊奇道:“李顾问您听说过我?”

不怪他惊讶。

毕竟比起李暮,他可谓是个“小透明”。

虽然从事的是对国家重要无比的大蘑菇建造事业,但一直没有什么名气。

这一辈子,在死之前,也注定不会为人所知。

“当然知道,我看过您和何作麻、徐建明、于鸣等教授在《物理学报》上相继发表的‘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酒气中自由振动的影响’‘氢原子和的变形’等论文,很是敬佩。”李暮笑着解释道。

作为M帝普度大学物理系的博士研究生,邓家能力绝对是极为出色的。

在50年,仅仅26岁,便在国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职,两年后升为副研究员,又过了两年继续升任,为工科院数理化学部学术秘书。

在58年,便参与到国家的机密研究当中,负责大蘑菇的理论设计,历任所所长、所长、院长……

这份履历,可谓漂亮至极。

听到李暮的夸奖,邓家微微有些赧然,道:“李顾问您过奖了,只是一些理论而已,比不得您,做出了这么多的成果。”

不止是他。

任何一个夏国的科学家,面对李暮,基本都会有点自惭形秽的感觉。

那些没有公布的成就,他们不清楚。

但仅仅是公布出来的,都够他们研究上几年,甚至是十几年。

而李暮才用了多久?

几个月恐怕都不到。

要知道,他还不到24岁啊,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个年级。

可以说,只要他继续研究下去,夏国的高科技发展水平,绝对能够到达一个任何人想都不敢想的高度!

“话不能这么说,没有理论基础的建立,任何实验都无法成立,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的研究,只不过我走得快一点而已。”李暮笑道。

他自认自己的成就,根本无法和邓家相比。

也没有可比性。

毕竟至今为止,他完全靠自己搞出来的东西,可谓是一件都没有。

全是靠抄后世资料得来的成果,怎么配与真正的国家功勋相提并论。

邓家笑道:

“可你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托举我们的‘巨人’了。”

“你知道吗,因为你搞出的计算机,搞出的超算。”

“我们原定的理论设计方案研究,进度整整提前了6个月,现在已经进入最后的实验阶段!”

他的语气中充满感激和敬佩。

计算机和超算的出现,可以说加快了大蘑菇的研究项目的进度,大大缓解了他们身上的研究压力。

虽然具体的成功时间,目前无法完全肯定。

但最慢在明年,最快在今年年底,他们绝对有把握能够完成大蘑菇的研制。

“能够对您,对大家有帮助,是我的荣幸。”李暮微微颔首,心中亦是高兴不已。

大蘑菇一出来。

那夏国的国际处境,可要好过太多了。

不提别的,阿三会不会再有胆挑衅,都不好说。

有真理和没真理,别的国家知道了绝对是两幅嘴脸。

邓家继续道:“不说这个。对了,还没忘恭喜李顾问您博士生毕业,夏国第一位博士,了不起啊!”

“只可惜我这次来得匆忙,需要立刻赶回去,否则说什么都要和您好好交流一番。”

他说到最后,眼中流露出浓浓的遗憾之色。

不止是他,在西北基地的许多人,都非常想见一见李暮。

“现在还是工作更重要,以后会有机会的。”李暮微微笑道。

邓家当即道:“好,那一言为定,以后咱们一定要再见。”

说完,他伸出手,再次和李暮重重地握了握。

然后便转身快步地离开。

望着他远去的身影。

李暮目光微微有些失神。

在想起邓家身份的同时,他也记起来了对方日后遭受辐射,最终罹患重病去世的结局。

其实不止是邓家一个人。

还有很多很多的研究人员,因为技术和设备的落后,不得不暴露在辐射的环境下进行研究工作。

可以说,他们的每一天,都是在燃烧自己的生命在工作。

“如果能抑制住辐射就好了。”李暮心中想到。

完全隔绝辐射,是不可能的事。

但也没必要完全隔绝,只需要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到防护便好。

这样的话,很多很多的研究人员,都能避免遭受辐射,不再有生命的危险。

“吴所长,我还有事,先走了。”想到这里,李暮和吴有望打了声招呼,便忙不迭地赶回家中。

……

回到特楼。

李暮将自己锁进书房。

打开聊天页面。

没有理会通用电气GE的各种航空发动机下载进度。

他直接连接到博士顿的市立图书馆WIFI,查询有什么能够有效防止辐射的东西。

“辐射防护服……需要突破的材料不少,就是现在的辐射防护服的材料,想要搞出来都不容易。”李暮看着看着,忍不住发出一声感叹。

60年代已经有了以聚丙烯纤维和聚氯乙烯纤维为主的防护服,专门用于防护X射线和Y射线。

当然,还有使用金属纤维、高分子材料、金属氧化物、纳米陶瓷纤维和碳纤维等材料的。

以夏国现在的技术,基本没几样能够搞出来的。

即便搞出来,想要量产,困难也十分之大。

“等等,碳纤维!之前航空院已经实现了实验室制备,如果能够实现工业化,那么防护服的问题,便有了解决的可能。”李暮忽然眼睛一亮。

碳纤维那边的工业化研究一直不温不火。

他都差点忘了,他们已经具备了制备碳纤维的能力。

可能数量不多、造价昂贵。

但比起一线研究人员的生命来说,这些都微不足道。

“可仅仅只有碳纤维的话,还远远不够啊!”李暮的眉头又狠狠地拧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72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