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作者:笔落烽火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254 人们大会堂的盛典

书名: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作者:笔落烽火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3:02

要不是严佩林看到下面的人接二连三地给他打调令申请,察觉不对去找吴有望问,恐怕过段时间,他还真把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人都拐跑了。

“咳,严所长高见。”李暮轻咳了两声,不再继续这个话题。

他看了看三人行进的方向,和自己完全一致,问道:“对了,三位教授,你们难道是来参加软件工程教材的编撰工作的?”

“没错,绕来绕去,还是在你手底下,高兴不?”夏教授三人哈哈笑道。

他们自然不是过来文教部闲逛的。

李暮闻言眼睛一亮,道:“那太好了,走走走,咱们赶紧进去。”

一边说着,他一边带着三人便往里走。

黄坤、吴希以及一些半导体研究所对软件方面有所研究的教授,都被调去了超算项目组,虽然也不是挤不出时间,但肯定会影响到软件工程教材的编撰。

有了夏教授三人的帮助,正好解了这燃眉之急。

……

软件工程教材编撰组所在的办公室。

刚刚进去,李暮迎头便撞上了秃头教授有点发黑的脸。

还没等他开口,后者便问道:“李顾问,你们所里的人是怎么回事,一个都没有来!”

“他们是软件工程编撰的主力,没有他们,我们的工作怎么开展?”

看的出来,他确实有点生气。

也应该生气,黄坤和吴希等人负责搞内容,他们负责检查是否符合教育学的标准。

没有新内容,他们检查什么。

李暮见状,连忙解释道:“我们所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他们可能是忙的一时忘了时间,晚点肯定会过来。”

“对了,这是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三位教授,夏教授、孙教授和何教授,对软件设计也很有研究。”

“有他们在,我们教材的编撰速度肯定能过上一层楼。”

“过奖了,过奖了,论软件设计的水平,谁能比过你们半导体研究所。”夏教授摆了摆手道。

这话却不是谦虚,计算技术研究所虽然号称是国内计算技术领域最顶尖的研究单位,但实际上这个名号早就有点名不副实了。

不仅是计算技术,连计算机的研究都比不上半导体所这个横插一杠“不务正业”的单位。

也怪不得知道李暮偷偷摸摸地拐人的时候,严佩林气得回去连开了几天的会议,提出要“重振计算技术研究所荣光”的目标。

当然,只是内部会议,而且暂时还没人能担此大任。

……

和秃头教授解释了一番,对方也不是不讲理的人,很快便表示理解。

有正当的理由和故意翘班,这性质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随后,李暮又多待了一会儿,检查众人编撰情况的同时,顺带帮助夏教授等人介绍和了解软件工程编撰的基本指导思想,以及编撰的教材要实现的教育目的。

做完这些,时间差不多也到了中午。

……

秃头教授和夏教授几人要多研究一会儿需要编撰的内容,拒绝了李暮提出的先去吃饭的提议,知道他事情忙,便让他自便。

李暮也没有过多的矫情,来到文教部的饭堂,准备干完饭便回半岛研究所继续超算项目的研究工作。

正吃着饭的功夫,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在闲谈:

“又是新的一年,又要为教育经费发愁了。”

“愁呗,还能怎么办,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年年不都是这样的吗。”

“今年要好得多吧,新建了那么多的工厂,财政应该能改善很多,教育经费也能多不少。”

“不好说,财政收入涨是涨了,但用钱的地方也多啊!”

……

听着几人的闲谈,李暮不由被吸引了注意力。

教育乃国家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源泉。

夏国对于教育的投入,不可谓不大。

建国至今,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增长,还大规模地开展扫盲运动,扫除了大部分的文盲。

但即便如此,夏国的教育还是欠发达,没办法,人口太多,教育资源太少!

尤其是越偏远的地方越是如此,到了50年后,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想到这里,李暮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脑海中一瞬间闪现了许多大山里的孩子们艰苦求学的场景,在后世尚且如此,现在的情况只怕会更加恶劣。

但这也不是靠他一个人能够改变的。

他能到的,只有尽量地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让国家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

站起身,李暮飞速地将所有的铝制饭盒都洗完,然后快步走出文教部。

……

先去了一趟银行,将剩下的钱留下五千,然后他全部捐给了西部的各个贫困县,并且专门注明用作教育投入。

钱不多,加上最近新打进去的特殊津贴,也仅仅只有十几万,但已经是他目前能够做到的极限。

这些钱如果用于兴建学校,几百所不敢说,七八十所应该还是能有的。

它们的存在或许对于教育资源稀缺的西部来说微不足道,然而对于很多一辈子都走不出大山的孩子们来说,却是真真切切地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想到这里,李暮立刻骑上自行车,前往半导体研究所。

仅凭他一个人想解决教育资源稀缺的弊端是不可能的,唯有让国家真正地强大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

刚到所里,进了大门。

还没到实验楼,看到李暮过来的王绶觉便找了上来。

后者显然已经等了李暮一些时间,见他终于过来,上拉着他便往楼上走。

一边走一边道:    “你提出的那个用作数据传输的双绞线,我们做了一定的调研。”

“它在1881年的时候便被用于电话系统,但即便是现在最先进的双绞线,想要满足网络数据传输的要求,尤其是超算的要求,恐怕有点困难。”

“你之前不是在03型计算机那几个项目里提过,可以研究光纤吗?我们商量着能不够研究那个,要用就用最好的嘛……”

说话的功夫,两人已经来到超算网络组的实验室门口。

不止是超算网络组的成员,还有01型操作系统那边网络协议栈开发组的人也在,显然已经经历过一番讨论。

见他和王绶觉进来,众人纷纷上前道:

“李顾问,您既然提出了光纤更好,我觉得我们可以试着研究研究,不行再换回双绞线。”

“没错,现在的双绞线反正也满足不了研究的需求,都是研究,不如直接研究光纤,让我们做出的超算更加强大。”

“或者我们先以光纤研究为主,双绞线研究为辅,要是光纤研究不成,再专心研究双绞线。”

……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各自表达着自己的意见。

从他们的表情不难看出,多数人都对光纤的研究信心满满。

光纤的发展历史甚至比双绞线还早些,可以追溯到1870年大婴物理学家提出的光线可以在弯曲的管道中通过全反射原理进行传输的概念。

第一条光纤的发明时间是在1887年,但仅仅只能在实验室中应用,直到1966年,一个大婴籍华裔发表了一片论文,提出了利用光纤进行信息传输的可能性和技术图集,才揭开了光纤通信的新时代。

然而,光纤通信的实用化和商业化,又经过了20年的时间,才被一家小日子的电报电话公司完成。

按道理来说,其实光纤技术也不是不可以实现。

李暮沉吟片刻,看着周围一双双等着他来注意的眼睛,道:“研究光纤也不是不行,不过它的成本和双绞线比起来有很大的差距。”

“比起双绞线,光纤的设计、制造、布线以及维护都相当复杂,还有材料,采用的玻璃或塑料都需要特殊的纯度和工艺。”

自从上次在超导磁体上犯了错误后,现在李暮可谓是相当谨慎。

“这确实是个问题。”一旁的王绶觉点了点头,道:“不过我觉得也不用那么保守,万一成了呢。”

听到他的话,李暮环视了一眼周围,间众人都是斗志满满的样子,也没有给他们泼冷水,道:“好,那就先以光纤为主,研制光纤传输。”

……

说干就干。

决定了调整方向后,李暮立刻召集超算网络组和01型操作系统网络协议栈开发组的组员们,在会议室里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

首先,肯定是要向众人说一说怎样实现光纤技术。

光纤主要有石英玻璃、塑料和硅基材料,每种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应用领域。

石英玻璃光纤是后世最常见的光纤,在通信、测量仪器、医疗、工业等领域应用应用广泛。

塑料光纤光纤具有比玻璃光纤更低的折射率和安全性能,且生产成本更低,但材料容易被污染,且使用寿命和传输距离都较短。

李暮更中意的是硅基光纤,这种材料采用硅及其衍生材料制作,光学性能稳定,传输损耗小、寿命还长,在高速通信、计算机数据中心、生物医学、激光测量等领域的表现极为出色。

唯一的问题,大概就是技术更难,成本更高。

但这在坐在会议室内,一群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研究人员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李暮先简单地介绍了三种光纤,然后纤细地分析了他们的优劣,再又经过大家一致同意后,将重点放在了硅基光纤上。

他继续道:

“硅基光纤的制作,其实和半导体制造技术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它是将光的产生、调制和检测等光学功能集成到硅中。”

“那么我们要怎么实现这一项技术呢?硅波导、调制器和光电探测器,是重中之重。”

“硅波导在芯片内限制和引导光,调制器控制光的强度和相位以进行数据编码,而光电探测器则将光转换回电信号,从而完成通信电路。”

……

硅基光纤的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硅基光子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后来发展的弃光器、调制器、光开关、探测器等有源器件,才被逐渐应用开来。

总的来说,它是一个技术积累后的成果,难度可想而知。

但即便如此,听完李暮和报菜名一样念出一大堆需要突破的技术和研究的器件的时候,也没有一个人眼中出现畏难之色。

开完会后,众人立刻动身,投入到研究当中。

……

时间一晃而过。

四天后,到了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将颁奖大会举行的日子。

提前一天,吴有望便给李暮以及王绶觉、黄新华等人都批了假,让他们好好准备参加今天的盛会。

人们大会堂前,十步一岗,五步一哨。

除了受邀的宾客以及前来采访的记者们,没有任何能过轻易地靠近此处,哪怕是路过多看两眼都会引起警卫的注意,安保工作可谓严格到了极致。

由不得他们不保持高度警惕。

今天到场的人几乎囊括了夏国最顶尖的那一小撮科学家,但凡出现一点的问题,都会让国家的发展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

……

李暮坐着车,和吴有望、王绶觉还有黄新华等人一起过来。

刚刚下车,便听到身后有人和他打招呼:“李顾问,好久不见了啊,最近又忙着搞什么大研究呢。”

回头一看,是农研所的魏全功,还有前不久才见过的米胜华、袁培业等人。

“魏所长,您这话说的可不对,研究哪有大小,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嘛。”李暮笑着答道。

话音刚落,一旁看到李暮在这里,小跑两步过来的赵中耀道:“说得不错,研究不分大小,咱们都是为祖国的科学事业添砖加瓦的水泥工。”

其他众人也不由纷纷出声赞同李暮的说法。

没一会儿的功夫,他的身边便聚集了一大批人谈天说笑,严佩林、叶朱培、申中益、张国英……还有一大批半导体、计算技术、机械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和教授。

看得负责安保工作的警卫们一阵紧张,连忙上来询问情况,众人才一边继续聊着天,一边向人们大会堂里走去。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80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