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78章 朕说他有,他就有

书名: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卖,继续卖!

纵然西南战事得胜,皇帝的卖官筹钱计划也没有受到半点影响,以出乎刘据意料之外的坚决,继续推行。

入夏时节,接近午时的太阳正毒,不知是被晒的,还是听到了沉重的消息,刚从宣室殿出来的大臣们,一个个面色肃穆,三三两两间的议论声都小了,大司农桑弘羊更是一幅苦大仇深模样。

就连并肩而行的太子、大将军几人也不例外。

先前朝会上。

班师回京的李陵、郭昌上报战事成果,诸如邛都、句町等小部族一言带过,仅滇国多提了几句——

汉军兵临城下,滇王不战而降,遂赴京师。

仅此而已了。

在大汉朝的敌人中,匈奴第一档,羌人、朝鲜、诸越次一档,而西南蛮夷又要次一档。

越次,军功的折扣就越大。

李、郭二人虽有灭国之功,可那些个‘国’,含金量太低,所以此战只得千金赏赐,并无封爵。

但有了此次履历、战绩,将来多半能在官场上平步青云,这便是另一层隐形的犒赏了。

且说。

随二将一同进京面圣的滇王,即,此次西南战役中最主要的作战目标——滇国,它的国主正式向大汉天子俯首称臣。

皇帝赐滇王之印,在原滇国国土上,设立益州郡。

另。

在原邛都国区域内,设立越巂(xi)郡,其他诸蛮夷区域又设沈黎郡,全部纳入大汉版图。

以上都是捷报送回后、二将班师前,朝堂公卿便议定妥当的,也是朝廷发动西南之战的主要目的。

然而。

今日朝会上宣布了意料之内的事宜,也有些意料之外的状况,连公卿们都始料未及的状况……

“战事结束后,卖官一事继续进行已经够意外,谁曾想父皇居然还要重启告缗令。”

宫道之上,刘据扶剑而走,语气唏嘘。

他感叹,卫青何尝不是如此,连一向不掺和政务的霍去病,此刻也对皇帝的做法有些迟疑。

“西南战事前,陛下为了缓解国库压力,行情急之法可以理解,但为何战事结束后,陛下不仅没有放松……”

“反而变本加厉了?”

卖官,会使吏治败坏,而告缗令,以鼓励民间举报的方式来填充国库,极易造成地方动荡。

当年刘据主持废除告缗令,就是因为此节。

“陛下不可能不知道告缗的弊端。”卫青沉思一阵,后面的话没有再说出口。

但刘据不言自明:

陛下什么都知道,但陛下不在乎。

他失笑一声,不再纠结此处,转而说道:“父皇想重启告缗,还要公卿事后议一议,于情于理,我都会上疏反对,届时……”

刘据看向左右,拱手道:“还望舅舅、表兄也上一道奏疏吧。”

“我们?”

卫青、霍去病同时诧异望来。

大司马在朝堂上,是出了名的除军务以外,概不开口,骠骑将军如今也有样学样,跟着舅舅练起了闭口禅。

太子以往都是持默许支持态度的,今天怎么一反常态?

“啧。”

疑惑的目光望来,刘据啧了一声,拍了拍剑柄,惆怅道:“不瞒舅舅、表兄,我有种很不祥的预感呐。”

霍去病先是顿了顿,旋即眼神陡然锋锐、危险起来,“鬼神上的不祥?”

卫青面色一肃,“可是沾了脏东西?”

嗯?

刘据都愣住了,眨了好一会儿眼,方才意识到自己的‘不祥’二字,在这个鬼神祭祀盛行的时代极易引起误会。

“诶,舅舅、表兄想岔了。”通往东阙的宫道上,遥遥响起大汉太子又贫又沉重的感叹。

“脏东西的确是遇到了脏东西,倒不是你们想的那种,我闲来无事,给父皇的执政生涯做了个归纳。”

“老刘啊……”

“他的一生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的路上,打仗、捞钱,捞钱、打仗。”

“按照这个逻辑,元封元年北击匈奴、征伐朝鲜,随后就是榷酒酤,酒水官卖;今年伐西南夷,随后就是卖官、告缗接踵而至。”

“打仗、捞钱往复循环。”

“现在父皇在使劲捞钱,那他之后准备做什么,岂不是显而易见?”

皇帝还要打仗!

而且时间就在近期,绝对不会拖太久,否则无需在财政上变本加厉。

真要说起来,刘据的这套推理逻辑其实很简单,他能比舅舅卫青先一步想透彻,只因卫青揣测皇帝,视角是由下往上,难免有局限、束缚。

刘据就坦然许多。

然后,他一眼就看出了自己的皇帝老爹在打什么主意,再然后,卫青、霍去病两人便齐齐变色。

他们两人是当世顶尖猛将没错,可他们同样秉承着一个理念:

善战,不好战!

以如今朝廷捉襟见肘的状况,就好比一辆高速疾驰的战车,车轴、轮毂、车厢都在发出尖利刺耳的告警声,已经逼近极限、不堪重负,理应停下缓一缓了。

但驾车的皇帝却在此时连挥马鞭,一刻都不停。

正因如此。

刘据才请求卫青、霍去病也上一道奏疏,不是上反对重启告缗的折子,而是上缓战的折子……

之后几天里,朝堂气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沉闷下来,随着公卿在丞相府议事次数越多,状况越严重。

尤其是大司农桑弘羊,简直都要把‘陛下你把臣逼死算球’几个大字写在脸上!

很显然。

公卿们后知后觉,也明白了皇帝的打算。

捞钱来了,打仗还会远吗?可一场战事才刚结束啊,另一场新的又要来?

桑弘羊真的压力山大,一怒之下,他也‘于情于理’起来了,怒而上疏,反对重启告缗!这钱不好,万不能要!

某种角度上来说。

主管国家财政的列卿,却反对增加赋税的国策,他要么已经束手无策,要么就是,摆烂了……

……

“陛下,这已是大司农上的第三封奏疏,您看?”

甘泉宫,正殿。

入夏后不久,皇帝便搬来了甘泉宫避暑,连带着政务也在此处一并处理。

以往这种鼓噪反对的奏疏,皇帝都是甩给太子处理,不过这一次他没有,因为太子也上了一道反对奏疏。

“压下,不批。”

撂下简短的四字,与先前一般无二,皇帝眼睛盯着一副宽大的堪舆图,嘴里随意道:“可还有反对的?”

闻言。

跪坐一旁的中书令……

元封二年二月,皇帝改内朝规制,设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掌管文书及群臣章奏,由宦官担任。

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是受了宫刑之后的司马迁,但现在早已物是人非,这第一的名头,很遗憾让别人占了去……

申发,中书令申发。

听到皇帝询问,中书令申发从一堆奏疏中抽出数本,禀道:“陛下,大司马与骠骑将军亦有上奏。”

“其中并未提及反对告缗,但都言说……国虽大,忘战必危,好战必亡。”

话音刚落。

斜靠在榻上的皇帝就冷哼一声,也不知是在向谁宣泄,反正中书令吓了一哆嗦,连忙垂首。

给皇帝提着堪舆图的宦者令扫了眼那位、那位同行!余光里闪着不易察觉的防备与冷色。

皇帝没去看吓得缩手缩尾的中书令,重新端详起眼前的堪舆图,“反对奏疏,一律压下,其他的送去太子宫。”

“喏。”

迈步声逐渐远离,等中书令抱着奏疏离去,殿内仍旧持续在长久的安静中。

皇帝手持朱笔,在堪舆图上时而涂画,时而停笔,像是在欣赏一副难得的丹青佳作。

“自从太子造出纸张后,朕便喜好上练大字、画山河,可画来画去,始终不得要领。”

“朕今日才知道。”

刘彻点向眼前的堪舆图,满意道:“要画山河,只有在大汉版图上画,才能得其要领!”

宦者令微微躬身,谄笑道:“奴婢愚钝,却不知是何要领,能让陛下如此高兴?”

“哈!”

刘彻放下朱笔,接过新版的大汉江山图,欣赏了一会儿,方才笑骂道:“你这阉货懂什么,开疆扩土,雄图霸业,才是朕的追求之所在!”

“陛下威武。”老太监当即笑眯眯附和道。

“行了,少拍马屁。”

皇帝摆了摆手,一边细看大汉新开辟的西南诸郡,一边吩咐道:“你晚间去大司马府走一趟。”

宦者令连忙正色,做洗耳恭听状。

“你去跟大司马、骠骑将军说一声,朕知道好战必亡,但战机稍纵即逝,决不能优柔寡断。”

“若不趁着漠北自顾不暇,多做些事,等草原上局势明朗,大汉就要被匈奴人彻底束缚住手脚。”

话至此处。

皇帝脸上显露冷厉之色,“朕的确要再次兴兵,让他们不必劝了,此事朕有分寸。”

“是,陛下。”宦者令心中凛然,恭声应道。

“还有!”皇帝侧过头来,瞅向老太监,“你也去跟太子说一声,盘剥宗室一事上,他已经帮了丞相一次,已然能彰显仁义、情义。”

“他做的够多了。”

“身为储君,有仁德是好事,但他脸上可以是热的,心里,必须是冷的!”

皇帝目光幽幽,言语森寒,这句话明明是让宦者令带给太子,可宦者令听了,心尖一颤,面色煞白。

急忙跪地骇道:“奴婢谨记!”

殿内一片寂静。

不知过了多久,皇帝低沉的嗓音才缓缓响起,“起来吧,拿朱笔来。”

“是是。”宦者令连忙起身,给陛下奉上笔,又接过堪舆图提着,强压住心中种种波澜。

刘彻敲打完老太监,又将视线重新投向地图,所定格的地方,仍是西南区域。

李陵、郭昌一战之下,大汉新扩三郡之地,起初战报送达时,皇帝确实喜形于色,毕竟获胜了,还胜的很轻松。

开战前。

他给李陵二人制定的最终目标,便是一路打到滇国,谁知此战中的最大假想敌——滇国。

不战而降了。

等大军已经开始班师回朝时,刘彻心里恍然冒出一个念头,‘嗐!朕保守了!’

那真叫一个,悔之晚矣!

早知西南蛮夷这般不堪一击,他定要让李陵、郭昌一路打到底……

当然。

这个念头也就在刘彻脑海里一闪而过,即便心里再后悔,肠子都悔青了,他也永远不会表露分毫。

再者,敌军不堪一击是一回事,汉军持续高强度远征、战力逐渐下降、意外概率逐步上升,就是另一回事了。

适时退兵班师,并无过错。

此次虽然没有尽善尽美,但皇帝也感知到了西南夷的弱小。

他们,很弱小。

如此弱小的他,竟敢在如此强大的朕眼皮子底下晃荡,你说,他们是不是有原罪?

无需答,朕说他有,他就有!

嘟。

皇帝持笔在堪舆图左下角重重一戳,留下一点赤红的印记,若要细看,会发现此地位于新扩三郡西南部,上书——

昆明。

“朕欲攻打此处,你以为如何?”皇帝盯着昆明二字看了会儿,随口问道。

“陛下,您问奴婢?”宦者令腆着脸,讪讪道,“战事奴婢哪敢插嘴,要不召大将军等人来议议?”

皇帝瞥了他一眼,没接大将军的茬,“让你说的时候你不说,没让你说的时候,你话挺多。”

“要不朕召中书令来?”

“别!”

老太监一下子直起腰,脸上不谦虚了,也顾不得陛下又敲打自己了,看了眼堪舆图,立马道:

“陛下,出师得有名,这次?”

“跟以前一样,鸿胪寺派使臣去,让他们想办法。”

“那何时动兵,动哪儿的兵?”宦者令再问,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以往听了无数次战前议事,老太监基本的军事常识还是知道的。

而皇帝也不是真的要他筹谋划策,只是借宦者令理清思绪,顺便查漏补缺。

当下。

刘彻站起身,于殿内边踱步边道:“打西南,还是要动益州兵,鉴于上一场战事刚结束,此战便无需郡兵出动,调用罪囚。”

“至于发兵时机,南疆夏季酷热难耐,等到……秋冬时分。”

皇帝说着,宦者令在后记着,同时又问:“陛下,那由谁领兵出征?”

卫青不必考虑,他不宜动;霍去病不必想,杀鸡焉用牛刀;李广?属实过于年迈了。

“公孙敖?”皇帝想了想,“不行。”

宦者令在后补充道:“公孙贺?他曾数次率军出击,经验老练。”

“他?也不行。”

“……奴婢听闻大将军三弟卫广,近期在大司马府做事,其人或有大将军三分才能,要不选他?”

皇帝回头看了他一眼,停顿片刻,“就没有跟大将军无关的人推荐?”

宦者令嘴巴张了张,一时语塞。

呃……

连续几次对外出兵,领军将领总能跟大将军扯上关系,陛下心里显然有了不悦。

思索片刻,老太监试探道:“那执金吾李敢?”

不用卫,自用李。

皇帝思索片刻,仍旧蹙眉不止,他一甩袖子,“上次李氏的李陵刚出战,此次又让李敢领兵,不妥。”

皇帝是想让卫、李制衡,而不是要让卫、李独霸朝堂,只启用他们两家,并不好。

竞争多了,才好。

不过心里这么想,皇帝嘴里说的却是:“难道我大汉除了卫、李,就没有其他将领了?”

有,不姓卫、李的将领很多,但不和卫、李扯上关系、还要有领兵能力的武将,很少。

宦者令心中无语,脸上更是苦涩。

这些陛下您不知道?

皇帝自然知道,他刚才那一句不是向老太监发问,而是在排遣苦闷罢了。

简直荒谬。

诺大朝堂,上上下下的武将,想找一个跟卫氏无关的竟然这么难?

这一刻,不知怎的,皇帝心情突然阴郁下来,背着手,一言不发地在殿内慢步,越想脸色越难看。

宦者令小心翼翼跟在身后,看似一段无言的沉默,其间却隐藏着无数惊涛骇浪,让他连插话的胆子都没有。

低眉垂眼间。

老太监忽然停住脚步,因为在他前面的皇帝陛下停下了脚步,宦者令抬眼偷瞄。

这不瞄不要紧,一瞄,心跳顿时漏了一拍。

但见。

皇帝立于一面屏风前,正一动不动地盯着扇面上的人儿,那是一个杏脸桃腮、眉目娇娆的美人儿。

她,曾倾国倾城。

“春季发兵过一次,朕听闻益州军民疲敝,既然是打西南,不从北方调兵,从南方亦可,你觉得呢?”

皇帝在问宦者令,但领悟到某些东西的老太监根本不想听,更不想答。

要命啊!

陛下您别问咱家呀!

可皇帝已经问了,宦者令得答,他嘴角抽搐,牙关紧咬,艰难挤出几个字来,“陛下认为可行,那便可行。”

“嗯,你说的有道理,正好她兄长就在南方,她家又和卫氏走不到一路,让他领兵就是。”皇帝自顾自道。

宦者令双眼瞪大,心肝都在颤。

什么玩意儿?

陛下你可别冤枉人,我什么时候赞同那人领兵了,若是传到了太子殿下耳中,咱家将来还能不能善终!?

皇帝却不管宦者令,他已经找到了绝佳人选,在心里算计了一遍,无误后。

刘彻转过身来,面上多了几分威严,朝宦者令吩咐道:“昔日夫人病重,曾向朕托付兄弟,朕从未忘记。”

“拟一道诏令送去岭南,你知道写什么。”

嘶——

老太监心肝疼,陛下,奴婢不知道写什么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85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