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40章 开科取士

书名: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历经请客吃饭、收下当狗的流程后,余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按部就班即可。

第一步。

大事开小会,皇帝召公卿在宣室殿商议了数日,定下具体的增设、削减、官员任免调动。

然后,第二步。

于五日后,特意在未央宫前殿召开大朝会,正式宣布——九卿改制!

大农令,更名大司农,全权掌管朝廷财政;大行令,更名大鸿胪,全权负责列侯爵位封黜、对外交涉事宜。

郎中令,更名光禄勋,增设光禄丞一名,属臣若干。

太仆。

收地方驿站传、邮、驿,登记车马、渡船,一律归于中央太仆寺统管。

廷尉,增设廷尉左平、廷尉右平,属臣若干。

少府、太常、宗正,各做精简。

制度上做此更改,落到具体人事上,变动就更加明显,也显得更加剧烈。

首先。

九卿之首的太常卿、郸侯周仲居,因家风不正、品行不端,除爵,免官,罚城旦。

此处需要解释三个点。

一,城旦,一种刑罚,流放边关,筑城、服劳役,为期五年。

二,皇帝之所以会处罚如此严酷,说白了,就是周仲居太飘,外加一句:“太子说的不追究,但与朕何干?”

三,周仲居家风不正、品行不端罪名的来源,源于他曾经与自己儿子共争一名歌姬。

那位歌姬,名叫芳儿。

她死在一个漆黑的夜里,被溺死的……

当然。

芳儿、溺死、黑夜这些元素,旁人并不知晓,只有一位在章台街开茶坊的女子,默默记着这笔仇怨。

至于皇帝不知晓内情,仅凭一年前‘父子争姬’的流言便处置了周仲居,此举,或许正应了——

有用时,一切都不是问题,无用时,问题就是一切!

周仲居谢幕了。

接任太常卿的人,是阳平侯杜相。

同样狼狈离场、处境却稍微好一点的,还有洮阳侯刘狩燕,侄儿上交辞呈,皇帝大手一挥,允了。

接替宗正人选的,非刘氏子弟,而是按道侯,韩说!

九卿变动尚未结束。

前大农令孔仅致仕,迁大农丞、兼侍中桑弘羊,任大司农!

迁中大夫倪宽,任光禄丞,秩俸千石;迁尚书令张安世,任太学祭酒,秩俸比二千石。

其他九卿之下,乃至非公卿之列的属官变动,数量众多,不知凡几……

唯有几人值得说道说道。

比如,擢孔兴业,任冀州刺史。

孔兴业,孔仅之子,显而易见,孔仅致仕替桑弘羊腾出位置,皇帝是做了相应补偿的。

即便天子,也得讲讲人情不是?

除此之外。

前大将军舍人,任安,得卫青举荐,担任益州刺史;搜粟都尉王衡,得太子举荐,担任大农丞。

上林寺工蔡成,太子尚未举荐,皇帝便念其治水有功、善于营造,迁蔡成为将作丞……

毫无疑问。

官员高频调动的背后,牵动的是一场波及整个朝野的革新!

好在有之前‘请客吃饭’的流程,该宣泄的不满让大臣宣泄了,该解释、敲打、弥补的也都做了。

更换的朝臣很多,倒也没有引发太大的问题,待一切尘埃落定,百官们再放眼望去,似乎……

也不是很难接受?

散朝后,前殿外,高高的台阶之上,将作府一众属官围拢在一起,个个笑容自矜,领头两位连连拱手:

“呵呵,蔡兄,以后我等要精诚合作啊。”

“大匠折煞下官了,以后下官还需大匠多多栽培才是。”面容黝黑的蔡成放低姿态,主动示好。

这个不善言谈的秦墨子弟,在官场待了这么久,肚子里总算存了点弯弯绕。

“哈哈!”

张成见状,抚须微笑,心说:‘不仗着太子的威势拿大,将来倒是能少许多麻烦……’

将作府两位主官相谈甚欢,聚在旁侧的一众臣属也相处融洽,如今将作府这场景,堪称你好我好大家好呀!

与此处情形类似的,还有廷尉府、太仆寺等一个个小团体,若非要顾及少府、宗正,他们早就大笑出声。

改制前的种种担忧、彷徨,再不必提。

陛下圣明!

太子英明!

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愁,如果说上述几对的喜与愁都是含蓄表达,那么之后这对,就是明着骂。

“呸!”

“小人得志!”

通往北阙的廊道上,车骑将军李广骂骂咧咧,丝毫不顾及周围时不时扫来的目光。

实际上,李广就是骂给周围人听的,他不爽,就要骂。

而旁边听到李老头骂声的……其中一位,也光明正大的回了,就两个音儿——

“哼哼!”

新任宗正韩说端着架子,皮笑肉不笑的斜了李家父子一眼,随后带着宗正府属官径直离开。

四周出宫的官员见状,全都默契的移开视线。

韩说与李广……不,准确来讲,是韩氏与李氏的仇怨,由来已久、人尽皆知。

攻打东越国时,韩说先李敢一步赶到东越国都,受了东越君臣的投降不说,还拿了唯一的封侯功劳。

当时李敢的心情是两个字:

“M的!”

他会有这般激烈的情绪,被人抢先一步是诱因,抢在自己前面的那个人是韩说,则是主因!

众所周知。

李敢是李广第三子,李敢兄长李当户、李椒都于多年前去世,其中李当户去世的最早,留下一个遗腹子李陵。

而李当户逝世前,一直担任郎官。

恰巧,韩说也有一位兄长,名叫韩嫣,同为皇帝近臣。

但不凑巧的是。

在一次随侍天子左右时,韩嫣举止放肆,李当户当众出手殴打,这一打,就打出了恩怨!

现如今,李当户已逝,韩嫣也被太后王娡赐死,李、韩两家的恩怨没有因为时间消弭,反而越积越深。

能与陇西李氏叫板的韩氏,自不是寻常之辈。

颍川韩氏。

在大汉的昌盛起于韩信……

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那个韩信,而是大汉开国初期、封地颍川的异姓王韩信,史称:韩王信!

而且不止如此。

李广的祖先能追溯到秦国的李信,韩氏的祖先同样能追溯到战国时期,而且更显赫,乃是韩襄王之后!

宗族势力旗鼓相当,两家主事的人也都不是谦和的主,以后同列朝堂,估计有的闹腾……

前殿朝会结束后。

朝堂上、长安城里的动荡结束了,同时也就意味着,波及地方郡国的动作要来了。

例如,官学。    由祭酒张安世主导,下发政令于地方郡县,开始成建制设立官办学堂。

按照地方层级,此类机构,在郡中称为‘学’,在县里称为‘校’,在乡中的称为‘庠’,在村中的称为‘序’。

将作府督办,地方配合,尽快完成官学修建。

教学科目、生源资格、经师品阶等等细则,皆由祭酒与天子一同制定。

与此同时。

另一件牵动天下人心的大事公之于众。

继征辟制、察举制之后,天子下诏,再增一类选官制度,施行开科取士,即:科举制!

诏令特别说明,科举与察举不同,察举所推举的孝子、廉吏,朝廷虽然会对其进行策问,实则轻考试,重举荐。

但科举。

重考试,直接省略举荐这个步骤!

也就是说,无需拿到太守的举荐信,凡是在明经(经学)、进士(辞赋)、明法(律法)、明字(文字)、明算(术算)等五科有建树者,皆可入京考试。

其中佼佼者选为朝廷官员!

诏令颁布,又经邸报刊印散布八方,天下有志之士,寒门、乃至没有门第的落魄之士是何反应,可想而知。

一时间。

赶赴长安者,犹如过江之卿!

鉴于当年朝廷募士从军时,有诸侯王从中阻挠,没错,说的就是淮南王刘安,这一次,天子特地下诏:

“凡诸侯国子民,亦可参与朝廷科举,如有诸侯王暗中阻止,一经发现,休怪朕不客气!”

预防针打了。

倘若还有人往枪口上撞,那刘彻不介意让自己某个叔伯兄弟死上一死……

在长安愈发热闹之际,期间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

皇帝颁布的科举五科中,像术算、辞赋,要靠的题目很直观,即便是律法科,选题的框架也必然是在汉律内。

可明经,即,经学。

这一科的考试范围,却得人为框定,其实就是皇帝选,而皇帝选的经义不止儒家《孝经》《论语》《公羊传》等。

还有《韩非子》。

后者,可是法家经义!

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选选就好,就和太学五经博士,只有儒家的五经一样。

只有儒家经义、儒学的选官通道,意味着,选拔出来的官员就一定是儒生!

多了一个法家经义,就是开辟出一个法家选官途径,儒家的垄断地位瞬间受到挑战。

出身儒门的朝臣很快便做出反应,他们第一想法是去找董仲舒,可惜,董仲舒不知何时已返回家乡广川郡。

广川远在齐鲁之地,短时间无法去寻。

旋即。

京城儒门官员找上了刚刚上任的光禄丞,倪宽,找他也很合适,因为负责此次科举考试的人,正是倪宽。

将来通过科举选出的‘天子门生’,也会置于光禄丞之下,算来算去,找他非常合适。

然而。

倪宽却对来寻的同门说:“科举是太子献策,你们以为明经科出现法家经义是巧合?”

“太子塞进来的法家经义,你们想让我带头抵制?”

“忘了孔师?”

想起如今声名狼藉的孔安国,头脑发热的儒家官员仿佛夏日里被人泼了一盆冰水,透心凉!

抵制是不可能抵制了,众人打个哈哈,各回各家……

不过。

话又说回来,刘据给独尊儒术掺沙子,倪宽都看得出来,皇帝会看不出来?

还有一点。

皇帝让倪宽这个儒家门人负责科举,符合儒术独尊的国策,但又让张汤的儿子张安世担任太学祭酒。

其中意味,就很值得噘磨了……

落叶黄。

秋风飒飒。

紧邻长安清明门南侧,隶属光禄寺的贡院大门洞开,一众或亢奋、或沮丧的人鱼贯而出。

寻着乡音,大家迅速分为一个个小团伙,朝着长安各处的落脚地散去。

前街西行的主干道上。

一群齐地口音正热烈讨论着。

“好险好险,幸亏跟着先生学经的时候没有偷懒,差点答不上来,诶,你们答的如何?”

“不敢与东方兄的明经科比,在下考的明算科,倒也答了个大概。”

“嗐,刘兄客气,经义、术算都一样。”衣着得体、较为健谈的东方姓青年谦虚一句,随后试探道:

“刘兄,你可是……”

“误会误会。”腼腆些的刘姓男子知道同乡在想什么,连忙摆手:“在下虽姓刘,却是商贾出身,不敢攀附天家。”

“奥……”

东方姓青年点点头,哈哈一笑,与其攀谈几句,没有半分鄙夷神色,随后很自然地看向同行的其他人。

“我与刘兄一样,考明算科,尚可。”

“谦虚了不是?”

“我考明字科,不知好坏如何。”

“嚯,张兄书法定然了得!”东方姓青年的捧哏功底很扎实。

瞧这家传绝学,再看这复姓东方,又是齐地人士,也不必卖关子了,没错,此人正是东方朔的次子——

东方敬。

这时,同行的一位年岁渐长的乡人,瞧了东方敬一眼,拱拱手,“在下考明法科,亦不知好坏。”

“哦?”

听到明法科三个字,身侧几人齐齐看来,能在第一次科举选士就选律法?

“我曾在县中任掾史,通晓汉律,这才无需提前温习筹备。”面向沉稳的汉子如实禀告。

东方敬的捧哏也是张口就来:

“厉害!”

这句不算无脑捧,大汉小吏何其多,有几人能做到熟记汉律、乃至通晓汉律?

况且现今的大风气是以谦虚为主,对方说了‘通晓’,多半在律法的研究中层级更高。

东方敬没在意那人曾经小吏的身份,也没在乎好像被看破了出身,他深得父亲真传——

脸皮厚如城墙!

“诸兄大才,正好,愚弟略有闲钱,今日我宴请诸位,一起、一起,都是同乡,以后互相照顾。”

同行的人有些犹豫,毕竟他们相处不久,有的不想欠人情,有的还略有防备。

“无需客气!”

东方敬作怪罪状,同时压低声音,“据小道消息,此次光禄丞统考后,其中优异者,可入未央宫面圣。”

“由陛下亲自策问!”

“入了宫,那就是入了帝心,将来前途无量,即便落选,没能入宫……你们可知是个什么结果?”

不出所料,所有人都被话语吸引,小心翼翼的问:

“什么结果?”

“嗐,三言两语说不清,走走,同去食肆,咱们边吃边聊……”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52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