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36章 继续,不要停

书名: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时间进入孟秋,暑热消退,秋高气爽,正是河鱼肥美的时候。

博望苑。

穿过宫苑的昆明渠旁,流水从栈道下潺潺而过,木质栈道之上,正有三人或坐或躺,悠然自得。

准确来说,是居中的大司马大将军在摇椅上躺着,搭在两旁的胳膊还扎着细长的银针。

而他的左右各坐着一个外甥,骠骑将军、太子,二人手里各握着一杆鱼竿。

很明显。

卫青在做针灸,霍去病和刘据在钓鱼。

“近些年你弄出来不少新鲜物件,马具、农具、吃食,于国也好、于民也罢,都是有好处的,传出去无伤大雅。”

“可有些东西……”

浑身气质宛如一名朴素老农的卫青,点了点身下躺椅,“就比方这坐具,坐着确实舒服,要论好处,也有。”

“但你传出去后,得不到赞许,反而会被指责。”

“这你也知道。”

刘据的确知道,近些年从太子宫流传出去的新鲜物件,什么能传、什么不能传,都是有考量的。

马具、农具,乃至包子、饺子、糖葫芦等等,传出去都无妨,百姓家吃着、用着,期间能稍微念起刘据一二。

他都受益无穷,也倍感欣慰。

但包子、饺子能传,凳子却不行,胡凳、胡凳,胡人用的东西,太子宫私下摆弄尚可,传出去就是在自找麻烦……

“坐具如此,九卿何尝不是一样?”卫青喟叹道:“立意好的事情,不一定好做啊。”

“哼!”

左侧的霍去病闷哼一声,冷冽道:“好不好做、能不能做,得做过才知道!”

身旁两人闻言都笑了笑。

卫青颔首道:“去病说的是,想要做,尽管去做就好,真到了要我们出力的那天,开口即可。”

“只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会遇到什么麻烦、准备怎么解决,殿下心里都要有个数。”

刘据点头受教。

跟舅舅、表兄的交谈就是这般直接、简单,事情好不好?好,那就去做。

有没有困难?有,那你先走着,我们在后面兜着。

如是而已……

晌午,两个空军的臭鱼篓子和一个病号没有吃到鱼,只在博望苑享用了一顿野味,随即便打道回府。

回城后,刘据带着写好的章程,去了未央宫。

承明殿内。

皇帝一边看着手上的奏疏,一边绕梁而走。

“任官回避制度想的还行,可这地方监察机构……朕设立一趟,就监察这么点内容?”

“儿臣愚钝。”

“愚钝?朕说,你拿笔记,再加几条,其一……地方大员提拔任用官吏时,不可任人唯亲、擢拔不公。”

“其二,地方大员绝不能阿附豪强、损害政令!”

“其三,即便二千石子弟仗势不法,也当严惩!”

御阶下,皇帝接过墨迹未干的奏疏,搭眼一扫,重新递给太子,“明天早朝时,你提出来让公卿们议议。”

正如刘据预料到的那样,太子宫幕僚想耍点小聪明,可皇帝不仅看出来了,还反将了一军。

对此……

刘据无所谓,他不怕得罪人。

交代了差事,皇帝见太子脚步没动,脸上还欲言又止,挑了挑眉,迈步之余,不悦道:

“有话就说,政务上由不得磨磨唧唧。”

“是,父皇,儿臣认为九卿制度有些瑕疵,当改一改,儿臣这儿有些想法,你看……”

话至此处。

皇帝还没走出几步的身形突然顿住,确实正回头看着刘据,疑声道:“你认为九卿有瑕疵,你还有想法?”

“对!”

刘据满脸写的都是‘你不让我磨磨唧唧,我就直截了当’的表情,郑重点头,“父皇你听不听?”

此刻,皇帝拿一种格外稀奇、古怪的眼神左右打量着太子,心说:‘你个小滑头,居然要动九卿?’

‘莫不是想以权谋私?’

转瞬间,皇帝的念头就往阴暗面奔,不过他并未直接点破,而是试探着问道:“你什么想法?”

刘据没有第一时间答话,而是走上御阶,在御案上取了笔墨纸砚,一旁侍立的宦者令见状连忙帮衬。

不多时。

皇帝就看到太子将太常、宗正等一众九卿的名字写于纸上,又一一铺在地上。

“父皇你先把不能动的挑出来,免得儿臣说了也是白说。”刘据指着地上的纸张道。

瞧见这一幕,皇帝神色微微收敛,在九卿官名与太子的脸上来回扫视,片刻后,用脚把写着‘卫尉’的纸张踢开。

“这个不能动。”

卫尉,是九卿中唯一一个掌握军权的,看来皇帝始终清楚自己权力的根源所在,一出手,就把最关键的挑出。

刘据不是很意外。

若非猜到几分皇帝老爹的心思,他哪会开口前先问上那么一句?

“父皇请看。”

刨除一个卫尉,剩下的几个,刘据照样有很多想法,他指向最左边的一张纸,其上写着:宗正。

“大汉立国初期,诸侯国繁多,权柄甚重,所以设立宗正一职、又以宗室子弟担任,用以管辖诸王。”

“可如今诸侯王势力衰弱,当初用以管辖诸王的宗正,唇亡齿寒下,反而成了他们在朝中的传声筒、代言人!”

“不可不防!”

话音未落,皇帝的脸色已然严肃下来,听到‘代言人’那几个字,眼中更是闪烁寒芒。

酎金夺爵时,宗正就站在诸侯王一方,当年盐铁官营时,也有宗正替诸侯王反对的声音。

刘彻早就心生不满。

他双手负后,冷声道:“朕多次更换宗正人选,但换来换去,他们总会搅合到一块!”

这时,刘据肃容来对,“父皇,宗室子弟担任宗正一职,这是惯例,也是祖制,可谁说祖制就不能改?”

嗯?

皇帝闻言,嘴角忽然翘了翘,“继续说。”

“既然宗室子弟始终会和诸侯王搅合到一块,那便启用外臣担任宗正,并且,也可适当削弱宗正府的权柄。”

说完这个,刘据又指向另一张纸,“少府职能太庞大,宫内、宫外,财政、衣食、营造,少府无一不管。”

“这不好。”

何处不好?

一个臣子权力太大、太多,就是不好!

皇帝听罢,当即点头:“朕知道,所以才让你监管的水衡都尉分割少府,你认为还不够?”    “不够!”

刘据正色道:“只要不涉及皇家的财政,要一律移交大农令,无关皇家的营造,也要移交将作大匠。”

“少府管了内帑,就不能再碰外朝,内外纠葛不分,极易惹出事端!”

‘事端’两字就很贴切。

须知,少府下辖的诸多官署、工坊,如尚方、钩盾、织室等皆在未央宫内,皇宫西侧,甚至单独开了一道宫门,用于让平日的工徒出入。

在未央宫这么个地方进进出出,时间一长,能没点事端?

“拿笔记下!”

皇帝对一旁的宦者令吩咐道,神色凝重的老太监连忙躬身应是。

随后,皇帝又示意刘据继续。

刘据没有客气,指着另一位又道:“太仆权柄太小,要么彻底裁撤,要么就得加权。”

“为何?”

“父皇,公孙贺担任了几十年太仆,父皇难道没有察觉到他在朝堂上很少发表政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皇帝站的高、望的远,瞭望全局方便,可难免会忽视脚边的异样。

尤其是公孙贺这么个潜邸旧人,皇帝信任他,某种程度上,就会理所当然的忽视他。

公孙贺身为九卿,即便他性子沉默、不善言辞,可几十年来位列朝堂,国事听了几百上千件,却始终不开口?

苏武这等性子,在太子宫议政时,都会提几句建言,公孙贺就那般寡言少语?

“嘶——”

皇帝突然紧皱眉头。

有些窗户纸一捅就破,他转头看向持笔的宦者令,叮嘱道:“着重记下此事,还有,晚间朕设宴,召子叔入宫。”

公孙贺,字子叔。

到了此时,皇帝心中阴暗念头也好、轻视之意也罢,统统消散,他看向自己儿子的目光除了肯定,就是赞许。

“朕皇位坐久了,臣子们都生惧,有些事不敢直言劝谏,即便知道出了问题也不敢提。”

“以后你提,当面提!”

公孙贺一事,往小了说是让亲信寒心,往大了说,就是朝廷政局的失衡!

皇帝庆幸之余,听得兴起,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指着剩下的纸张,连连催促:

“快继续。”

刘据心中腹稿甚多,见老爹如此,犹如伯牙遇子期,他也谈兴大起。

从掌管国家财政的大农令,说到负责对外沟通事宜的大行令,以及肩负刑律的廷尉。

以上三者,财政、外交、律法,刘据都建议加权!

权从何来?

从少府、宗正、太常中剥离!

并且建议皇帝提高将作大匠的品级,以此来重视桥梁道路、水利工程的营造。

刘彻频频点头之际,刘据也说到了自己留到最后,也是最重视的一位公卿——郎中令!

“这个……”

皇帝意识到太子要下狠手,忍不住提醒道:“郎中令不能轻动。”

刘彻现在是既想从儿子口中听到好的建议,又怕儿子的建议确实好,但坏了自己的谋划,只好先道:

“朕要靠着郎中令选拔人才,权柄不能削减。”

“不削!”

刘据拍着手,瞪大眼睛道:“怎么能削?不仅不削,还要加权,加最多的权柄!”

“怎么讲?”皇帝立刻仰着头追问。

一旁记录的宦者令见到这一幕,脸都皱缩到了一块,老太监看着激动莫名、在殿内快步疾走的太子,很想说:

‘祖宗呦,您要不也坐下讲?让陛下抬头看你,大不敬呀!’

老太监心里想什么,父子俩都不知道,反正皇帝没在意,刘据更没在意,他现在正在兴头。

只见大汉太子兴奋道:“郎中令麾下的各类谏议大夫、中大夫、中郎将,都不必管。”

“我认为要加权的地方,就在郎官!”

“只在郎官!”

刘据望向自己老爹,神色难掩睥睨,“郎官是天子储才之地,可每年靠着功勋之臣的荫庇举荐,能得几个人才?”

“规模太小!着实太小!”

“儿臣建议,父皇当重启建元年间的召集贤良文学入京问对,重启后,不再作为特例,而是要设置为永例!”

“每三年或四年一次,初时的大量筛选可假于人手,等到最后的策问,父皇理应亲自出面。”

“参与者的身份也不能再设卡,尤其是……”

说到这儿。

皇帝双眼精光大冒,噌的一下站起身,立时接过话头:“尤其是人选不能再让地方太守举荐?”

“不错!”

刘据刚肯定完,皇帝已经彻底想通,握拳疾走间,脑中急思,快速完善后续想法。

“朕近些年让少府四处散布经义文章,已初见成效,不愁没有生源,但如此选拔的人才,难免弱于武事……”

“郎中令下应当增设一丞,单独管理此类人,不宜再叫做郎官,应该换成…换成……”

“天子门生!”刘据沉声接道。

闻言。

皇帝蓦地转过身,脸上表情顷刻间就生动起来,惊喜道:“好,好一个天子门生!”

“不附权贵,不附豪族,唯附天子,天子门生!”

“好!”

如果说刘据之前关于少府、廷尉的建言,让皇帝重视,此刻那四个字一出,就是让皇帝喜出望外。

多年前,刘彻就开始筹备‘百年大计’,但坦白的讲,对于纸张、印刷术的铺开,会引发什么影响,他有预估。

否则也不会让少府一直推动。

然而。

这份预估是模糊的、朦胧的,直到今天,刘据的‘天子门生’出口,就像击中了皇帝内心最隐秘的角落。

让他浑身颤栗又舒爽的不行!

“此事重大,我儿得跟朕好好商议一番。”皇帝拉着刘据的手就往御阶上走。

行到御案后,一把夺过宦者令手中的纸笔,皇帝亲自持笔挥墨,胸中风雨吼,笔下龙蛇走!

“增设郎中令丞,贤良文学入京,永例,不需地方官员举荐,还当有……”

刘据的声音在旁侧适时响起:“策问内容,不应局限于空泛的治国之道,甚至不能只考经义。”

“有道理!”

皇帝立刻附和,笔下挥,嘴里也急道:“选拔寻常官吏,并非选拔治世能臣,经义、律法、术算……”

“对了。”

刘据这时插嘴道:“父皇,既然侧重了律法,经义就不能只考儒家的经典,也当包括法家的。”

皇帝顿了顿,立刻点头:“有道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0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