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50章 缝缝补补

书名: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相较于李、王、陈这等分布广泛、人数众多的姓氏,卫,算是个小姓。

春秋战国时期,姓是姓,氏是氏。

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男子称氏,氏在名前。

举个例子。

商鞅,鞅,是他的‘名’,商,是他的‘氏’,而他的姓,是‘姬’。

商鞅在早年时,并不是这个称呼,他出身卫国公族,旁人称他为‘公孙鞅’,意为:国君的后代子孙鞅。

这时候,公孙,是他的‘氏’。

后来。

公孙鞅离开了卫国,去了秦国,旁人就用两个更贴切的字称呼他,卫鞅,意为:卫国的鞅。

再后来。

卫鞅在秦国得到一块封地,商,他就有了另一个‘氏’,别人称他,商鞅。

意为:商这块封地的主人鞅。

氏加名。

即,先秦时期男子的人名称呼习惯。

等到秦汉大一统时期,姓、氏逐渐合流,不再有区分血缘、贵贱的作用。

姓、氏,合二为一。

也就成了当下所看到的——姓氏加名。

这个合流过程中,氏、姓,两个元素合成了一个,必然得有一个取舍吧?

大多数人,拿‘氏’作为了姓氏,没有‘氏’,或者一些特殊原因,也可能拿‘姓’、其他作姓氏。

此类特殊原因,比如某个国的王氏子弟,因为亡了国,就可能把与国号相关的改为姓氏。

例如。

周王室子孙,改姬、周、王等姓氏。

卫国公族子孙,改‘卫’为姓氏!

加之大汉立国后,姓氏改动的原因更加驳杂,上位者赐奴仆姓,如金日磾;自行改姓氏,如前文提及的因家族世代管仓库,遂以仓、库为姓……

等等等等,很多。

而之所以说了这么多,是想论述一个现象,卫,虽然是小姓,但现如今,并非绝对的罕见、稀有!

提及‘卫’姓,也不一定就是大将军卫青一系。

诚然。

如今在大汉提及‘卫’,旁人第一印象,必然跟卫青有关,但这是名气、地位导致。

当今天下,姓卫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天子刘彻的老师,卫绾,不也姓卫?

提起卫姓奸细,就一定是大将军卫氏?

不一定。

不过,凭此就敢断定,一定不是?

也不一定……

“卫,卫吗?”太子宫正殿中,刘据正襟危坐,盯着手上纸条看了会儿,旋即将其伸向火苗,任由火焰吞噬。

朝廷内部的细作,出乎皇帝意料,和诸侯王无关,却跟一个意想不到的姓氏有关。

卫。

殿内寂静一片,刘据独坐沉思。

过了半晌,他将魏小公公唤进来,“今日晚间去大司马府上问问,看舅舅有没有时间来太子宫教导。”

“是,殿下。”

文韬武略,刘据以前跟石庆学经义,现在又一直向庄青翟讨教政务,文的在学,武,刘据自然也没落下。

这里的武,不是练箭术、体魄,而是指军务。

自从年长些后,平常一有时间,刘据就会向卫青、霍去病学习排兵布阵、粮秣调度等军事技能。

一则,技多不压身。

二则,刘据并不奢求能学成个绝世猛将,只望将来自己理政时,涉及军务,能分辨清谁忠谁奸,谁在胡说八道……

请舅舅卫青入宫的事情吩咐下去,魏胜应完就准备转身去办,刘据却又补充了一句:

“让苏舍人来一趟。”

不多时,甲胄在身的苏武入内,未等他施礼,刘据就摆手制止了他,将其唤到近前,直接说事:

“太子宫麾下有几支去往西域通商的商队,孤想让你接手。”

商队?

苏武有些诧异,不过还是很快抱拳:“殿下所托,臣定当尽心竭力,就是……”他迟疑几息,诚恳道:“臣不善经商,唯恐折了殿下的财货。”

“无妨。”

刘据看着对方,直言道:“孤不瞒你,那几支商队运输货物去西域,是跟匈奴右贤王交易的。”

嗯?

如果苏武刚刚是诧异,那现在就是惊悚!跟匈奴人交易,还是右贤王!?

这一瞬间,脸色大变的苏武脑海里闪过很多思绪,骇的他差点跳起,好在此时太子的话头又来。

“不必惊慌,此事得了未央宫允准,涉及与北边的一些情报……”

话未说完,苏武已然暗松一口气。

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他立刻抱拳打断道:“涉及机密,殿下不必与臣分说,尽管吩咐便是!”

见状。

刘据点点头,正是看重苏武办事忠诚又不多话的品质,才将此事交给他。

随后刘据嘱咐了些细节,诸如保密、商队货品、出了玉门关如何跟右贤王的人手接洽等等。

盐、茶叶、锅碗瓢盆,换马匹。

互利互惠,双方各取所需,至于渠毕得了草原上的稀缺物,怎么倒腾、怎么暗中增强自己的实力。

那就是他的事儿了……

眼下。

苏武走,另一人又来,准确来说,大农丞王衡,才是刘据今天要在正殿接见的人。

身为储君,要接触的国事就是如此繁杂,有外敌、有内政,多如牛毛,触及方方面面。

“见过殿下。”

“无须多礼,入座吧。”

待王衡坐定,刘据谈起叫他来的正题,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关照关照赵过正在实验的代田法。

这位首次科举的状元郎,与其他两位榜眼、探花,甚至是一百余位登科进士都不同。

刘德等人授了官职,入仕即可。

赵过入仕的同时,还有一件他在殿试中提出的论调要证——代田法。

此法好不好,刘据事后从王衡这位专业人士的嘴里得知,大有可为!但王衡说好没用,刘据看好也没用。

事关农耕,得用事实说话!

实践出真知。

倘若刘据不开口,以王衡大农丞的身份,也能给在离宫别院试验代田法的赵过一些援助。

但刘据身份毕竟不同,他开了口,许多王衡不好办、在司农寺不好提的事,都能提了。

能给予赵过的资源、待遇,是完全不一样的……

刘据扶持这个北地农家子,一来呢,是向外界展示太子宫重农的一贯宗旨。

二来呢。

也是提携年轻人,培养一些班底。

这三来,就是刘据帮赵过一把的最重要原因,替自己皇帝老爹查漏补缺!

自从乌维寇边以后,皇帝如今绝大多数精力都投向了两个方面,呐,大家都很熟悉:

捞钱,打仗!

几年没有大规模用兵,国库积累了一些盈余,现在老刘满心都是——打打打!    一生向武的皇帝去拥抱自己的‘武’了,难免就会降低对其他方面的关注度。

比如农事。

这时候刘据不站出来缝缝补补,谁来?

老刘琢磨着打仗,小刘只能专心于内政,给大汉百姓的家底稍微增一点厚度、能给他们减减负,总是好的……

王衡走,蔡成又来。

后者来,问询的就是各地官学建设事宜了。

时间在一件件政务中过去,由于刘据没有藏着掖着,一日间接见的大臣挺多,期间皇帝察觉到了太子宫的动向,将刘据处理过的事情调出来审了一遍。

之后。

皇帝就命丞相府将呈报上来的奏疏,以后誊抄一份,送往太子宫。

朝臣们得知后,震惊者有之,喜悦者有之,哀叹者,亦有之。

但无论如何吧。

自太皇太后薨逝以来,未央、长乐两宫并制的景象,今天再一次出现,可称为:小两宫并制。

毕竟长乐宫的位格,还不是太子宫可以比拟的……

是夜。

平阳公主府。

夜已深,平阳公主尚未歇息,亥时初刻左右,回廊下传来脚步和见礼声:

“家主。”

“家主回来了。”

听到动静,平阳公主起身往外迎去,尚未出门,卫青便跨了进来。

“今天怎么这么晚?”

“嗯,是晚点。”卫青褪去鞋履时,随口应道。

以往卫青也时常晚归,平阳公主也一直点灯等着,即便已经成了习惯性行为,以前卫青应话时,依旧会关心一下妻子。

今天却言语简略。

见他心事重重的模样,平阳公主神色微敛,待服侍卫青洗漱完,挥退了婢女,她才轻声问道:

“今天不是去太子宫教授太子吗,出了岔子?”

卫青摇摇头。

然后就一言不发的坐在那儿,眼神闪动,虽然他尽量表现出无甚大事的样子,可哪瞒得过枕边人。

“卫仲卿!”

平阳公主秀眉倒竖,低喝一声,旋即依靠上前,握住卫青的手,“你就不是会撒谎的人!”

她盯着自己丈夫,语气忧虑中带着坚定,“出了什么事?”

卫青神情动了动,终究还是沉声道:“太子得了消息,朝廷内部有人向匈奴泄露军情,那人,姓卫。”

嗡!

平阳公主只觉耳边嗡鸣一片,果然,果然!

丈夫每次露出这幅模样,准是遇了大祸事,平阳公主靠近卫青,急问道:“太子怀疑你!?”

“我就知道、我就知道,我那侄子跟皇帝如出一辙,生性多疑,刻薄寡恩!”

平阳公主压抑到极致的愤怒斥责声响起,仅仅须臾间,她便大惊失色,慌乱之下,以至于口不择言。

“何其愚蠢!”

“你是他亲舅舅,怎么能怀疑你,你可是他的助力,他……”

“并非如此!”一时怔住的卫青这会儿终于回过神,连忙出声制住妻子:“太子不是怀疑我,是提醒我!”

平阳公主闻言,脸上收了慌乱,却多了急切,“到底怎么回事,快说清楚啊!”

“唉。”

卫青叹息一声,将今日去太子宫的事情娓娓道来。

刘据查到了细作姓卫没错,不过他并没有告知自己老爹,而是选择把自己舅舅叫来。

他是怀疑卫青吗?

不是,刘据脑子抽风了才会这么想,但实话实话,他有点怀疑庞大的卫氏,更有点怕,自己老爹从其他渠道也得知了细作姓卫的事!

届时。

皇帝会不会怀疑卫氏,乃至牵连卫青,很难讲。

“是了,如今天子藏都不藏,还给绣衣直使那般大权力,谁知这群天子耳目有没有在匈奴安插细作。”平阳公主心有余悸道。

卫青却不抱幻想,太子都能安插,以天子的心性,必然会安插、也能安插!

“太子不是疑你,还瞒住皇帝,特意告诉你……”

这时。

慌乱逐渐平息的平阳公主,慢慢坐回锦榻,边思边道:“他是想提醒你留意,留意……他怀疑卫氏!”

卫青听罢,脸色冷硬的点头,这也是为何他今日心事重重的原因。

实话讲。

太子将此事告知卫青后,他自己都有点怀疑是自家子弟干的!

想泄露军机给匈奴人,需要地位够高,能知晓边军情报,还要有庞大的人力、物力传递消息,很巧,卫氏具备以上所有条件。

如果细作再加一个姓‘卫’的限定条件,那么……

屋内沉寂许久。

卫青脸色难看道:“我那几个侄子,还有三弟最近都在干什么?”

平阳公主脸色也变了变,意识到丈夫是什么意思,小心回道:“卫广和往常一样,多是闭门不出。”

“卫进兄弟两个,我托公孙贺给他们安排了几个职位,与二郎、三郎一起任职的。”

二郎、三郎,即卫不疑、卫登。

而卫进。

则是卫青兄长的子嗣。

是的,卫青有兄弟,而且还不少,都是同母异父,冒姓卫。

一个长兄,元光年间去世,四弟更早,尚未成年便病逝,尚留下一个三弟。

但这个三弟卫广,性格沉闷,鲜少与人来往。

而且。

怎么说呢,这位能力一般,什么能力都一般。

有卫子夫在前,卫青在后,说句不客气的话,卫家稍微有点能力的,都能被带飞。

卫君孺、卫少儿这等女子能嫁好家世,霍去病这个外甥稍一显露军事才能,立刻崛起、脱颖而出!

可卫青这个三弟呢?

迄今为止。

文不成,武不就,没有半分亮点。

其实这很正常,卫氏姐弟在为人奴仆的境遇里成长起来,自小纯吃苦、无教育,能出一个卫青,已经是异数!

后面还跟着个霍去病,更是匪夷所思!

倘若卫氏兄弟中又来几个天赋异禀,那岂不是一家妖孽?

好在并没有。

只是,兄长位极人臣、大红大紫,自己却名不经传,是个人都会有点不对味。

以至于卫家老三本就沉闷的性子,近些年愈发孤僻,跟卫青、宫里,乃至太子那个外甥那儿,都不常走动。

念及此处。

卫青低声道:“明日你备一份礼品,我带着去三弟府上看看。”

平阳公主顿了顿,眉眼低垂,“你当心里有数。”

“……我知道。”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86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