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44章 这倒是朕的不对了

书名: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长安的这一幕在匈奴突然寇边大背景下,辅以对方用意猖狂、五原太守悲壮战死,以及皇帝的某种特殊情节。

总而言之。

诸多原因引发了大汉君臣众怒,以至于天子亲率大军北上,朝臣们憋着一口气,皇帝也憋着一口气。

大有杀个血流成河的架势!

然而,这饱含愤怒、杀意的一击,打,的确顺利打出去了,可能不能打中,是个未知数……

南、北二军两万六千骑兵,齐出长安,天子亲自挂帅,任霍去病为前锋,路博德、李敢、徐自为各任偏将。

从京城向东行,过左冯翊,抵达黄河后转向往北,经西河郡,在平定城汇集西河三千骑兵,随后继续往北。

于次日进入五原郡东南部。

前锋打头,皇帝率中军在后,过境之处,放眼望去尽是烧成一片灰烬的村落,尸横遍野。

男女老少,无一例外都少了头颅……

“骠骑将军来报,匈奴人的迹象是在快速转进,他请命急行军!”不知名的村落前,有校尉拍马来报。

刘彻面色僵硬,一言不发的跨上马匹,恶声道:“传令,有多快给朕追多快!”

“喏!”

大军复往西行,村镇死尸的惨状接连上演,直到接近九原城附近方才好转,好转一丝。

少了无头尸首,烧成灰黑的村庄依旧……

中军抵达九原城后,速度未减,因为前锋速度未减,刘彻军事指挥上或许欠缺,但他识人、信人的本事不缺。

霍去病往哪,他就跟到哪。

骑兵径直绕过城池,继续西追,而九原城内的守军看到天子龙旗,也迅速做出了反应。

不多时。

疾驰的军阵前列,奉车都尉苏嘉催马奔来,大声道:“陛下,五原都尉追上中军,称有军情禀报!”

得到皇帝首肯后,没一会儿,一名头戴鹖冠的将领靠近龙旗,面色哀戚:“罪臣卢阳荣,见……”

“少废话!”

呼啸的寒风拍在刘彻脸上,他头也不回道:“说军情!”

“喏!”五原都尉卢阳荣高声道:“来袭匈奴五万,打王庭狼旗,袭掠五原郡后,并未攻城。”

“留五千骑兵于郡中游弋,其余尽数往朔方去,城外五千骑于半日前退走,驰往西北方向!”

西北?

刘彻抬头辨明方位,他们现在追的方向,不就是西北!

半个时辰后。

九原城西北面,一处山坳间。

“吁——”

刘彻勒住马匹,于大军阵前,凝声发问,“骠骑将军,为何停止追击!”

霍去病指向右侧百丈开外的鄣塞,肃然道:“陛下,臣查探过,哨所内的兵卒死亡超过两日,说明匈奴提前拿下了此处做退路!”

他又指向西南方向的蹄印,“有大队匈奴从朔方赶至此处,随后越过边关北上大漠,时间至少超过三个时辰。”

“匈奴南下只取头颅,活口、粮秣一概不要,对方没有辎重拖累,三个时辰已经能做很多事。”

说着。

霍去病抱拳道:“陛下,此时再追,极易中埋伏!”

此地位于阴山两座山峰之间,再往北去山谷纵横,倘若匈奴早早在北面布下口袋,贸然追击实属不智。

如果霍去病独领三万骑兵,即便在战场上与五万匈奴突然遭遇,他也敢领兵冲。

但此时此刻。

天子在军中,还面临可能遇伏的危险,霍去病不为自己的小命着想,也得顾忌顾忌自己姨父的老命……

啪!

猛甩的马鞭在空气中乍响。

皇帝打马来回扫视,望向北面山脉时,目光含恨,胸中憋着一口恶气郁结难抒。

恰在此时,西南面驰来一支千余人骑兵,尚离得远,禁军护卫便上前拦住交涉。

片刻后,数名骑士被带到皇帝近前,为首一人当即下马抱拳:“臣朔方太守益固,迎驾来迟,退敌不力。”

“请陛下责罚!”

皇帝跨坐在马上,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众目睽睽之下,语气冰冷道:“朕命你等缠住来犯之敌、堵住边关。”

“你都做了什么?”

益固闻言,神情有一瞬的错愕,立即单膝跪地,脸色难看道:“陛下,匈奴兵锋太盛,臣寡不敌众,退守城中已是极限,实难出城进取。”

“况且……”

他犹豫道:“况且臣并未收到来自长安的军令。”

听到这话,刘彻眼中寒光凝为实质,森冷的话语在三军阵前传荡:“北地、天水太守何在?”

益固意识到什么,凛然回道:“除陛下亲军,臣尚未见到其他援兵!”

话音一落。

左右旁听的一众将军顿时脸色不善,霍去病更是毫不客气的指出:“我等从长安来,北地诸郡距离朔方更近。”

“我们到了,他们却没到?”

若是霍去病来定,此类人少不了一个失期当斩!

皇帝凝视着跪倒在地的朔方太守,脸上无悲也无喜,直到四周大军受其影响,逐渐寂静无声时。

“哈,哈哈!”

刘彻忽然干笑出声,自嘲道:“看来匈奴来犯,只有常年窝在长安的朕急,地方郡守都挺悠闲嘛。”

“朕来的太急,以至于显得他们来的太慢。”

“呵呵。”

皇帝笑容收敛,语气淡淡,“这倒是朕的不对了……”

……

长安城,未央宫。

自从皇帝御驾亲征后,太子每日辰时初刻入未央宫,无论有没有政务,都待至宫门落锁前一刻才离开。

期间大将军、丞相、御史大夫三人轮流入宫值守。

此次太子监国,与上次完全不同,上一次皇帝是东巡,这一次却是御驾亲征!

说句大不敬的话。

战场上刀剑无眼,一旦天子有个闪失,长安得有准备,或许这是杞人忧天,但必要的措施不能少。

事关江山社稷,太子不这么做,公卿们也会要求他这么做。

“军报!军报!”

临近傍晚,宣室殿外响起高呼声,正在殿内议事的君臣精神一震,齐齐朝外看去。

“朔方军报!”魏小公公不知跟谁学的,拉着个嗓子,一路跑、一路喊,进了大殿还想来个滑跪。    “行了,拿来!”

刘据哪有时间看他表演,虽说一天天尽在心里腹诽自己老爹,可事到临头,刘据还是不想落个英年丧父的下场。

“殿下过目。”

三两步跨下御阶,拿到军报,展开一看……

嘶!

刘据吸了口凉气,脸上表情甚是怪异,他这神色一出,可把周围盯着他的大臣吓了一跳。

卫青惊道:“殿下,北方如何?”

公孙贺疑道:“可是出了岔子?”

东方朔……东方朔尚未开口,刘据就把军报递给众人,舅舅卫青接过查看时,刘据脸上怪异神情又现,叹道:

“父皇一拳打在了空气上啊。”

没过多久,殿内公卿看完了军报,最后传到东方朔手上时,他诧异道:“匈奴不是有深入腹地的趋势吗,怎么撤离的这般快?”

闻言。

卫青面露思索,“多半是障眼法。”

其他几位大臣交换一个眼神,紧绷多日的神经都有些舒缓,不管是不是障眼法,匈奴退走、前线无恙的消息,总是好的。

这时,时刻关注动向的丞相、御史大夫等人也收到消息,匆匆赶至宣室殿。

知晓朔方状况后,与前几位相同,都是长松口气。

“也罢也罢。”

丞相石庆杵了杵手杖:“匈奴提前退走也有提前退走的好处,北方自有陛下定夺,我等坐稳朝堂即可。”

他看向刘据,“既然陛下传信要视察边防,一时半会儿就回不了长安,前些日子积攒的政务,殿下酌情处理吧。”

长安君臣以为此次皇帝能很快回京,毕竟匈奴打进家门,皇帝亲征迎敌,真要开打也就是一哆嗦的事儿。

基于此。

有些不太紧急的政务,之前能拖也就拖着。

可现在皇帝传信来,要从河套地区一路巡视回关中,走走停停,反而得耽误更多时间。

丞相的话在理,此刻一众公卿又来都来了,几件比较重要的事也就顺势处理了。

“父皇离京前对赵过三人是何安排?”刘据朝左侧梁柱后的一人问道。

伏案持笔的司马迁闻言,拱手一礼,“回殿下,陛下在宴席上允诺会给登科前三名授官,具体品阶倒未明说。”

“恩……”

刘据沉吟一声,转头看向其他几位,“诸公是何意见?”

卫青闭口不言,石庆似在考虑,桑弘羊建议道:“赵过可在司农府任大司农史。”

王温舒接道:“丙吉可来廷尉府任一奏曹掾。”

韩说也开口:“刘德可在宗正寺担任宗正员吏。”

大家都很给科举前三名面子,确切来讲,是给受了天子宴请的三人面子!

不过。

刘据依然不满意,因为他们报出来的官职,没有一个超过六百石,他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忽然看向一旁的卜式:

“御史大夫,你有什么意见?”

卜式闻言一愣,桑弘羊等人也微微错愕,殿下怎么特地问御史大夫?

他们没有疑惑太久。

因为极其善于审时度势的卜式,早就看透陛下对科举的重视,所以当下太子一问,他立刻品出味道。

尽管心里不太情愿给太子搭台,但周围同僚灼灼目光盯来,卜式也只好捏着鼻子道:

“臣以为首次科举选士,选出的又多是俊才,可适当多给一些培养的机会。”

呐。

这话一说,在场公卿又不是傻子,立马领会太子的意思。

桑弘羊三人互视一眼,并未思虑太久,顺势应着御史大夫的话头说了下去,确实得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嘛。

就这般。

赵过任大司农部丞,丙吉任廷尉正,刘德任内官长,都达到了比千石的品阶,很好,刘据满意了。

点头之余,他又朝大司农桑弘羊吩咐道:“让赵过尽快试验他的代田法,先在离宫的农田里推行。”

“是。”桑弘羊应道。

科举前三名授官就此说定,至于其他登科进士,有了刘德几人的调子,能入殿试的二十余人,着丞相府妥善安排。

旁者就无法偏颇过甚,会陆续下放各地官学。

光禄卿徐自为随驾出征了,光禄丞倪宽正在殿中,领了太子吩咐的差事。

“还有一件事。”

刘据平静道:“告缗事宜在民间引发骚乱,地方为何不报?朝廷竟然不知?”

话罢。

群臣面面相觑,地方为何不报、朝廷为何不知,太子你真不清楚?上一个碰了告缗的义纵是何下场,谁人不知?

哪个还敢上报!

皇帝靠着告缗一策,搜罗来的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亩更是上万顷,涉及如此大财政收入,谁敢多嘴?

对国库账本一清二楚的桑弘羊敛色垂首,默不作声,主官财政的大司农不开口,旁人更不可能张嘴。

最终。

还是丞相石庆站出来背锅,“回殿下,是老臣失职,散朝后立即彻查此事。”

刘据颔首,“不仅要查,查完还要改!”

未等众人惊疑的眼神望来,刘据先一步道:“父皇之前不知民间骚乱,如今既然知道,已有意整改。”

“丞相与廷尉一同去查,如果告缗引出了问题,朝廷自当给个说法。”

听罢。

桑弘羊刚出现的些许惊疑苗头,立时压下,原来是陛下的意思,那就没问题了,石庆和王温舒也没有疑问了。

“臣等即刻去办。”

“好。”刘据点点头,脸上现出温和的笑容来,“遗留的政务不多,劳烦诸公了。”

此刻不管众人心里在想什么,太子客气,他们尽皆拱手的拱手,微笑的微笑。

“殿下言重。”

“呵呵,今日就无需公卿在宫里当值了,多日劳累,诸公请回吧。”

“谢殿下……”

几位重臣寒暄一阵后,相继出了未央宫,又于宫门外互相拱手道别。

等上了自己的马车,一人独处时,一直笑呵呵、像个富家翁似的御史大夫,慢慢拉下了脸。

他目光望着车厢,怔怔出神,好似在透过木板、宫墙、遥远的距离,隔空注视着他刚离开的宣室殿。

“陛下离京一次,太子威望拔高一次,对方步步为营……唉!”

“大王该何去何从?”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6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