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41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

书名: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大汉第一次开科取士,分两次考试,首先,于光禄寺贡院初考,其中优异者可入未央宫,由皇帝主持再考。

入了宫,就是简在帝心,将来仕途自有说法。

即便没能入宫,光禄寺也会按照考试优劣,择选出有才之士,一般而言,这部分人都应该是候派官职。

但今年较为特殊。

与科举制一同开始施行的,还有各地官学的铺开,正好缺少官吏,可以直接授官。

实际上。

大汉的第一次科举,从开科取士的诏令颁布,到后续登科进士的安排,都显得十分粗糙。

像考试流程,地方至少得先选拔一次,再聚京师。

还有考试场地、批阅方式等等,乃至参加科举的人赶赴京师的方法,都很不规范。

“关东、南疆许多郡国距离京城太远,很多贫家子碍于穷困,连赴京赶考的钱财都拿不出来。”

宫墙廊道间。

皇帝与太子在前,一群随侍小步跟在身后。

“待下一次科举定制,在郡国考完后,可以让士子与地方进贡的粮税一同解赴京城。”刘据建议道:“沿途有个保障,士子路途费用也可由朝廷承担。”

“可行。”

皇帝扶剑在前,点头道:“开科取士,如果都取一些豪富之家,朕岂不是白忙活一场?”

说着,刘彻点向身后一人:“记下。”

“是。”

尚书仆射霍光将一卷书册半折起,持笔快速记录。

行走间,刘据想了想,又说道:“今年乃至往后几年,官学未成规模前,考生大多来自民间自学、家学。”

“但数年后,等到官学铺开,官办考生与私塾考生最好区分开。”

“为何?”皇帝挑眉道。

“分类后,可统计各郡县官学教育水准,以及地方学风、民风,对于私塾考生,也并非是要禁止或限制。”

刘据正色道:“科举选士,既然取消了举荐的门槛,就该取消的彻底,无论什么身份,都能参与。”

“嗯。”

皇帝脸上浮现笑意,“有点治国的大气了。”

“此次开科取士,准备仓促,来京赶考的人什么身份都有,商贾、狱吏、良家子、公卿之子……”

行过一个拐角,皇帝忽然冷笑出声:“之前还有人来跟朕建言,公子与农家子混在一起,实乃礼制败坏。”

“哼!”

“这就是礼制败坏?如果是,那他们恐怕不知道,朕就喜欢礼制败坏!”

刘彻朝身后冷声吩咐道:“记下,凡科举考试,只要是我大汉子民,无论是何身份,皆可参加。”

“骑奴里能出大将军,商贾里能出治国良臣,朕何人用不得?把这句话写进诏书里,让天下人都给朕记住咯!”

是啊。

大汉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

卫青奴隶出身,却能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桑弘羊商人出身,却能成为朝廷财政主官,位列九卿!

诸如此类的身份跃迁,太多太多。

与他们相比,科举取士允许各式各样的人参与又算得了什么呢?

若跟二十一世纪比,大汉朝无疑是一个很坏的时代,但跟后世阶级严重固化的王朝比,大汉又是最好的时代……

宣室殿外。

皇帝一行人抵达时,宦者令迎上前来,恭声道:“陛下,士子们已在殿内候着了。”

“嗯,入殿吧。”

宣室殿内,以往站着衮衮诸公的地方,今日则换成一张张案几,从中央排至两侧,案几后各坐着一名士子。

总共二十余人,未及冠的年轻士子居多,他们便是经光禄寺初考后,筛选出的佼佼者。

“拜见陛下,太子殿下。”

虽然宦者令提前安排人教导过,可皇帝入内时,一众士子起身见礼的声音依旧稍显凌乱。

如果仔细听。

不难听出有些人语气紧张、神情紧绷。

“哈哈哈,快快免礼!”皇帝一路行到御阶上,边走边扶,举止间极为罕见的亲切和蔼。

等他在龙榻上坐定,再次温言笑道:“今日在座诸位,皆是我大汉栋梁之材,朕对你等寄予厚望啊。”

“切莫拘谨。”

听到这话,殿内大多数衣着朴素、甚至寒酸的士子,顿时脸色涨红,面露激昂之态。

唯有锦衣华服的几人,处之泰然。

皇帝将种种反应收归眼底,并未点评什么,只是又勉励几句,引得一片谢恩后,随即伸了伸手。

御阶旁的刘据会意,环顾一周,和善道:“三日前的光禄寺初试,你等经学、律法、书法等,已有考核。”

“今日殿试,不问典籍,问时政。”

“先当庭‘对策’,后落于笔墨。”

对策,是大汉策问的一种形式,将问题写在简牍上,发给应考者作答。

另一种是:射策。

即,应考者用箭投射,回答射中简牍上的问题,类似于抽签随机考。

而问时政,顾名思义,就是考教当下朝廷时务,在唐代科举制中,这一考试形式叫做:时务策。

“第一问。”

众士子屏气凝神之际,刘据言道:“治国理政,离不开财,指出当下朝廷财政弊端,并提出改正方略。”

问题问的很白话,很直接,殿内众人听了……

很紧张。

因为太子刚才说的是:先当庭对策。

书面作答,只能看出你知识储备、书法造诣等方面,但当面策问,则考验辩才、急智、思维逻辑,甚至是勇气。

太子话音落后,殿内安静了一会儿,期间无人催促。

片刻后。

经过短暂思量,右侧靠后处传来一道声音:

“朝廷当下财政主要源于田税、人口税、杂税等,除此之外,盐铁官营亦是一大进项。”

后侧一名体格瘦削的青年应道:“田亩、人丁等税由来已久,并无不妥,但盐铁多弊病。”

“盐铁官员贪墨成风,纵然朝廷严查,可自古财帛动人心,数百石铁官、盐官,豪富却往往比之公侯。”

“在下以为,严查之余,也应适当放开盐铁,将其归于市税,而非专买。”

听罢。

立在御案旁的宦者令眼皮抬了抬,皇帝和太子却没有露出什么表情,点头的动作不知是表示认可,还是表示思索。

这头话罢。

另一道想在天子与储君面前出彩的声音又起,“臣对赋税知之不多,但与赋税相关的告缗略知一二。”    “自施行告缗以来,小县所没收田亩多达百余顷,大县数百顷,财物、奴婢更是数不胜数。”

“因告发之事,一县商贾中家几乎绝迹!”

靠近大殿右前列、少年老成之相的士子沉声道:“民间恐慌已生,地方官吏却迫于朝廷威慑,瞒报,乃至不报。”

“臣斗胆建言,废除告缗!”

此言一出。

刘据心中微动,龙榻上的皇帝面色如常,搁在御案上的手指却抬了抬。

身侧的宦者令见状,动作隐晦的在一沓考卷中抽出一张,推至皇帝面前。

只见正面写着:

丙吉,鲁国人,狱吏,考明法科,熟习律令。

皇帝瞥了一眼,没有给出什么反应,也因为他和太子都面无表情,殿内士子反而摸不清脉络。

前面两人发言后,有关财政的问题又有数人作答,涉及大汉各种税赋。

说到最后。

有一位学黄老的士子更是建议,当效仿孝文帝,免除田税!

额——

只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话都敢讲。

今天如果是朝廷百官在这儿,有很多话,即便心里想,也绝对不敢宣之于口。

但这些士子敢,而且他们说了,皇帝也不会在意,因为他们是初生的牛犊,他们的话,更多的是出于公心……

诚心!

待朝廷各种税赋被建言一遍,旁人要么没了新意,要么不懂税赋,全程闭嘴不言。

此刻,刘据适时开口道:“第二问,农桑者,天下之本也,朝廷欲寻兴农之策,诸位可有献计?”

相较而言。

这第二问比前一问更难,因为偏向性更强。

就像此时此刻,刘据说完后,相继开口的几人都是笼统作答,而且说的也多是老生常谈,诸如设农官、劝农云云。

并无突出的亮点。

皇帝出这道题,是为了向外传达自己重农的主旨,也并非真的指望一群年轻士子有何实用妙策。

却不料。

就在刘据也这么以为,准备问下一个问题时,大殿最后面响起一道厚重又略显犹豫的声音:

“农耕一事,朝廷近些年推广的曲辕犁甚好,但农具优劣并不是决定收成的根本原由,关键还在于田亩本身。”

嚯。

又一个初生牛犊出现了,在打造出曲辕犁的太子面前,竟然直接出言压低他的功劳?

小刘来了兴趣,老刘也循声望去。

只见开口那人,头戴小巾,皮肤麦色,岁数三十上下,与殿内一众年轻士子格格不入。

旁人视线望去,尤其是皇帝与太子的目光看来,那位衣着略显简朴的汉子顿时局促几分,磕磕绊绊道:

“田亩需要休耕以积地气,播种作物时,还要注意锄草、倒伏、抵抗干旱。”

“尤其是在旱田,雨水少,即便浇灌也很难留住水分,我务农多年,又曾观察同县乡人播种,以为可施行垅、沟交换耕作。”

“一年播种于沟中,垅高而沟深,可防风,留水,中耕除草时,可将垅上泥土掘于作物根部……”

“二年则挖垅为沟……”

听着听着。

皇帝发现自己听不懂了,不过没关系,很多专业的事情皇帝都不懂,也不必懂,他只需懂识人、用人就行。

这一刻,刘彻的识人技能被触发了。

他双眼微眯,轻敲桌案,身边的老太监早有预料,将一张写着籍贯、姓名,以及光禄寺评语的考卷抽出。

只见封面上写着:

赵过,北地郡人,贫家子……

看到那一行字,皇帝眼神微亮,不动声色的抬手点了点,宦者令领会,将那张答卷单独放于一侧。

这时。

殿内赵过的回答也进入尾声,听完讲述的刘据凝眉,沉声道,“之后可将你的策问写于纸上,会有司农寺核查。”

赵过闻言,忐忑与激动交杂,拱手应道:

“喏。”

刘据点点头,扫视一周,确定无人再答农事,他旋即又道:“第三问,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对于兵戈之事,匈奴、南越,乃至西夷诸国,你等是何看法?”

这一问,问的很大。

因为没有限定方向,只问了看法,如此一来,对有对的献策,错,就有错的判词。

如果今日是朝堂诸公在此,压根就不会有‘错’这个选项,必然是奔着‘对’的一方狂拍马屁!

然而,此刻在座的不是老油条,而是小牛犊。

还是那句话。

初生牛犊不怕虎,龙他们也不怕呀!

恰巧,当下宣室殿内的那条老龙,就是想听听年轻人的看法……

“朝廷起兵戈,扬大汉国威、开疆扩土都是事实,不过,落于一家一户一人时,却颇多苦难。”

位于前列的一名士子肃然道:“我乃扬州九江郡人,同郡乡人从未受过匈奴兵锋,更未见过匈奴人。”

“只知每当与一个匈奴的国度开战,朝廷赋税、徭役便会增重几分……”

“民多疲敝。”

很显然,这位是持反战路线的。

他话音刚落,于财政问答中出现、却在农耕问答上消失的争锋辩论,再一次冒出苗头。

“此言差矣,论事需有先后,匈奴年年寇边在前,朝廷兴兵在后,非朝廷故意起兵戈,而是不得已为之。”

坐于前排正中的一人朗声道:“若想免于匈奴欺压,只能动兵,可一旦动兵,劳役、赋税必起,此为现实。”

“民多疲敝,不能否认也是现实。”

“在下以为,动兵可行,但兵戈罢后,需尽快减免赋税、与民生息。”

他刚说完。

一个在情理之中的尖锐问题,紧跟着就被人问出:“那何时才是兵戈结束之际?现在?亦或者数年、十数年之后?”

这个问题问的好。

虽然不是皇帝问的,但他也想知道,刘彻觑着眼,瞅向正中开口的那位。

但见,皇帝目光扫来,其人不卑不亢,少年郎目似朗星,面若冠玉,施施然一拱手,轻飘飘一句话:

“恕在下斗胆,陛下当政,兵戈不止,与民生息,需候太子……”

好嘛,果然斗胆!

众士子闻言大惊失色,刘据听罢摇头苦笑,龙榻上的皇帝听了,突然仰头大笑:“哈哈哈哈哈!”

“我宗室总算出一千里驹!”

“乐哉乐哉!”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10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