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73章 给皇帝脸了?

书名: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大将军在朝堂上屡屡修闭口禅时,曾提及他的势力、旧部延伸得如何如何广,仅从字面上来形容,似乎有些空乏。

可之所以提了,必有其因由。

像任安、减宣这类身居要职的文臣,只是卫青这颗大树庇护下的冰山一角,他真正拥有巨大影响力、乃至控制力的,还在于军中那些纯粹的武将!

真要细究。

如今朝堂上位于大司马大将军之下的两位将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都在卫青手下听命过。

再加上军中其他各类杂号将军、偏将军、校尉等,在卫青帐下听令过的各色将领数不胜数,说是遍布全军都不为过!

当然了。

话至此处,便要牵扯出一个问题——跟卫青打过仗的,哪些才算他的旧部呢?

或者说,哪些人,还以其旧部自居呢?

在大将军帐下听令过的将领很多,但并非所有人都以卫青马首是瞻,其中有个很鲜明的例子——李蔡。

如果这个例子比较久远,当下朝堂上也有现成的——宗正,韩说!

以及。

前不久刚被霍去病一刀砍了的左将军,荀彘。

李、韩、荀,这三位,稍一归拢,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有身份、有背景!

在跟着卫青打仗之前、拜将封侯之前,他们就有背景。

李蔡,出身陇西李氏,先祖乃秦朝名将;韩说,出身颍川韩氏,显赫家世能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

荀彘。

他的背景最浅薄,却又最硬,他曾是当今天子的司机……

本就有底气的人,即便跟着卫青上了战场、打了胜仗、得了军功、封了侯,他们对主帅的感激也不会太大。

因为他们本就有底气,有股‘不在你卫青手下显贵,老子也能凭借自身身份在别处显贵’的优越感、松弛感。

反之。

平民出身、甚至出身更加低贱的将领,他们在卫青手下立了功勋后,会本能地团结在卫青身边。

因为从此以后,大将军卫青,就会成为他们这些无背景之人的背景!

都是人之常情,旁人也没什么好指摘的。

而中郎将郭昌。

便是这么一位出身普普通通、跟着卫青打过仗,又始终团结在大将军身边的旧部。

像郭昌一样的人,朝堂上下还有很多,他们平时或许没有多么亮眼,也或许始终在充当朝堂议事的衬托板。

可一旦有事。

他们真的站了出来,头上就会天然闪烁着‘大将军’的标签。

这也是为何卫青在朝堂上愈发寡言少语,曾经的那个骑奴小子,早已今非昔比,他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朝堂。

更牵动皇帝那颗敏感的心……

商议对西南夷出兵的事宜时,百官用眼神示意卫青带头反对,皆因大家都清楚,他完全有这个能力。

可同时。

身为卫青外甥的刘据,也清楚卫青这么干了,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

君臣情谊,用一次,少一次。

纵然有天大的情谊,也有用完的那一天,真到了那一天,就危险了……

于是,刘据在卫青出头的前一秒,率先替他站了出来,卫青当时皱眉,便是他有所发觉。

‘可君臣情谊用一次少一次,父子情分,难道不也是用一次少一分吗?’

外甥体谅舅舅的困境,舅舅何尝不明白外甥的难处?

司马府,廊檐下。

当朝位极人臣的大司马大将军,默然远眺,面上无悲也无喜,心中万般思绪,尽数没入眼前浓浓夜色中……

……

同一片夜色下,武阳侯府。

今日太子携李良娣登门拜访,良娣领着女儿去了后宅,见府中女眷了,刘据和李广祖孙则在前厅谈事。

“义公离京前,嘱咐过门下弟子,武阳侯日后与往常一样,去博望苑调养便好。”

前些日子,李广跟皇帝在建章宫一起让医者诊脉时,查出旧疾缠身,本是宋邑在为他诊治跟进。

后来宋邑归乡,便交给了义妁。

不凑巧。

齐王刘闳回国时,义妁跟了去,这事就又移交给了她的弟子,好在有前例可循,让他们给李广调养也并非难事。

“哎呀!”听到太子专门提起这个,李广一脸无所谓,粗犷道:“老夫身子骨硬朗的很!”

话说一半。

他话锋微转,大笑道:“哈哈,臣谢过殿下挂怀了。”

不难听出,一向神经大条的李老头,在病痛缠身、死于病榻面前,也难得说了一回软话。

刘据只当没看破他,交待完前事,他收了笑意,“此次登门,想必武阳侯猜到了,孤也是想嘱咐一些他事。”

说话间。

他看向下首一位年轻人。

此刻正厅内,刘据与李广同坐主位,左侧则跪坐着李广长孙,李陵。

“这事儿老夫知道!”李广此刻也看向自己孙子,板着脸,严肃道:“不用殿下亲自跑一趟,我也要叮嘱他。”

“少卿首次领兵出战,绝对要打赢,不仅要赢,还要赢的漂亮,万不能给殿下丢脸!”

说着。

李老头还瞪向李陵,“你这回独领一军,虽说只是去攻打西南蛮夷,但毕竟是独自领军,朝堂上一些王八羔子都说你是沾了太子宫的光,他娘的!”

“他们说得对!”

“伱那点狗屁功绩,要是没有太子的情面,哪轮到你领军,此次好生打,拿军功回来堵住他们的嘴!”

李老头就跟训孙子一样训斥李陵,而李陵这个大孙子,也跟个孙子一样当即应道:

“祖父放心。”

虽有一副沉稳面相,但骨子里终究是李家人的李陵,朝刘据一拱手,郑重道:“臣定不负殿下颜面!”

李陵,字少卿,现官居户郎将。

与此同时,他也是此次出兵西南夷的另一位领军主将。

听到李陵这么说,刘据颔首以对,但他今日来不是鼓舞士气、索要保证的。

“嗯……”

略微沉吟,刘据正色道:“出兵自然要打胜仗,只是得稳中求胜,不瞒你们说,孤今日来叮嘱少卿,这会儿大将军估计也在叮嘱郭昌。”

李广、李陵祖孙两人对视一眼,随即纷纷凝神去看刘据,静待下文。

“朝鲜之战中,扬、荀二位主将的教训不远,孤与大将军难免担心你与郭昌重蹈覆辙,再一个……”

刘据看了看李广。

“内讧不可取,轻敌亦不可取,即便是慢、稳,也要稳中求胜,朝廷如今吃不得败仗!”

吃不得,委实吃不得。

打胜了尚能勉强维持,一旦打输了,损兵折将、地方糜烂所带来的后果,以前的大汉能兜着,现在国库穷得响叮当,纵使勉强兜住了,也会扯出一团乱麻。

刘据又道:“在战事没有确定下来之前,孤劝父皇缓一缓,等战事确定后,没法缓,孤只好来多嘴一句。”

“还请稳一稳!”

这不止是刘据一个人的‘多嘴’,也是他跟卫青、霍去病商量后,要告知此次两位领兵主将的。

太子的严肃,李广二人感受到了,李陵神色一凛,拱手来对:“殿下言语,臣记着了!”

刘据颔首。

厅内气氛肃穆之际,李广接过话头,重重一叹,“唉!”

李老头朝刘据苦涩且为难道:“殿下,有些话,我说了你或许不爱听,可而今我李氏与太子宫也非外人。”

“要老夫说……嗐!”

“殿下当日在朝堂上,何必跟陛下硬顶呢,不就是用兵嘛,好好打,打胜就是了嘛。”

李广额头拧出一个川字,粗声道:“陛下的为人,说是不记仇,该心胸广阔的时候确实没话说。”

“可真要计较起来,心眼不见得有多大……”

此话。

完全就是李广的肺腑之言了。

活得久,见得多,很多旁人早已遗忘、乃至只是道听途说的事情,李广却是亲身经历。

人一老,就喜欢把自己的陈年往事拿出来噘磨,噘磨得多了,李广对当今天子的印象,详细刻画没有,可大方向的一些喜怒禁忌,摸得八九不离十。

刘据听出了他的关心。

只可惜。

当日刘据站也得站,不站也得站出来!

相比起让舅舅卫青带头唱反调,刘据这个太子来,更好些,毕竟父子情分总比君臣情谊多一些。

既是身不由己,也是当仁不让。

不过有关舅舅卫青的话题,在李府不好多说,刘据也就没有提,只以苦笑相对……

夜渐深。

李广祖孙一同将太子等人送至门外,刘据摆了摆手,与李良娣上了马车,往太子宫行去。

车舆中,李珆怀抱着婴孩,襁褓里的小人儿已熟睡,她轻声轻语,跟刘据说些先前后宅里的趣事。

说着说着。

李良娣收了笑容,语带担忧道:“离府时,母亲跟我说,让我劝一劝殿下,莫要跟陛下闹矛盾……”

朝堂上的事情,寻常百姓家不知晓,却很难瞒得过达官显贵们,尤其像李氏这类外戚。

他们劝谏,也并非越俎代庖。

在大汉朝这是有现实依据、也是很正常的,外戚与依存的皇室男丁,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岂止是李氏。

恐怕要不了多久,远在鲁国的史氏、凉州的史恭,都会相继来信。

刘据能理解,不过该做的他还是要做,“我跟父皇闹别扭,还有缓和的余地,总比舅舅跟父皇闹好。”

卫青跟皇帝闹。

以前不需要缓和的余地,因为在卫青屡战屡胜的状况下,皇帝能包容、无视一切。

现如今。

皇帝和卫青没有缓和的余地,皆因现实状况里,皇帝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司马大将军之间,已经没有丝毫缓冲余地……

要碰,就是硬碰硬。

随着刘据的话音落下,车舆里陷入了短暂安静,在李府里,跟李广祖孙不方便说的话,刘据跟李良娣说了。

然后她沉默了。

过了会儿,李良娣一边轻拍襁褓,一边低声道:“既然是为了舅舅,殿下出面也没什么。”

“可出面的次数多了,也不是事儿,再有分歧,殿下何不私下里,跟陛下开诚布公谈一谈,终归是亲父子。”

“总比在朝堂上起冲突好些?”

“不。”她刚说完,刘据便摇了摇头,神情平淡地回了一个字。

李良娣脸色一怔,手上拍打的动作都顿住了些许,他以为夫君是固执、是在赌气,正要再劝……

“你不懂。”

岂料刘据主动替她解惑道:“有些事能私下跟父皇点明,但有些父皇装作看不见的事情,只能朝堂上讲。”

说到这儿。

刘据向后靠去,抬手捏了捏眉心,“你以为父皇不知道朝廷的种种弊病?精锐兵源丧失过多,他不知道?”

“元鼎三年攻打东越国时,父皇让李敢、韩说率领囚徒出战,伐国不用兵,却用囚徒……”

“那时节我尚且不知为何,也未多想,近些日子朝政处理的多了,方知状况严峻!”

“打了几十年仗,文景两帝积累的府库打完了,可打仗只用钱,不用人?”

李良娣姣好的面容有些发蒙,首次听到此类秘闻,让她一时无言。

“呼——”

刘据吐出一口浊气,“这些事我知道,父皇知道,朝中公卿也知道,可知道归知道,谁来说?”

以丞相石庆的性子,多半早就跟皇帝私下说过,可皇帝明知的事情何须你提醒?

我明知的事情却装作不知,你提醒还有用吗?

没用。

既如此,只能刘据这个太子,在朝堂上公开点破,期望皇帝能迫于压力,先缓一缓。

没说不让你打仗,可你急什么?

很可惜。

皇帝不仅不吃这一套,还反手给刘据上了一课……

“父皇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清楚,只是他不在乎,以为什么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车厢外木轮咯吱咯吱作响,车厢内却安静的出奇。

过了一阵。

李良娣方才面带忌色道:“长此以往,陛下岂不成了……自大之君?”

她心里想的本是一个更贴切、更放肆,却大不敬的词语,只是话到嘴边,换成了一个‘自大’。

“明知不可为,强力为之,将来……”李良娣望向自己夫君,忧虑重新布满脸颊,她压低声音道:

“将来,不就是给殿下留一个烂摊子?”

嗯。

刘据视线瞅向她,先是给了一个肯定的眼神,表示你猜对了,随后,刘据摩挲着下巴,朝李良娣纳闷道:

“其实我一直有个猜测,你说,是不是你男人我太优秀了,给皇帝脸了?”

李良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56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