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77章 还不停?

书名: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益州,牂柯郡。

牂柯纳入汉郡的时间并不长,此地原为夜郎国,在大汉没有吞并南越国之前,夜郎是南越的附属国。

等南越成了大汉九郡,夜郎国主胆寒,主动上书纳入大汉版图,方有今日之牂柯郡,属益州刺史部。

大汉出兵西南夷,从巴蜀抽调兵力,也就是从益州调兵。

牂柯郡就在此列。

而且由于牂柯以西便是此次出兵的目标——各类大小部落形势的西南夷,汉军两位主将之一的户郎将李陵,便是从此地领兵四万,向西南进发。

“他娘的!”

“三月份上谷郡还能看到雪,这儿倒好,林子里都绿的发黑了!”山间谷道上,行军前列,领头的大胡子将领一边叨叨,一边朝左右张望。

“这还算好的,等到夏季酷暑时分,南疆更待不住人。”身旁有副官接道。

作为大军前锋,曹崇原以为能真刀真枪杀几场,不料他错估了形式,更高估了对手。

跟漠北的匈奴人相比,南疆蛮夷属实不够看。

一盘散沙不说,武器装备更是可怜,曹崇一路推来,不知铁器为何物的寨子见过,不知今夕是何年的小邦也见过。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个成语故事了。

夜郎自大。

此处‘夜郎’的出处,正是前文的夜郎国。

元狩年间,皇帝为了找到通往身毒的道路,曾派遣使臣途径西南诸国,那时夜郎王问过汉使一个问题:

“汉孰与我大?”

汉朝跟我比,谁大呀?

不必笑话夜郎王,道路不通,不知天地广阔,他有此一言很正常,不过他现在应该知道了。

夜郎国,只能跟大汉的一个郡比大小……

如今曹崇面对的诸多西南夷,恰如当年的夜郎国,不知汉有多大,更不知汉军战力如何。

无知,所以无畏。

汉军所过途中,遇到的各类山寨部落无须提,多如牛毛,两者爆发的冲突都不能叫作交战,全是碾压,稍微大一点的、能称国的大部落,诸如邛都、句町、漏卧国等。

他们都很无畏的跟汉军作了一场,然后,大汉让他们晓得了天有多高、畏惧为何物。

简而言之。

自从出兵以来,汉军势如破竹!

即便如此,两路大军仍旧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没有任何冒进的举动,郭、李二将显然将叮嘱牢记于心。

“吁!”

行军后方有快马驰来,高声喊道:“户郎将传令,临近滇国边境,加派探马,谨防埋伏!”

汉军一路走一路横推,只要滇国国主不傻,此刻也明白了大敌来袭,多半有了防范,汉军谨慎几分是应有之意。

“喏!”

阵阵呼喝马蹄声在林间传荡,惊得远处飞鸟频频振翅,行军仍在继续,随着时间推移,警惕、肃杀的氛围也开始弥漫。

直到,酉时初刻,先锋部队终于抵达了滇国——这个与夜郎国齐名的滇国的边境城寨。

可见到的景象却让汉军摸不着头脑,并非枕戈待旦、刀兵林立,也没有天子守国门。

虽然。

他们的‘天子’确实到了国门前。

“将军,你看这?”大军阵前,一众将领跨立马上,曹崇挠了挠头,瞥向城门口前的那群家伙,龇牙咧嘴道:

“这……还打不打?”

面色严肃的李陵紧了紧缰绳,并未应话,思量片刻后,一甩马鞭,往城门而去……

……

长安,建章宫。

井干楼高耸的望台之上,有人正负手远眺,放眼望去,近处池苑、远处宫阙民居,尽收眼底。

楼阁下有脚步声响起,宦者令闻声去接,与一名气息微喘的小黄门低声交谈了几句,又拿过一份卷轴。

“陛下。”

老太监走到皇帝身后,恭声道:“宗室子弟的考核名单出来了,是太子殿下亲自勾选的,您看?”

皇帝没接,也没看,只是摆了摆手,宦者令随即会意,自行展开扫了一遍,禀道:

“宗室子弟多选骑射类参考,其中优者少,劣者多,毕梁侯刘婴、西熊侯刘明、沈阳侯刘自为……”

共计三十一位宗室列侯。

皆需缴纳罚金!

此次考核,设骑射、经义、方略等六个科目,大体形式与科举类似,但具体细则要更简单,选拔条件也相对宽松。

仅从这方面讲,外界并不能从刘据身上挑出多少毛病。

不过。

这并非他善心大发,而是刘据知道,看似宽松的条件,对于长期养尊处优的宗室二代、三代,乃至四代来说。

已经是难上加难。

“名单宗正寺一份,同步司农寺也有一份,下面人来给陛下禀报时,大司农已经带属吏去接手了。”

桑弘羊急着接手什么?嗐,还能是什么,该交钱的宗室列侯呗!

反正太子给了正当理由,你们也接受了,那咱们就得按朝廷流程走了,该交钱的交钱,没钱的就交地、交人。

一个子儿都别想少!

事实上。

相比于钱财,桑弘羊更想要地、要人,当然了,给钱也是很不错的嘛,他不挑。

“有这一笔入账,国库也能缓一缓了。”宦者令腆着脸笑道:“太子替朝廷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哩。”

皇帝面朝远方,看不清表情,唯有背负在后的手摩挲了几下,“征辟了哪些人?”

老太监看向手中名单。

涉及这个问题,他答的就很仔细、很讲究顺序了,可能会引起皇帝重视的人名排到了前面。

“鲁恭王一脉,瑕丘侯刘政因精通经义,授官均输令,中山靖王一脉,高丘侯刘破胡因骑射过人,授考工令……”

共计六人。

人数很少,但这是实情。

有正才实干的,刘据没有故意打压,滥竽充数的,他也没有给面子。

倘若为了安抚宗室,人为提高征辟率,多少有些拆东墙补西墙的味道,吏治已经够败坏了,还是少安排一些蠢货好。

“太子给了宗室承诺,以后考核可以由列侯本人出面,也可由其直系子嗣参与,罚金、征辟条件皆适用。”

这时。

宦者令说出了刘据的另一套安抚方案,列侯本人不行,难道你五六七八个、乃至十几二十个儿子都不行?

只要侯国中有一个人行,该侯国就能适用征辟名额。

当然。

如果你几十个儿子里,千挑万选出来的那一个依然拉跨,很拉跨,那你也别抱怨了,朝廷宽厚至此,你不顶用,怪谁?

该交罚金交罚金!

宦者令品了品此策,笑眯眯道:“太子殿下英明,如此一来,即可收宗室有才干者为朝廷所用,又堵住了无能者的嘴,当为妙策。”

皇帝闻言,终于转过身来,言语间仍是那副刀子心刀子嘴,“哼哼,差强人意吧。”

一般般,跟他老子我比,也就一般般。

老刘有这幅随意的作态,一则,正如宦者令吹捧的那样,刘据的方法既得了里子,又顾了面子,颇为妥帖。

二则。

也是因为征辟宗室入朝为官一事,对于刘彻而言,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

大汉立国初期,给宗室封国是为了巩固刘氏江山,现如今中央集权,宗室不能、不用、也无法再承担巩固的作用,反而成了帝国安稳的隐患。

此时。

削减他们的封国,让他们入朝担任官职,在勋贵、士大夫这两个群体之外,再形成一股新的平衡力量。

减少隐患的同时,又变换了另一种巩固江山的方式。

一箭双雕。

从这个方面看,很重要,那为何又不重要呢?

嗯……倒不是说多一个宗室群体平衡朝堂不重要,而是说,宗室中,值得刘彻死死盯住、需要重视的人,不多。

在元封二年的今天,有且只有一个。

赵王刘彭祖!

除了自己这个七哥,其他宗室在皇帝眼里,闹腾也好、罚款也罢,不管怎么折腾、被折腾,都不重要。

因为他们血脉已远,无论怎么鼓噪都无伤大雅,动摇不了刘彻的根基——皇位。

唯有赵王刘彭祖不一样。

赵王如今在宗室的地位,与当年的淮南王刘安很相似,刘安当年是以高祖亲孙的身份显赫。

而赵王,是以景帝第七子显赫,在各路长辈离世的今天,唯有他跟刘彻一脉的皇位,距离最近。

看到这儿。

可能有人会问,景帝尚且在世的子嗣中,不是还有一个胶西王刘端吗?他也是刘彻的亲兄弟呀,没有威胁吗?

还真没有!

毕竟没有儿子的人,哪有做皇帝的资格呢?

咳,当年伤害刘彻的一句话,现在、以后都会持续伤害胶西王刘端……

“按照太子宫的令书,此类考核每两年一次,在春祭时举行,与科举相仿,借了个开科取宗室的由头。”

井干楼上。

宦者令笑道:“今年只是头一次,能交罚金者多,等宗室列侯们数次不过考核时,多半便撑不住了。”

“奴婢估计,届时他们纵然再不愿,也不得不自请削减封地,呵呵。”

最妙的是,考核次数多,朝廷收到罚金的频率高,但宗室子弟能得到的征辟机会同样在增大。

对有志向、有才干的宗室子弟来讲,求之不得,可对无才无抱负、只知混吃等死的宗室,无异于晴天霹雳!

“正好优胜劣汰。”

皇帝转身折返阁中,脸上重现冷漠,“朝廷借此能剪除一些蛀虫,利大于弊,至于那些无能者的聒噪,不足为虑!”

如今朝政上,皇帝的确小事不管,但大事却从没放。

他一直盯着各方动向。

太子在收拾列侯时,皇帝就注视着宗室中真正的巨头——诸侯王。

前些日子,朝廷要给列侯设立考核的消息刚传开,各诸侯国之间的信使往来便突然增多了数倍!

哪些人蠢蠢欲动,哪些人想把水搅浑,皇帝心里都有数,他就在长安坐着,且看能翻出个什么浪花……

“准备一场宴席,晚间把此次受征辟的宗室子弟都召来,朕在宣室殿宴请他们。”

“是,陛下。”

宦者令整理好锦榻,服侍皇帝坐好后,他方才笑着奉承道:“太子剔除宗室蛀虫,陛下您为太子撑腰,太子选拔宗室贤才,陛下您又给太子打配合。”

“太子英明是英明,可要奴婢看呀,还是陛下您高瞻远瞩、至圣至明!”

老太监今天的马屁话有点多,好在皇帝此刻心情不错,不知是没听出来、还是不在意,哼哼道:

“老子就是老子,他要学的还多着呢。”

“那是。”

宦者令摊开宣纸,趁着皇帝提笔挥墨的功夫,谄笑道:“此次宗室罚金缓解了国库压力,奴婢听闻,太子殿下有意建言卖官之事停一停,起码规模减小些。”

“嗐,太子就是仁善,说什么吏治败坏,恐怕对国朝不利……”

皇帝手中的笔端微微停顿,斜了一眼宦者令,老太监脸上的笑容顿时牵强起来。

“此事朕交给了丞相,轮不到太子插嘴。”皇帝没跟这个阉货多计较,收回目光,重新运笔推墨,淡淡道:

“该停的时候,朕会停。”

……

……

“还不停?”

太子宫,甲观殿,同样在登高望远的刘据眉头紧锁。

半个时辰前皇帝说过的话,半个时辰后就传到了刘据耳朵里,给宦者令的那笔钱没白花,人家收钱真办事儿。

当然,前提是不触皇帝的霉头,只收能收的钱,只干能干的事儿。

“按说……”

俨然已成为太子左膀右臂的刘德,迟疑一阵,分析道:“仅这一次的罚金,也够解燃眉之急了,至少西南之战哪怕出了问题,也有余粮兜底。”

“难道陛下是觉得不够保险?”

用卖官的方式填充国库,绝非什么好方法,即便后期通过酷吏强行纠正了败坏的吏治,却依旧会留下疮疤。

对百姓、对朝堂,都是弊大于利。

刘据沉吟片刻,正欲说什么,忽然听到噔噔噔上楼声,勉强沉稳了一点的魏小公公脚步匆匆,神色狂喜。

实际上。

他真就只沉稳了一点,上次他是站在雨中边跑边喊,这次勉强入殿开始爬楼后,才开始大喊道:

“殿下、殿下!西南大捷!”

“诸夷臣服,滇国不战而降,滇王自请入朝!”

“大捷呀殿下——”

小太监的报捷声还在高喊,刘据却没再听,他豁然侧身,朝西面望去,于心底暗忖道:

‘这次且看父皇你还卖不卖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5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