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51章 你们是干什么的

书名: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草木抽芽,气温渐暖,不知不觉间,长安城中已多了些绿色点缀。

开春之际,骠骑将军将羌人安置完毕,从陇西郡班师回朝。

说来也是奇特。

长安这座大汉的权力中枢,人来人往,仿佛永远不缺向上爬的野心家,总有人想着后来者居上。

正所谓: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霍去病回京当日,朝堂上,或许是自个的‘上进心’作祟,也或许是先前侍御史郭乌的成功案例在前。

有那么几个聪明人,毅然决然的站了出来——弹劾骠骑将军霍去病,骄纵跋扈,目无君父!

这个逻辑怎么来的呢?

其一,此次枹罕之战中,霍去病纵兵杀俘,可见其生性残暴、视法度如无物。

其二。

从霍去病以往履历和行为举止来看,可知其目中无人、心性乖戾。

其三,每当武将有功高盖主之嫌,文臣弹劾对方,天然自带一股正确性,来自皇帝无形中赐予的正确性。

这么一盘点,弹劾霍去病骄纵跋扈、目无君父,是不是还挺有道理,挺值得干一票?

真别说,刘据听了都他娘的直点头。

点完头。

他侧身看了眼那个拿霍去病开涮的中散大夫,眼生,不知最近是从哪个地方征辟上来的贤良文学之士。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太子暗示给了,然后,那名站出来的中散大夫就被群起而攻了……

有没有搞错?

什么人都能来咬一口?不会审时度势?

朝堂上愚钝不可怕,反而忌讳自作聪明,一个不慎,就是身败名裂!

卫尉、大鸿胪、太仆等九卿属官相继开口,丞相、大将军甚至都没动嘴,御史大夫也冷眼旁观。

一个诬告罪名,切切实实落到那中散大夫头上。

大臣们再次众口一词,皇帝也再一次无奈从了大流,大手一挥——

流放岭南!

虽说只是个小小插曲,但事后仍旧惹出点风波。

朝会散后,皇帝陛下黑着脸,将骠骑将军独自一人叫去了后殿,瞧那恨铁不成钢的架势,今天多半又会上演一场:

“愚蠢!幼稚!”

“你连你舅舅一根毛都没学会!脾性这么大,你霍去病是想上天!让朕以后怎么重用你!?”

啊,诸如此类,巴拉巴拉。

已经上演过一次,大家也都熟悉。

有些事情,看破没必要说破,不说破,那就是恩情、厚爱,说破了,大家都尴尬,何苦来哉。

给自己兄长引路的尚书仆射——霍光同学,他就看得很透彻。

这个‘透彻’有两层含义。

首先,霍光认为,皇帝单独训诫自己兄长的方式,很好,非常好,这是圣眷的表现。

其次,他认为皇帝训诫的话,不必听,自己兄长杀俘的举动,霍光觉得做得很对,非常对!

“兄长年纪轻轻便武功赫赫,再不犯点错,陛下怎么用?”

“将来,太子怎么用?”

霍光同学如何给自己兄长灌输政治生存技能的,暂且放到一边,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说回散朝后,宣室殿外。

去往东阙的宫道上,太子与大将军并肩而行,魏小公公等一众内侍远远跟在后面。

“我查过了,细作应该跟我家无关。”

“舅舅查仔细了?”兹事体大,刘据不得不多嘴提醒一句。

卫青凝眉应道:“三弟人虽孤僻,但城府不深,我当面旁敲侧击下,他如果有异,藏不住。”

或者说,逃不过卫青的眼睛!

至于卫氏其他子侄辈,伯脉……就是老大的一脉,伯仲叔季,卫青,字仲卿,取个‘仲’,就表示他是老二。

说回正题。

卫氏伯脉有两个男丁,正值壮年,和卫青的次子、幼子一起在太仆寺麾下任职。

羌人叛乱、细作往来的那段时间,他们一直在巴蜀审查驿路,至于叔脉,卫广没有乱来,他几个子嗣也大多平庸。

官职低,无长辈帮衬,他们没那么大能量跟北边交涉。

季脉绝的早,更不必提。

算了一圈确实都没有问题,事实证明,刘据的谨慎有些多余,卫青悬着的一颗心也落了地。

“那便好。”

刘据颔首之余,又有些疑惑,排除了自己舅舅家,大汉还有哪个姓卫的值得怀疑?

舅甥两个边走边谈,针对细作的事情做了些猜测、谋划,钓鱼也好、设伏也罢,都是应有之意。

不过此事急不得,需要时间。

“舅舅公务繁忙,今天便不劳烦去太子宫教导了。”临到东宫门,刘据收了肃穆,拱手笑道。

卫青还礼,“谢殿下体谅。”

刘据示意无妨,目送舅舅的车驾远离后,他方才登上自己的车舆。

大司马大将军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很忙碌,因为今日朝会上,不仅上演了一出小插曲。

皇帝也宣布了一个大事件——仲春之际,他要再次御驾亲征,出击匈奴!

这一次。

再也不是驰援五原郡的小打小闹。

皇帝明确告知朝臣,要动员大汉所有精锐,可战骑兵至少要达到十五万以上!

须知,漠北之战时,朝廷聚集的骑兵也不过十万,此次数量更多,涉及的边军调动、后勤粮秣规模可想而知。

事实上。

初春之前羌人叛乱时,为了掩盖京城八校尉、以及武威等郡的军队动向,皇帝曾演过一场大发雷霆的戏码,命地方郡县再次进行‘都试’。

随即各郡驻军动作频频。

那一次,既是遮掩,也不是遮掩,因为皇帝暗中嘱咐了大将军,要假戏真做!

为的就是开春后用兵,换言之,早在去年从北方无功而返的时候,皇帝便想好了、也在做准备了。

他要打一波大的!

看到这儿。

有人可能会问了,明知朝廷内部有奸细,皇帝还如此大张旗鼓,他不怕奸细泄露朝廷的军事动向?

不怕。

几个阴沟里的老鼠,在惶惶大势、十数万铁蹄之下,只会是一群土鸡瓦狗!

刘彻现在巴不得细作将情报送到草原上去,他就是要让匈奴人知道,朕,来了——!

正月下旬。

整个朝廷都陷入高速运转时,皇帝命鸿胪寺派出三路使臣,北上匈奴句黎湖部、乌维部、左部。

总之,不管你们怎么分裂,有几个大单于,大汉朝廷一概通知到位!

是的。

皇帝怕细作不给力,亲自派出使臣,去告诉北边的匈奴人,老子领着大军来了,有种来战!

天子的胸中有一团火在烧,传达出去、表现出来,就是朝廷、长安、整个大汉都一起沸腾。

未央宫、太子宫、司马府、丞相府,不管哪一个官署衙门,近期全部连轴转。

政令、军令通过一批批信使,迅速驰往大汉各地,唤醒整个帝国!

终于。

孟春之月末,一份早已刊印好的邸报,散布至天下各地,其上一条诏令,分外醒目——

元鼎四年,仲春初,天子亲率十八万骑兵。    北征匈奴!

出征当日,皇帝领武官于太庙祭祀,随后出宣平门,在城外三军阵前,再次举行盛大的祭旗仪式。

“武!武!武!”

旌旗猎猎,鼓声雷动,呼喝震天。

卫青、李广、徐自为、路博德、韩说、李沮、公孙敖等等叫得出、叫不出的武将,尽数在列。

天子刘彻玄甲在身,立于战车之上,三军之前。

“咚!咚!”

鼓声停,呼喝止,天地间寂静一片。

刘彻凝视着眼前的甲胄森森、连绵军旗,他深吸一口气,猛然抽出腰间剑,大喝道:“出征——!”

“天子有令,出征!”

“出征——!”

传令声起,城外数万骑兵轰然而动,马蹄阵阵之时,宣平城楼上,刘据正遥遥望着这一幕。

不知是该庆贺,还是该叹息,他又一次担负起了监国重任。

城外轰鸣作响,城头默然无声。

过了会儿。

一名身穿绣衣的汉子走到刘据身后,恭敬道:“殿下,臣领了陛下旨意,要查一查卫氏。”

“大将军卫氏?”

“回殿下,是。”绣衣汉子躬了躬身,沉声道。

刘据眼睛望着城外,抱着手,语气平淡:“大将军走了,但皇后还在,平阳公主也在,如果闹出了事端……”

不用他说完,绣衣汉子便抱拳道:“殿下放心,臣等只是暗查,绝不会损了卫氏脸面!”

暗查,就是不惊动任何人。

皇后、平阳公主,乃至仍留京城的骠骑将军都好说,绣衣汉子唯独顾忌太子宫的那批同行。

倘若不打招呼就动手,事后被太子察觉,场面可就不大好看了……

“孤知道了,下去吧。”

“是。”

绣衣汉子走后许久,刘据仍望着城外徐徐东去的大军出神,自己老爹一如既往的‘严谨’啊。

不过没关系,刘据比他更严谨,提前让卫氏自检了一遍,既然卫氏无碍,查便查呗。

大军逐渐消失在滚滚烟尘当中,刘据收了视线,转身下了城楼,却不料,他还未登上车驾,街道南边突然奔来一队人马。

领头的魏胜勒马急停,人还在几步开外,膝盖就开始弯,脸上堆起笑,扯起嗓子就嚎:

“殿下,大喜啊!”

“太医刚刚确诊,李良娣有喜啦!”

……

……

“李陵!李陵!你他娘的动作快点!”

上谷郡,沮阳城东的一处营盘内,此刻军营内战马嘶鸣,兵卒往来不断,从里屋钻出来的大胡子督邮吼道:

“再磨磨唧唧,你就留守郡中!”

“放屁!”披好甲胄,匆忙提刀跑出来的青年冷声道:“谁留守,我都不留!”

“哈哈哈哈!”

督邮曹崇提了提腰带,咧嘴大笑道:“老子从军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跟着陛下打仗。”

“这次多杀几个匈奴狗崽子,要是一不小心入了陛下的眼,说不定我老曹也要拜将封侯,发达啦!”

“哈哈哈……”

另一头,李陵翻身上马,斜了同僚一眼,下意识就要斗嘴讥讽,可话到嘴边,改成了:“那你最好别离我太远。”

这就是肺腑之言了。

在这军营里,大家都是袍泽,平时随意嘻嘻哈哈,看似地位没差别,可出了军营,地位差别就凸显出来了。

而且越往帝国上层走,差别越明显。

堂堂陇西李氏子弟,车骑将军武阳候长孙,李氏嫡脉继承人,太子‘大舅哥’,跟你开玩笑的?

现在李陵是上谷郡一个普普通通督邮,但等去了雁门郡,跟天子汇合后,小督邮就不是普通的小督邮了。

旁人面圣难,李陵不难。

没准陛下为了彰显对李氏的恩宠,还会专门召见李陵,你老曹想在皇帝面前露脸,可不就是离李陵越近越好?

“嗐!”

曹崇跨上马匹,一边持缰,一边不爽道:“俗了,俗不可耐,我老曹是那种人吗?”

“嘿嘿。”

说到一半,他画风突转,呲牙笑道:“我跟太守请示了,此战我不必跟着他,太守说了,让我护着你!”

“哎不对,是跟你并肩作战!”

“哈哈!”

“听说此战大将军也来了,好好好,跟着大将军斩将夺旗,再到陛下面前刷功绩,美得很!”

边军糙汉子就是口无遮拦,李陵终究是长安出来的,打马离开之前,提醒了一句:

“此战是陛下亲征,少提大将军。”

“驾!”

身后拍马紧跟的曹督邮脸色微变,眼珠子一转,立刻打个哈哈,“是是,有道理……”

“哎,我听说你们李家跟那个……不对付?”

“哼!”

马蹄声和谈话声逐渐消失在出城的道路上,一同快速出城的,还有一队队跨刀携弩的骑兵……

相似一幕在上谷郡各地上演。

不止此处,雁门郡以西,定襄、云中、五原、朔方;雁门郡以东,代郡、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

雁门以南,西河、太原、常山等郡,尽皆抽调骑兵北上。

齐聚雁门郡!

只待天子携南、北二军,陇西、天水等边军抵达,合兵十八万,随后一同北出长城!

同一时间。

漠北,单于庭以南十里处,一支跋山涉水的使团终于看到了远方起伏的山脉。

“狼居胥山,呵!”

不等驻足的使团多看,驻扎在余吾水旁的一个部落就发现了他们,五十余骑快速逼近,为首壮汉大喊道:

“喂!你们是干什么的!”

身旁半押送、半护卫的匈奴人尚未开口,坐立马上的诸贺便露出一个笑容,格外灿烂,他同样用胡语大声回道:

“嗨!北方的朋友!”

“我是大汉使臣,是来向你们宣战的——!”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6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