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69章 如之奈何

书名: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臣弟,拜见皇兄。”

“哈哈哈,快快请起。”

熟悉的对话,熟悉的人物,有所不同的是,对话的场景不在长安城外,而是在北宫门前。

交谈的双方也多了一个人物。

刘据笑容和善,一手搀扶起一个,“二弟体弱,切莫注重这些繁文缛节,传到父皇耳中,免不得责怪为兄。”

身形消瘦的齐王刘闳,抿嘴笑了笑,点头应了。

另一头。

问候完左手边的二弟,刘据又看向右手边的三弟,朗声笑道:“还是老三体格壮硕,兄长远在京城都曾听闻你的勇武之名啊。”

虽是少年郎模样,但身姿已显矫健的燕王刘旦,昂扬答道:“燕国苦寒,地处边塞,臣弟练得一身武艺,将来也好为朝廷戍守边疆!”

“好志气!”

刘据赞道,随即一手一个拉起两人,“为兄特地出宫来迎,父皇也久不见两位弟弟,走,入宫。”

齐王刘闳含笑点头,燕王刘旦挺胸踏步。

皇子们携手入了宫,随同他们入京的侍从则在北阙值房候着,一东、一西,气质截然不同。

齐王侍从多文士、儒生,皆是随和温文尔雅者,燕王身边多门客、武士,难掩剽悍犀利之风。

“你说两者之间,谁威胁更大?”

“难说,你以为呢?”

“都大!”

霍光说完,迈着沉稳的步子,头也不回的往宫内去了,门楼下的李陵若有所思,看了看远去的霍光,又看了看值房的方向,过了会儿,往另一方向巡视去了。

李陵现居户郎将,主宿卫护从。

话分两头。

太子带着齐王、燕王入了宫,前去拜见皇帝陛下,这一过程并非父子情深或兄弟情深的刻意安排。

而是在走礼仪流程。

按照大汉礼制,诸侯王入京后,需先入宫觐见,称为‘小见’。

每一个来京的诸侯王都要走一遍,只是略微不同点在于,齐王、燕王身份特殊,这才有太子出宫相迎的场面。

按照礼制,‘小见’之后,下一个流程,便是皇帝此次召集诸王的重头戏。

元封二年,孟冬之月,即正月。

正月初一。

天子、诸王、列侯、三公九卿等,尽皆盛装出席,祭礼期间礼乐大作,规格肃穆浩大,于太庙中,诸侯王捧玉璧、垫白纸,并与列侯献酎金,天子亲临受金。

此为‘法见’。

天下各地诸侯王向皇帝俯首称臣的那一刻,天地寂静的那一刻,想必凌然独立的皇帝心中,得到了他想得到的——

威加宇内,四海臣服!

……

建章宫,前殿。

堂皇大殿内,刘氏王侯在座,觥筹交错声中,有人大笑道:“臣见陛下宫阙恢宏庄严、华丽辉煌,再比臣之宫阙,顿感闭塞无光,实难相提并论呐。”

“哈哈哈哈哈!”

赵王刘彭祖话音落后,殿内其他诸王顿时哄堂大笑,连连称赞建章宫之雄伟壮观,引得皇帝开怀不已。

今日乃刘氏家宴,在场无一不是显赫王侯,当年相似场景中坐不住的几位,如今也在宴席上坐的稳稳当当。

太子刘据打头,齐王刘闳、燕王刘旦居后,就连年仅四岁的皇四子刘髆,同样在列。

而对面。

则是以赵王刘彭祖、胶西王刘端为首。

“当初陛下御驾亲征,班师回朝期间途径赵国,臣那时便觉陛下功绩远超列位先帝,今日一见……”

“果真如此!”漂亮话说得起劲的,仍旧是赵王,他端起酒盏,慨然道:“臣为陛下贺!”

他刚说完,又有人跟上。

不是老八胶西王,而是晚辈胶东王,“甚是、甚是,陛下使匈奴称臣,此等天大的功绩,何人可比?”

这话……

稍微有点露骨了,不过皇帝笑呵呵听着,丝毫没有制止他对先祖不敬的意思,那副尊荣,反而像是在说:

‘继续,别停,朕爱听。’

一旦有人突破了下限,那底限就会往下、往下、一直往下,抬高皇帝还是其次,拉低自己才是要命的。

堂堂诸侯王,岂能沦为谄媚阿谀之辈?

赵王刘彭祖最先意识到这一点,他第一个开口捧,也是第一个闭嘴的。

可惜

他闭了嘴,旁人并没有。

诸王们从御驾亲征,说到泰山封禅,又扯向前不久的朝鲜之战,最后,把征南越、东越,扩土河套、河西都说了一遍,直接把皇帝捧上了天!

同时,也把自身的谄媚做了个十足。

殿内唯一没有掺和进马屁狂潮的诸侯王,是胶西王刘端,他……无欲无求,不必在意。

连皇帝都不在意,刘彻眯眼扫视一周,心中甚为满意,脸上也笑的灿烂。

又听了会儿。

皇帝抬手压了压,待殿内嘈杂稍停,刘彻收了笑意,唏嘘道:“上次入京朝拜,九哥、十四弟亦在,可这次……”

“唉。”

老九,中山王刘胜,已在元鼎三年薨逝,正式成为了某位刘皇叔口中的中山靖王。

而老十四,常山王刘舜,也成了常山宪王。

如今皇帝刘彻的亲兄弟里,只有赵王刘彭祖、胶西王刘端两人在世了。

“中山王。”皇帝感慨之际,唤了一人。

“臣在。”中山靖王长子,现中山王刘昌,赶忙躬身应道。

“伱父王在世时,虽贪恋美色,但无伤大雅,所留子嗣众多,你为兄长,可不能苛待了兄弟们。”

“臣不敢!”

刘昌有些紧张,正要再做解释,却被皇帝摆手打断,“诶,朕只是叮嘱,并非申斥。”

“朕知道你们兄友弟恭,日后可要继续为皇家做出表率。”

表率二字,用在刘昌身上实在太贴切了!

无他。

整个皇室宗亲里,就属他爹中山靖王儿子多,出了名的呀,下有推恩令,上有皇帝虎视眈眈,刘昌的‘兄友弟恭’简直给他恭的不要不要的。

若非此刻殿内长辈众多,皇帝也正盯着,刘昌非得憋出个大黑脸不可。

皇帝‘勉力’完这位,又去勉力其他人,那话术,完全就是——

哪里最痛,戳哪里!

戳到最后,不可避免的轮到了皇帝亲兄弟……胶西王不必管,他没有子嗣。

“朕听闻,皇兄特别宠爱一个姬妾,有废长立幼之意?”

这句话是对赵王刘彭祖说的,而那位受宠姬妾,便是‘兄侄同享’的淖姬了。

由于无下限的马屁狂潮,赵王本就暗暗咬着牙,现在听到皇帝当众说起淖姬,刘彭祖顿时脸色一抽。

心里跟吃了屎一样难受!

“陛下误会,臣绝无废长立幼之意,刘丹温良守礼,臣岂会废立。”赵王先是回了一句,随后立即转移话题:

“臣弟远在赵国,却时时以陛下为榜样,教导刘丹时,亦让他向太子殿下学习。”

哼哼。皇帝笑吟吟的点头,不置可否。

赵王擦了擦冷汗,顺着话头继续夸皇帝,夸完皇帝夸太子。

经过先前的一轮‘勉力’,殿内诸侯王们已经重温了痛苦回忆,与每一次入京朝拜一样,这宴席——

如坐针毡!

眼见赵王挑开话题,众人也紧忙接力,陛下如何英明神武,太子如何仁德爱民。

齐王如何宽厚大度、温文尔雅、才华横溢,以及燕王如何能言善辩、广有谋略、勇猛无双等等等等!

你没看错。

夸齐王、燕王时,涉及到的层面、用到的修饰词,远比夸太子多得多!

是巧合吗?怎么可能!

你恶心我,我难道不会恶心你?

诸侯王就是在光明长大的捧齐王跟燕王,你刘彻敲打自家兄弟有一手,等你后院起火的时候,且看你还牛不牛!

值得一提的是。

宴席上捧齐王、燕王的人很多,却没有人捧皇四子刘髆。

一来,皇四子尚且年幼,还不明事理,捧了他,他也搞不出什么幺蛾子。

二来。

皇四子一脉,是明确和太子宫撕破脸的,谁夸他,不就是在明晃晃与太子宫为敌?

阴阳怪气,诸侯王们敢,明着给难堪,还不敢。

就这样。

一场欢快、团结,充满温馨的宴席吃完,大家笑呵呵的跟皇帝告别,与太子见礼后离去。

刘据已经经历过数次此类场面,那虚伪的笑容说来就来,但等送走了叔伯兄弟们,出了未央宫。

他立刻收了笑脸。

“殿下。”宫门外,今日破格被邀入殿中的刘德,此刻正一脸的生无可恋,哀叹道:

“以往皇家晏饮都是这般……额,这般……”

“这般虚伪?”刘据替他补充道。

刘德苦着脸,点点头,本以为家中长辈求而不得的朝拜宴席会……

好吧。

也没有大多美好的期望,只是没想到,会这般难受!

诸侯王们如坐针毡,刘德这个快出了五服的宗室子弟何尝不是如此?只是坐在殿内旁听,他都听的直抠脚指头!

“呵呵。”

刘据笑道:“今日还算好的,上一次诸王朝拜,可比这次精彩的多。”

刘德打了寒颤,一副后怕的样子,心底打定主意,以后这种宴会,绝不再来。

这时。

刘据招来车驾,朝刘德做了个邀请的手势,“宴席上只顾着假笑,现在还饿着肚子,孤让人在宫里备了膳食。”

“要不要一起?”

同一时间,就在宫外刘据和刘德说着大实话时,宫内,殿外高台之上,也有人褪去伪善。

“父皇,华丽宫阙虽好,但每每修建此类宫室,定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还是节俭些妥当。”齐王刘闳恳切道。

宴席散后。

诸王离去,皇帝独留下了齐王刘闳,眼下见自己这个次子劝谏,看了看对方略显苍白的面容,刘彻只是叹了口气,并未冷脸训斥。

“父皇知晓你心怀仁慈,但治国之道,不能计较一文一人的得失。”

见状。

刘闳低了低眉,情知父皇不是自己能劝动的,只好闭上了嘴。

“今日留你,是让你寻机去一趟博望苑。”皇帝侧头望来,“你兄长养了些医者,让他们给你看看。”

刘闳本想拒绝,他的身体他清楚,在齐国时不知拜访了多少名医,都束手无策,他早已习惯了体弱。

然而。

话到嘴边,他又无法驳了父皇的好意,只道:“儿臣记得了。”

“去吧。”

博望苑医学馆医者众多,别处治不好的病患,到了此地或许还有一些转机,毕竟名医非常人可比。

只是不凑巧,宋邑、宋公前不久离开了医学馆,偏偏在回齐国临淄的路上又和齐王车驾错开了。

委实可惜。

不过博望苑尚有义妁、义公,她虽然精通妇科,但男性病患也不是不能诊治。

随后几天里,诸王留住京中,皇帝按照惯例,继续召他们入宫晏饮、联络感情。

但今年终归有些不同。

因为来京朝拜的诸侯王里,还有皇帝的儿子,所以持续‘勉力’中,也掺杂着些许父子之情……

皇帝时常召燕王、齐王问对,或考教文事,或考教武功,兴致来了,还会带他们去上林苑狩猎。

据闻。

陛下对两位皇子多有赞扬,某一日还询问了治国之道。

齐王、燕王怎么答的不清楚,可皇帝问的这个问题、对两位皇子的态度,却在长安达官显贵的心底,掀起了波澜!

北第,卜府。

后堂庭院。

“大王,他们已在前厅等着了,可要引进来?”御史大夫卜式轻声道。

齐王裹着裘衣,手搭在小火炉上,他没有回答卜式的问题,反而问道:“宫内刚传出点风声,他们就赶着来拜见,不怕恶了兄长?”

卜式直言相告,“来的几位都和太子宫有些恩怨。”

既然已经有恩怨,自不怕再交恶。

刘闳闻言,并没有多少喜色,他怔怔望着炭火,像是在自言自语般念道:

“我自幼体弱多病,并没有多少争储的心气,母妃早逝,母族更不及兄长显赫,属实看不到希望。”

“如何争呢?”

立在身旁的卜式面色晦暗,涩声道:“但陛下让大王争,不争也得争,如之奈何?”

是啊。

刘闳忽然笑了起来,与庭院内零落的雪花一样,一样苍白,一样的飘飘洒洒落满大地,身不由己,如之奈何。

“父皇想让我们兄弟做兄长的磨刀石,既如此,那便争一争吧。”

卜式面容愁苦,哀叹不止。

“老师不必如此。”这会儿反倒是齐王来安慰卜式,少年展颜笑道:“我奉旨争储,若能崩碎兄长几颗牙,也不算辜负父皇的一片心意。”

“如果努努力,能让父皇失算,也给兄长一个惊喜,那便更好不过了。”

听到后一句。

卜式脸上的悲苦转为深沉,少顷又多了坚毅之色,他躬身请示道:“大王?”

“让他们进来吧。”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67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