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77章 替皇帝量身定制的四大本领

书名: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未央宫,宣室殿。

例行朝会,文武百官静坐。

今日的常朝朝会稍微不同于往日,在陛下的御阶之下,两位大司马之前,多了一道身影。

太子刘据。

太子听政,百官都知晓,但以前听政是听内朝的政,今天,瞧这架势,陛下是要让太子听常朝的政?

殿内静坐之余,隐晦的目光互相交替,纷纷瞥向前方那道安坐不动的身影。

刘据能感受到暗地里的波动,皇帝的一言一行都会引发猜想,很正常,何况是让储君参与常朝朝会。

这是一个将太子由幕后正式推至前台的举动!

诚然。

这份举动形式主义居多,但对于储君、乃至君主,都需要走这份形式,正所谓,名正,则言顺!

意义不可谓不大,引起百官的注视在情理之中。

对此,刘据处之淡然。

皇帝老爹突然安排他来参与常朝,虽然老刘依旧喜欢那套云里雾里的玩法,没讲明原因,但小刘多少猜到点。

近期刘据身上发生过什么重大改变?

或许。

就是从一个男孩,变成男人吧……

“陛下到~”标志性的公鸭嗓响起,群臣随之起身,朝龙榻上坐定的皇帝躬身行礼,齐声道:

“参见陛下。”

“愿陛下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上座的皇帝挥了挥衣袖,“议事吧。”

虚礼结束,直接进入正题,随着内朝的影响力扩大,那股干练、精简之风,也逐渐从内朝扩散到外朝。

大臣们已经习惯,各自坐回原位后,该奏事的奏事。

常朝与内朝不同。

纵然有了干练之风,常朝所要处理的政务也远比内朝多,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嘛。

需要内朝商定的大事,终究不会太多,可一个国家的小事,那就多如牛毛了,涉及方方面面。

这不。

在内朝不常开口的大将军,在外朝议事之际,却是第一个开口。

卫青启奏:“匈奴内斗激烈,有波及右北平、渔阳等郡的风险,请陛下诏令边境戒严。”

皇帝自无不允。

卫青之后,另一位大司马霍去病出声,“玉门关已修建完毕,当在酒泉郡外再置一道关隘,彻底扼制河西廊道。”

皇帝:“允。”

刚调任不久的廷尉王温舒,紧随其后,“为防郡国仍有人偷铸钱币,臣建议下放官吏,巡视地方,严查!”

他这道建言,仔细品味,其实是在加深当年御史大夫张汤的治理路线。

皇帝这次没有一口给出答案,让公卿们议了议,最后定下了派人巡查,却没有将这个任务交给廷尉。

而是交给了太学的几位博士。

其中用意……

刘据暗自琢磨,似乎有些平衡味道,王温舒领了廷尉一职,已经算继承了张汤的绝大部分政治遗产。

如果再放任对方深化张汤的路线,只会再造出一个如张汤般的庞然大物。

费心费力清理过一次,皇帝估计不想再重蹈覆辙……

就这般。

政务一个接一个,皇帝有时圣心独断,有时由公卿们商讨拿主意,刘据则全程认真旁听。

能看出用意的,就学着,看不懂的,也暗自记下,待事后再与老师庄青翟复盘。

临近午时之际。

朝会即将结束,御史大夫石庆才提了一件比较棘手、又不得不在外朝讨论的大事。

“陛下,东郡太守月前上奏,大河再次泛滥,请求征发相邻四郡徭役,修筑河堤。”

话罢。

大殿内响起一阵嗡嗡声,多是些‘唉,怎么又泛滥?’‘年年如此,如何是好?’

骚乱声刚起,龙榻上的皇帝已经冷声开口:“筑堤的徭役年年征发,大河的水灾还是年年有。”

“就没有一个根治的办法吗!”    皇帝说完,殿内的唉声叹气停了下来,一片死寂,哪有好办法?

何况还要根治?

如果有办法,石庆也不会在外朝朝会上提起这件‘大事’,正因为束手无策,他才当众提出来。

有罪过,百官们一起担,而不是报给皇帝,让皇帝一个人头疼……

御阶旁。

刘据闻言皱了皱眉。

黄河泛滥纯属天灾,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王朝时期,只能不断重复治水、泛滥这个过程。

区别只在于,治水的方式不同,能坚持的时间长短不同,人力在大自然面前,有时真的很渺小……

这最后一个议题,不出石庆所料,陛下同意了东郡太守的请奏,但也冷了脸。

最终拂袖离去。

若是以往,黄河泛滥后,没有特别的手段,那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也就是摇人、筑堤。

但现如今,有一点点小不同。

什么不同?

嘿,你说巧不巧,皇帝身边刚好有一个最近提拔的人才,他说他能治水!

没错,那位正是五利将军——栾大!

自古以来,在面对狂暴的河水、人力不可控的大自然时,人们往往会借助神秘力量。

祭祀祈福,放置镇水神兽等等,都是此类观念下的产物。

本质上。

这是一种对大自然最原始的崇拜与敬畏。

大汉朝同样有类似活动,但当这份敬畏被有心人利用后,就会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

当刘据得知栾大还有如此本领后,惊了一大跳,连忙找到司马迁,又仔细聊了聊。

事实证明,刘据误会栾大了。

他并不是什么水利人才,就是个妥妥的神棍。

因为栾大告诉皇帝自己有四大本领,“一,可炼长生不死药!二,可招仙人降临!”

“三,可炼黄金,四,可治大河!”

他大爷的。

刘据必须得爆一句粗口,瞅瞅这四条,完全就是给老刘私人订制的呀!

皇帝缺啥,栾大说啥。

前两条的长生、仙人便不提了,属于老生常谈,到了帝王跟前的方士都讲这一套。

可后两条,就完美贴合了当今天子的需求。

炼黄金——天下人谁不知道,皇帝现在穷疯了,连自己的亲兄弟都不放过。

还有那治大河。

水患是近期刚刚掀起的事情,神棍无疑精准地捕捉到了客户的痛点。

那么,栾大吹得天花乱坠,皇帝信了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重要。

重要的是,皇帝哪怕有一丝丝犹豫,他试一试又不损失什么,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

在当今对鬼神敬畏的大环境下,皇帝信了多少,真不一定……

就看看眼下吧,栾大言说自己能靠祭祀神灵,从而理顺奔涌的大河,遂皇帝让其行祭祀之事。

命令下达后,直接按部就班。

因为九卿之中,有一个完整的祭祀班子。

九卿之首的太常卿麾下,有六大属官,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

除了最后一个太医令掌医药。

剩下五位。

太史令,掌天时、星历;太乐令,掌祭祀礼乐;太祝令,掌祭祀时吟唱祝词,以及迎送诸神;

太宰令,掌祭祀器具;太卜令,掌占卜问事。

几乎可以说,九卿之一的太常,这个机构大部分官职都是为了祭祀事宜设立的。

朝廷官制都尚且如此,信奉鬼神之事,可窥一二……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7825s